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7834

甘肃农村“百万改造房 ”争议背后,豪横洋房能留住乡愁吗?

中国新闻网2021-11-25 11:05:511

连日来,话题“梦想改造家的最差设计出现了”登上微博热搜。“甘肃农村土房重建后变梦幻田园居”的节目播出后引发热议,掀起一场舆论风波。而近年从城市刮到乡村的这股“老房改造风”,亦成为民众聚焦热点。

{image=1}

11月23日,记者实地拍摄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境内的“130万农村改造房”。图为房屋外墙。刘玉桃 摄

“百万改造房”系因家人团聚,周边改造户并不鲜见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杜兴昌,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人,今年68岁的他有五个子女,此次杜兴昌和老伴翻修重建住了40年的老房子,是为了将来全家20口人团聚。

23日,中新社、中新网记者走进冬日里的水泉镇牙沟水村,草木凋零、寒风凛冽,尽显大西北的苍凉,已蹿红网络的“百万改造房”大门紧闭,门前的两棵槐树粗壮挺拔,当地讲究“前槐后柳,越过越有”的传统习俗,仅从外观来看,房屋设计独特,且贴近大自然。

谈起村里这座“网红房”,水泉镇副镇长刘长阔说,不足为奇,村里设计改造住户有近10家,多以中式二层楼房为主,一来满足“上楼”心愿,其次造价适中,且外观大气,住着“有面”。

{image=2}

“这些年,乡村最大的变化,莫属家家户户新建的房子,原来的土坯房变成砖木结构四合院,很多住户房屋前面扩了走廊,抵御冬季寒风、夏日艳阳,还有的住户则新建了小二楼。”刘长阔说。

牙沟水村临近黄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当地发展大枣、蔬菜、玉米种植业以及养殖产业、文化旅游业等,凭借近些年乡村发展“东风”,村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思想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对于网友“130万元建红砖毛坯房”的质疑,牙沟水村村民黄兆洁认为,这座房子设计新颖,单从外观的取材和颜色来看,红砖外墙符合当地建筑风格特色,几乎可以说和村里房屋融为一体,并不突兀,但也正因为如此,“网友觉得这钱花得不值”。

当地村民黄天罡则说,如果将来有钱了,也会选择建二层楼房,更经济实用。他介绍自家逐年一间一间建起来的几间房舍,累计花费只有数万元,“花100万元建一座房子真不划算”。

{image=3}

农房“时尚”的背后是乡村经济的发展

当下,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乡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耐用性、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近些年来,黄土高原农村出现小二楼、别墅等自建房,除了实用价值,住户越来越重视房屋的美观与时尚度。

对于近些年乡村刮起的“老房改造风”,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刘奔腾表示,以前农村对房屋的要求是遮风避雨就可,但随着现在农村发展越来越好,村民对自家住房要求也越来越多,不仅实用,还要洋气、讲时尚。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

2017年,牙沟水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拓宽硬化了道路,家家通了自来水,为提升农户收入,当地发展了多种致富产业,20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00元。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杨林平表示,乡村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人蓄、人柴草等的分离,电器化的增加,外部信息的畅通,是住房功能和样式改变的根本动力。

{image=4}

村民“上楼”频现尴尬,乡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在不断变化的乡村住房中,乡村住宅建设存在问题逐渐凸显,兜里有钱的农户想住小二楼,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暖气、上下水不通、排污困难等,使得新房变成华而不实的“候鸟房”,夏季入住,冬季又搬回老房子。

乡村小二楼面临的“尴尬”,引无数设计师“竞折腰”。分散居住的农户如果想配齐采暖、污水处理等设备,势必会增加成本,这样会加大农户的经济压力。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政府出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居住,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优化居住环境。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党支部书记黄克良表示,针对下一步村里拆迁户安置房建设,村上已排摸农户的需求,征求村民建议,邀请专业设计师为村民“操刀”设计风格,并承担集中供暖、配套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成本的同时,彻底解决农村小二楼的窘境。

{image=5}

变“洋”后的乡村是否留得住“乡愁”?

乡村变“洋”后,土炕消失了,旱厕被推翻,院子里鸡鸣狗吠的情景也难再见,有人担心村庄失去原本的“乡味”。刘奔腾对此表示,所有旧的建筑或物件曾经都崭新过,如今传承下来的乡村文化,也是经过岁月打磨沉淀下来的,新的建筑只要符合人们需求,就会留下来,成为将来的传统,后人的乡情。

刘奔腾建议,站在时尚顶端的建筑师,在为农户设计房屋时,应该先深入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在考虑户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建筑美学。毕竟房屋的居住功能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精神层面。

责任编辑:张亚楠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