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单:电力、水泥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行业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双碳目标下,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碳”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企业主动披露信息的动力并不足,尤其成为了高碳排放企业刻意回避的对象。国务院日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目前,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的披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A股市场,几乎没有企业主动披露相关数据。
国内首个聚焦上市公司碳排放的榜单近日出炉。这份由《财经》杂志与中创碳投联合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显示,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00家高碳排放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合计44.24亿吨,占全国总量约44.7%,这100家上市公司分布在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高耗能行业。
这100家占据全国碳排放总量“半壁江山”的企业的减碳力度和进度,对实现双碳目标而言至关重要,是观察企业减碳行动的窗口。该榜单由“总量榜”和“强度榜”组成。总量榜按照上市公司2020年度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由大到小排序,强度榜则按上市公司每万元营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
从分布来看,上榜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体现了一定的“二八效应”。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的龙头,2020年度排放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62.5%。而碳排放总量排名前十的企业,2020年度排放量均超过1亿吨,合计排放约占百家企业总排放量的46%。来自电力、建材、石化、煤炭行业的“大块头”们,排放总量几乎接近剩余所有企业排放总和。
尽管企业排放总量受到行业特性的影响,但与自身经营规模更密切相关。强度榜衡量的是企业每万元营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清晰地突出了行业特性。
榜单显示,电力、水泥行业的排放强度要远高于其他行业。碳排放强度排名前30的企业,几乎全部来自于电力和水泥行业,而前10名,则几乎被电力行业包揽。煤炭企业,大部分排放量来源于其发电业务,强度也相对较高。钢铁行业虽然排放总量较多,但强度相对较小。而化工行业的排放总量相对较少,但强度相对较高。
分行业来看,电力、水泥、钢铁三大行业的排放总量规模相对更大,是减排的重要抓手。发电与供热部门,为居民生活与经济运转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也是碳排放第一大户。据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发电与供热行业产生的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1.6%。钢铁是现代工业的筋骨,据《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2020)》,钢铁行业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总量的15%,在国内所有工业行业中居首位。数字水泥网的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度,水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中国排放总量13%,在工业大类中仅次于钢铁。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批已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除电力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七大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以当下全国碳市场约50元/吨的碳价来计算,企业每购买1万吨碳排放权,就要增加50万元额外成本。碳排放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不愿主动披露,情有可原。
该榜单100家企业中,只有47家主动披露了2020年度碳排放总量。由于港交所对企业编制ESG报告的要求较为严格,港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要明显优于A股。榜单上,51家A股上市公司,仅4家主动披露;23家A+H股上市公司,仅3家未披露;26家H股上市公司,同样仅3家未披露。数据来源方面,该榜单首先参考各公司自行披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未主动披露的53家公司,榜单采用公司披露的产量、能耗等关键信息,参考政府发布的核算指南、各行业标准、科研论文等资料进行估算。另外,化工行业仅选取已主动披露碳排放数据的公司。
碳中和背景下,上市公司在低碳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碳排数据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随着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的发布和不断完善,将有效推动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透明化,激励企业落实减碳行动,同时增加公众对于碳排放碳市场的了解,推广绿色低碳理念。
责任编辑:冯体炜
上海警方:林某疑中毒其同事许某有嫌疑 许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12月23日消息,据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通报,2020年12月17日17时许,警方接到报警称,某医院在诊疗时发现病患林某(男,39岁)疑似中毒。接报后,警方立即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发现林某的同事许某(男,39岁)有重大作案嫌疑。目前,许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相关侦查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image=1}责任编辑:陈志杰0000四机构下调万科盈利预期 申万宏源2021归母净利预测降超14%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在最近1个月内,十余家千亿市值公司遭遇机构调低全年盈利预测或投资评级。而新发布的业绩不及预期、短期股价涨幅太大等成为机构谨慎评级的主要原因。2021年,地产调控继续趋紧,万科作为行业龙头,仍然具有规模增长的优势,机构一致给予买入评级,但行业结算利润率的下降对盈利带来一定的影响。{image=1}0000*ST群兴、华谊嘉信等资本运作异常 资金占用、商誉减值成常态
深度|*ST群兴(维权)、华谊嘉信(维权)等资本运作异常资金占用、商誉减值现象成常态来源:红刊财经记者|胡振明资本市场上,虽然持续并购能够做大企业资产规模,但同时在这背后也有让人不齿之处,如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并购过程中利用手中的股权优势,不仅肆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且还利用上市融资能力大量反复质押融资,或通过收购旗下绩差资产达到变现之目的。0000麦捷科技扣非净利增长213% 定增13.9亿扩产主营产品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徐佳9月2日晚间,麦捷科技披露定增方案。公司拟向包括实控人特发集团和张美蓉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09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9亿元,分别用于高端小尺寸系列电感扩产项目、射频滤波器扩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0001格力地产董事长被查:事因内幕交易 半年前的大动作曾引股价巨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mage=1}继顾家家居之后,又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涉嫌内幕交易被查。12月30日,格力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鲁君四收到了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其涉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