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5673

印度吠陀占星术的历法,宿曜经吠陀占星

兴仁信息网2023-09-09 06:57:060

谁能给我印度吠陀数学的详细资料---一定要详细!谢了

印度吠陀占星的介绍 所谓「吠陀占星学」(Vedic Astrology),或称「古印度占星学」(Ancient Hindu 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传统占星学。

「吠陀」(Veda)二字,原意指「神的启示」或「神秘的知识」,是印欧语系中最古的圣典文献。而吠陀经书之成书时期为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为印度宗教萌生之依始。虽说吠陀经成书于此时,但吠陀时期则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或更早。

「吠陀经」的知识可分为六个部份,统称「吠陀六支分」(Vedangas),此六个部份为科学(Shiksha)、音韵(Chhanda)、授记(Vyakarana)、语释(Nirukta)、祭礼(Kalpa)及周谛示(Jyotisha or Astrology)。而「周谛示」者,时间科学也,包括了天文学和占星学两种。其中「占星学」更代表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观察能力,故被认为是「吠陀六支分」中的最重要部份。

「吠陀星学」虽然有遥远流长的历史,但却比之其它家占星学(即西洋及中国两家),保存得更为完整。几千年以来,从未因为遭受到任何因素,而令其沦落失传,也没有受到外来的西洋思想影响,受到社会人士的鄙视。在印度的民族里,「吠陀星学」更一直被认为是高深的知识,高层及学术机构素来均设法保存它的完整,所以印度的占星学家一向拥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而研究「吠陀星学」的人士,许多均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博士者流,亦大不乏人。

与现今的「西洋占星学」比较起来,「吠陀星学」会显得远为实用。盖「西洋占星学」主要探究个人的脾气性格及天赋才能,即使在流运的各种技巧上,亦不擅长推断事件之发生时间。这是因为在西洋的文化思想上,一向均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个人的天赋能有多大的发挥,一生能有多大成就,是完全视乎个人的意愿而定,这种思想已在西洋哲学及宗教上存有根深柢固的影响。反观印度人,他们的预测体系已经历几千年的磨练,在研究方面,主要强调个人命运里的事态,「宿命」思想比之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说明白一点,我们可以说在「吠陀星学」里发现,百分之九十五的研究是与个人的名誉、运气和财富等有关,而只有百分之五会提及个性和心理。一个人的人生中何故会发生若干事情,又或者是甚么因素影响个人,而令他遭遇到某些事情,如此种种的「西洋占星学」概念,在「吠陀星学」中并不存在。所以说「吠陀星学」是较为实体化,而「西洋占星学」则较为抽象化。然而「占星学」又在今日的印度人眼中扮演着甚么角色呢?

印度科学部长穆利马诺哈尔乔希(Murali Manohar Joshi)去年曾宣布该国二百间大学中,有三十五间必须设立「占星学」科学士课程。乔希其人不但是一名物理学家,而且在领导层中亦拥有颇高地位,他认为「伏陀经」和「奥义书」一类的古代梵文经书,蕴藏了所有科学知识的要领。

纵使乔希这项政策惹来印度国内众多科学权威的非议,但却反而受到「印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而且公开发表言论,认为「占星学可被认定为一种科学,理由是它有值得探究的需要及价值。」

就占星学的本身价值而论,在大学内设立课程,可有以下三个理由:

(一)观今所有大学均名正言顺地设有经济学课程,而且各国每年均支付顾问公司庞大的开支,以获得管理和经济上的咨询,方才实行诸项政策。在经济学家及管理专才的工作范围中,最重要的部份是「预言」,然而天晓得他们是否会比占星学家的预言更准确。

(二)在印度,已有好几位领导人公然咨询占星学家,在美国的列根年代,占星学家奎克利(Joan Quigley)也曾成功担任相同的角色。在「科学」中,强调要研究领导人的行为,在印度似乎未能完全了解当政者的决策方针,故此,有必要从占星学上着手。

(三)若说占星学本身充斥着,所以要否定它。可是,反对占星学的人不是也一样一般人对占星学的理解,对占星学缺乏正确的了解吗?所以,占星学并无任何足够理由因「」二字而被大学拒之门外。

由此可见,印度的「吠陀星学」既实用而又富有学术性,是十分值得探究的一门学问。

加分

古印度最著名也较重要的天文学历法著作是什么?这部著作包含了哪些内容...

印度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自有史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在吠陀(Vedic)期前期,约从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历法的历日制度很不一致。有以12个恒星月为一年,一恒星月27日,一年324日;有以13个恒星月为一年,一年351日;有以12个朔望月为一年,6个大月,每月30日,6个小月,每月29日,一年共354日;有以360日为一年,称作一世间年,每年分作12个月,每月30日,称为世间月;有以“假设”太阳年为378日,即以一世间昙?8日。过两个世间年之后接一个“假设”太阳年,实际上是一年为366日。这样的年可称之为太阳年。吠陀期后期,约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二世纪。这时期内有耆那(Jaina)历,这个历法以一星宿年=日,一太阴年=日,一世间年=360日,一太阳年=366日。凡五个太阳年(一瑜伽,yuga)有60个太阳月(Solar month),61个世间月(karmamonth),62个朔望月(lunar month),67个星宿月(naksatra month)。由此可以推算出一太阳月=日,一世间月=30日,一朔望月=日,一星宿月=日。这样,一个有闰月的太阴年=日,这些数据和名称在唐代即已传入中国,当时编的《法苑珠林》卷七中已有著录。其中把太阳月译成日月,朔望月译成月月。书中还有推入日季日数和月季日数的方法。所谓日季是两个太阳月,即日;所谓月季是指一星宿月的六分之一,即一个月季=日悉檀多 (Siddhanta)时期,约自公元三世纪到十二世纪。悉檀多指历法的总名,意译为“历数书”。至于悉檀多的注释工作,到公元十八世纪还没有停止过。这时期的历法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五大历数全书汇编》 (Pancasiddhatika)中的各历(以下简称《五》)、传到中国的《九执历》(以下简称《九》)和婆罗门笈多 (Brahmagupta)撰的历书(音译为《乾陀干迪迦》,意译为《历法甘露》,以下简称《甘》)。

设Y 为积年,为闰周,b 为一朔望月不足30日的差数,式中 为一常数。在《五》、《九》中 =0,在《甘》中则又设m 为其年历过月数,d 为其月历过日数,则:

积月

积日(ahargana)

以7除积日D ,得余数,即:D ≡(mod7)。以=0之日为星期五, =1之日为星期六等,便得星期名称(这是按《甘》的算法)。

印度历法中有三种上元:上元自天地开辟算起,上元自公元前3102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这个历元称为卡利·尤几(Kali yuge),以释迦(Saka)纪年为上元,释迦元年为公元78年(3 月15日)。释迦元年离卡利·尤几年数为:3102 (78-1)=3179。《五》历从释迦427年制逻月白半一日起算,故Y =3179 427=3606。《甘》历从释迦587年制逻月白半一日起算,故Y =3179 587=3766。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岁时》条记录了当时印度历法。以时极短者叫刹那(ksana),120刹那为一刹那(taksana),60刹那为一腊缚(lava),30腊缚为一牟呼栗多(muhurta),5牟呼栗多为一时,6时合成一日夜。月盈到满叫白分(又叫白半,白博叉Paksha),月亏到晦叫黑分(又叫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个月为一岁。各月的名称是:

什么是古印度的吠陀占星术

印度(吠陀)占星学还可以被称为“周谛士”,或“光的科学”。就像天文学利用行星的光线来研究他们的方位和特性一样,印度(吠陀)占星学试图通过宇宙之光来理解自然界及人类本身的因果关系。

古印度后期吠陀时代,有了哪些历法制定?

古印度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制定出来了。但各地的历法还不统一,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个月为一年,一年351日;还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其中6个月30天,称之为大月,6个月29天,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间年之说,一世间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为一周期,称作一瑜珈,置一闰月,以调整岁差。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名称也出现了,或称春、热、雨、秋、寒、冬6季,或称冬、夏、雨3季,还有4季、5季之分。每月时间的划分,大体分望日和朔日两种。望日,由望至望为一月,运用较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为一月,多流行于南方。一天的时间也有多种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细,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当于24分钟。

星盘里像耳机一样的符号代表什么- 问一问

星座说是个统计学的结果 但现在很多都是自己杜撰的 配不配的看你自己想怎样了 人和人接触肯定会有摩擦的 星座当消遣就好了

介绍几本占星学的书籍

书籍:

1、轻松学占星

2、太阳星座的俩人关系

3、星座的性话题

4、占星漫谈

5、电脑占星术

6、吠陀占星

7、关于学习占星的几点看法

8、十二宫位的飞星专论

9、十二星座杂谈

10、西洋占星学入门(现代占星学基础)

11、现代占星学的进阶一

12、现代占星学的进阶二

13、新浪文章汇总

14、星座的性趣

15、星座关键字解读

16、星座网占星书

17、学会占星的第一本书

18、循序渐进学占星

19、伊丽莎白·泰西埃《大预测》

20、伊丽莎白·泰西埃《大预测》读后感

21、医药占星学资料集

22、择日占星学

23、占星术

24、占星学家谈占星

25、组合盘比较盘经验谈

26、星座网资料

27、诸世纪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