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904

中科院研究员严景华:“疫”犹未尽 不下火线

中国科学报2020-06-29 08:41:150

原标题:严景华:“疫”犹未尽 不下火线

{image=1}

今年大年初一早上8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研究员严景华在团队群里给大家发了新年问候。等不及大家回复,她又紧跟着发了一条信息:“请大家尽快回北京,我们是做传染病的,危急时刻,我们不能退。”

在她的号召下,团队所有成员两天内陆续返京,整建制地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经过100多个日夜的埋头苦干,严景华与微生物所抗疫科技攻关团队终于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他们研制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近日获批。

最近,严景华家庭获得全国妇联评选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严景华说,科研工作能取得进展,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理解。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未消除,科学攻关之路依然漫漫。在家人的支持下,严景华将带领团队继续在实验室这条特殊的火线上与病毒搏斗。

危急时刻不退缩

6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微生物所研制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申请。这是全球首个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的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临床试验,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药物成功进入人体临床评价阶段。

为了这一天,严景华和团队从春节期间就忙活开了。

今年春节,严家的兄弟姐妹原打算齐聚安徽老家过年,年过八旬的父母已经盼了很久。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把这一家庭聚会计划彻底打乱了。

除夕当天,中国科学院紧急召开新冠肺炎科技攻关动员会。就在出发回老家前两小时,严景华果断把票退掉,重新回到实验室,开启了夜以继日的攻关模式。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攻关,严景华带领团队承担了科技部疫苗攻关五条路线之一的重组蛋白疫苗研究,同时还承担了新冠肺炎抗体药物的研究。

疫情之下的科研担负着民众对科学的希望和信任,这两个项目带来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严景华与团队却“偏向虎山行”,他们顶着压力、集中精力、团结一心,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经过连续数月的“冲刺”,严景华团队与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团队等合作,从新冠肺炎痊愈出院患者体内分离鉴定出几十株全人源抗体基因,经过反复实验比较,于2月下旬筛选出两株理想的特效抗体CA1、CB6,具有高效中和新冠病毒的活性。

随后,攻关团队利用恒河猴新冠病毒感染模型评估了抗体的有效性。相关成果5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抗体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为遏制新冠病毒蔓延带来了新的希望。据了解,6月7日上午,首例受试者给药在上海完成,并进行安全和剂量测试。“非常期待它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严景华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严景华说,危急时刻的科研攻关同样是对平常研究工作的检验,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具备研究基础和平台,二是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此次能够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无缝对接,得益于严景华团队多年来的研究积累。他们一直从事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在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等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

在此次科研攻关之初,微生物所就把目标定位为做出成功的产品,并与企业开展合作。

“产学研结合非常重要,要想做好转化,首先就要奔着产品去,早期要有企业介入,否则实验室做的东西是没办法转化成产品的。”严景华说。

“风明万里送瘟神”

疫情仍在继续,严景华与团队的火线战“疫”也在继续。“做科研的人以实验室为家很正常,我的学生和同事都是这样。”她说。

对于严景华的科研工作,她的爱人总是倾力支持。两人是大学同学,携手走来,相爱相敬,几十年来几乎没有红过脸。

从大年初一投入工作开始,严景华顾不上吃饭和回家是常事。晚上总是靠爱人提醒才想起回家;回到家里,依然是回不尽的微信、接不完的电话。跟随着严景华的工作节奏,几天下来,她的爱人不仅习惯了每天凌晨才休息,还变成了伙夫、司机。

每一次灾难,总会伴随着英雄的闪耀,在严景华看来,其实这些英雄也是普通人,都来自普通家庭。

2月2日,正月初九,北京下了庚子年的第一场大雪。早上7点不到,严景华就匆匆上班去了,她的身后,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串清晰可见的脚印……她的爱人站在窗后,被这一幕深深打动。

那天早晨,他写下一首绝句“透沁冰清瑞满晨,风明万里送瘟神。琼栏玉树迎新径,我乃今春第一人”,以此表达他对严景华及其团队崇尚科学、不辱使命、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敬意。

“如果你的梦想是做科研,先找一个理解你、包容你的对象。”她笑着说。

作者| 冯丽妃 陈欢欢

责任编辑:范斯腾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