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污入海”影响多大?外交部:敦促日方撤销错误决定
原标题:日本“排污入海”影响多大?外交部:敦促日方撤销错误决定
汪文斌表示,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关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绝不是日本一家私事。
近日,福岛核电站隶属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完成了第一次对福岛核电站“排污入海”的测试,并公布了评估结果。
东电在评估结果中称,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即东电所谓的“进处理后的核废水”排放入海后,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将“极其轻微”。
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组已按此前计划抵达日本,对福岛核污水排放计划进行审查。在对于福岛核污水处置的问题上,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也没有改变日本对福岛核辐射的处理。
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相关问题时曾表示,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关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绝不是日本一家私事。我们敦促日方认真倾听周边邻国与国际社会关切,本着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负责的态度,撤销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的错误决定。除非同利益攸关方和有关国际机构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否则日方不得擅自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image=1}
新政府坚持此前路线
4月13日,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正式宣布,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水排入大海。排放将于约两年后开始,排放时间预计将持续20年至30年。
对于核废水中的放射性废料的处理,东电表示将通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来处理,且能把62种放射性核素净化降到更低的浓度。但是,上述方式无法去除福岛核污水中至关重要的氚元素。
在官宣“排污入海”的决定后,日本政府与东电公司又在8月中旬宣布了“入海”的方式,即修建海底隧道,把核污染水引流到距海岸1公里附近的深海中排出。
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和东电之所以倾向于这种方案,主要是可以减缓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因为深海洋流的物理属性不同于表层洋流,且规划中的排放区并非捕鱼区。
具体而言,东电的方针是用大量海水稀释待排放的核污水,把无法经ALPS处理的氚的活度降低到每升不到1500贝克勒尔,然后排放入海。设想的海底隧道直径为2.5米左右。在完成附近海床的地磁考察后,排污管道的建设预计将在2023年完成。
第一财经记者在东电官网上看到的最新评估结果显示,东电宣称,“经ALPS处理过的水排入海洋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是极小的,因为计算出的剂量明显低于剂量限制、剂量指标和国际组织为每一物种规定的数值。”
对于岸田新政府而言,在对待福岛核污水处理的问题上,依旧坚持此前路线:不会放松对福岛核污水的处理。岸田在上任后也仿效菅义伟,在10月中旬对福岛地区进行视察,并且表示“排放问题”绝对不能推迟。而且,他还称,福岛上的食物很健康,无论水果还是蔬菜都很新鲜,甚至强调经过处理后的核废水,“已经达到了可以饮用的标准”。
东电11月1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福岛核电站内已储存了约128.3万立方米的核污水,已逼近储存总量的93%。其中,经过ALPS处理后的污水占比约为31%。
北冰洋已检测到放射性物质
自日本官宣福岛“排污入海”后,这一决定随即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大量放射性物质将对全球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家布塞斯勒(Ken Buesseler)指出,深海洋流流速即便再缓慢,也不免与其他海水产生交换。更关键的是,在日本要排放的核污染水里,绝不仅仅是氚一种放射性物质。
他曾在2020年于《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科研文章称,需要对核废水储水箱中的许多放射性元素做更多研究工作,以了解将水箱中废水释放到海洋中的潜在风险,“除了氚之外,处理后的废水中残留的放射性物质还包括碳14、钴60和锶90。这些残留的同位素直到2018年才被发现,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降解,同时这些放射性物质对海底沉积物和鱼类等海洋生物而言更容易吸收,这意味着这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可能会造成更长期的潜在危害,且比氚(的问题)更复杂。”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发布研究成果称,已检测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流入海洋的放射性物质铯137抵达美国西海岸后部分北上。上述机构还预测,这些放射性物质经太平洋最北部的白令海,约7~8年后就能回流至日本东北沿岸。同时,在北冰洋也检测到了源自福岛核事故的铯137。
据《科技日报》此前的报道,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席专家刘新华说,日本政府拟决定向海洋排放的福岛核电站废水,是经处理后的废水。但这些废水中依然含有氚、锶、铯、碘等放射性核素。福岛大量废水向太平洋排放后,必将导致放射性核素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部分核素将随洋流等向其他海域迁移、扩散。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不论日本排放废水是采取近岸排放还是远洋公共海域排放,放射性核素都将随洋流在北太平洋海域扩散,我国管辖海域不可避免会受到放射性物质的跨界污染影响。
责任编辑: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