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131

五行观念是怎么产生的,何谓五行学说

兴仁信息网2023-07-03 14:21:190

五行学说的起源?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阴阳五行说”是谁提出来的?

按理来说阴阳、五行都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总结。阴阳观念容易理解,这是绝对规律,就好比白天黑夜,男人女人,主要讲个对立与统一。五行这个观念怎么总结出来的?为啥不是四行呐,这不有个一年四季刚好么、在易经道德经论语里也没看到五行的概念啊。。。

先点题,最早五行记载的是《尚书、洪范》,那么五行终始学说始春秋时期阴阳家邹子提出来的吧。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

战国末期齐国人

阴阳家代表人物

五行学说创始人

他主观臆想出“天子五德行”,所以不能是“四行、六行”。在他新阴阳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五德终始说,他认为天子应该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并且上天显示与这一德相应的符瑞如果天子的德运衰了,就必然会有五行中,胜过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便有了历史上的改朝换,这只是邹衍的所谓“新历史观”,毫无意义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却以其“新”蒙蔽齐人,是反对儒学五德“仁义礼智信”的邪说。

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企图用五行相克的原理,妄议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

黄帝土德

夏为木德

商为金德

周为火德

秦为水德

五德相克

改朝换代

一派胡言

五行,是一个符号体系,其实有很多含义。

最常用的含义,就是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阴阳的生克变化。这五种关系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和比肩(我本身)。你如果结合矛盾论的思想,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符号体系了,古人充其量是用了金木水火土作为表征符号而已,我要是换成abcde你是不是就更加适应一点?

五行体系的第二个常用含义,就是代表阴阳的演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象五行。我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也就是从一元生出阴阳两仪(不要问一元为什么生出阴阳两仪,这是公理,就和欧式几何的五大假设一样),两仪生四象,就是从阴阳生出太阳(火)、太阴(水)、少阳(木)、少阴(金),这四象加上衍生一切的太极(太极居中为土)本身,也正好是五个。

先有阴阳后有五行,五行从阴阳中推导而来,五行说白了就是阴阳的五种状态,从太极八卦图中可以看出来,有极阴,极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平衡。后来通过古人观察简化为水,火,金,木,土五行了。补充一点,天地万物都是阴阳的演化,当你明白五行是阴阳的五种状态之后,而不仅单纯的代表物质,人的情绪心理性格都可以用阴阳来理解,自然也可以找到对应的五行。应该对五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阴阳只有这五种状态,五行更可完美表示万物。比国外的什么元素先进多了。

关于此问题,古籍当中早已给出了答案。

现摘录《渊海子平》“论五行之始”原文如下:

盖闻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在上则无雨露、无风雪。在下则无山川,无禽兽。是时一气盘中结,于是太易生水(未有气曰太易),太初生火(有气未有体曰太初),太始生木(有形未有质曰太始), 太素生金(有质未有体曰太素),太极生土(形体已具乃曰太极)、所以,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

另有许多别家之言,但究其源头,此言论为阴阳学说之根基。

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

特点多了去了

五行的起源是什么?

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著名阴阳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

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五行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其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乘是超过了正常制约,克制太过而成为病害。

五行相侮:侮是恃强凌弱,相侮是反克,与相克的顺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为病理状态下的异常现象。

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五行学说是说宇宙所有物质均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所组成的基本观点是说所有物质的组成元素都是在相生相克中生存和发展的

什么是五行学说

和周易有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