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3938

加入WTO后,外资零售在中国的浮沉起落

界面2021-12-11 01:51:131

记者 | 赵晓娟

外资零售从来不缺故事,他们进入中国的故事甚至可以追溯至1992年——这早于中国正式加入WTO将近10年。入世后的20年,这些外资零售商们见证过中国零售市场最繁华的时代,也经历了电商崛起之后大势难以逆转的无奈。它们是中国零售业成长浮沉的构建者与参与者,如今,这群外资零售商们,有的仍然坚守于此,有的却已经在失落中退场。

外资凶猛

早在1992年,中国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这6个城市和深圳等5个特区,每个城市允许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

在1995年法国家乐福就进入中国,在北京国展开设了第一家门店。1998年前后,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美国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已经在上海、北京和深圳开店。

他们在中国采取了以大卖场(Hypermarket)、仓储超市等一站式购齐、开架式销售、顾客自行挑选等模式。这给中国当时以百货大楼、供销合作社为主的商业业态带来了另一种范式和样本,家乐福、沃尔玛几乎是中国许多民营超市如永辉在初创时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当时的“网红”。

而在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时,外资零售业在中国本土的零售布局已经相当活跃。

泰国正大集团的易初莲花(现更名卜蜂莲花)、日本伊藤洋华堂、法国欧尚等更多的外资完成了在中国的初步布局,2001年,家乐福在中国已经拥有27家门店,是外资零售之首。紧随其后的沃尔玛已开设了19家店麦德龙开设了15家店,7-11便利店也拿到中国第一张外资连锁便利店经营牌照。

2004年12月11日,是中国承诺的对外资零售业全面开放的最后期限,这意味着外资进入零售业的股权不再受到限制,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开店的地区,并在一个区域的开店数量将不再受到限制。

事实上,此时的外资零售企业早已完成过渡期,充分适应中国市场的环境,熟稔地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打交道,并开启在中国市场长达10年疯狂扩张的节奏。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在2003至2006年的3年间,家乐福门店数以每年16家的速度递增,并在2006年底突破100家。

内外混战

WTO带来的强势外资势力,对中国零售行业的影响前所未有,本土已有到零售企业也奋起直追。

本土的零售巨头多数通过并购完成区域扩张。

2003年-2004年间,大连商业集团在东北并购当地数百家商业零售企业以及北京的天客隆;上海联华与华联、友谊股份、上海一百等组成中国零售业最大的航母百联集团,随后百联斥资7700万元收购河北万利福超市集团;华润并购万佳后,在华南市场快速开店。物美则在其创始人张文中的带领下,通过与国有商业企业签订租赁、合作、托管和合资等协议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低成本扩张。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外资零售已经进入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中,内外资零售都在急于开疆拓土,并在圈地中擦出火花。

这其中,也有部分本土零售企业被外资“吃掉”。

2004年7月,英国最大的零售商TESCO集团收购乐购连锁超市50%股权并由此进入中国。2007年2月,沃尔玛以2.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四川好又多,后者具有台资背景,当时拥有100家门店;2009年,韩国乐天集团以6.35亿美元收购时代零售超市;2010年,家乐福收购河北最早发展的零售连锁企业保龙仓。

事实上,除了资本优势之外,在竞争过程中,外资零售在选址方面更具谈判能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之外,沈阳、长沙、济南等省会城市甚至三线城市,政府仍然将招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外资企业在可以获得相对更好的位置、更低廉的租金和更长的租约。

以山东省为例,据山东经贸委2007年披露,“山东省流通行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山东已有16家外资零售企业相继进入济南、青岛、潍坊、淄博、烟台、泰安等市,累计开店82处,其中大型网点42处。”

面对竞争中外资零售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内资零售市场显得非常“委屈”。

以张文中、王填(步步高商业创始人)等内资零售企业家为首的代表,在2005年以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角色进行提案,呼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张文中称,我国2004年直接引进外资已经达到600亿元,只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才能给国内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但张文中的提案,一直到5年后才被落地。

电商暴击

2010年12月,中国对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在华外资企业一直享有的税收“超国民待遇”宣告结束。

但这没有影响外资零售短期内的扩张。

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商业项目起步不久,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稳步提高,消费潜力并不比一线城市低,而外资审批权早已下放到各省市,地方政府为了引入项目仍然会给外资企业在门店选址等方面较好的条件。

截至2010年底,沃尔玛当年新开门店47家,门店总计225家,超越家乐福成为外资超市之首;家乐福新开设30家门店,门店总数达到176家;大润发新开门店22家,也达143家之多。TESCO乐购在内地新开21家门店,门店数91家。

到2012年前后,这一速度开始放慢。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德勤联合发布的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11年-2012年》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连锁零售企业普遍出现明显的销售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现象。

该报告指出,成本上升不可避免是目前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2011年连锁零售企业人工费用上涨26%,租金成本上升10%,2011年-2015年将是门店租赁到期的高峰时期。

界面新闻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历年的零售百强榜统计的数据,家乐福中国的销售额在2013年达到顶点,此后逐年下滑。沃尔玛尚未下滑,但增速明显放缓。TESCO乐购则干脆关闭了4家门店。

在销售额开始滞涨时,“上不上网”是外资零售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2012年8月,沃尔玛悄悄拿到网上超市1号店的控股权;2014年大润发投资创立了飞牛网。但彼时,就多数零售商而言,线上业务更多被看作是线下业务的补充。

2014年前后,所有的零售商开始重新审视马云和刘强东所引领的电商行业——消费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催生电商的全面繁荣。

此时,距离淘宝网创立已经过去10年。“双11”和“618”等购物节也让消费者已经尝到网络大促的甜头。消费者乐于在线上购买的商品品类不仅涵盖服饰、日用品等,随着线上平台增多以及智能手机等普及,水果、蔬菜、水产、速冻等生鲜类产品也开始被逐步被消费者从线上平台下单,受益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拼多多、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等电商平台也都登陆了资本市场。

而依赖商圈、依赖线下客流的零售商也从被动到主动投入,在“拥抱”新零售和道家业务平台后,效果甚微,零售巨头们的线上销售占比始终与线上无法匹敌。

败走中国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战略业务主席朱永磊也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在2014-2019年中,传统零售的发展模式遭遇到极大挑战,尤其是以大润发、家乐福为代表的大卖场业态,在流量和客单价都出现了双跌的趋势。在被唱衰的大环境下,零售商纷纷选择了“抱大腿”(阿里或者腾讯)模式。

当然,也有一走了之的模式。

外资零售卖卖卖的模式从TESCO乐购开始,到2019年家乐福卖身于苏宁的高峰期,外资重要的零售巨头上演了长达5年的卖身阶段,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2013年10月,华润万家与TESCO达成协议,以组建合资公司的形式接管TESCO中国业务,包含135家TESCO乐购门店和购物中心、便利店,华润持有合资公司80%的股份。2020年,TESCO卖掉了其在上述合资公司中的剩余股份,彻底退出中国。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Auchan Retail S.A.(欧尚零售)、润泰集团宣布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将投入约224亿港币(约189.9亿人民币)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大润发与欧尚的上市公司)36.16%的股份。3年之后,阿里再次宣布拟斥资280亿港元增资高鑫零售,并以直接和间接持股高鑫零售72%股份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

2019年6月23日,苏宁易购通过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

2019年10月11日,物美宣布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则持有20%股份。

外资零售巨头中,仅有沃尔玛仍然独立发展。不过2021年4月,沃尔玛曾传出将出售东北、华北门店的消息,在沃尔玛否认该出售计划后,至今并无下文。

作为在零售行业曾经的老大哥、启蒙者,无论风光与失意,他们都将被中国零售行业铭记。

责任编辑:王翔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