排放量超过全国40%的“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里,藏着哪些秘密?
目前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水平参差不齐、几乎没有A股公司主动披露相关数据。从2021年起,《财经》杂志与中创碳投每年都会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该榜从八大高耗能行业起步,将逐步覆盖各行各业的主流上市公司。2022年起,还将增加碳中和榜
{image=1}
文 |《财经》杂志&中创碳投联合团队
11月17日,“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在由《财经》杂志主办的“碳中和高峰论坛”上首发。榜单上100家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为44.24亿吨,超过全国排放量的40%。总量榜前十名的公司,排放量接近全国的20%;前二十名的公司,排放量占到全国的1/4左右。
“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由“总量榜”和“强度榜”组成。总量榜,按照上市公司2020年度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由大到小排序,强度榜则按上市公司每万元营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
今年的榜单涵盖了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他们分布在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业。从2021年起,《财经》杂志与中创碳投每年都会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该榜从八大高耗能行业起步,将逐步覆盖各行各业的主流上市公司。2022年起,还将增加碳中和榜。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一年里,所有与减碳相关的工作都开始提速。中国犹如处在巨变前夜,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各方都在摸索、试水。
中金公司估算,参考2020年的价格水平,未来40年,碳中和将撬动约140万亿投资。如此庞大体量的资金将流向何处?在近半个世纪的减碳之路上,哪些行业的命运将被改变?哪些企业又将首先受到冲击?
首当其冲的,是高耗能行业。2020年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99亿吨,占全球总量约30%,居全球首位(见图1)。而能源相关排放,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90%。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覆盖的八大重点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便是耗能主力。据中创碳投统计,2020年度,八大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合计约占全国碳排放的80%(见图2)。
图1:全球及各国历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image=2}
{image=3}
以当下全国碳市场约50元/吨的碳价来计算,企业每购买1万吨碳排放权,就要增加50万元成本。在总量控制较为严格的欧洲,碳价约为50~55欧元,每购买1万吨碳排放权,成本高达400万人民币。
碳排放数据对高耗能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衡量经济效益、还是制定发展规划,碳排放带来的额外成本,都将成为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企业增加的成本,也将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转嫁出去,最终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支撑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上述八大重点行业,已经连续多年开展碳排放数据核算,并上报给政府部门,但目前并未对公众公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后续将逐步纳入另外7个行业。
为了增加公众,尤其是普通投资者对企业碳排放情况的了解,《财经》杂志联合中创碳投,共同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
这是在上市公司碳披露水平参差不齐现状下的一个努力成果,也是一次突破。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向公众普及碳中和知识,也希望能够推动上市公司更加主动地披露相关数据、采取减排行动,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下面,我们将分别展示榜单、解读榜单,并介绍编制方法。
榜单展示
{image=4}
{image=5}
注:榜单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数据来源中,标注*,为中创碳投&《财经》杂志的估算数据,标注**的企业,自己有披露,但以调整后的数据排名,标注为空的企业,均采用自行公开披露数据;部分港股上市公司营收按1港币=0.85元人民币折算
{image=6}
{image=7}
注:榜单中的碳排放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数据来源中,标注*,为中创碳投&《财经》杂志的估算数据,标注**的企业,自己有披露,但以调整后的数据排名,标注为空的企业,均采用自行公开披露数据;部分港股上市公司营收按1港币=0.85元人民币折算
从碳排放榜看高碳行业发展趋势
榜单上100家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合计约44.24亿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BP能源统计,2020年度,中国大约排放了99亿吨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这些公司的碳排放总额占全国的44.7%。
电力公司的直接排放,与其他行业外购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可能造成重复计算。但是,间接排放在这些企业的排放总量中占比很小,即使考虑重复计算的问题,上述占比也很可能超过40%。
高额的占比,意味着这些公司在碳中和行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也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但是,作为上市主体,它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100家企业,只有47家主动披露了2020年度碳排放总量。由于港交所对企业编制ESG报告的要求较为严格,港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要明显优于A股。榜单上,51家A股上市公司,仅4家主动披露;23家A+H股上市公司,仅3家未披露;26家H股上市公司,同样仅3家未披露。
从分布来看,上榜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体现了一定的“二八效应”。排名前二十的企业, 2020年度排放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62.5%。
而总量排名前十的企业,2020年度排放量均超过1亿吨,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46%。也就是说,这些“大块头”们,排放总量几乎接近剩余所有企业排放总和。
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的龙头。其中,电力8家,水泥6家,数量占比70%。
剩余的6家公司,分别是石化行业的“两桶油”——中国石油(601857.SH)和中国石化(600028.SH)、煤炭行业的中国神华(601088.SH),钢铁行业的宝钢股份(600019.SH),以及有色行业的中国铝业(601600.SH)和中国宏桥(1378.HK)。其中,中国神华的排放,并非主要来自于其煤炭开采业务,而是来源于其发电业务。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榜单中其他煤炭开采企业。
分行业来看,电力、水泥、钢铁三大行业的排放总量规模相对更大。其中,电力与水泥行业的公司更是占据了总量榜前五名。
图3 榜单各行业不同碳排放区间的公司数量分布
{image=8}
企业排放总量受到行业特性的影响,但首先与自身经营规模密切相关,而强度榜则更清晰地突出了行业特性。
强度榜衡量的是企业每万元营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排名前30的企业,几乎全部来自于电力和水泥行业,而前10名,则几乎被电力行业包揽。
从行业强度分布图可看出,电力、水泥的排放强度要远高于其他行业。钢铁行业虽然排放总量较多,但强度相对较小。而化工行业的排放总量相对较少,但强度相对较高。煤炭企业,排放量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其发电业务,强度也相对较高。
作为石化行业的龙头,中石油与中石化,虽然排放总量过亿,位列前十,但由于营收规模巨大,每万元营收的碳排放量仅不到0.9吨,强度较低。
图4 榜单各企业碳排放强度分布
{image=9}
据中创碳投统计,八大重点行业合计约占2020年度中国碳排放总量约80%。而在这八大行业内部,电力、钢铁、建材合计占比约86%。其中,建材行业的排放,又主要来源于水泥。
综合来看,电力、钢铁、水泥这三大行业,在中国的减碳行动中尤为重要。
减碳抓手,最关键的行业——电力与供热
发电与供热部门,为居民生活与经济运转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同时也是碳排放第一大户。据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发电与供热行业产生的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1.6%。
据中电联统计,2020年,火电发电约占全国发电总量68%。火电发电,是将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国的资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因此,国内火电又以燃煤为主,气电占比较小。从2020年底的全国发电装机结构来看,火电装机达12.5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为10.95亿千瓦。
燃煤发电能耗高、污染重,每发一度电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燃气发电的两倍左右。但我国天然气资源探明率低,2019年对外依存度达到43%。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要优先考虑发展风、光、水、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电。
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碳中和的目标下,2050年,中国非石化发电量占总电量的比例将超过90%,煤炭比例则将降至5%以下。这意味着,届时的发电能源结构,将完全倒置当下的现状。
表1 榜单A股电力公司2020年度非火电发电占比
{image=10}
电力公司们正纷纷在新能源领域开疆拓土。大多数A股发电企业,都已开始布局风电与光伏业务。(见表1)
在我们的榜单中,那些非燃煤发电占比较高的企业,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小。(见图5)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在计算强度时,统一以全部营收作为除数。非火电业务的营收增大了分子。二是燃气的单位排放量相对较小,气电比例增大,排放量会相对降低,减少了分母。
图5 A股电力公司2020年度非燃煤发电占比及碳排放强度
{image=11}
作为能源供给端,只有电力行业实现了“清洁”,下游的各行各业才能真正走向“低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将在未来引发一场能源变革。
工业排放NO.1——钢铁
钢铁是现代工业的筋骨,但同时也是耗能与碳排放大户。据《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2020)》,钢铁行业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在国内所有工业行业中居首位。
不过,根据强度榜单,钢铁行业每万元营收排放量大约为3~5吨,处于高耗能行业的中间水平。
钢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分为长流程和短流程两类。长流程,即将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送入高炉中炼成铁水,再进行炼钢。短流程,则是直接用电炉,将废钢炼成铁水,再制钢。长流程的高炉冶炼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短流程的排放量相对更低。
在数据搜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榜上公司使用短流程炼钢的比例较少。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亦曾指出,中国钢铁行业电炉短流程占比不到10%,远低于美国(62%)、欧盟(39%)、日本(22%)的发展水平,也低于全球(25.2%)的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短流程炼钢发展面临废钢资源供应不足和炼钢成本偏高的制约。但提升电炉钢工艺占比,增加长流程工艺中废钢的使用量是钢铁行业结构减排的重要方向。工信部2020年底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末,短流程炼钢占比提升至15%以上,力争达到20%,废钢比达到30%。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难减排行业,要完成深度脱碳需要创新技术突破与高额资金投入。
据中金估算,假设钢铁行业在2019年实现碳中和,那么全行业大约要为此付出高达7000亿的成本。
难以减碳的“皮肤组织”——水泥
植被和土壤是自然的皮肤,水泥则是人类社会的皮肤。数字水泥网的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度,水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我国排放总量13%。在工业大类中仅次于钢铁行业。
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水泥行业的排放,约50%来源于于石灰石在高温锻造下产生石灰的过程。东方证券研报显示,水泥生产的过程排放占我国总工业过程排放的75%左右。
从榜单来看,水泥和电力一样,属于总量、强度”双高“的行业。除亚泰集团、金隅集团、中国建材拥有较多的非水泥业务收入外,其余水泥企业每万元营收产生的碳排放量为12~20吨不等。
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加大了水泥行业的脱碳难度。据中金测算,2019年,钢铁行业的绿色溢价为22%,而水泥行业绿色溢价高达156%。所谓绿色溢价,是指使用零排放燃料、技术的成本会比使用当下的化石能源、技术的成本高多少。简而言之,就是以当下的状态,需要为零碳排多付出多少成本。
中金预计,到2060年,钢铁行业的绿色溢价可下降至7%左右,而水泥行业仅能降至67%。可见,水泥行业的脱碳之路尤为艰难。
榜单编制方法
榜单范围及选取标准:我们选取了2020年度营收大于60亿人民币,主营业务位于中国境内,在A股或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覆盖,但不限于前述八大行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化工行业,我们目前仅列入自行披露排放量的企业。这是因为,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产业链庞大而复杂,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中,可用于排放量估算的信息十分有限,较难把握估算误差。
估算范围:《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类。其中,范围一是指企业控制实体的直接排放,比如化石燃烧,生产过程排放等;范围二是指企业外购电力、热力等产生的间接排放;范围三是指除范围二之外的所有间接排放,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可能产生的所有排放。我们估算的是“范围一+范围二”,这也是大多数企业目前所能统计的范围。就温室气体的种类而言,主要估算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各行业估算方法简介:有53家公司未主动披露碳排放数据,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水泥行业,另有少数其他行业。我们对所有公司都进行了估算,但优先采用企业自行披露的数据。
发电企业:
发电企业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和净购入电力排放,前者占比超过99.8%。因此,估算发电企业的排放量,主要看各类燃料的消耗量及每单位产生的排放量。
我们用产量×单位产量能耗,计算总燃料消耗量。发电企业主要生产电和热两种产品,企业在计算单位煤耗时,会在二者间进行分摊,分别得到供电煤耗与供热煤耗,而主要披露的则是供电煤耗。因此,对于供电产生的排放,我们采用供电量、供电煤耗和单位煤耗碳排放因子计算,而供热产生的排放,则主要依据供热量和单位供热碳排放强度估算。(注1)建投能源未披露发电量数据,在估算其燃料消耗量时,根据燃料成本折算。
火电的主要燃料为煤炭和天然气。企业披露的供电煤耗,是不同燃料折算成标准煤(注2)后的数据,而燃煤和燃气的碳排放因子差异较大。因此,根据每家企业的生产情况,我们对单位煤耗碳排放因子、单位供热碳排放强度均进行了加权调整(注3)。
综上,我们的估算公式为:发电企业碳排放=供电量×供电煤耗×加权的单位煤耗碳排放因子+供热量×加权的单位供热碳排放强度
钢铁企业:
钢铁企业的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工业过程排放、净购入电力热力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含碳金属冶炼、石灰石分解形成的直接排放和粗钢等含碳产品固定的排放,被称为“工业过程排放”。
钢铁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中,可用于过程排放估算的信息有限,因此我们的估算公式为:钢铁企业碳排放=(粗钢产量×吨钢综合能耗×单位能耗碳排放因子)/能源消费排放占比
其中,吨钢综合能耗,若企业年报未披露,则参考其他公开资料,取近年数据。单位能耗碳排放因子、能源消费排放占比,则是我们基于行业碳排放特征数据库并依据上市公司历史披露数据进行回测确定的。
水泥企业:
水泥企业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熟料生产过程。将石灰石、黏土、铁矿石等原材料混合研磨后,得到生料,再将生料送入水泥窑中高温煅烧,产出熟料。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外购电力、燃烧化石能源,并在石灰石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水泥上市公司的数据披露同样有限,我们的估算方法是:水泥企业碳排放=各产品产量×可比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单位能耗碳排放因子+熟料产量×单位熟料过程碳排放强度保守值
其中,产品种类主要有熟料、水泥、混凝土。各类产品的单位能耗,参考政府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值,即“可比产品综合能耗限额”。根据不同产品生产过程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选取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对于生产熟料的过程排放,我们根据行业碳排放特征数据库,获取每单位熟料产量的碳排放强度。
其他企业:
煤炭、建筑、有色等其他行业,主要采用产品产量、产品单耗和碳排放因子计算碳排放。煤炭企业的发电部分,参考电力行业算法。
另有个别企业,采取的方法包括:咨询公司、参考2019年披露碳排放数据推算、依据披露的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计算。
上述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我们参考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各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生态环境部更新的发电行业核算指南、各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行业碳排放特征数据库等等。
参考公司披露数据,及部分未披露企业的反馈,我们的估算误差大约在±5%。大唐电力的披露数与我们的估算数差异较大,大唐电力回复《财经》称,公司披露的2020年度数据非实测值,而是根据缺省值计算的结果,缺省值一般取保守的较高值,因此总量偏高。
结语
碳中和,表面是环境议题,本质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博弈议题,重点在于能源革命,关键依靠技术突破。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设计机制、形成合力,驱动自利的个体,为了实现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碳中和背景下,上市公司在低碳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碳排数据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但是,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并不多,尤其在A股市场,几乎没有企业主动披露相关数据。
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低碳减排上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将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力、影响力,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做到公开、透明,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注:
1、对于每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以下统称为“碳排放因子”,对于每单位产量产生的排放量,以下统称为“碳排放强度”
2、标准煤是指热值为7 000千卡/千克的煤炭。由于不同能源的发热量不同,为了便于比较及统一核算,通常会将它们折算成标准煤。
3、加权方式:燃煤碳排放因子×燃煤比例+燃气碳排放因子×燃气比例;燃煤燃气比例,参考发电量或装机量
责任编辑:王翔
“赌王”逝世,家人见记者不到十分钟
来源:环球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何鸿燊二房长女何超琼表示,家人会集体处理后事。北京时间5月26日,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第9届至第11届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8岁。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何鸿燊家人在养和医院会见记者。何鸿燊二房长女何超琼表示,家人有共识集体处理后事。{image=1}{image=2}0000福特被特斯拉打醒:凡是过往 皆为包袱
福特被特斯拉打醒:凡是过往,皆为包袱贾浩楠李根发自凹非寺量子位报道|公众号QbitAI大变革前夜,新车上市发布都显得格外不同。“黑马、挑战者、生死看淡、打碎自我、拒绝油腻、决绝求生,一切过往都可能成为下一步发展障碍……”各位,能想象吗?0001融创梅江壹号院吞噬了一位80后 项目被形容为根本不是人干的事
房地产又吞噬了一位80后壹地产8月22日,融创在天津最高端的项目,售价超过4万元/平米的梅江壹号院,举办了一个剪彩仪式,开放了红砖洋房的样板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作为幕后最大功臣的设计团队,本该为此欢呼。7月底,他们就一直在朋友圈为红砖洋房造势。但从8月10日起,他们都集体沉默了。8月10日,融创华北区域天津公司设计部高级建筑设计经理、工号0043824的王冬梅,没有照常起床。0003OYO中国又??管离职 它会成为下?个瑞幸吗?
OYO中国又??管离职,它会成为下?个瑞幸吗?{image=1}7月7日,印度经济连锁酒店OYO中国团队首席财务官(CFO)李维正式离职。自2020年以来,OYO酒店中国团队已有多位高管离职,其首席运营官(COO)施振康,首席人力资源官(CHO)凌震文,首席发展官(CDO)胡宇沸等人相继离职。0000首次实现盈利后 蔡文胜带着美图大手笔“炒币”
文|梁腕嘉是商业太辛苦?还是炒币太容易?在2月特斯拉透露已购买15亿美元比特币后,照片编辑应用软件美图秀秀的母公司美图公司(以下简称“美图”,HK.01357)也宣布杀入币圈。美图由此成为第一家购买比特币数字货币的香港上市公司和全球第一家把以太坊作为货币价值储备的上市公司。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