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7480

醒狮点睛开光口语,醒狮开光需要什么东西

兴仁信息网2023-08-11 15:36:060

龙狮的简介

中国是世界龙狮运动的发源地,龙狮运动诞生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世界各地。

它从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汉族传统文体娱乐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健身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集体健身运动,它充分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展示出一种团结力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象征。

在的领导下,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舞龙舞狮运动经过不断的技术规范,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的发展轨道。龙狮运动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得很快,特别是西方人,把舞龙舞狮看作是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于一体的运动,随着龙狮运动的蓬勃开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使它更加展现出其无穷的魅力,并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国际性和地区性的龙狮比赛也在逐年增多。龙狮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舞龙队一般由14—16人组成,其中龙珠1人、龙身9人、鼓乐4人、比赛项目分为:规定套路、自选套路、障碍、竞速、抽签舞龙。比赛时间为8—9分钟。比赛场地20x20米。

自古以来,龙是令人敬畏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祥物。在历代传说中,中国龙都是非常威猛,在想象中它在云海涛浪中漫天遨游的悠闲自得的神态,在汹涌浩瀚的大海中穿波逐浪,变化多端及威猛形态,非一般所谓的西洋恐龙可比拟的。

舞龙是劳动人民与美术家合创的艺术结晶品,人们掌握了技术的变化,智慧美化了龙的形象,终于使想象中的龙,通过天人合一的精神贯注,点晴开光仪式使之有了生命和灵魂的寄托,想象中的云天火海盘旋飞舞、变幻多彩。

舞龙是一种集体的健身运动,舞者必须合作无间,动作步伐灵活敏捷,表现出龙的形态威猛又富浓郁喜庆吉祥的热烈气氛。

“龙珠”是龙的灵魂,并为它所修练的内丹。像魔术家手中的“魔术棒”一样重要,千变万化,妙在瞬刻,舞者之间的动作和步伐,须听命舞珠者指示而行。

所以舞龙的套路以祥瑞、威猛为主。如“龙游四海”、“祥龙献瑞”、“祥龙戏珠”、“龙腾九霄”等各种套路。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在它的创作过程中,包括绘画、雕刻、纸扎等工艺。在想象中夸大地突出龙的形象,威武出神入化,美观生动活泼,这条通过艺术而制成的龙,匠心独运,舞动起来彩色夺目,矫健活泼,盘旋飞跃,栩栩如生。我国舞龙技术,不断提高,龙体的装饰,结合高科技的优势,而效果的表现,显得更为突出。舞龙艺术的进步,这与我国的经济繁荣、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有着重大的关系。 南狮队由8—10人组成,其中狮头、狮尾2人、鼓乐4—6人、比赛项目:规定套路、自选套路,比赛时间10—15分钟,比赛器材:10—15米长的高桩。

南狮,民间习惯称为醒狮、瑞狮、雄狮等,(南狮是由北狮演变而来,又创新发展为新的模式,活跃在我国南方地区,以广东省发展最为活跃),南狮主要是在高桩上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包括采青、飞桩、转体等,动作细腻、扣人心弦。是由一头狮子表演。

南狮起源,虽无证史可考,不过根据汉族民间传说,相传在明朝年间,广东佛山某地出现一头怪兽,其形状为头生肉瘤,眼若铜铃,青面獠牙,这头怪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村民乡众不胜其烦,便定计除之,并命其名为年兽,乡民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怪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再集勇士十数人,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上,敲打器具发出“ 锵锵”及“咚咚”之声,有如雷鸣,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 ,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怪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舞动,有的人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

醒狮的开光点睛仪式:醒狮要经过开光点睛后,才能派用上场。舞狮源自民间,为了尊重传统,这些又是不可废除,故在点睛时,赋其灵气,显其狮威,并在日后采青时,更有镇煞及为主家带来吉祥如意等等好兆头。因此点睛时是以朱砂笔点天灵、眼、鼻、舌、耳。

南狮的颜色一般以黄、红、黑三色为主,分别代表三国的刘、关、张,他们的忠、义、仁、勇素为民族的典范,用三种颜色代表他们,既表示对他们的崇敬及对其正义精神的赞赏;还演变有彩狮、金狮等等,其颜色五彩缤纷,金光闪闪,鲜艳美丽,增添了狮子的观赏性。南狮特别注重马步之运用,前后两人配合着而作出狮子的自然跑行步。步法合理运用得当则有“静如灵猫似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利落”的特点。南狮的舞法与配合技巧亦特别讲究。南狮的基本动作就是舞狮头,配合舞狮尾的“首尾相应”缺一不可。

南狮的各种技巧难度,创新动作借助器械和音乐,表达了山、岭、岩、谷、溪、涧、水、桥、洞等意境;诠释了喜、怒、衰、乐、动、静、惊、疑、吼、寻、盼、等神情;展现了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动作,在或动或静中,雕塑了狮的优美神情,展现了狮的精气神韵。南狮表演时的形象表现,要将狮子出洞时的慵懒动作;探洞时的多疑性格;登山时的昂首阔步;过桥时瞧见水中倒影时的骤然愤怒;戏水时的欢呼情绪;采食灵芝时的思疑贪馋;吞食时的回味;呕吐时的颓丧;月夜吐球时的谨慎;戏球时的乐趣等等,种种形态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真可谓细致入微。南狮以神情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摆脱具体形态的局限,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寓意着平地、高山、断崖、瀑布,以盼、望、惊、喜等各种神态,以狮形猫步的不同步形、步伐及奔腾跳跃,回旋翻转等高难动作,最后达到采青的目的。

什么是采青?南狮的采青是一种多姿多彩的艺术玩意。所谓采青,就是舞狮出游时,农历新年期间,家家户户为了招瑞狮临门呈祥献福,大家都在门前吊起一札青菜与一封红包利市,或是在地上放一把生菜与红包之类,好让狮子前来采之,这是南方狮子独有的特别节目,它不但表达高难度的技巧与独特的武功,并且还充分显示了舞狮者的勇敢和机智。采青是南狮整个套路表演的中心思想和高潮之处。 北狮队由10-12人组成,其中引狮员1人、狮头、狮尾4人(双狮),鼓乐4-5人,比赛时间10-15分钟,比赛器材为高台。

北狮表演以写实为基础,模仿狮子为主,双狮在引导员的引导下,无固定主题,以训狮娱乐为主,互相嬉戏,爬山等,表现狮子的威武神勇、无忧无畏的精神,给人们带来快乐。

北狮,民间习惯称为圣狮、狮子舞、狮灯等,(活跃在全国各地,较为分散,表演五花八门)北狮以在平地上表演为主,同时也可以在梅花桩、高台、彩球、高梯等器械上表演。是由引狮员引逗两头狮子进行表演。

虽然狮子舞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既南狮与北狮,南狮则流行于华南一带,北狮则流行于华北等地。

北狮传统的舞法在讲究技巧和武术基本功的同时,更强调画面的艺术布局结构、特色套路的编排、引狮员和狮子的配合。在引狮员的引领下,双狮的动作随着鼓点的节奏,或快或慢、或进或退、或高低或翻滚或跳跃,展现姿态万千的狮形狮态。

北狮在制造与设计方面,则尽量的模仿狮子的形状,它的外表,多数像一些站立在庙堂前或古典式的宫殿建筑物门前的雕刻石狮差不多,而舞北狮则要狮头与狮尾并重,不能作单独式的替换人手。它的动态、舞法、仿佛与真的狮子一模一样,非常逼真。

北狮常见的基本动作有:礼拜、伸腰、挠、舔、擦、探、吃、洗、抓、叼球、坐肩、钳腰、高台前、侧滚翻、双狮的配合有互跃、滚背、转花、搭爪立转等各种造型。

总而言之,南北狮不论在外形、舞步、动作以及锣鼓钹等节奏上都有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传统。随着我国龙狮运动的蓬勃发展,已经是南狮北舞,或北狮南舞了,南腔北调的变成南北和了,基于此,也可以说旨在发扬中华舞狮文化艺术创新和力求突破上。

观中国舞狮,南狮的表演,再显其编排新颖,套路紧凑,动作高雅,表演流畅的风格,而独占鳌头。

北狮雍容华贵的风格,憨态可鞠的狮子与刚健有力的舞狮人合为一体,各具不同的风格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舞龙舞狮运动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技巧等综合因素的体育项目。这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娱乐方式。舞龙舞狮比赛和表演,精彩激烈,气势不凡,充满吉祥和欢乐,为节日平添几分喜庆,给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因此,舞龙舞狮都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和观赏性。在现代生活中,它是一道充满浓郁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无论是庆典、开业以及重大活动的仪式上,都可观看到龙狮表演的壮观场面,而在农村,它更是庆祝丰收及其它各种喜庆活动不可多得的保留节目。 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演进是分不开的,它具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历史性、民族性、传统性、文化性和竞技性等社会特性,以及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赛等社会功能。让我们都来关心和支持舞龙舞狮运动吧。

中国龙狮运动协会

地址:中国北京市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醒狮点睛”的寓意

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意思

南狮点睛的顺序和寓意,和南狮采青的寓意,主持说词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其中有:

汉代起源说: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唐代起源说: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佛山起源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为什么开业庆典要醒狮点睛

传统习俗认为狮子是神,具有降妖驱魔,保佑发达的神力,但是狮子本来极其懒,一年四季睡个不停,就要点睛将它唤醒,这就是“醒狮点睛”,才能驱走各种害兽以及邪魔外道,保四方平安发达。

开业庆典中醒狮点睛就是为了祈求保佑平安发达。

佩戴醒狮有什么讲究与禁忌?

佩戴醒狮有什么讲究和禁忌呢?据我个人认为:狮子是一种猛兽,不易作为配饰戴在身上。

门面开张,舞狮应是什么颜色最好?

红色黄色的,寓意红红火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