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941

古代女子的婚配年龄(古代男女婚配年龄)

兴仁信息网2023-04-23 02:07:040

你了解的古代的女子大多数在什么年龄结婚的?

我了解的古代的女子大多数是在13到15岁结婚。这个是最常见的年龄,都是等到女儿及笄之后,男方就可以下聘礼。

古代女子多大出嫁

阅读古籍时,常看到某人娶妻,女子“年方二八”“二八妙龄女”等等之类的说法,说明古代女子的出嫁年龄一般在十六岁。以现在提倡晚婚晚育的科学观点来看,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确实早了一点。就笔者所见到的历史资料来看,较多的情况下,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通常在15岁至17岁之间。现举出几例以资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女子大多在15岁开始出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曾有记载: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有鹿门稷者,行年七十而无妻,桓公问管仲曰:“有民老而无妻乎?”管仲对曰:“有鹿门稷者,行年七十矣而无妻。”桓公曰:“何以令之有妻?”管仲曰:“臣闻之,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于下,宫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桓公曰:“善!”令于宫中女子未尝御出嫁之,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则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里,管仲以巧妙的进谏规劝齐桓公将宫中没被国王召幸的女子嫁到宫外,这些女子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岁左右。

《国语.越语上》也记载:越王句践为了让国家人口众多,采取奖励国人多生育的政策,不管生男生女都给予奖励。“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里,勾践将本国女子最迟的结婚年龄定为十七岁。女孩子到了十七岁还未出嫁,其父母要被治罪。可以猜想,为了不被国王治罪,那时的女孩子一般在十七岁以前就都出嫁了。

《后汉书.任延传》记载:东汉时期,任延被光武帝刘秀任命为九真太守。九真地处荒蛮,当地人以射猎为生,不知道牛耕和农业生产。任延就教给他们如何制作农田工具,如何种田等等。任延又发出文告给所属各县,让年龄在20至五十之间的男人,分别找十五至四十岁的女子自由搭配结婚,贫穷拿不起聘礼的,由官员们以薪俸资助他们,短短的时间内,有两千多人结为伉俪。

《后汉书》卷114还记载:南阳郡有个人叫阴瑜,他娶了颍川郡荀爽的女儿荀采为妻。荀采“聪敏有才艺。年十七,适阴氏。十九产一女,而瑜卒。”这里,明确说明荀采是十七岁出嫁的,十九岁时生育一个女儿后丈夫死了,而后成了寡妇。

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的《高节妇传》记载:“宛平(今北京丰台区)高位妻,姓段,早嫁娶,高位死,妻年十七,有二子矣。”高位的妻子年纪轻轻守寡,十七岁就生下了两个孩子。俗话说:“十月怀胎”。二子即便不是足月分娩,也该在一年半左右,再加上围褥期间隔的时间,高位的妻子很有可能在十四岁左右就已出嫁,恐怕还在幼女年龄。这有力地证明了古代女子在十五岁左右开始出嫁。

大量资料证明,古代的女子大多在十五岁至十七岁时出嫁。“二八女郎”,二八,十六岁,正值出嫁的芳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并非所有女子全是这样。清代时有一个刘姓女子,小时候被父母许配给一家人家做“娃娃亲”,而后两家分散,杳无音讯。而后儿子、姑娘长大后,姑娘家只剩下姑娘一人,但她牢记父亲给她许的那家男孩子的名字,守身如玉,四处寻访,非此人不嫁,最终打探到未婚夫在一家富豪家里当佣人,于是就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到他,二人结为夫妻。此时,该女子已经三十岁了,就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属于剩女和超龄的老姑娘了。

古代女子有没有规定最晚多少岁结婚?

古代各个朝代规定的女子最晚结婚时间在13-30岁之间,不同朝代的规定略有差异,这种规定的相关记载始于周朝,例如《周礼》“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就是规定成婚年龄上限,而超过这个年龄上限人就不成婚的,国家会进行处罚。

在古代社会,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各个朝代为了能够扩大人口规模,就会不断的推行鼓励婚配和生育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以法律的形式设定最高的结婚年龄上限,为了保证这一政策能够实施,对于不按照规定结婚的男女及其家人会处以刑罚,包括坐牢和罚款等,有一些时期还会有专门的官媒,负责组织适婚男女进行婚配,有一些半强制的味道。

例如,我们高中课本勾践灭吴中就有一段“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女子十三不嫁,其父母有罪”,这就是以法律来约束民间婚配。按照《礼记》中的描述,女子的适婚年龄一般在15岁以上,唐朝规定为13岁,明清时期则为14岁。这是起始婚配的年龄,而上限大多是三十岁,比如汉惠帝时期,女子三十不嫁,罚钱600,而在宋朝“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各个朝代会根据人口基数来调整结婚年龄的上限。

虽然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结婚年龄规定,不过这些政策的执行并不严格,只有在新朝建立等时期才会重点执行,因为这一时期刚经历战乱,急需要回复人口数量,所以国家对于这方面也是尤为看重的,但是随着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增多而出现人口陷阱,国家对于婚配政策也就没有这么上心了,大多数规定也就流于形式。

古代的女人都是什么年龄结婚的

你是狮子座的至于生日怎么过要看你自己的了

古代婚配,据说有两类女子不能娶,究竟是哪两类?

古代婚配不能娶两类女子,第1类是不能娶跟自己同姓的女子,第2类是不能娶跟自己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子。

古代的婚配有哪些?

我国古代是一个 “早婚国家”, 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官员。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古代对于适龄男女婚嫁问题,亦制定了相关法令: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而在晋朝,《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真的“发”个老公给你。

还有的朝代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处罚的。譬如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仍未出嫁即为犯法,家里人都是要跟着坐牢,这也就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是有女儿15岁至30岁还没有嫁人,就要罚款600钱。唐朝对于男子20岁以上,女子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这种强迫女子出嫁的初衷,虽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会人口的考虑,但在客观上确实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问题。

那个时候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就是给男女牵红线的介绍人,《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在古代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了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后来不少朝代从法律上规定,结婚必有媒人,如果没有则违反当时的“婚姻法”。如《唐律·名例》疏:“嫁娶有媒”;《户婚》疏:“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到元代,这方面规定更详细了,《元典章·户部·礼婚》:“媒妁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意思是,媒人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得由地方威信高的老人推荐,选诚实守信的已婚妇女报给官方,登记注册,统一管理。

来源论历史网2023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