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6615

大清与大英百年轮回,清朝的因果轮回

兴仁信息网2023-09-03 00:09:100

清朝的与英国的不同

中国(大清):封建君主专制 ;英国:1661~1688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封建君主专制;1689~1714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因为经历了“光荣革命”(1688),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14年后,英国进入了汉诺威王朝,同样行君主立宪制。结论:中国封建专制达到空前的地步,空前的膨胀,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生产了的发展,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维,社会停滞不前,逆历史发展之流。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权,长治久安的有利环境,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先决条件。

烟鬼的鸦片战争:大清国烟鬼与大英国茶鬼闹翻了

鸦片战争

我每喝一次绿茶,就像喝了毒药,肚子里翻江倒海,痛苦万分。更糟的是,我发现小姐们喝了茶以后,都衰老得非常快。主妇们忙着沏茶,连照看孩子都顾不上。不列颠男儿喝饱了茶,连举剑的气力都没有了。

至于喝茶危害经济,就更是不言而喻了,花那么多白银从那个荒唐、堕落的东方国家进口奢侈的茶叶,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修路、建农场、果园,把农民的茅舍变成宫殿呢!

喝茶是一种恶习,不仅危害个人身体,社会经济,还有亡国的危险,想想当年的罗马帝国,商人们用银币去换中国的丝绸,女人都穿起了华贵的丝袍,男人们一天洗五六次澡,国库空了,道德败坏,军事无能,野蛮人入侵,偌大的罗马帝国瞬间分崩离析了!

是谁如此痛恨茶叶?这段话好像在哪里听过?

这是18世纪英国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兼作家乔纳斯·翰威在一本书中的段落,此人对大英帝国拿白花花的银子去买中国茶叶十分不满,认为这是祸国殃民的蠢事。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的“茶”字换成“鸦片”,把“喝”改成“抽”,把“不列颠”换成“大清”,这段话活脱脱就是当年林则徐禁烟时对鸦片危害的控诉。

大英帝国和大清王朝,到底谁坑害了谁?如果我们想从经济上追溯鸦片战争的起因,就得从茶叶谈起。

大英帝国被茶叶攻陷了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把东方出产的茶叶带到西欧各国,从此,没见过世面的西欧人就对这种“草药汁液”着了魔,饮茶的风气首先在上层社会中传播,然后就开始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

大英帝国也抵挡不住茶香的诱惑。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仅仅从中国订购了300桶上等绿茶和80桶武夷茶,因此,有学者认为英语中茶叶一词“TEA”就是来源于闽南语中的茶字的读音。此后几十年,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就以火箭速度上窜。不过1720年之前,英国每年的茶叶进口量还在1万担以下,而且当时茶叶主要作为药品推销给公众,男性用茶叶来提神醒脑,女性则用茶叶来缓解周期性偏头痛、忧郁症和焦虑症。

1720至1800年间,英国的茶叶年平均进口量增加到2万担,茶叶的形象也摇身一变,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消费品,而且饮者以女性居多,社会上围绕着喝茶甚至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礼仪。也就是这个时期,围绕着该不该喝茶,英国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如本篇开头谈到的乔纳斯·翰威,再比如英国卫理公会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他声称自己曾经突然出现某种半身不遂的可怕症状,早餐后手就不停地颤抖,后来当他戒茶之后,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因此号召卫理公会的信众们一起戒茶。其实这位仁兄戒茶的情景,就和现在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戒烟一样,屡次反复,戒茶期间无精打采,不久又重新开始喝茶。

卫理公会的创始人都戒不掉茶叶,普通人更是难以抗拒茶叶。1750年前后,英国中产阶级黄油烤面包的惯常早餐中,已经少不了茶佐。伦敦城里的仆人们,早餐也已经基本上是黄油加面包,配奶茶。尽管在1750年前后反茶呼声高涨,但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了。

1800年至1833年间,茶叶进口量已经飙升到年均35000担,茶叶在英国甚至变成了一种食品。普通大众喝的家庭浓茶中,往往添加了许多牛奶和糖,这样的混合物热量很高,普通英国人把它当做是生活中的一种必需营养品,所有的英国人都变成了茶鬼。

什么东西一旦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再想让人们戒掉它,就比登天还难了。在18世纪、19世纪,人们对国际贸易的理解还很幼稚,认为只要本国的金银在增加,就是好的;如果本国的金银在减少,经济一定是糟糕的,这就是所谓的重商主义的思路。其实金银仅仅是货币,不能吃也不能穿,钱是用来花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而不是用来储藏的。

重商主义的错误思路在今天也不乏拥趸,比如许多人以为只要出口比进口多,经济就是好的,而出口比进口少,经济就是糟糕的。

随着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绿油油的茶叶流进来,大英帝国开始发毛了。如果英国国民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掌握在遥远的东方国家手中,一旦没有了金银,这日子可怎么过得下去?这里我们就看到,在国际贸易中,双方要拿出等价值量的商品互换,如果大英帝国要从中国进口更多的茶叶,它就必须对等地向中国出口更多的商品,或者直接用金银这样的货币来交换。

英国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商品,是纺织业把羊毛加工成的毛织品,还有就是上一篇我们提到的高档瓷器。这两类商品在欧洲还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是拿到东方的中国来卖,立刻碰得头破血流。

古代中国人本来就崇尚“道法自然”,一听说毛织品是机器生产的,总觉得有点儿别扭,况且古代中国自己的丝绸业天下无敌,英国最好的毛织品跨越大洋运到中国,等于是与上等的丝绸竞争,这怎么会有优势呢?下等的毛织品面向普通大众,但清朝时期大量的民众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用棉花生产土布,且不论普通民众没钱购买洋人的毛织品,就是有钱买,也会觉得土布价格便宜量又足,没必要买洋货。高档瓷器就更不必说了,除了皇家瞧着新鲜买两件摆着外,清朝的富人和穷人都不会考虑买西洋的瓷器。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商品出口中国,大量地进口中国货会彻底掏空大英帝国的银库。一旦银库空了,没钱进口茶叶,英国就等着面对民众们愤怒的声音吧!不得已,英国乃至全欧洲的商人四处寻找能让中国人接受的商品。

他们发现,中国人对檀香木、燕窝、鱼翅甚是喜好,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上生长的檀香木,在中国市场上一直是上等的好木材,用于打造高档的家具。于是他们开始在大洋上四处寻找生长了檀香木的岛屿,每发现一处,就把岛上的檀香木砍伐殆尽,装船运送到中国,交换茶叶和瓷器,以此让进出口平衡,本国白银不至于迅速流失。

许多岛屿上的树木就这样被砍光了,留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荒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欧洲商人会把太平洋上所有生长檀香木的岛屿都变成蛮荒之地。就在这时,一种古怪的植物及时出手,拯救了风光旖旎、树影婆娑的太平洋岛屿。

鸦片拯救了太平洋岛屿

一谈起鸦片,中国人就火冒三丈,清朝与英国之间的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鸦片这个东西的罪恶,简直是罄竹难书!

其实在19世纪以前,鸦片的形象非常可爱,远不像后来那么面目狰狞。据考察,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欧洲就有人种植罂粟。既然种植,那一定是罂粟对人有某方面的价值。现在猜测,最早种罂粟的这批人很可能拿罂粟作为镇痛剂,因为当时没什么药品,食用罂粟能缓解疼痛,这样的好东西当然值得种上一垄。

乾隆时期,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哪个更强大?

汗,乾隆时期的英国已经是日不落帝国了。而大清.........乾隆后期清朝已经开始衰退,要正视历史——那时的大清跟英国是没法比的!

大清王朝VS大英帝国

首先得申明一点在现代也就是2006年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英国了。

现在来分析下原因

1. 从制度上来说资本主义是比封建制度要先进,这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当时的清朝虽然也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书本上说的),其实并非如此,康熙晚年几次北征,几次南下江浙再加上满人尚武之气渐失,骄奢之风渐长,吏治败坏已经渐渐失去控制跟本就谈不上什么盛世之说;到乾隆晚年更是贪污成风国库空虚。各地叛乱渐出。所以其康乾盛世根本就是昙花一现 镜中水月!而大洋彼岸德 英国却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财富增长期,无论是、经济、科技等都有了质的飞跃。一东一西相差何止千里。

2. 再来看看清朝所谓的改革即洋务运动。当此之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一批所谓的中兴之臣搞的场面挺大,但大多是表面文章。李鸿章搞了恁多年的洋务运动只是填满了自己的腰包对国家却是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而且满清大臣骨子里根本就不支持所谓的洋务运动,仍然秉承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违。而真正的有识之士像魏源等人却只能靠边站。说白了这只是一个王朝覆灭之际的垂死挣扎!

3.闭关锁国 这是一个国家懦弱不思进取的表现,一个王朝如果闭关锁国不敢与人接触那等待它的只有死亡。以个国家连往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没天都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之中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其实我挺佩服明成祖朱棣的,满朝文武都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然敢走出去,其胆识魄力可向而知。虽然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寻找其侄子朱允炆,此观点我不敢苟同.因为当时明成祖当时应经去得了统治权,朱允炆以个孤家寡人落魄海外能成什么大事,就算要寻也只会是暗寻,也不可能一找几十年花费千万两银子造上千艘海船。

总之清朝的落寞既是历史潮流的发展也是当时的现实,一个是新兴的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日暮西山内忧外患并存的清帝国,赶不上也属正常!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净空法师---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是跟着你走的,你造作善业,你有善报;你造作恶业,那就有恶报。

1 迷惑颠倒的人只看眼前,不晓得将来果报可怕!我们要是真正看到前因后果,就不敢动一个妄念、不敢起一个恶念、不敢做坏事,为什么?因果通三世!

2 我们常常读经、研教、听经,为什么我们还造业?迷惑颠倒。我们总抵不住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抵不过就造业。佛说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是跟着你走的,你造作善业,你有善报;你造作恶业,那就有恶报。

3 善恶报应,不是鬼神加给我们的,也不是佛菩萨、上帝或阎罗王给我们的,一切吉凶祸福全是自己造的,所谓“自作自受”!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他纵然遭遇一切灾祸,也不会怨天尤人;受到别人的侮辱、陷害,也不会埋怨于人,因为他知道这是因果报应。

4 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5 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应当要承受;欢欢喜喜地承受,这笔帐就了了。因果里面讲“欠命要还命,欠债要还钱”,没有一个人能幸免——因果通三世!

6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离不开因果。我们造什么样的因,将来受什么样的果报,完全是“心自趣向”,与任何人都不相干,与佛菩萨不相干,与天地鬼神更不相干,这是佛法里面给我们讲的真理。

7 佛没有欺骗我们,我们求佛菩萨保佑,我们想想,佛菩萨能保佑我们吗?不能。如果佛菩萨说,“我能保佑你”,那是骗你的,哪会是真的?谁保佑你?自己保佑自己。

8 平时能积德行善,你所得的果报是“称心如意”;你心行不善,你所得的果报就是“不如意”,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与人无关。这是佛菩萨给我们讲真话,他决定不骗我们!

清朝时期的雍正为什么没有葬在清东陵呢?

雍正皇帝没有葬在清东陵,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雍正对风水很看重,清东陵没有他满意的地方。

2. 雍正皇帝得位不正,不敢葬在康熙皇帝旁边。

3. 清西陵风水很好,雍正为自己和后世子孙开辟了新地方。

雍正皇帝在死后没有埋入清朝皇家的墓地清东陵,而是葬在了清西陵,自从雍正皇帝之后,很多皇帝都分别葬在清西陵和清东陵,没有葬在一起。

一、雍正对风水十分看重,清东陵没有他满意的地方。

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后,派人去清东陵选址,但是清东陵之前葬了不少人,导致很多墓地都不够完美,雍正皇帝为人十分严谨,他认为清东陵的墓地都不好,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亲信怡亲王,让他在全国各地重新选址,最终在清西陵的位置找到了风水宝地,因此雍正皇帝葬在了清西陵。

二、雍正皇帝得位不正,不敢葬在康熙皇帝旁边。

古人十分,认为人死后和生前一样,因此对墓地十分看重。雍正皇帝在当皇子的时候,并不是皇位的热门人选,很多人都认为雍正皇帝是篡位当了皇帝,雍正皇帝是得位不正,他不想死后面对康熙皇帝,因此不想在清东陵选址,选择葬在了其他地方。

三、清西陵风水很好,雍正皇帝带头葬在清西陵。

清西陵的风水很好,当时很多堪舆家都觉得是个福地,因此雍正想要占据这个地方,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世子孙都葬在这个地方,因此从他开始开辟了清朝皇帝分两个陵墓埋葬的传统。

雍正皇帝没有葬在清东陵,主要是他不满意清东陵的风水,想要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埋葬。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