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0902

24节气中的属相,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兴仁信息网2023-07-17 10:07:260

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相配,就形成了这样一组对应关系:

正月寅虎对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虎对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虎对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虎对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虎对芒种和夏至;六月未羊虎对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虎对立秋和处暑;八月酉鸡虎对白露和秋分;九月戌狗虎对寒露和霜降;十月亥猪虎对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虎对大雪和冬至;十二月丑牛虎对小寒和大寒。

综上所述,生肖与历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12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而十二生肖在历法上,则体现为12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

24个节气是什么生肖

猴子

惊蛰节气与十二生肖的关系

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中,又分二十四个节气。年有相应的动物: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十二个月有相应的动物,不过它不是以“鼠”起始,而是:正月,虎(寅);二月,兔(卯);三月,龙(辰)、四月,蛇(巳)、五月,马(午)、六月,羊(未)、七月猴(申)、八月,鸡(酉)、九月,狗(戌)、十月,猪(亥);十一月,鼠(子);十二月,牛(丑)。有人认为,阴历月的地支所用字是固定的,它决定于在北斗星中“斗纲”所指的地方。

北斗七星,古人称第一颗星为“天枢”,第二颗星为“天璇”,第三颗星为“天玑”,第四颗星为“天权”,第五颗星为“玉衡”,第六颗星为“开阳”,第七颗星为“摇光”。又称一、二、三、四星为“斗身”,称“魁”,五、六、七星为“斗柄”,称“杓”。

以上为天象说。如果以动物的活动特点来解释各月,也是讲得通的。如“虎月”,即阴历正月,相当于阳历的2月份左右。寒冬未尽,白雪皑皑,光秃秃的原野上,很少有小动物出没。饥饿的虎却从山林中钻出来了,它要寻找食物。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这个月便被定为“虎月”。阴历二月,相当于阳历的3月左右。虽然春寒料峭,小草却在向阳的地方钻出地皮。这时候,首先闯入人们眼底的小动物是兔。于是,这个月便称为“兔月”。

以此而论三月多雾,神龙忽现;四月大暖,蛰蛇出洞;月草长,人欢马叫;六月草茂,羊群遍野;七月果熟,猴子饱腹;八月中秋,杀鸡饮酒;九月秋收,巡守防盗;十月秋凉,肥猪满圈;十一月飞雪,屋里有鼠患;十二月北风吼,忙碌完春夏秋农事的牛该休息了。此外,古代还有人及家畜与日相对应之说。《北齐书*魏收传》中有载: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年、月、日、时,与特定的动物相联系,有仅普遍流行于汉族地区,也流行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彝族十月历分为:土公月、土母月、铜公月、铜母月、水公月、水母月、木公月、木母月、火公月、火母月以土、金(铜可视为金)、水、木、火定月,相当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但其日却与动物相联系,即: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鼠日、牛日(以后以此类推)。月是一种时间单位,它不仅与动物相联系,更与气候、花讯联系密切。农历月份的别称中,除一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不与花草相联,其余八个月均有花、树为名者;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荷月;七月,桐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

还有“十二月花”之说,即正有梅花,二月兰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芙蓉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牡丹花,十一月水仙花,腊月,梅花。国外也有类似的称谓。法国将十二个月的名称按季节的特点命名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种月、花月、牧月、穑月、热月、果月。我国农历月份的别称,称上边提到的“杏月”、“桃月”外,还有多种,如: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初春、元春、始春。二月:如月、仲春、早春。三月:炳月、季春、三春、阳春、暮春。四月:余月、清和月、孟夏。五月:蒲月、皋月、仲夏。六月:伏月、季夏。七月:巧月、孟秋。八月:中秋月、仲秋。九月:亥月、季秋。十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葭月、仲冬。十二月:腊月、季冬。

古月又“十二纪”之说,将一年分为十二个节令,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十二节令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以“季”为单元,便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谓“农历”,便是农业上使用的历书。因此,农历十二月,便直接与天气的冷暖、天降雨雪的时候与程度、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联系起来;由此一年十二个月,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立,为“站”、“竖”、直立,建立等。

春,像窝棚下有个太阳,表示有点暖意了,但还不够热,因为太阳升得并不高。“春”音近“蠢”,春天来了,小虫子蠢蠢欲动为“蠢”。立春便是春来了之意。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雨水:即有了雨水。冬去春来,冰化雪消,该下雨了。此时,“春雨贵如油”,因为它将有利于春耕播种。惊蛰: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要进行冬眠(其实植物也有“冬眠”,只不过与动物冬眠的形式不同。植物的“冬眠”,有的以落叶来进行,有的以来年再生而进行)。春天,开始响雷了。雷声将蛰伏着的动物“惊醒”,冬眠的动物从树洞、地洞中爬出来。

春分:为春季的中间。这一天,白昼与夜晚的长短是平分的,即各有十二小时。清明:顾明思义,清明天气清和、天空明朗;示意天气不再寒冷,而是变得温暖起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它与农事相联系,也与“人间事”相联系。清明节是人们祭奠亡灵、为亲人扫墓的时日。谷雨:此时降雨量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谷类的生长。谷类农作物,是中国“土产”庄稼。我们的祖先,是以谷类为食物的。遍及北方的高梁,玉米及甜薯均为外来。高梁是元代时从中亚细亚传入华北地区的,玉米(玉蜀黍)于十六世纪自美洲传入,甜薯则是由西班牙人和人从美洲引入华南,花生和烟草也来自于美洲。我国古代谷类统称“五谷”,泛指农作物;五谷的说法不同,是普遍的说法是:稻、黍、稷、麦、豆。“雨生百谷”,农谚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夏天开始。小满:麦粒即将饱满。芒种:芒,是指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有芒作物成熟之意。夏至:此处的至为最之意。夏至,即夏之最或夏之极。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小暑:暑即热。小暑为天气炎热,但还未到达最热的程度。大暑: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天开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也将变得凉爽。

处暑:处,为处置、办理之意。处暑,即将热处理、解决了。也就是暑热结束之意。到了处暑,气温明显下降。白露:天气开始转凉,地面的水气凝结为露。这时节的白天和夜晚,温差较大。秋分:为秋天的中间。这一天,白昼与夜的长短相同,各为十二小时。寒露:天气将寒,夜露为霜。立冬:冬天开始。小雪:降雪开始,但雪还不大。大雪: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不化,河塘开始结冰。冬至:即“冬之最”、“冬之极”。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今日起每隔九天为“一九”。

小寒:天寒冷,但未到极点。大寒: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很显然,以上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和气候状况的反映。而气候变化,不仅与植物的生长有关,同时也与动物的生长、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因此,二十四节气也会与十二属相的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包括龙的活动有极大关系。当然,它也就与人的活动、人的生长发生联系。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属相的对应是:正有寅(虎),包括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包括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包括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包括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包括芒种和夏至;六月未(羊),包括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包括立秋和处暑;八月酉(鸡),包括白露和秋分;九月戍(狗),包括寒露和霜降;十月亥(猪),包括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包括大雪和冬至;十二月丑(牛),包括小寒和大寒。

十二生肖所对应的日期

子对鼠,丑对牛,寅对虎,卯对兔,辰对龙,巳对蛇,午对马,未对羊,申对猴,酉对鸡,戌对狗,亥对猪。

“农历”是汉代开始使用的“太阴历”,新年是立春为界,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生肖以立春为准。六甲记年中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

这样有点复杂,于是古人想到用动物来表达地支,这就是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是我国六甲记年有,应该从立春的那天算起。

扩展资料:

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现在所称的十二生肖,而且顺序也同今天的一致。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卷三的《物势篇》中提到了十二生肖中除龙之外的十一个,这一篇主要说的是十二干支对应的十二生肖,及十二干支对应的五行;

众所周知五行相生相克,因此十二生肖之间也有相生相克,这是后世的一种,尤其婚姻之事必先看对方属相是否相宜。子在五行中对应的是水,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是鼠,午在五行中对应的是火,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是马,“水胜火,鼠何不逐马”,由此可见这种说法乃无根之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二生肖起源于何时?

惊蛰节气与十二生肖的关系

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中,又分二十四个节气。年有相应的动物: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十二个月有相应的动物,不过它不是以“鼠”起始,而是:正月,虎(寅);二月,兔(卯);三月,龙(辰)、四月,蛇(巳)、五月,马(午)、六月,羊(未)、七月猴(申)、八月,鸡(酉)、九月,狗(戌)、十月,猪(亥);十一月,鼠(子);十二月,牛(丑)。有人认为,阴历月的地支所用字是固定的,它决定于在北斗星中“斗纲”所指的地方。

北斗七星,古人称第一颗星为“天枢”,第二颗星为“天璇”,第三颗星为“天玑”,第四颗星为“天权”,第五颗星为“玉衡”,第六颗星为“开阳”,第七颗星为“摇光”。又称一、二、三、四星为“斗身”,称“魁”,五、六、七星为“斗柄”,称“杓”。

以上为天象说。如果以动物的活动特点来解释各月,也是讲得通的。如“虎月”,即阴历正月,相当于阳历的2月份左右。寒冬未尽,白雪皑皑,光秃秃的原野上,很少有小动物出没。饥饿的虎却从山林中钻出来了,它要寻找食物。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这个月便被定为“虎月”。阴历二月,相当于阳历的3月左右。虽然春寒料峭,小草却在向阳的地方钻出地皮。这时候,首先闯入人们眼底的小动物是兔。于是,这个月便称为“兔月”。

以此而论三月多雾,神龙忽现;四月大暖,蛰蛇出洞;月草长,人欢马叫;六月草茂,羊群遍野;七月果熟,猴子饱腹;八月中秋,杀鸡饮酒;九月秋收,巡守防盗;十月秋凉,肥猪满圈;十一月飞雪,屋里有鼠患;十二月北风吼,忙碌完春夏秋农事的牛该休息了。此外,古代还有人及家畜与日相对应之说。《北齐书*魏收传》中有载: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年、月、日、时,与特定的动物相联系,有仅普遍流行于汉族地区,也流行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彝族十月历分为:土公月、土母月、铜公月、铜母月、水公月、水母月、木公月、木母月、火公月、火母月以土、金(铜可视为金)、水、木、火定月,相当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但其日却与动物相联系,即: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鼠日、牛日(以后以此类推)。月是一种时间单位,它不仅与动物相联系,更与气候、花讯联系密切。农历月份的别称中,除一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不与花草相联,其余八个月均有花、树为名者;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荷月;七月,桐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

还有“十二月花”之说,即正有梅花,二月兰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芙蓉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牡丹花,十一月水仙花,腊月,梅花。国外也有类似的称谓。法国将十二个月的名称按季节的特点命名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种月、花月、牧月、穑月、热月、果月。我国农历月份的别称,称上边提到的“杏月”、“桃月”外,还有多种,如: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初春、元春、始春。二月:如月、仲春、早春。三月:炳月、季春、三春、阳春、暮春。四月:余月、清和月、孟夏。五月:蒲月、皋月、仲夏。六月:伏月、季夏。七月:巧月、孟秋。八月:中秋月、仲秋。九月:亥月、季秋。十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葭月、仲冬。十二月:腊月、季冬。

古月又“十二纪”之说,将一年分为十二个节令,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十二节令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以“季”为单元,便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谓“农历”,便是农业上使用的历书。因此,农历十二月,便直接与天气的冷暖、天降雨雪的时候与程度、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联系起来;由此一年十二个月,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立,为“站”、“竖”、直立,建立等。

春,像窝棚下有个太阳,表示有点暖意了,但还不够热,因为太阳升得并不高。“春”音近“蠢”,春天来了,小虫子蠢蠢欲动为“蠢”。立春便是春来了之意。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雨水:即有了雨水。冬去春来,冰化雪消,该下雨了。此时,“春雨贵如油”,因为它将有利于春耕播种。惊蛰: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要进行冬眠(其实植物也有“冬眠”,只不过与动物冬眠的形式不同。植物的“冬眠”,有的以落叶来进行,有的以来年再生而进行)。春天,开始响雷了。雷声将蛰伏着的动物“惊醒”,冬眠的动物从树洞、地洞中爬出来。

春分:为春季的中间。这一天,白昼与夜晚的长短是平分的,即各有十二小时。清明:顾明思义,清明天气清和、天空明朗;示意天气不再寒冷,而是变得温暖起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它与农事相联系,也与“人间事”相联系。清明节是人们祭奠亡灵、为亲人扫墓的时日。谷雨:此时降雨量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谷类的生长。谷类农作物,是中国“土产”庄稼。我们的祖先,是以谷类为食物的。遍及北方的高梁,玉米及甜薯均为外来。高梁是元代时从中亚细亚传入华北地区的,玉米(玉蜀黍)于十六世纪自美洲传入,甜薯则是由西班牙人和人从美洲引入华南,花生和烟草也来自于美洲。我国古代谷类统称“五谷”,泛指农作物;五谷的说法不同,是普遍的说法是:稻、黍、稷、麦、豆。“雨生百谷”,农谚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夏天开始。小满:麦粒即将饱满。芒种:芒,是指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有芒作物成熟之意。夏至:此处的至为最之意。夏至,即夏之最或夏之极。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小暑:暑即热。小暑为天气炎热,但还未到达最热的程度。大暑: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天开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也将变得凉爽。

处暑:处,为处置、办理之意。处暑,即将热处理、解决了。也就是暑热结束之意。到了处暑,气温明显下降。白露:天气开始转凉,地面的水气凝结为露。这时节的白天和夜晚,温差较大。秋分:为秋天的中间。这一天,白昼与夜的长短相同,各为十二小时。寒露:天气将寒,夜露为霜。立冬:冬天开始。小雪:降雪开始,但雪还不大。大雪: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不化,河塘开始结冰。冬至:即“冬之最”、“冬之极”。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今日起每隔九天为“一九”。

小寒:天寒冷,但未到极点。大寒: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很显然,以上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和气候状况的反映。而气候变化,不仅与植物的生长有关,同时也与动物的生长、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因此,二十四节气也会与十二属相的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包括龙的活动有极大关系。当然,它也就与人的活动、人的生长发生联系。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属相的对应是:正有寅(虎),包括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包括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包括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包括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包括芒种和夏至;六月未(羊),包括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包括立秋和处暑;八月酉(鸡),包括白露和秋分;九月戍(狗),包括寒露和霜降;十月亥(猪),包括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包括大雪和冬至;十二月丑(牛),包括小寒和大寒。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在十二生肖里怎解释?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315° 2月3——5日 阴历腊月十六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330° 2月18——20日 阴历一月一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 345° 3月5——7日 阴历一月十六日 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0° 3月20——21日 阴历二月一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 15° 4月4——6日 阴历二月十六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 30° 4月19——21日 阴历三月一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 45° 5月5——7日 阴历三月十六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60° 5月20——22日 阴历四月一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 75° 6月5——7日 阴历四月十六日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90° 6月21——22日 阴历五月一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 105° 7月6——8日 阴历五月十六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 120° 7月22——24日 阴历六月一日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 135°8月7——9日 阴历六月十六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150° 8月22——24日 阴历七月一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 165° 9月7——9日 阴历七月十六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180° 9月22——24日 阴历八月一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阴历八月十六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 210° 10月23——24日 阴历九月一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 225° 11月7——8日 阴历九月十六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二十四节气(1张) 小雪 240° 11月22——23日 阴历十月一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阴历十月十六日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阴历冬月一日(苗历新年)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 285° 1月5——7日 阴历冬月十六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 300° 1月20——21日 阴历腊月一日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