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2121

印度教的轮回观,道教五道轮回指什么

兴仁信息网2023-08-11 04:07:570

如何了解印度教?

十分遗憾的事情是印度的宗教(Indian Religions)尤其是印度教(Hinduism)的研究十分庞杂,一旦超出通识的程度,学习者很可能陷入巨大的混乱。因此,如何了解印度教,尤其是“系统地”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倘若只是出于兴趣或者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做一些铺垫性的准备。印象最深的是唯一要求买的教材bhagavad gita,基本上老师就是围绕这本书讲的,从书的主人公之一Krishna开始讨论他的前世今生,牵扯出一堆印度教的神和世界观,再慢慢开始往佛教展开。转世轮回这个印度教的核心思想在Krishna身上最能得到体现,因为他本身是印度三主神之一Vishnu的转世。关于Vishnu的转世们的故事都能当小说看好久了,还有各种相关的电视剧电影,作为一个看热闹的外行,感觉印度教的乐趣就在这里。

佛教中轮回的学说是根据印度教的学说演变而来的吗?

佛陀只是将六道轮回完整和系统的阐述出来

轮回不是某个宗教的发明 而是实实在在 存在的

大多数的宗教只是说了 人 天两道 而已

没有完整和系统的阐述轮回

印度教的内容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应该指出:“印度”一词不但在古代著作中找不到,在梵语或泰米尔语那样的印度古代语言中也找不到任何踪迹。事实上,“印度教”一词根本不是起源于印度本土。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执意用它,把湿婆教、耆那教、沙克蒂教及外士纳瓦传统等多种多样的传统说成是“印度教”。这样说可能很方便,但最终是不正确的。 现代哈瑞—奎师那运动的创始人、灵性导师——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认为“印度教”这个词是错误的用法。他说: “有时,无论是印度国内的印度人,还是旅居国外的印度人,都认为我们传播的是印度教,但这不是事实。‘印度’一词不在《薄伽梵歌》中。实际上,所有的吠陀文献中都没有'印度’这个词。这个词是由与印度毗邻的阿富汗、俻路支和波斯等省的穆斯林叫起来的。在印度西北部边界上,有一条叫辛度的河,穆斯林因为发不准辛度这个音,所以便把这条河叫做印度河,把住在这一带的居民叫做印度人。” 就有关这个概念,历史学家C.J.福勒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他强调说,“印度”一词原本只是用在地理方面的,与文化或宗教无关。 考虑到当今印度存在着外士纳瓦传统和湿婆传统等许多不同的宗教传统,因此只用“印度教”一个词来说明是极不恰当的。 印度教,婆罗门教综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诞生的一个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印度教

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西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黑风洞是印度教的朝拜圣地

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8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能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 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个人的亲戚或祖先也许已经再生为一匹马或一只蜘蛛。从哈拉帕时代以来,牛得到特别的尊敬,这是由于它们的基本用途及母牛产奶造成的创造和母性象征。公牛自然象征着耐力和男子汉气魄(与地中海文化一样),母牛则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征温柔。但对印度教来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生物都是显示神的存在的伟大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种姓外,所有人都特别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于宗教献祭仪式上。 进入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万神殿已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他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随着印度教继续合并地区性及民间宗教神只和传统,出现了五花八门、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只配偶、神只肉化身和小神只的令人为难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头神,是湿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头;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学识女神娑罗室伐底;黑天;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财富及世俗功绩女神;还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时母)或杜尔迦(又叫难近母),都是湿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较阴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时称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湿婆一样,人们,尤其是妇女,也祈求她的帮助。 湿婆成了最广受崇拜的大神。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收获之神、丰饶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实行者)的主神。他还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们与其他宗教的类似神只并列,包括代表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恒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为祈求生命复活的手段;献祭的遭难者将生命让给他人,或献出生命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认这一观念,因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当然部分,并通过湿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庆祝它。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

印度教

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教义: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

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2.四种姓分立

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3.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

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

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 Shiva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5.承认吠陀的权威

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是印度古老宗教与历史文献的总集,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编辑本段神的化身

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们的保护不被宰杀。牛被称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印度人使用牛粪来治疗皮肤病和一般的外伤,疗效非常好。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她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人们称天河,每年的许多节日和祭典都在恒河河畔举行,小孩子的成人礼也需要恒河水来淋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恒河中洗浴身体,人们希望通过圣水消除疲劳、驱除疾病、洗净身体的罪恶。 人们还通过制作护身符来建立自己与神和神力之间的联系,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不止一个的饰物。这些物品大都是懂得祭祀的人精心制作的,是老师给弟子的礼物,也是朋友之间的信物或是来自施法的祝福。不管怎样,那都是代表生命亲近另一生命的善意的行为。 印度教的前身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以四《吠陀》文献为主要的经典,由此延伸出《往世书》、《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宗教经典。经过公元后数百年,商羯罗等人的全新阐释,而形成了后来的印度教。

印度教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基本等同于和道教的关系

佛教 投胎转世的几种因缘

净空法师---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他将来到哪里去?随业受报。不定是人间,不定是天上,不定是畜生、饿鬼,不定是修罗、罗刹,不定。只有正定聚决定证果,

这底下说:

“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

造五无间,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叫五无间业。造这种事情,这个业必定堕无间地狱,所以叫邪定聚。他一定的,不会到别地方去的。

“介于上二聚之间,是为不定聚。”

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他将来到哪里去?随业受报。不定是人间,不定是天上,不定是畜生、饿鬼,不定是修罗、罗刹,不定。只有正定聚决定证果,无论是大乘、小乘,决定证果这叫正定聚。决定堕地狱叫邪定聚。我们念佛的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正定聚,生到西方你决定成佛。所以底下经文,“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正定聚。这是小乘所说.

净空法师---所以讲六道轮回,每一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什么人决定你到什么地方?给诸位说,没有人决定,这个时候不是天神给你决定,也不是阎罗王给你决定,是你自己的念头。

所以讲六道轮回,每一个人去的地方不一样。什么人决定你到什么地方?给诸位说,没有人决定,这个时候不是天神给你决定,也不是阎罗王给你决定,是你自己的念头。佛法里头说得好,最后你的一念是什么?如果最后那个念头是贪心,不管你想着是财产,或者是家亲眷属,你最后这一念想这个是贪,贪心堕饿鬼道;如果最后这一念是瞋恨,有埋怨、怨气、心里不平,那就到地狱道;最后一念是糊涂、愚痴,虽然没有什么妄念,但迷迷糊糊的,多半到畜生道;你最后这一念是阿弥陀佛,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最后这一念是真主,他到天园去了,就最后一念。这一世寿命终了的时候,来生到哪里去是最后一念,那个是关键。你明白这个道理,老天很公平,没有厚此薄彼,完全是中国古人讲的话「自作自受」。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那么从现在就要训练,训练什么?训练这个念头,时时刻刻都有阿弥陀佛这个念头。灾难来不来没关系,来了到极乐世界去,不来的时候我继续念佛,这就对了,完全对了。自己的前途主宰在自己的意念,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宗教经典都是如是说,那些大圣大贤不欺骗人。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四集)

轮回转世学说是佛家特有的吗?道教有没有

道教有轮回说的依据:

一、《正统道藏》太玄部中云:

「始气化生先天老子。自尔以来,先天老子乃以玄气时时而下生。

万法天师

有古大先生

郁华子

大成子

广成子

随应子

赤精子

录图子

务成子

尹寿子

真行子

锡则子

古邑先生

籛铿

商容

……」

二、《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里》记载:「昔有国名号光严妙乐,其国王净德、王后宝月光无嗣,后广陈供养,六时行道,遍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怀胎一年,於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尔之后王忽告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嗣位有道。“遂舍其国,於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学道於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长乐。此劫尽已,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教,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从事舍己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是曰清诤自然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