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4989

天玄堂风水罗盘定位仪,罗盘的风水作用

兴仁信息网2023-08-30 14:44:240

手机风水罗盘如何使用?可信度高不?

可以使用,但受磁场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偏差。

风水罗盘仪的使用拜托各位大神

风水罗盘式盘多种,但基本有三盘三针,即正针,缝针,中针。 正针:天池内浮针所指南北方位,即磁子午,用以格定来龙,又曰地盘。 缝针:以二十四山子午向左偏半格,即王子丙午之中缝,即是臬影子午,用以校正正针 缝针之间的磁偏角,又曰天盘。 中针:即北极子午,向左偏半格,即癸子丁午之间,又曰人盘。 《风水探源》曰:“天地人盘之设颇有科学道理与哲学哲理,蕴藏着人们对地磁偏角与人 体的某种心理,生理联系的认识及处理,是中国哲学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实际 应用”。 然而用现代测量知识,对照古代风水罗盘仍嫌其分金(透地六十龙)粗糙。为了使现代 的地质罗盘仪定位方法与风水罗盘的三针概念相统一,便于两者间的换算,兹介绍现代测量 知识。 现代测量知识: 真子午线:通过地面上一点和地球旋转轴的平面是该点的真子午线平面。真子午线平面 和该点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是该点真子午线的方向。真子午线的方向是由天文观测确定的 (见图41—35)。 磁子午线:罗盘上的磁针静止时所指的方向(见图41—35)。 由于地磁两极和地球的两极不相重合,所以在同一地点的磁子午线的方向和真子午线的 方向通常是不一致的,其间的夹角为磁偏角(见图41—35)。磁针向西偏为负值,正常情况下, 我国均为负值,不正常情况如地下电力线,铁物质、地震、大雷雨等等,会使磁偏角改变。磁 偏角各地有微小差异。 罗盘仪: 罗盘仪是测量直线的磁方位角或磁象限角的仪器。主要构成部分是磁针,刻度盘和描准 设备。 瞄准设备指瞄准觇板(见图1—36)。

其次是磁针,刻度盘。水准气泡。 它们的用途是: (1)瞄准觇板:用以瞄准目的物,配合磁针,即可读出磁方位角;若配合水准气泡,用 三点成一线原理,可测地形坡度或地势高低(见图1—37、1—38)。

(2)磁针:指示磁子午线方向。指针一端扎有铜丝为指南向。因我国地处北半球,N极 磁场强度大,故在S仿扎上铜丝,用以干衡。 (3)刻度盘:划分为360。,根据需要可读方位角,也可读象限角。如:目的物的读数,方 位角是315。其象限角则是北偏西45。 (4)水准气泡:地质罗盘一般有两只气 泡,一只园形,用以使罗盘处水平位置,使磁针水平,读数准确;另一只为管状,在测量高度时,用以持水平位置,读取仰角或倾 角。 上述三者的关系:①瞄准设备所照准方向和刻度盘的o。直径线固连在一起。磁针独立旋转指向磁南北方向,读数按磁针南端或北端读出。②磁针和刻度盘的o。直径线固连 在一起,使度盘的o。直径永指磁南北方向,而瞄准设备旋转瞄准、读取读数。用罗盘边 的调节螺丝调节之(见图1—38)。

磁偏角可根据当地的地形图所标示的数值为准。 测量时将罗盘的中心放在直线起点的铅垂线上,按上述方法瞄准测量。 测量上采用的标准方向线有真子午线,磁子午线,以及水平投影面内的纵座标轴线。 例如:定房屋朝向。可将房屋正中心划一直角座标线,将罗盘中心与直角座标交点重合, 视指南针与纵座标之间的夹角度数,(包括定好水平与视准北极以后)。然后加或减磁偏角度 数值,即为该屋宇的正确方向值,也即是真子午线与纵座标之间的夹角值。(此数值可与二十四山位置进行换算) 又如野外作业实例:(以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说明之)。 L求甲乙两点距离 设甲乙两点,图上量得1.7厘米,实地距离为1 :10000=1.7,X,X二170M(实地距离)。 2.求甲乙两点所在高程 由于等高线间距为0.5米,甲所在位置刚好在4.5—5.o中央,故甲所在位置高程为 4。?5米。而乙所处位置偏于3.5米高程一侧,因此,首先量出乙在相邻两条等高线垂直距离(AB线为此两条等高线间最短距离此图为0.8厘米)上,乙B或乙A的长度,设乙A为0.5厘米,乙B为0.3厘米,己知等高间距为0.5米(50厘米),故求乙点的高程式:0.8:50二O.3:X,X=18.7厘米=0.19米,0.19米 3.5米=3.69米。所以乙点高程为3.69米(见图41——39)。 3.当地形图上不能与地物吻合时,可用标杆观测高度,如AB两点各置际杆一根,用罗盘觇际对准A点,使罗盘内水准泡处于中央位置,使视准线处于水平位置。同时量出B’渎数,则B’B即为A点的相对高度(见图l一40)。

表1-7 中国主要山脉简表

注:录《中华人民地图集》

中国最好的风水罗盘是哪个牌子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如何使用风水罗盘看房子的坐向?

你是看朝向还是风水位比如财位在哪里之类的啊。看朝向很简单啊。客厅面向窗户,窗处是什么方向就是什么朝向嘛。

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村中风水师多达400多个,你怎么看待风水?

某些传统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正因为这些,在许多外人眼中看到的中国是美丽而又神秘的,对于许多中国本土人来说,有很多文化,我们也不甚了解,就好比说风水,有人觉得,有人就觉得这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甚至这是一门神秘的艺术。在我们浩大中国的某个村庄,将风水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风水第一村——三僚村。

三僚村的前世今生

说起三僚村的历史,用心感受甚至会觉得十分景仰。三僚村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已经无从可考,但我们能够知道这个村庄开始出名是在唐代末年。

那时有位叫杨救贫的风水大师云居于此,选择在这里定居,抱着传承自己基业的想法给三僚村中的人亲身教学风水知识,传授给他们如何看风水以及把握风水的规律方法,自此开始三僚村出现了许多风水大师,这里也开始出名,成为有名的风水一代。这里的风水大师越来越多,他们的足迹遍布南方,甚至整个中国,有的还走出了中国,走到了东南亚。那时是中国第一次因为风水鬼神之说被外国倾慕。

到了宋代,因为躲避战乱的廖氏一族迁居至此,在这里定居,将他们所掌握的风水方法与当地的方法结合,将建筑风水发扬到极致,这个村庄中的人又学会了新的一种风水方法,从此更加出名。并且,在风水事业上他们也取得了突破,以前三僚村中的风水大师注重理论,在这个朝代他们突破理论,留下了许多风水实践大作,不知为何他们的大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做生意的人生意的确比以前更好,不和睦的家庭在采取他们的建议后家庭竞争的变得和睦起来。

但是这个村庄也经历过一些磨难,在清朝初期由于女真族夺取政权曾对此地发起攻击,在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之后,他们对三僚村发动了攻击,一些风水大师在此次战斗中殒命,也有一些建筑在此次战争中被破坏,直到今天也可以窥见一斑。

第二次战争便是民国时期,北洋对这里进行的洗劫,他们屠杀了三僚村中近一千人,对三僚村中的建筑以及文物进行了灭门式的破坏。第三次是在1945年,国某党用大火焚烧了三僚村,几乎让三僚村不复存在,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僚村是已经被烧毁过的三僚村。

三僚村的人

论起三僚村的人,就不得不说那几位将风水文化发展起来的人了。第一位就是杨救贫,正是因为有了他在三僚村的定居,才有了后来三僚村的风水文化发展。其次就是宋代搬来的廖氏一族,他们将建筑风水在这里发扬光大,以至于现在还有这里的弟子为人们指导建筑风水。

在他们二人到来之前,三僚村原本就是一个不起眼又贫瘠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们艰难度日,交着繁重的杂税。风水文化在这里发展起来后,许多人学习之后成为了风水大师,这也不外乎是一种出路,他们凭此挣钱交税,养活家人,从古至今向来如此。有些人的名声遍布东南亚,想要求他们来看一次风水可是难上加难,一掷千金也未必请得来这种大师。

到了今天依旧有风水大师去给人看风水,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甚至还遍布到了国外。这里的交通相比来说不如其他地方便利,有些富裕的风水大师捐款给村里修路,方便老人行走,小孩上学。这里还保留着种田的传统,有些心善的风水大师还会捐款给人们修田。你能想象到吗?这里的风水大师已经有人年收入在两百万以上了。

除了收入高,这里学风水的人数量也很多,如今已经不止三僚村的本地人学习风水,有许多外地人也慕名而来,虚心求教,或是打算让风水学成为自己的一门挣钱手段,或是内心真正带着对风水文化的崇拜。到今天,三僚村中的风水师已经有400多个了。

三僚村的发展

然而三僚村只靠风水发展是不可能的,除了风水之外,这里的风景也是迷人之物。众所周知,三僚村是中国的风水文化第一村,尽管在民国时期被焚烧过,但它留下来的建筑文化还是让人心生敬仰的。比如三僚村本身的地形,就像一幅阴阳太极图形,天生就带着神秘的色彩,似乎在这里降生的人都与风水离不开关系。

这里还有一棵大杉树,这棵大杉树历史悠久,是树中的长辈,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生长在山腰上,十几里外就可以看到它十分翠绿的颜色,形状酷似伞盖,树干如石,树下的巨石如同印章。这里似乎天然凝聚着一股灵气,也有风水大师看到此处夸赞此处是个好地方。

除此之外,这里的晚霞也是十分美的风景,在这里从西面和从东面看到的晚霞是不同的,西面看到的晚霞如同乌鸦染金,万山重叠;然而在东边看到的晚霞重重叠叠,随风收敛,也成为旅游的一大热点。

除了天然景物,这里的人造景物也十分吸引人。就比如说杨公祠,这是2000年才建成的一所建筑,也是在原有建筑上修复而成。因为此处曾被焚烧过,三僚村的后人们只能尽力将它还原成原先的杨公祠,虽然不是从前那般古典,但新建起来的杨公祠颇有风水艺术风范,前往观光的人基本上都会到这里去看看。

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这里除了风水文化的发展,其次就是旅游业的发展。这里有知名度,天然景物以及人造景物美学价值都很高,既能保留古典文化,也能向现代旅游业转型。

三僚村的兵灾纪录

三僚村自唐末杨公定居以来,代代名师云集,华厦巨屋,蔚然可观。从清代三僚村二姓族谱中古村图,可以略窥一二。三僚村庄建筑的破坏,主要是清初以来的三次兵灾 就是村口的罗经石,杨救贫当年选中三僚传道授业,是因为三僚村地形状如一个太极图形。站在两姓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个盆地,盆地中间一座条状石山“罗经石”恰似罗盘中的指针。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极图中的两仪,为强化八卦图形,后来人为在盆地中间建造了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在全村营造了八个景点,吻合了《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三僚村仍保留了不少古代风水建筑作品,如章罡土、七星池、龟蛇会、石拱桥、虎形祠、狗形祠、蛇形猫眼祠、靠壁天井侧面祠、石仙宫等以及大量宋、元、明、清古墓如人形山、海螺形古墓群、卧虎形墓、猛虎跳墙形墓、寅时葬而卯时发、凤形墓等典型的明清墓葬风格。

据曾氏古族谱《僚溪文丛》记载,“八景”乃当年杨公亲自命名,他对弟子曾公说:“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谗岩,赏南林之晚翠, 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 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 唐朝末年风水大师杨救贫定居三僚授徒传业开始,三僚产生了许多风水先生,踏勘风水的足迹上至皇家陵园,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风水学说的形势一派,在江西、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影响,在潮汕一带犹负盛名。宋朝以来,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师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国玉、明朝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建筑风水,三僚人称之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随着潮汕人不断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间,三僚的风水声名远播港台和东南亚一带。当然,最为三僚人感到骄傲的,应属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师勘择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师们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们许许多多的风水实践杰作。

2013年9月,中国风水家协会命名三僚村为“中国十大风水宝地”,中国风协主席高占全授牌。第三届中国风水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庙会,为菩萨唱戏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内自己有戏班,八十年代后,戏班解散了,便从外地请戏班唱戏,唱戏时村民呼朋引友观看,热闹非凡。三僚庙会情况大致如下:

杨公戏:旧历正月,是风水先生为答谢杨救贫祖师保佑他们一年中生意兴隆举行的娱乐活动,唱戏时间一般为十几天,最多可达一个多月,取决于风水先生还愿资金多寡情况。曾氏、廖氏杨公庙会的时间、地点都不一致,故杨公庙会在三僚的时间很长。但是乡村唱戏往往在下午四点才开始,表演到深夜,游客不容易遇到

福主戏:福主是村庄的坊神,三僚曾氏、廖氏的坊神不一致。廖氏的福主戏在旧历二月,曾氏的福主戏在旧历十月,福主戏时间长短也取决于化缘情况,一般可以达到10天左右

真君戏:真君即许旌扬,水神,民间称其为许真君,每年农历八月是旱季,唱真君戏有求水神保佑下雨的意思,时间大约是十天

华陀戏:三僚村供奉药神华陀,每年四月,为华陀唱戏还愿,感谢他保佑村民身体健康

此外,三僚还有一些地方神明,如关帝、老官、三太子等,过去每年在固定时间会为他们举行庙会,但已经渐渐少了,只剩下上述四种比较正常进行。虽然庙会仍每年照常进行,但赴庙会的信徒、观众渐渐稀少了 三僚村的宗教文化比较丰富,庵堂庙宇比较多,现有大小祠庙10余座,其中有专人住守的有6处,有和尚2名、斋公(未出家的守庙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计宗教人员14人。现将三僚村内的主要祠庙和供奉的菩萨介绍如下:

曾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诚真希望小学旁,新建。二进,前厅供奉着樟木雕刻的杨公和曾公真身像,后厅供奉曾氏村的坊神三尊。房屋为砖混结构,殿宇式,单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门面为花岗岩雕刻,由广东何益波先生捐建。前殿墙上镶有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为三僚曾氏历史上的国师、明师和皇帝的诏书等史料。曾氏杨公祠是游客到三僚的主要参观点,有专人管理。相传风水先生出师的罗盘,要放在杨公祠的神案上供奉才有灵气,故每年有大量风水先生到杨公祠内祭祀供奉

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廖屋村内,旧屋重修,殿宇式建筑,占地约80平方米,墙上悬挂着木质的廖屋历代国师、明师匾。供奉杨公、廖公、廖氏福主、老官、华陀等五尊菩萨。杨公和廖公菩萨都是近10年内新雕刻而成,体积较小。以碑坊代替门,香客可以自由出入,没有专人管理,由于往来不方便等原因,香火逊于曾氏杨公祠

东华寺:位于三僚村石下村小组境内,距圩街5华里。东华寺原址在庙子岭上,毁于民国年间,1985年恢复时,虽然沿用了寺名,但却是在山下一处普通民房内立香火,土木结构,坐东朝西,供奉佛教的如来佛、弥勒佛等菩萨,大殿有一副对联曰:“油来释伽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 老诞李尔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中”,东华寺地处偏僻,游人甚少

北斗庵:位于三僚村后龙山竹背村小组的范围内,一进村即可以看见山顶一片毛竹林中露出的红瓦白墙,但距三僚圩约有五华里的距离。古寺因“文革”荒芜,1991年5月重修,外门楣写着“北斗寺”三个大字,内门楣则是“清风明月”四字。大殿有两副对联:佛可以成但要放下屠刀去 福亦能赐必须把出善心来。寺内供奉的是佛教如来、观音、弥勒等佛像,驻寺的是一位老年女尼。三僚村有一句赞叹村里四大特色的歇后语:“北斗庵的钟——响。”钟声可以震荡十里三僚

南箕寺:位于三僚圩南面5里廖屋的一个山坳里,因为山坳地形如筲箕而得名。相传宋代已有小寺,的寺庙乃清代咸丰年间建,初时为尼姑庵堂,后演变为佛寺。1987年重修。为一殿三间。周围没有人家,比较僻静,有水田数丘,守庙人以耕田为主

西竺寺:位于三僚村西边通往黄岭的山道旁边,与九尾杉隔一段田相望。原寺毁于“文革”,2003年冬天重修,也是一殿三间,砖木结构。供奉佛教诸菩萨,有一位居士驻守。相传西竺寺过去殿宇宏伟,香火鼎盛

观音寺:位于三僚村排上小组的金凤山下观音岩前,曾用寺名金凤寺,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寺殿堂分为上下二幢,下幢为清代建筑,原驻女尼。上幢为新建,用殿堂将观音岩洞口盖住,现住和尚。新年还新建了戏台和观音殿,观音寺供奉佛教如来、观音等菩萨神像,相传观音像求子甚灵,香火较为旺盛。观音寺前有简易村道通到祖背水库大坝上,长1.5公里

水阁寺:位于三僚圩北侧河边,原寺建筑宏伟,民国年间被火焚毁,在原址旁边修复。一殿式,寺内供奉的是坊神、水神,无人驻守

关帝庙:位于三僚曾屋土围内,一殿式小庙,供奉关公菩萨

真君祠:位于三僚村石下村小组境内,楼阁式小庙,没有专人驻守,供奉许真君像,每年夏秋之季,村民要抬许真君像游村求雨 三僚村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风水文化村,村内有大量的风水建筑。但由于民国8年、民国34年的战火和“文革”的破坏,对村内的风水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存风水建筑数量有限,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发掘、整理甚至去恢复。三僚村现存的风水建筑主要分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筑,我们将其中主要建筑分类介绍:

祠堂:三僚村二大姓氏的宗祠,都已被毁,廖氏宗祠正在恢复。房派小祠大部分存在。三僚的祠堂不拘格局大小,在风水角度都进行了认真的讲究,大多数可以成为风水术的教材

我们将其中一些典型作一个简介:

1、兰溪堂: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又名侧面虎形,壬山丙向,天井水出丁口,丁向开院门。祠前有一个反弓刀形水池。祠建于明朝中叶,原来三房俱发,人丁兴旺,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改动了朝向,丁财忽衰,几乎绝了二房,在清嘉庆年间再修时,特意立了禁碑,不许后代再改朝向

2、蛇形祠: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是曾氏一个房祠,祠建正在后龙山一个蛇形山梁之下,整个祠以蛇的特性设计。后龙是一条蜿蜒的山梁,祠堂正好座落在山梁落穴处。祠堂后坡用石块摆成蛇鳞形,状如蛇颈。祠堂院门开在右侧,门口有一堵墙挡着,绕道而入,是一道狭长的曲廊。院墙不高,但院内一堵照墙很高,把祠堂大门挡得很严实。院内祠堂门前开了一口半月池。整个祠堂造型低矮、曲仄。到处都不对称,院子一边大小,房子一边大小,连房沿都是一边大小,屋后的墙角都是一边方一边圆。堂内香炉摆法也怪,神案上一个香炉,神案下一座香炉。这座精心设计而处处别扭的祠堂确实耐人寻味。这是一个下山蛇形,壬山丙向兼亥巳,穴点在蛇的七寸,院门丙方正是蛇口,壬山丙向兼子

相传做这个祠堂的地理先生姓廖,是他们的母舅。用罗盘分金,共五房,其母问兄长, 那一房好?当时回答说都好。晚上,私下告知其姐妹说,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其母要兄长改变风水,因为四房孝顺,二房忤逆。后来其兄通过改变房子结构,做成蛇形,让风水好四房绝二房。后来二房发现了蹊跷,向舅舅求情,舅舅点拨他在地下放一个香炉祭祖,二房于是也可以看见天光,后代不至于绝香烟

3、维庆堂(狗形祠):位于三僚曾屋村诚真希望小学背后,大门甲山庚向兼卯酉,侧门壬山丙向兼子午。整个房屋按照狗的特征进行设计,门大,窗大,祠内的神案牌位不是安在祠中间,而是安在祠内北边角落,祠的后门也不是开在后面,而是开在房子的前侧,开在狗耳的位置上,祠的前面还精心设计了一个狗食盆。狗形祠属曾氏三房

4、若文堂:位于三僚老圩南面曾氏老屋,属曾氏三房的房厅,其天井分上下两座,下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挂壁天井大门未开,只在屋角开一侧门,据说开大门会绝长房,不开大门开侧门,房房皆利。长房很盛,有800多丁,祠堂是明朝时曾乔世做的,叫“翻肚鲤鱼形”。这祠堂的门多次遭雷击,这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祠堂是坤艮兼辛乙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午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如果开门朝不了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国师曾罗三、曾永章都是出在这个祠堂

5、九鳅落窠: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一个房厅,厅主乔新公。相传按九鳅落窠形设计坤山艮向兼申壬,人丁兴旺,九鳅落窠,意思是建在盛产泥鳅的水田里。后来,另一房建乌鸦落阳堂制煞它,因为乌鸦喜欢飞到田里吃泥鳅,乔新公在堂后建了一个鸟铳形,对付屋后的乌鸦

6、乌鸦落阳: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门村小组范围内,是曾氏五房的一个房厅,建于乾隆癸酉年,堂主是庄阳公。相传因为“九鳅落窠”祠建成后,人丁非常兴旺,故庄阳公建祠时,按“鸟鸦落阳”设计了这个房厅,此堂为丁山癸向,为了克制前面“九鳅落窠”堂,设计了这个乌鸦泊田的形状,在祠内安放了一个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像乌鸦低头啄食泥鳅的形状。民国三十四年被火烧毁

陵墓:三僚村坟墓比较多,宋明时代的古墓数量也很大,其中不乏风水讲究的精品

1、侧面虎形:位于三僚村阳背垴枫树下,是宋代曾姓的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之墓,他是文辿公第18代,相传虎形墓这个位置,属另一房所有,墓对面建了三房的狗形祠后。人丁兴旺,对吾道公一房压力很大,吾道公用自己的生命换到这个位置,造了虎形墓,压倒了狗形祠。 墓碑文如下:“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 葬阳坳枫树下骑龙穴虎形申山寅向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五月吉日重修。(联曰)石淳觉春仙榻暖,佳城不夜来灯辉。”虎形墓是卧虎,这个虎形用心良苦,因为是伏地虎,两只人工的虎目很大,可谓虎视眈眈,但只是看住山坡下的狗形,并不咬狗。也咬不住狗,俗话说寅公进村食豕,先问犬公,因为狗形祠亦是同宗

2、廖伯渊婆太墓(猛虎跳墙形):廖姓在阳背垴的虎形墓,叫猛虎跳墙。阳背垴本来是曾姓人的祖坟山。廖姓久就打算在这里找块地建坟,分点风水。后来二房有一个女儿嫁到曾家,在春节带菜回娘家时,她用地契包鸡腿回去。几年后,廖姓在这里做成了一个虎形墓。以后廖姓二房人丁发展到几千人。主要在分布在下廖和寨脑。墓壬山丙向正针,共有十一块墓碑,墓过罡刻有“屏山水带、秀挹清环”横联,另有两幅柱联:位妥仍昭穆 神安福子孙;德泽绵长光日月 灵机变化会风云。主碑碑文:“祖妣生殁藏内葬本处阳坳上虎形正针壬山丙向缝针丁亥丁巳分金”

3、海螺形墓:三僚塘里曾姓的祖坟叫海螺形,在虎形墓上面,面朝廖屋,后来重修时,先生哄他们用石灰砌墓,便把海螺毒死了。塘里曾氏便衰了,迁到了县城附近,人比较少了。海螺形有八个墓,摘录其中三个碑文如下: 一、“葬在阳坳上海螺形乾山巽向,高祖考广尊府君墓, 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嗣孙胜、原、未重修。”二、“高祖妣李氏孺人之墓,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三、“宋祖考贵运府君之墓,葬本里阳坳上海螺形,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重修”

4、文辿婆太墓:位于三僚阳背垴最高处,听别人介绍说这个墓是“人形”,但墓碑上说明是“旗形”。这墓是唐末时建,是曾氏第一个墓,多次重修,后代非常兴旺。碑文:“唐故妣曾公文辿、母谢、朱老孺人之坟”“葬阳坳上旗形酉山卯向”

5、太监墓:位于诚真希望小学后面曾氏下砂的毛竹林里,坐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僚居民有“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的说法。沈姓过去就是大姓,人多势众,曾姓来了之后,就在沈姓的祠堂旁边(蜈蚣形) 做个下沙(一道山梁),做了三年,沈姓人一个晚上就把它刨掉了。明代初年曾从政成为朝廷的国师,请来了皇帝的圣旨,重新修筑了下沙,(关闭了沈氏的生方) 沈姓人后来迁走了。其中一个皇家太监死在三僚,三僚曾氏将其葬在下砂上,墓仍存。碑文如下:

“明钦差力士官黄公讳榜之墓。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柩回籍,公囗囗吾地,因葬此焉。曾姓合族立石 道光五年孟冬 吉日重修”

从碑文看,是因为皇帝第二次召曾从政上京相地,不幸亡故, 皇帝派太监送灵柩返乡。太监死在三僚,葬在三僚。三僚曾姓有意将太监葬在砂手上,借钦差墓防止沈姓再平砂手的意图也很明显

6、龟形墓:位于三僚村罗经石北麓的公路边,墓前用水泥浇铸了两只龟前爪,正好在水田里,龟态昂然。据碑文载,原墓为清代同治年间建,巳山亥向兼丙壬分金,癸酉年重修(1993年)五月重修时改为巳兼巽。墓主系皇清待赠拟谥“忠良敦朴”的曾毓伦老大人,附葬有儿子传伯。墓上横幅是“江山永固”

7、罗三公墓:位于三僚圩前公路左侧的大松树下。明万历年间建墓。清代前已经四次重修。碑载:“皇明万历祖父母记载家谱葬三僚鱼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鱼形。皇明23世祖妣考 公邦旻?字罗三太公 母钟、温氏太婆 老府君之坟墓”。三僚村有个“罗三公修南京,从政公修北京”的说法,是风水国师墓

8、鹅形墓:位于三僚曾氏下砂上方的一株大枫树下,为曾氏十世祖曾朴斋和夫人钟氏合葬墓,后来22世、24世亦附葬于此,碑上说明是:“本村砂树脑鹅形亥山巳向”。整个形状象是一只张翅欲飞的鹅,两边砂手环抱如鹅两翅,穴位点在鹅屁股上,这是鹅起飞时,屁股必定上跷,故这是正穴。来龙软了一点,所以栽了一株大枫树,这树象征鹅头

9、廖均卿墓:三僚最有名的国师墓,是廖均卿墓,1982年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廖均卿墓相传是天葬,找不到墓穴。落葬时,其亲属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择定的岭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会风停雨歇,大家出来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经隆起了七个坟堆,竟不知那一个是真穴。这个地方在梅窖镇黄岭村,与三僚村一岭之隔,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头顶,7个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实际上陡坡上突起的7块石头,很象虎牙

10、廖文政墓:位于梅窖镇店山村老爷山眠犬形,与三僚村一山之隔。墓藏在一个小山窝内,整个地形象一只卧地狗,所以地名就叫眠犬形。墓在犬形的腹部。明代隆庆四年建墓,清代康熙55年和同治6年重修,乾山巽向。横梁上书 “太史世家”,碑文曰“明敕授钦天监承旨郎廖考东山公太 妣张氏婆 妣钟氏何氏婆 之墓”,碑右上角是“皇明隆庆四年庚午岁腊月”,碑左下角是:“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岁夏月觳旦 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

11、凤形墓:位于三僚廖氏后龙山背坑冲,子山午向兼癸丁。此墓又名寅葬卯发、寅葬卯绝墓,墓形为凤,墓穴点在凤尾,为明代三僚著名风水师廖歧山亲建祖墓。相传,廖歧山做墓时,断言点中穴位后,全家当日将有灭门之祸,但如果弃家远遁,当日即可大发。廖歧山寅时做墓后,即从家里的后窗跳出远遁,其兄弟等人不信,当日卯时应验,屋塌人亡。廖歧山逃至外地后,大发

其他风水建筑:

三僚村在祠堂陵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风水建筑

1、曾氏下砂:位于三僚圩北面河边,沿山梁人工加筑的一道土坝,高约2米,宽约3米,长约50米。曾氏下砂的修筑,是明代曾氏与沈氏争夺生存空间的建筑,砂手护住曾姓祠堂的下方,不让生气冲走。但修筑下砂,却在沈姓的上方,挡住了他们的生方,故发生了争执。曾氏借助的皇室的权威修筑了下砂,并将太监黄榜的墓葬在砂手上,制煞了三僚沈氏

2、龟蛇把水口:位于三僚圩侧河边,三僚河水在此绕圩而流,曾氏在此人工堆积了一个圆土堆,一个长条形土堆,象征龟形和蛇形,让龟蛇保护水口

3、出土蜈蚣: 出土蜈蚣是三僚后龙山的别称,由杨救贫的铃记“出土蜈蚣艮寅向”得名。明代以前,三僚沈姓的后龙即出土蜈蚣,曾氏在与沈氏争夺风水时,正对着蜈蚣建了一个石拱桥,是个弓形,在桥头建了一座水阁,为箭形,用于破出土蜈蚣的建筑

4、章罡土和七星池:位于三僚廖屋村北无蚊祠后面,是一座人工修筑的土堆,高约2米,厚约3米,宽约20米,把一条从山谷里涌来的溪流分成二半,一条流入村内,经七处水池曲折流入村前小河,另一条从村边绕流入村前小河。建在明代初年,由国师廖信厚主持修筑,目的是化解本村后龙座山山煞水煞,使廖姓后代人丁兴旺。其做法是“文公无蚊祠”、“月洲堂”为轴,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无蚊祠后龙构筑章罡土、由北而南开挖“天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砚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七池以小溪相连贯通,自太乙池起,逆水而上至章罡土;同时,先后在廖屋村内开挖了一百零八口塘,七星池如人的七窍能通气聚气,对应一百零八口塘,恰似人体全身上一百零八个穴位,使之血脉畅通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的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儿已 被后人称之为“十三陵”,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这形如猛虎下山、蕴蒇着很多奥秘的古代墓穴

1984年廖均卿墓被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三僚有好多座造型各异的古墓,相传杨筠松创造了72种阴宅墓葬法,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造型,诸如“凤形”、“龟形”“蛇形”、“蛤蟆形”。我们眼界大开地看见了“虎形”的墓穴就犹如一只老虎卧在山头,两尊副碑如两只竖立的耳朵,墓碑诚如张开的大嘴俯视着山下的村落,位于村口的“鲤鱼形”墓穴是给明万历皇帝选了阴宅风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参天古树犹如鲤鱼的两根胡须,可惜的是,左边的那棵树在大练钢铁的年代给毁了。

三僚村引以骄傲的是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堪址的曾从政,曾从政因为长城择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养在北京,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了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枢还乡荣葬,只可惜我们没有发现曾从政的墓地,倒看见了护送其灵枢回乡的太监黄榜的墓址,三僚的开基祖先是曾文讪,这位杨筠松的首席弟子为了却师父心愿而制煞了赣州府督卢光稠的历史掌故不但广为流传还载被入了赣州府志。 三僚村东南方的山峰均为石灰岩层,有二处岩洞较为著名,即观音岩、吸石洞

1、观音岩:位于三僚村排上村小组尾部,位于观音寺后,观音寺上殿的神案之后,即为观音岩洞口,高约2米,宽不足1米,行人可以很方便地出入。入洞10余米处,洞分两岔,一处略为宽敞,象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设有菩萨和神案,有香火祭祀。另一岔洞向下延伸,已被人工用泥土堵塞,未能探明深浅。相传里面还有洞穴,穴内有天然石佛。兴国县1985年印刷的地名志中,在山洞节里,有单独的条目介绍观音岩洞

观音岩又名石仙宫,相传洞内宽阔有河,可以通往宁都赖村,杨救贫曾在洞内修仙悟道,著书立说。五十年代初剿匪时,三僚乡组织民工进行了封填

2、吸石洞:位于三僚村罗经石峰西麓半坡中,兴国县道光四年出版的县地图中,就标明了这个洞的存在。洞外有二块巨石掩蔽,巨石间有一道不足一米的石缝曲折相通,外面不易发现洞口。洞口很宽敞,高宽都在三至五米左右,下洞有人工修建的台阶十余级,入洞后有上百平方米的厅堂,然后分成若干个可以进入的岔道。这些岔道曲折相通,吸石洞虽然不如太平岩宽大,但也是幽静深远。在洞内没有找到地下溪河,石燕极多,鸟粪遍地,把钟乳石柱都蒙上了一层黑色。三僚村如果作旅游开发,这个洞和罗经石一起还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