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9885

8万多份基民画像透露这些细节:股民变基民,高学历者更爱“冒险”……

上海证券报2022-01-07 20:10:130

基民平时怎么做投资?最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的报告给出了答案。

近日,中基协发布《2020年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投资者主观意愿数据的分析结果,样本量为84807份;第二部分为机构投资者主观意愿数据的分析结果,样本量为409份。

这8万多份数据,透露出诸多细节。比如,股民正逐步向基民转化;学历越高的人,越具备“冒险”精神,更能接受在高风险中博取高收益;定投的“国民度”良好,超七成投资者对定投持肯定态度。

细节一:股民变基民

数据显示,基民数量正不断趋势性上涨。截至2020年底,场外投资者总量67102.9万,其中自然人投资者数量66971.0万;场内投资者总量2524.2万,其中自然人投资者2515.7万。

报告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投资公募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从存款转入”“新增收入”,分别有76.3%和74.5%的投资者符合此选项;“从银行理财产品转入”以及“从股票转入”为次选择,分别有37.6%、35.8%的投资者选择。

这意味着,闲钱(存款和新增收入)是基金投资的主要来源。再者,随着资管新规逐步落地、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向净值化转型,居民理财资金也把基金作为理财出口。此外,随着基金赚钱效应强化,股民变基民正成为趋势。

事实上,从公募基金投资品种来看,投资者也愿意通过基金来代替股票投资。数据显示,居民更倾向投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

其中,股票型基金被74.1%的个人投资者选择为主要投资品种,54.8%选择混合型基金。其他债券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指数基金(不含ETF)、货币市场基金的选择比例分别是43.9%、40.6%、22.9%。

细节二:基金收益表现受关注

从数据来看,一方面,收益是个人投资者首要考虑的因素。比如,影响其开展中长期基金投资的因素中,53.6%的投资者认为“基金收益表现与自己预期不符”是最大障碍。从投资考虑因素来看,基金业绩表现的综合打分最高,其次是基金经理排名及投资能力。从赎回因素来看,市场表现不好、基金业绩表现也是重要的赎回原因。

另一方面,从投资时机来看,66.8%的投资者会选择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进行抄底;66.7%的投资者选择在某只基金表现非常好时跟进买入,业内人士提到,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买入即打脸”。

“看到好东西买进,买到差东西扔掉,是人的本性,在金融市场也不例外。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讲,投资时追涨杀跌是很难赚钱的。”该人士解释,首先,就行情来讲,基金涨势越好,就越有可能触碰到高点。其次,就基金经理操作来件,好基金一般有目共睹,极易被投资者跟风买入,当大量资金突然涌入时,也会给基金经理带来管理上的难度。

因此,上述人士建议,在基金涨势很好时,不要无脑跟风买入,但可以将基金经理纳入观察,在其颓势很大时,再适当买入。基金是一种中长期持有的理财产品,建议基民长期跟踪买入。

细节三:学历越高承担风险能力越强

报告显示,学历越高的人,越青睐基金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与学历背景之间有较稳固的关系。

具体来看,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投资者,更倾向于“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较低”。

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开始增强:专科学历的投资者追求“产生一定收益,可以承担一定投资风险”,而且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投资者比例大致相当。

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投资者追求“产生较多收益,可以承担较大风险”,且除了“实现资产大幅增长,愿意承担很大风险”外,随着风险加大,投资者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硕士学历的投资者这种梯度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此外,博士学历的投资者更偏好高风险类型,追求“资产大幅增长,愿意承担很大风险”的比例更加突出。

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受调查个人投资者学历分布

这意味着,随着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认知越充分,对投资产品的风险收益比的认知也更高,也就更愿意参与到基金的投资当中。

细节四:“小白投资者”更接受基金定投

调查数据显示,约九成投资者表示投资基本达到或超过预期。仅有10.8%的投资者表示收益未达到预期且相差较大,在所有被调查的投资者中占比最少。

且大部分自然人投资者对基金定投持肯定态度。超七成投资者认为基金定投“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是一种省心省力的投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结构越高、年龄越高、投资经验越多的投资者定投意愿会降低。

数据显示,45岁以下的投资者更认可基金定投,45岁以上的投资者持负面态度的比例更高。学历层面,从初中到本科随着学历的升高,其对基金定投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但硕士和博士学历,则对定投呈现出稍偏负面的态度。

业内人士提到,基金定投很适合“小白投资者”,能够有效提升其投资的幸福感。一是帮助投资者淡化择时,使基金持有成本从单一变为长期的平均成本;二是培养储蓄习惯,帮助投资者养成长期、连续、有纪律的储蓄行为;三是不用频繁操作,避免快进快出和追涨杀跌等行为。

细节五:超六成机构投资者考核周期在一年以内

在机构投资者调查报告部分,有两条结论值得重视。

一是,就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考核周期来看,1年以内的考核周期占比超六成。

具体来看,考核周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个月和3年,占比分别为35.3%、20.4%和18.5%。5年以上、2年和3个月的考核周期分别占比10.9%、9.2%和5.6%。

受调查机构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考核周期

二是,就投资的公募基金的评价考核周期来看,近七成机构不超1年。

具体来看,考核周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个月和3年,占比分别为38.0%、19.7%和16.3%。5年以上、2年和3个月的考核周期分别占比9.5%、8.8%和7.8%。

受调查机构投资者对所投资公募基金的评价考核周期

业内人士也提到,尽管基金行业倡导将中长期业绩考核作为依据,但在现实情况中,基于买方、股东方、销售端等各种压力,基金尤其是偏股类产品不得不以一年期为考核周期。建议适度拉长考核周期,转变简单以业绩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建立长期与短期兼顾的制度机制。这样基金经理才敢拉长投资周期,在“从容”投资中实现多方多赢。

责任编辑:杨红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