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6401

吉凶军宾嘉出处,吉凶军宾嘉分别是什么

兴仁信息网2023-12-01 20:15:550

吉凶君宾嘉都是指是什么 意思

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程颐亦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古代“博士”和“太常丞”谁大?

古代“博士”是个学官,说得难听点,最多就是国家层次的教育口子的一个司甚至是大学的校长。

“太常丞”则是太常的属官,是太常大人的副手或者下级。但是因为太常这个岗位很重要,相当于宰相了,可以参看下面的解释。所以这个“太常丞”有时候还兼管教育,管着太学及学官博士。

所以说“太常丞”大于“博士”。

太常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太常之祖是唐虞的秩宗伯夷。太常本指周天子祭祀时所建的三辰旗,代表王者。

太常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汉朝太常属太尉部,掌礼仪祭祀,至晋朝、南朝时均为九卿之一,隋朝九寺之首。唐朝宋朝设置寺卿、少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日本阴阳师即太卜。

太常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

博士 古代学官名。

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 置一经博士, 武帝 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 置国子博士。唐 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 清 仍之,稍有不同。

【出处】:《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者, 鲁 博士也,以高第为 鲁 相。” 宋 苏轼《乞医疗病囚状》:“若医博士助教有阙,则比较累岁等第最优者补充。”

【示例】: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今之议者,莫不知此,多设博士,增置生徒,学校之盛百倍曩时。” 吴晗《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 还跟当时著名的学者受学,例如 孔子的后代 孔安国 作博士的时候, 司马迁 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汉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汉文化可以是指汉朝文化或者汉族传统文化,即狭义的中华文化,以夏商周三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吉凶宾军嘉五礼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核心,汉文化也就是华夏文化。华夏文化强调的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而汉文化则强调的是汉朝继承的华夏文化并被历代汉族人继承的文化。礼仪是汉文化最大的特征,也是六艺之首。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宾嘉之礼 什么意思

宾嘉之礼是指接待宾客的礼仪和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宾嘉之礼属于古代礼仪“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其中两种,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

嘉礼主要内容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庆贺。嘉礼的用意在亲和万民,其中饮食礼用以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礼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宾射礼用以亲近故旧朋友,飨燕礼用以亲近四方宾客,脤膰礼用以亲兄弟之国,庆贺之礼则用在国有福事时。

扩展资料

五礼的起源和发展: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

“五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周朝的丧葬礼仪

周朝的殡葬文化礼仪,周国家全面地继承并完善了夏、商以来的制度和文化传统,同时也使中国的殡葬文化礼仪达到了一个高度完备的制式化(法制化)水平。

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周国家全面地继承并完善了夏、商以来的制度和文化传统,同时也使中国的殡葬文化礼仪达到了一个高度完备的制式化(法制化)水平。当然,这一制式化是以“周礼”的形式出现的。

“礼”即一整套言论、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周代,“礼”是用以区别并显示亲疏贵贱、等级差别的。亲疏或贵贱不同,其言、行都以不同的“礼”予以规定;礼具有法律效力,“违礼”行为要受国家(或家族)的惩罚。这就是周代的所谓“礼法合一”的社会制度。《礼记》、《周礼》、《仪礼》(号称“三礼”),便详尽地记载了西周、行政、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礼制规范,其中包括了殡葬礼仪。

在殡葬礼仪上,为显示“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区别,大体上有如下规范:

首先,对死者的称呼不同。同是死亡,但社会身份不同,其称呼各异。如,天子死曰“崩”,意山崩地裂。故战国时就以“山陵崩”隐指君主死亡。诸侯死曰“薨”(hong),意为倾覆。大夫死曰“卒”,终了之意。士死曰“不禄”,即再也享受不到俸禄了。最下,平民百姓死才直言其“死”。

其次,丧服和居丧的不同。《周礼》中丧服有五等:斩衰(cui)。它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斩衰用粗生麻布做成,衣旁和下边不缝边,故称“斩衰”(斩就是不缝边之意)。子为父、未嫁女为父、妻妾为夫、臣为君、诸侯为天子均为斩衰,居三年丧(实为二十七个月)。

齐衰次之。丧服用熟麻布制成,因经缝边,故称“齐衰”。居丧三年至三个月不等。大体上,儿子、未嫁女对母(含继母)三年;已嫁女为父母一年;孙为祖父母一年,为曾祖父母三个月等。

大功再次之。丧服用熟麻布制成,比前者更精细,居丧五个月。男子为曾祖父母、仁叔祖父母、堂伯祖母、堂姐妹,妇女为太人的姑母、姐妹等。缌服是最轻的一种,丧服用细麻布制成,居丧三个月。男子为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祖母、祖父族母、族兄弟,为外孙(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大体上,服丧的久暂取决于血缘的亲疏关系。

这些规定极为烦琐,要记住都很不容易,上述也只是择主要关系而言。以致后世人怀疑西周是否真正严格遵行过,可能其中有春秋战国时儒家的想象成份。因为在西周重法制,人们聚族而居,一个家族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乃至更多;而古代人寿命多短。如此服丧,一个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势必都在服丧之中。

隋唐时期礼法结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按朝代大体归纳一下.有点繁琐,你先看看吧:

西周为维护血缘宗法和等级制度,确定“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以及五礼(吉凶军宾嘉);婚姻缔结三原则、六礼、七出三不去;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律》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北齐律》准五服以治罪;《北魏律》官当;《北齐律》重罪十条.

汉朝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春秋决狱,秋冬行刑;

唐朝《永徽律疏》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出入罪,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明朝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清朝死刑复审后按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四种处理模式;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