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872

拆解“反催收”套路!用户面临额外财产损失等风险

界面新闻2021-11-26 11:18:240

近日,上海某消金公司员工收到了多通贷款投诉电话及监管转办的举报资料,投诉和举报所涉及的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贷款时间、逾期时间各有不同,但奇怪的是,这些客户提出的诉求是一致的,投诉逻辑、投诉用语高度雷同且专业,并且投诉沟通均非本人。

毫无疑问,该金融机构遭遇了有组织的反催收活动。近年来,“反催收联盟”愈发猖獗,甚至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在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的同时,也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拆解“反催收”运作套路

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搜索引擎、微信聊天群、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上,一些自称是“债务重组师”、“理财规划师”、“网贷维权律师”的组织和个人,打着能为债务人减免债务的幌子,教唆、煽动债务人逃避债务,甚至以违法手段拒绝偿还贷款。

这些人宣称自己能帮助逾期的借款人减免甚至免除债务。通过加微信或QQ私聊等方式,诱导借款人购买“反催收”课程或交纳服务费,服务费通常在“维权”前缴纳,无论后面的操作成功与否都不会再退还。

为了进一步摸清“反催收联盟”的套路,记者伪装成贷款客户,进一步展开调查。

点击某湖北法务公司发布的广告,记者通过链接上的微信二维码,添加了自称是债务顾问的张单(化名)。

张单介绍其所在的机构是一家正规的法务公司,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和专业知识与金融机构进行协商,帮助贷款客户减免高额息费、延期付款。“我们的协商部门业务熟练、效果显著,大部分客户可以做成36期免息分期或者60期免息,之前还做过减免本金的,当然,这要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来看。”

进一步沟通后,记者发现,该公司的业务模式为一对一私下交流,一位债务顾问对接十多位贷款客户,冒充其身份,通过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等方式来达成延期付款、减免息费等目的。

若客户与该公司达成意向,必须先支付定金再签署代理合同;合同签署后支付约定的全额服务费(比如减免费用的30%);同时客户要将贷款时预留手机号码的SIM卡与平时不用的手机寄送到该公司,并提供个人信息,通过上述号码进行投诉。

在张单的朋友圈中,记者观察到,该公司的业务颇具规模,平均每天收寄业务材料六七件,仅负责协商投诉事项就有十余人。

张单还透露,其曾在催收公司工作过,熟悉业务,“因为催收赚得少就来做反催收了,用已知行规业务帮助客户逃废债务,我知道催收员的‘死穴’在哪,客户也更愿意合作,抽成也多。”

债务没有减免,等来刑事调查

那么,这些反催收人员真的能帮借款人达到减免债务的目的么?对于消费者而言,有没有安全隐患?

据报道,重庆一家消金公司近日协助警方查办了一起“代理维权”案。来自山西省的阿华为删除自己的多起征信逾期记录,找了黑产人员“代理维权”。对方号称把身份信息、借款信息、实名电话卡一起邮寄过去,就可以平账、删除征信,光服务费前后收取了数万元。

然而,阿华的征信非但没有顺利删除,反而等来公安机关的刑事调查。警方介绍,黑产人员伪造了印有国家机关印章的证明材料,用于向监管恶意投诉所需。警方表示,目前一名主要黑产人员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案件将进一步深挖,力求打掉这个违法团伙,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除了涉及违法犯罪,借款人如果轻信所谓“专业反催收”,可能还会导致额外的金钱损失。

不久前,有用户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个反催收法务公司的视频,该公司自称能通过专业的法律知识帮助贷款客户减免息费、延期还款。签订了合同、交了定金后,该用户将自己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和手机号、旧手机一同寄给对方,但最终,不仅没等来债务减免的消息,自己银行卡的钱反而不翼而飞了。

原来,反催收公司获得用户提供的手机卡后,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截取手机短信内容,利用截获的短信验证码登录多个支付平台,修改银行密码,将资金从银行账户中转出。

一位金融业人士指出,在“反催收联盟”背后,隐藏着诸多网贷诈骗的犯罪团伙,他们形成催收、营销、数据倒卖的贷款诈骗网络推广黑灰产业链,利用人性的弱点和制度的漏洞贩卖上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致使用户数据流入套路贷、暴力催收领域,或直接盗取银行卡信息实施资金盗窃。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反催收联盟”多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获得用户,一般情况下与贷款客户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很难证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准确位置,一旦被骗,所造成的损失很大概率难以追回。

上海某律师事务所的吴律师也指出,由于本质上“反催收联盟”的所谓“代理维权”行为根本不存在法律基础,自然无法做到退款维权的兜底保证,实际上大部分此类咨询服务都只是骗局,当金融机构拒绝协商后,“反催收联盟”也不会向借款人退还中介费用。而如果借款人因听信此类机构的说辞拖延还款,反而会因为长期未能按时还款承担金融机构逾期滞纳金及罚息,一旦留下征信污点,轻则影响日后车贷、房贷的申请,重则沦为“失信被执行人”。如果涉及诉讼,将会存在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风险,将来有可能会在高消费、交通出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受到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就明确,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的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另外,从实践中来看,父母沦为失信被执行人也会对子女的发展造成影响。例如,男团RISE的队长周震南在去年被曝光父母是“老赖”后,其演艺生涯大受影响。

打击黑产,直击三大痛点

在反催收的灰色产业链中,受害者除了有被骗的债务人外,金融机构更是深受其扰,金融界各方合力出手打击反催收逃废债。

比如深圳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出台了坚决不协商的“诉即诉”机制,即一旦接到疑似信用卡反催收联盟投诉的案件,银行坚决不协商,直接采取司法诉讼手段,依法追究反催收、逃废债失信人的法律责任,直至将逃废债人员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据悉,中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多家持牌消金公司在所在地公安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打击黑产的工作小组,对反催收采取果断的回击。

“金融机构无论从识别、控制、打击黑色产业链等方面来说,手段和力量都是有限的。”某金融机构负责人直言,反催收黑产已成为金融机构增加不良贷款率、影响贷后管理,影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的“头号杀手”。

有法律专家认为,打击反催收黑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直击痛点。

一是界定清楚“恶意投诉”与“合法维权”的范围。“恶意投诉”目前尚缺乏官方层面上的详细定义,大量相关反催收联盟仍游走在灰色地带。但不论以何种形式,这类恶意维权行为已经影响到了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营,不仅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还款协商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挤占了真正有延期合理性的客户需求。

二是明确反催收联盟的犯罪性质。目前在刑法犯罪领域,对反催收联盟犯罪事实的认定仍存在困难。在反催收联盟的犯罪过程中,许多参与者并非直接实施侵犯受害者法益行为,而是提供技术工作或方法等,其往往以“技术中立”进行抗辩,犯罪性质难以明确。随着反催收联盟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传递违法信息,如违法信息从在论坛上发布到自己通过社交账号或者搭建社交平台群组来发布,而涉及点击量、群组成员数量、下载数量等定罪量刑标准仍不明确,或对社交平台群组性质的是否属于公共场所仍有争议空间,进一步为定罪带来挑战。

三是联动各方健全打击机制。反催收联盟人数众多,隐蔽分散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他们煽动并采取各类恶劣行径,影响社会稳定。而金融机构并无相关技术和手段予以预防和制止,仅靠金融机构孤军奋战、螳臂当车实难解决。

上述负责人呼吁:“为充分保护消费者及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希望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律师协会、金融监管局、公安局等机构和组织,共同形成联动监管打击机制。同时企业提供证据线索给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以便于开展全链条刑事侦查,从诈骗、非法经营、扰乱社会治安等罪名作为切入点,以便公安机关从行政处罚的角度和刑事报案的角度多方位关注黑产的犯罪事实,防止对其中某一犯罪行为有所忽略,实现全面精准打击。”

监管、警方加大“反催收”围剿力度

据了解,重庆、湖南等地监管机构正在联合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金融监督管理局和警方加大对“反催收”黑色产业链的围剿力度,肃清金融行业乱象。

2020年8月,上海、河北等多地反催收联盟成员被警方带走调查,上海警方在一家“退款工作室”抓获了12位犯罪嫌疑人;河北警方打掉了一家号称由律师组成的“债务调解中心”,案件涉及多家金融机构。

2021年2月,银保监会明确表态,将全力维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反催收联盟”等违法违规网络群组的治理。

2021年3月,深圳银保监局发布关于银行消费的风险提示,明确指出借款人要依法维权,谨防信息被泄露。其中,反催收联盟等黑产中介要严加防范。

2021年8月,湖南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公安厅与省银保监局联合下发《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代理投诉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指出,部分非法社会组织或个人借“代理投诉”之名,捏造事实、违背合同约定、突破法律底线,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金融经营秩序,已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此,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并追究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2021年9月,沈阳市金融局和辽宁银保监联合发布《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代理投诉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也将整治矛头对准“恶意投诉”、“反催收联盟”等黑中介。

2021年10月,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近期联合下发了《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代理维权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指出部分“代理维权”机构或个人通过诱导、怂恿、组织或代理消费者使用格式高度雷同的模板频繁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金融机构,从中牟取利益,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影响社会民生和经济稳定,突破法律底线,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编造证据、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此,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并追究相关机构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2021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6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远离“代理维权”不法行为侵害。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的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随着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严厉和精准的打击整治以雷霆之势到来,消费者要严防落入反催收圈套,也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信贷产品。

责任编辑:于胜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