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1625

全球涉疫塑料垃圾约800万吨 “双碳”将再生行业推上新风口

第一财经2021-11-22 03:50:062

全球涉疫塑料垃圾约800万吨 “双碳”将再生行业推上新风口

作者: 缪琦

[ 全球每年数亿吨塑料废弃物中,只有约35%进行了回收,约12%进行了焚烧或裂解,剩下超过一半则在自然中积累,包括46%进行陆地堆积或填埋以及7%流入海洋。 ]

[ 中国废塑料的回收再生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高水平,超过30%,而美国废塑料回收再生的比率约为10%,日本也不过20%左右。 ]

193个国家产生了约800万吨与新冠疫情有关的塑料垃圾,其中约2.6万吨现已进入全球海洋。

这项本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研究,是首批与疫情相关的塑料垃圾规模量化的研究之一,再次引发人们对于海洋污染关注的同时,也让再生塑料的挑战和机遇凸显。

这些塑料垃圾可以再生吗?再生塑料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有多大?“双碳”目标下,供应链对于再生塑料的需求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再生带来的减碳价值又能否让再生行业站上更大的风口?

塑料再生的经济账

“口罩的绿色回收,很多机构想做,但因为涉及医疗风险,所以回收流程复杂,目前还很少进入到回收的通道。”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涉疫口罩的回收比一般的一次性塑料回收要麻烦得多,尤其是医院使用后的涉疫物资,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方式进行集中焚烧。

除了回收流程与处理技术,塑料再生是否可行还取决于经济考量或市场选择。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对第一财经表示,理论上所有的塑料都可以回收再生,但要看代价多大,是否具有经济性。如果回收再生成本远远高出了材料的价格,也就没有了市场。

中科院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此前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数亿吨塑料废弃物中,只有约35%进行了回收,约12%进行了焚烧或裂解,剩下超过一半则在自然中积累,包括46%进行陆地堆积或填埋以及7%流入海洋。

随着全球消费市场和品牌商对于再生料的重视加强,以及中国“双碳”目标的推动,再生塑料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快速增长,也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收获了越来越强的经济动力。

“大家目前使用再生料的主要动力还是为了节省成本。”王永刚表示,常规情况下,再生料还是会比新料便宜。在原材料暴涨的时期,再生塑料加工企业的积极性还会进一步提高。

全球化工巨头亨斯迈聚氨酯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潘律民此前告诉第一财经,于去年5月在中国台湾正式投产的聚酯多元醇工厂,产品成分中60%来自于回收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的时期,这一低碳新品和同类产品相比,由于本身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因此可以减少保温材料中阻燃剂的添加比例,再加上回收材料的价格相对稳定,在整体价格上具有更加可控的优势。

但随着原料价格上行,再生料的市场价格也在上涨。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发布的再生塑料颗粒价格指数显示,2021年10月,再生塑料价格指数平均值909.5点,到达2020年至今最高点。

东吴研究所提出,欧盟、美国等地区已出台相关法规明确,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塑料成分之一,以PET为主要成分的一次性饮料容器中需添加再生塑料的最低使用比例和对应实现年限,因此未来实现这类“瓶到瓶”的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需求将快速扩张,从而打开废弃塑料再生资源化的广阔市场空间。

今年7月,美国化学协会(ACC)提议国会通过一项再生塑料的全国性标准,要求通过“国家再生塑料标准”,到2030年所有的塑料包装至少要使用30%的再生料。

在这样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商开始在采购中表现出对再生料的青睐。高端的再生料也因为社会价值和更高的环保成本而卖出了比同品质的新料更高的价格。

“中国目前回收的可追溯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在价格倒挂中,也出现了企业用新料来冒充再生料的情况,反而能获得更高的价格以及品牌商更高的认可。”蒋南青说。

全球范围内的废塑料回收提升空间巨大。王永刚表示,中国废塑料的回收再生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高水平,超过30%,而美国废塑料回收再生的比率约为10%,日本也不过20%左右。在中国叫停“洋垃圾”进口后,全球固废的“属地化处理”格局越来越明显。

由于国外回收体系相对成熟,因此在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不少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寻找再生原料。

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委会常务副会长范育顺告诉第一财经,此前中国约有2000家工厂进口外国塑料垃圾,在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三分之一改行,三分之一转迁到境外,三分之一从事国内废塑料再生利用。如今,随着环保政策的完善,整体行业正在从原本的分散化、低值化向高值化和集中化发展,门槛正在提高,“产能在1万吨以上的属于入门企业,3万吨以上的属于中等企业,10万吨以上的属于大型骨干企业。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不够,面对当下的环保政策,进入已经很难了”。

范育顺本身也是“走出去”的企业主之一。随着日本废塑料再生行业开始完全依靠本地回收和处理,范育顺关掉了国内的工厂,赴日本建立了特种塑料工厂,再把加工完成的再生塑料产品出口到中国。虽然因为疫情,一线生产员工缺乏造成产量下降,但工厂还能正常运行并有较好效益,所在的细分市场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根据范育顺的观察,中国需要的再生塑料接近一半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企在海外的再生工厂。从回收再生技术来说,中国是全球最成熟也最先进的。

王永刚表示,从国内的再生塑料市场来看,目前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明显供不应求。

“双碳”吹起新风口

今年火热的“双碳”概念,为再生行业吹起了新的风口。

浙江英瑞特再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做海洋废塑料的回收再生,即把渔业活动参与者所产生的废弃渔网回收,做成纺织类的原料。该公司研发总监胡鹏岩告诉第一财经,自2019年底我国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他们能明显感受到整个市场对于再生料的认可度在加大,目前公司跟国内外的服饰品牌均有合作,也正在扩大生产规模,预计未来的3年内将实现产能近3倍的增长。

胡鹏岩表示,相比于传统的散乱污回收模式,公司现在的回收方式具备工业化、现代化的特点,并且要确保满足应用场景、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成本相较于传统模式要高30%~40%。因此,眼下本身的经济动力并不足够,消费市场和供应链整体意识改变带来的市场是他们看到的更大机遇。

据胡鹏岩了解,他们的再生材料主要供应给国内的制造商,但终端产品主要在海外销售。

对再生企业而言,除了经济动力之外,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全球供应链的低碳化趋势,让他们明确了向高值化转型的方向,同时也在期待碳交易的渗透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

9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强化废弃塑料再生利用,明确鼓励废塑料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

“一些获得了欧美国家认证的高值再生塑料比新料贵,但国际化的企业为了满足当地政府的最低要求,规避处置费,也愿意采购更贵的再生料。”范育顺表示,有市场需求,才能推动再生料的应用。

蒋南青也提出,越来越多的品牌提出了自己的“零碳”目标,而品牌方的碳排放80%都是间接排放,因此必须推动前端供应链和后端消费的碳减排,从而推动更多再生企业进入到自己的供应链中。

“在废塑料的回收再生行业,再生技术并没有障碍,要下功夫的是前端的包装设计和后端的回收。”蒋南青说,其中,在产品包装上要做成标准化的产品,改进复合材料和颜色的使用、减少过度包装,以实现更高效的再生。

根据范育顺的计算,生产一吨的新塑料,大概有5.5吨~6吨的碳排放,而再生塑料可以减少一半左右的碳排放量。这样的减碳能否通过碳交易体现出价值?目前,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正在做不同品种的再生塑料的减碳量化标准,以推动再生行业的升级。

责任编辑:戚琦琦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