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2530

突发!李想炮轰: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知名CEO紧急回应

中国基金报2022-01-17 16:19:31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忆山

在“跑步入局”造车新势力大军后,团车CEO闻伟近期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被公开,没想到随即便遭到理想汽车CEO李想的炮轰,并直指其“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对此,闻伟回应表示,没想到万里长征的迎面第一枪来自李想先生。称“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

据悉,团车的造车团队约有100人,可以承担造车所有流程工作。而闻伟对这个团队也很有信心,认为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且自己以后会All in在造车上。

100多人外来团队,几乎无所不能

1月16日上午,有自媒体博主发布了团车CEO闻伟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文章,“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为了找一个趁手的兵器绞尽脑汁,我们是在兵器库里挑一个绞尽脑汁。”

{image=1}

根据汽车商业评论报道,在为什么造车这个问题上,除了行业机会的共性外,闻伟表示公司决定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 100 多人的外来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具有 20 多年造车经验,在技术、样车上都有沉淀。闻伟对这个团队也很有信心,认为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且自己以后会All in在造车上。

在团队造车上,闻伟更是金句频出,包括:“这个团队可以做2000万元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元以下的车,包括商用车、物流车。”、“造车周期燃油车时代国际大厂是48个月,国内厂家做到了36个月,我们现在的团队能做到18-24个月。”、“技术路线首选纯电,选择余地比较大。这个团队做过太阳能、氢能。”、“我们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

在闻伟描述中,这个团队几乎无所不能,而且是带着半成品车型来的,第一款车将从这些半成品车型里选一款,“第一款车采用成熟方案、成熟技术、成熟供应商,产品本身质量、品控是完全成熟可控的”,而首款车的定价会在10万元-20 万元区间,在2022年金九银十就能预售了。

公开资料显示,团车成立于2012年9月,此前是一家汽车交易和服务平台,2018年11月,团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成为国内赴美上市的汽车新零售第一股,发行价为7.8美元。

从业绩方面来看,受疫情和全球芯片短缺等问题影响有所下滑,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净收入6110万元,同比减少38.9%;毛利润为4,680万元,同比减少35.1%。此外,公司第三季度线下车展举办了65场,同比减少57.2%。

不过,公司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年初团车曾发布公告,称将通过组建包括设计、研发及生产等在内的团队构成新的电动汽车业务线,进入电动汽车制造领域。

团车副首席财务官于辰曦表示,公司第三季度的表现受到了疫情和整体汽车市场下滑的影响。不过“随着团车进入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公司在通过持续创新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股价方面,截至1月14日收盘,团车每股报2.76美元,近一年股价跌幅超27%。总市值为5560万美元。

{image=2}

李想炮轰: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微博发布不久,1月16日下午,理想汽车CEO 李想转发并评论了这表微博,直言自己忍不住要“大嘴一把”,表示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

{image=3}

对于闻伟分享的观点,理想表示:“居然还有人可以毫无廉耻的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最后他表示,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而对于闻伟的造车观点,不少网友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有网友表示自己公司一个后台的研发团队已经是90人了,团车100多人的团队就能承包所有造车流程有些夸张;有的网友表示自己不敢买18个月造出来的车;

还有网友调侃道团车的百人团队“人均爱迪生”。

{image=4}

{image=5}

{image=6}

{image=7}

{image=8}

而李想在炮轰团车CEO闻伟后,还分享了千字长文表达自己对于创业的看法,并将其分为 0-1 的验证阶段和 1-10 成长期阶段。他表示“造车三傻在 2021 年完成了从 0-1 的验证期,大家各自在自己细分市场吃到了 3% 左右的市场份额,比如理想汽车在 25-50 万的乘用车里吃到了 3%。”

{image=9}

李想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管理者,特长并不是打开什么任督二脉,而是扎扎实实的投入,集中一个火力点,十倍于他人的人才和资源的投入,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千万不要搞什么试一试,要么全力以赴做成,要么早点去死。”

李想表示,中国过去的六七年智能电动车的创业者很多,300 多家剩下不到 10 家,三个互联网的外行成为了新势力里销量跑在前面的,而不是那些汽车行业的高管创业者,最核心的原因是李斌、何小鹏、李想作为连续创业者,对于节奏的把控和心力。而这一轮失败的最惨的创业者往往是跨国汽车企业的高管,他们大多上来就想做从 10-100 的阶段,“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苹果的命(人和资源),得了苹果的病(胡乱招人和花钱)。”

对此,团车CEO闻伟发微博回应称,“没想到万里长征的迎面第一枪来自李想先生。除了节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断?冯思翰被反怼不就是当初看走了眼喷得太早?所以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也别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image=10}

李想晒智能驾驶成绩单,引专家公开质疑

理想汽车方面,前不久则刚引发了一场关于智能驾驶的争议。

近年来,随着造车新势力的不断发展,不少汽车公司也开始将目光转向智能驾驶领域。1月11日,李想晒出了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2021年的成绩单,他表示公司创办初期融资有限,不能支撑开展智能驾驶技术的自研工作,这个局面在2020年理想汽车IPO之后有了根本转折,在过去的2021年,理想汽车在技术产品交付层面一个重要变化是智能驾驶。

据了解,在懂车帝年度AEB(主动安全)测试上,李想汽车在多个领域测试中获得了“优秀”评价,并拿下了冠军名词,同时参加测评的还有宝马5系、6系GT、奔驰E级、括凯迪拉克CT4、沃尔沃XC60、斯巴鲁傲虎等车型。

{image=11}

没想到此番言论引来了专家的公开质疑。

1月12日深夜,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杨珉教授表示,现在造车新势力智能驾驶一般是 L2 起步,有的据说已经达到 L4 级别。但是对于智能驾驶是否真的可以大规模使用?杨珉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

{image=12}

杨珉教授坦言,安全研究人员觉得自动驾驶安全性没有想象的那么香,这是他们团队最新研发的驾驶系统安全性测试平台,在针对某L4级别系统测试后得出的结论,他表示“无人驾驶汽车在满足某种特定条件时,必然发生车辆碰撞。”

根据杨珉教授提供的复旦大学系统软件与安全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在测试动图里,测试无人驾驶车辆在临近车道汽车突然加速变道时并未减速,而是径直向前与该车辆发生了碰撞。

{image=13}

杨珉教授表示:“测试系统仅一周内就发现数百个车辆碰撞的case,当然这些在真实世界中,都是极小概率事件。可还有句话,时代的每一片雪花,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虽然争议不断,但近年来智能驾驶的发展依旧十分迅速,尤其是L2级别智能驾驶正在加速渗透。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去年1-11月中国新车(合资+自主品牌)前装标配搭载L2级ADAS上险量为338.51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8.33%,仅落后L1搭载量约7万辆。

而理想对于智能驾驶的研发和推进也并未止步,据了解,目前理想开发的NOA 导航辅助驾驶的激活和使用已超过 6 万台,甚至超过了中国市场上其他品牌导航辅助驾驶之和。李想则表示公司会长期把 NOA 导航辅助驾驶作为标配,“因为一家人的安全只有标配,没有选配。”

责任编辑:张海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