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8148

关帝庙开光仪式,寺庙开光典礼

兴仁信息网2023-09-09 20:16:270

习俗的东山关帝文化信仰习俗

东山县关帝文化信仰始于唐总章三年(公元668),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58个姓氏的将士到闽南开拓,为安抚和凝聚军心,从祖籍中原河南引来了关公的香火,作为闽南海疆重镇的铜山,关公的形象便在军中倍受崇敬。这种风俗,被历代沿袭下来。按古例,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关帝上天,东山民众恭送关帝上天,至过年正月初四日,恭迎关帝回归。正月初五日子时,举行关帝安位典礼。礼毕由本县长官进第一炷香,抽第一签,叩问本县农、工、渔各业及百姓安泰、祈福消灾诸大事。本县长官祝毕,方由士民问卜。解放后,此例略改,由本地德高望重长者代表全县士民进第一炷香,第一签,为全县祈福消灾。

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位于铜陵镇东麓,国家4A级“风动石景区”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分为三宫体三进式建筑。依次是端门,前庭回廊、大殿,面积680平方米。关帝庙的端门“太子亭” 整体从构架到装饰,美轮美奂,具有独具的艺术魅力;石雕、金木雕刻、剪瓷雕等多出于历代名家的珍品;大殿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两柱有明武英殿大学士,乡贤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魏削吴,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左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长联对关公的一生,从其所为的精神境界做了精辟的概括。

关帝信仰由东山传入,东山关帝庙是关帝庙的祖庙。

明末,郑成功驻军铜山,关帝成了军队的精神支柱,成了收复的精神力量。在关帝的忠、勇、仁、义、信精神的激励下,大陆军民带上关帝的香火,渡海做战,在人民的帮助下,终于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此时,关帝成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敌入侵的英雄,成了人民顶礼膜拜的英雄神。20年后,施琅率领水师进军,施琅深知关帝忠勇义的巨大作用,同样把东山关帝庙的香火带上战舰,带到。至今,从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就有1000多座。

关帝使海峡两岸人民有了不可分割的神缘,有相同的关帝朝拜仪式:心祷、晋香、叩拜、三献礼。东山“关帝圣签”成了关帝沟通两岸民众的灵魂,每一首签诗都有一个很生动地历史典故,是古代灿烂文化精品。

如何供奉摆放关公像

不管您的房子布局是什么样的,关公像的摆放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关公像要面冲大门,关公像左右方要有墙,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关公像面冲大门应与大门有七米至九米的距离才可,否则门口邪风太硬.另外关公相切不可供奉于面对厕所,厨房,个人卧室,饭桌附近,经常有吵闹的地方或是背靠厕所的墙.总体原则就是关公像目光所处的地方不能有尖物,不能有挡住关公像目光的物体,让关公相目光能看的很远就行. 2、关公像供奉的高度:关公像底坐应与你本人的头部平齐,所谓举目三尺有神灵就是这个意思.3、关公像必须靠于墙上,就好比我们有靠山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靠着墙,也会随风倒,所以供神也是如此.根据这几条原则,您在您家里找一个位置就好,关帝阁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帝表的关帝表简介

关帝表开光度灵是最具代表关帝表品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多年来,关帝表业在解州关帝庙先后开光二十余次。运城市有关领导、新闻媒体及多家企事业单位也多次参加了开光仪式。

关帝表业推出关帝金表系列时,特别邀请了华山道教协会会长、华山玉泉道院邹通玄道长亲自为关帝金表开光度灵。

开光后的关帝表,不仅是一件追求精密的机械计时装置,而且是一个拥有关公福佑文化的护身符。无论馈赠亲朋或随身佩戴,关帝表皆能充分满足人们祈福鸿运当头、幸福平安、财源广进的美好愿望。 关帝表行

关圣帝君 名高九重

千秋称绝 环宇供奉

福佑业者 普济苍生

今藉帝名 铸表勒名

分分秒秒 时显灵应

三祈帝君 广祉恩隆

神谋化力 大运亨通

悉如人愿 福寿康宁 为彰显关帝表卓越品质与迷人气质,关帝表在材质上经过众多钟表大师的逐一甄选,使得外观设计奢华瑰丽、华贵庄严,做工精巧绝伦;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从设计图纸到原材料购进,从关键部件到工艺细节,每个环节层层把关,出厂产品100%合格。关帝表满足了诸多高品位人士对于

内在及外在双重严格标准的需求,尤其是从里而外彰显出的关公福佑内涵更令无数客户耳目一新,心动不已。关帝表推出十余年来,深受各界高品位人士的欣赏。

每款关帝表都由国家钟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并通过国家钟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认可、机构授权认可、计量认证以及型式检验,含高档材质的如:黄金、钻石还配有由国家钟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编号与表号对应的《钟表珠宝鉴定证书》。

严格的国家质量检测,使关帝表品质更加信赖,为关帝表的品质保驾护航,成为诠释现代社会优雅与品位的最佳典范。 从1997年至今,有无数消费者及社会团体选购关帝表,其中不乏社会政要、商务人士、社会名流以及海内外华侨等,以下列举关帝表客户资料及销售大事记。

佩戴关帝表客户举例:

央视著名主持人刘璐佩戴关帝全球限量1838对纪念表

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佩戴关帝全球限量1838对纪念表

作为大家熟悉并喜爱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曾对关帝表有过这样的评价:“关帝表,单看外观,沉稳、简洁,虽传统但很经典,一点不花哨,和山西人的性格一样实在。往里看内涵,内藏关公福佑,寓意美好,戴着它能时刻感受到这种福佑围绕在身边!

清华大学教授乔十光佩戴关帝全球限量1838对纪念表

世界著名画家、美籍华人丁绍光(原籍山西运城)佩戴一块关帝表

他说,”关帝表不仅仅是一块手表,更是真神的永久福佑,是每位游子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他将永久珍藏。“

全国首部打击传销数字电影《黑梦》主演黄海冰佩戴关帝表

关帝表销售大事纪:

1997年 运城解放50周年纪念品

运城解放五十周年,市把关帝表作为高档纪念礼品赠送给参加解放运城的老战士老革命。

1999年 运风高速路通车纪念

1999年运风高速路通车剪彩,省交通厅把关帝表作为纪念礼品

2000年 小学生拼音报全国发行纪念表

2000年小学生拼音报全国发行定货会在运城召开,把关帝表作为高档礼品发给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的尊贵客人。

2001年 山西省文化旅游推荐会纪念品

2002年 关帝庙联谊会纪念品

2002年全国关帝庙联谊会在运城召开,关帝表被省旅游局作为高档礼品赠送给来自全国各地关帝庙的贵宾。

2004年 关帝庙朝拜团购买关帝表

2004年祖国宝岛关帝庙朝拜团来运城,把关公故里出品的关帝表称赞为皇冠上的明珠,比钻石还珍贵,他们每人诚请一块,祈福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武财神的福佑。

2005年 关公文化协会来到山西关公故里考察交流

2005年12月26日关公文化协会山西解州“关佛圣帝”祖庙之行考察交流团一行19人,在团长关公文化协会理事长吴金德、副团长青商总会第52届总会长李玉文的率领下,来到关公故里--山西运城进行考察交流。

27日,交流团在常平关帝家庙举行了隆重的进香仪式,并参观了解州关帝庙。仪式结束后,关帝庙向交流团赠送关帝纪念表。

2009年 运城市向“运城舰”全舰官兵赠送“关帝表”

2009年 运城最大的房地产项目、千亩别墅、花园洋房项目开发商——山西中冶东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运城东晟关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与关帝表业紧密合作,将关帝表指定为”关公企业之家会员俱乐部“商务合作礼品

2009年 山西运城第十九届国际关公文化节指定纪念品

2009年 关帝表被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指定为最具代表晋商文化的礼品 关帝表将深厚关公福佑文化与腕表艺术完美融汇一体的民族品牌,十多年来,不断开拓进取,超越自我,开发出尊贵典雅的金表系列,经典现代的机械表系列,优雅脱俗的石英表系列,寓意美

好的纪念表系列四大系列。每只关帝表都会在解州关帝庙开光度灵;在材质上经过众多钟表大师的逐一甄选,使得外观设计奢华瑰丽、华贵庄严,做工精巧绝伦,在精致与大气之间达到完美平衡。瑞士技术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珠宝工艺,美轮美奂的光泽影射,吉祥福佑的隽永内涵,关帝表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奢华风范,无比尊贵,赢得了国际钟表界的关注与重视。关帝表已经在世界高级钟表领域,占有了自已的一席之地。 中国 山西 运城关帝表业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人民南路(人民路学校对面)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的大门将正式开启。本届世博会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为期6个月,预计将吸引超过七千万的游客前来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有别于往届只是以国家参展的形式举办。此次世博会,全国各省区市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拿出自己的独特精品携手参展,以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示城市形象。而山西实体馆也将以“动力演绎时代”为主题,以600平米的面积构思新颖的展馆亮点充分展示山西灿烂悠久的历史、当今山西的面貌和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关帝表业荣幸能入驻上海世博会,成为世博会山西展馆的合作伙伴。作为山西省唯一的钟表品牌制造企业,关帝表业始终秉承“传承关公文化,铸造百年品牌”的宗旨,不断汲取博大深厚的关公文化,与现代制表工艺巧妙结合,推出具有浓厚关公文化特点的关帝金表、关帝机械表、关帝石英表、关帝纪念表四大系列,为中国钟表行业实现民族品牌的自主创新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 关帝表业在制表工艺上不断创新,突破传统,力争卓越品质;在品牌文化上挖掘关公文化精髓,不断丰富其内涵,力争高雅品位。关帝表对关公文化的准确表达、创新技术的应用,正符合了上海世博会山西馆展示给世界的理念,而享誉海内外。

供奉关公有什么讲究?

首先呢要明白一个概念,关公相也有文武之分,拿刀的是武圣,行武出生的家庭供奉;而拿书的则是书香门第供奉的。

其次,关公相请至家中后,切不可马上供奉,首先要选择一个吉位,详细如何选择吉位,其中方位必需要用罗盘定位能力精确,切不可随便测算。重要原则就是:关公相要面冲大门,关公相左右方要有墙,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关公相面冲大门应与大门有七米至九米的距离才可,否则门口邪风太硬。另外关公切不可供奉于面对厕所,厨房,个人卧室,饭桌左近,常常有吵闹的处所或是背靠厕所的墙。总体原则就是关公相眼光所处的处所不能有尖物,不能有挡住关公相眼光的物体,让关公相眼光能看的很遥就行。

选好吉利地位后,关公相供奉的高度是:关公相底坐应与你本人的头部平齐,所谓举目三尺有神灵就是这个意思。

关公相,香炉、花瓶、金元宝、供盘、烛台要一应俱全。摆好供奉之后,日常的供果要常换。供果有:柿子、葡萄、苹果、香蕉、糕点、糖果、佛手、桃、香瓜等,切记信佛教的不可以供奉番茄、酒、肉等荤腥的物品。信道的不可以供奉李子。每三天换供品。

应县未婚男子葬礼的习俗和禁忌当地朋友能否告知一下。

丧葬民俗语言的俗信与

1.俗信与

首先我们要简单来区分一下俗信和。

作为民间信仰的两个重要的本质,看上去极其相似的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的俗信和,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俗信是指民俗在传承历史过程中,曾经是作为原始的民间信仰而存在的,带有强烈的色彩。但在科学社会的逐步发展与进步,在人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俗民逐渐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合理性,并将之应用于日常的俗民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惯制,失去了原来具有的浓厚神秘色彩。而则是全然反科学的神秘手段,是对民俗事象做了歪曲的解释,用以迷惑人心。多见于巫术操作中。

2.丧葬民俗语言的俗信与

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丧葬民俗应该是最复杂的一个民俗文化体系。它融合了民间信仰、宗教观念、巫术祭祀、家族观念等各个民俗文化单位(或称之为“民俗素”),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作为民俗文化中的一个“民俗链”。这里,从它的组合要素,我们可以看出,出现在丧葬仪式中的民俗语言,其几乎都带有俗信的寓意和的色彩。

丧葬仪式中的民俗语言,现在大多数都具有俗信成分,但也有些仍然带有色彩。当然也有许多是在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俗信事象,其中参杂有成分。例如:在应县当地,人们一般认为“人活六十就够本了”,俗信这个时候去世是一件“老喜事”。事实上,在这个年龄及其以后,人们大都一般都已儿孙满堂,觉得老死病终都是正常,因为不再受年老之苦。这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再如“看坟地”,看上去是,其实,就其选择墓地的时候所参考的地理位置条件等来说,也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可以说是俗信。当然了,在相墓的时候,所带有的相墓术以及所使用的占卜等手段,就自然带有了色彩。

在现代社会中,在崇尚科学的同时,人们大都已经看清了的神秘色彩,不再相信,却仍在日常的民俗生活中习惯相信俗信。丧葬中的大量民俗语言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俗信和。这其实是在现代生活的压力下,人们在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用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约束人们的一些行为,这也是民俗语言的功利性特点。

(三)应县传统丧葬仪式概述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沿成习、积淀为俗的生活规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国家或民族总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依据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日常社会生活中,自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民俗文化。而这种民俗文化正是靠语言的积淀传承下来的。

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民间丧葬仪式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民俗语言。丧葬仪式,是指人类后生者为先逝者办理丧事所举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死亡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但丧葬仪式却受到人们的民俗思想观念的支配。它应该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一套完整丧葬仪式包含了民间信仰、宗教观念、巫术操作、家族观念等,并与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民俗链,也成为人生仪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面以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为例,介绍当地的传统丧葬仪式,并具体分析其过程中所出现的民俗语言及其背后的“所指”。

应县地处大同盆地,是雁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县。在山西省这样的煤炭大省,尤其是朔同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应县却没有煤炭资源,其他矿产资源也相对匮乏,所以这里的人们只得依靠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应州志》中记载:“应州人,专务稼穑,不知纺织”;“乐于农业,少事商贾”。由于靠天吃饭,这里的人们更加珍视生命,也更加重视死亡,从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的丧葬仪式活动,是除了婚礼之外的最重要的民俗文化链,所以其民俗语言也十分丰富。

在应县,一般在老人去世后,阴阳先生都会根据死者的情况以及黄历来确定丧期,子女据此来安排丧葬仪式的具体活动。正式的丧葬仪式一般是以天来进行的,为期几天就叫做“排几”。由于忌讳“祸不单行”,在丧礼上一般不会有双数,大多是以单数计算,因此表现在丧期上,就有“排七”“排九”等,甚至还有“排十三”。除去一些特殊情况(如死者在除夕前一两天去世,或与其他日子重合等等)的“排九”,“排十三”,由于受到佛教“七七追荐”思想的影响,一般大多数正式的丧葬仪式都是七天,这是因为当地人俗信死者在第七天才知道自己的确已经去世。所以,将死者停留七天,也是子女寄希望于死者能在这七天之内起死回生。

这样,在传统的丧葬仪式中,通常会将这七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死者去世的那一天算起,为期两天,我们这里可以简单称之为丧葬仪式的前期阶段。第二阶段为期三天,这几天没有什么公开的活动,一般是子女以及亲戚为后面仪式活动进行准备的阶段;第三阶段为期两天,在这里,子女确信死者不会回生,决定将其埋葬,是这七天的结束阶段;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合并成一个阶段,称之为丧葬仪式的中期阶段。另外,一套完整的丧葬仪式,还包括下葬后,子女追念死者的其他一系列活动,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丧葬仪式的后期阶段。下面具体来分析每一个阶段。

一、丧葬仪式前期阶段的民俗语言透视

在这一阶段,老人去世,子女要为老人沐浴、换装、入殓,然后向其他亲戚朋友报丧,通知来参加死者的丧葬仪式。这个过程为期两天,从老人去世的那一天开始算起。其中出现的重要民俗语言也较多。

(一)前期准备过程中的民俗语言

1.“老了”与“好走”

(1)“老了”:在当地,老人去世,人们称之为“老了”。在应县民间,人们常说“人活到六十够本了”,是因为在六十岁这个年龄段,人们一般都已经儿孙满堂,所以认为六十岁以后老死或者病终,都算是正常的,这样的正常死亡,人们都觉得应该是一件“老喜事”。尽管子女和亲属朋友们都会因为失去亲人而感到非常悲痛,但同时也会因为相信亲人不再受年老之苦,而替他们感到欣慰。简单地说,就是人到了老年是该离开人世的时候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去世,人们俗称“老了”,或者也可以叫做“走了”。

(2)“光着身子走了”:当老人还在弥留时刻,子女们要为老人沐浴,寓意让老人干干净净地去阴间,不要带走凡世的尘土。接着要为老人穿寿衣、鞋袜等,一方面是怕老人去世后,身体僵硬而不好穿戴;另一方面是俗信如果老人咽气时子女还没有为其穿戴好寿衣帽袜等,就意味着老人“光着身子走了”,这样不仅寓意老人没有“好走”,也会使亲属们感到愧疚,更使村里人笑话死者及其子女们,甚至还有其他亲属。

(3)“跟气”:老人弥留之际,不在身边的子女,要连夜赶回。在老人断气前赶到,称之为“跟气”。所谓“跟气”也就是子女们跟上了老人的最后一口气,即见到了老人的最后一面,老人在临终前也见到了子女们的最后一面。这样子女不会给自己日后留下遗憾,对老人而言,也是走的安心。老人临终前,所有的子女都要日夜守候在老人的身旁。老人在弥留之际会对子女及其亲属嘱咐、安顿,赶在咽气前了却自己未尽的心愿。如果心愿没有告诉子女或信任的人,老人就会含泪不暝,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不瞑目”。

(4)“背贴炕面”:在应县农村,老人在弥留时刻要躺在炕上中央的位置,寓意“寿终正寝”。身体下面还需垫上一块门板,在当地,人们忌讳“背贴炕面”。在北方农村的人家里,一般睡的是都是火炕,而不是床。所以,“背贴炕面”的民俗文化义就是在老人去世时,如果是直接躺在火炕面上,会被认为是背着火炕去了阴间,这样就被认为是带着沉重的负担走了,也就意味着没有“好走”。所以要在身体下面垫上木板,尤其是门板,一方面是因为,门是在老人去世时最方便弄下来的平整木板;另一方面俗信这门是一个通道口,即象征着从一边到了另一边,也就是希望老人能顺利地从阳世去到阴间,不带走任何负担。

2.“入殓”与“报丧”

(1)“倒头鸡”与“倒头捞饭”:举行入殓仪式的时候,孝子们要全部跪在棺前,由几位“抬材人”(即死者的子女从本村请来的帮工人,主要在老人去世后,帮忙将死者抬入棺材,下葬的时候,再帮忙将棺材从家里面抬到坟地,进行埋葬。)从火炕的中央将放着死者的木板抬起来,放入棺材。这时候,家里人要杀一只公鸡,称之为“倒头鸡”。俗信人活在世上的时候造了孽,死后来到阴间,是要被罚吃虫子的。为了不让死者去阴间吃虫子,子女们就会杀一只公鸡,让其随着死者去阴间,替死者吃虫子。另外,俗信死者去阴间要过鬼门关,而在这里有小鬼把守,会对要过关的死者打捞一点饭食或者其他物品,否则过不了关。子女们为了让老人顺利通过,于是就做一些饭食,方便死者送给小鬼,所以这些饭食就叫做“倒头捞饭”。将“倒头鸡”与“倒头捞饭”的“所指”进行延展,其实是有投机讨好的寓意。放入尸体后,接着就是合上棺盖,但会留一条小缝,夹一束麻在缝中,也是希望死者能在这期间复生。

(2)“看日子”:在老人去世后,子女首先要找阴阳先生“看日子”,即选择出殡的吉日,以及丧葬仪式过程中的诸多事宜。子女要把死者的生辰八字、年岁属相、死亡的准确时间以及家中的其他重要详情告知阴阳先生,由阴阳先生确定出殡的吉日,以及仪式过程中的其他事项,并由他写一张讣告。讣告上按大小、亲疏、远近等将死者的子孙后代(一般是在五服之内)等门庭情况清清楚楚的列出来,再写上死者的具体生卒年月,以及丧礼上与死者的情况相克的四大属相(一般忌虎猴蛇猪,或龙狗牛羊,或鼠马兔鸡)。最后将这张讣告贴在大门外的东墙壁上。“看日子”过程会涉及到巫术占卜操作,带有一定的色彩。

(3)“座前纸”与“请人主”:子女们要根据死者的年龄,用白麻纸剪出与其年龄相同数量的纸钱,中间有孔。将这些纸钱穿成一串,再加上天、地各一份,然后挂在大门外作为报丧的信号,以告知乡亲,称之为“座前纸”。接着就是“请人主”。如果死者是男人,所请人主为其外祖父母、舅父母和表兄弟等人;如果死者是女人,所请人主为其父母(一般不去参加)、兄弟和侄儿等人。“请人主”也就是请来替死者做主的人。人主在丧礼上是很重要的角色,主要是来确定死者是否是正常死亡,同时也是在监督孝子孝女是否在认真置办丧事,替死者做主。

(二)前期结束过程中的民俗语言

在前面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将进入丧葬仪式的第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烧夜纸”。这里要求参加丧葬仪式的人都要不同程度的穿戴丧服孝帽。

1.“五服”与“披麻戴孝”

在应县,传统丧葬仪式中的丧服制度也是非常复杂的。“五服”是根据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将亲属分成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腮麻”。“斩衰”是最重的丧服,它是用原生的粗麻制作而成,凡是有剪断的边角都不缝合,这种丧服一般是子女为其父母所穿;“齐衰”是原生细麻制作而成,衣服剪断处可以收边缝合(以下几种同样),这种丧服一般是孙子孙女、重子重女为祖父母及曾祖父母所穿;“大功”是用较粗的熟麻制成,它是侄子、侄女等为伯叔父母等所穿;“小功”是用较细的熟麻制成,它是为堂祖父母、伯叔父母,外住父母等所穿;“腮麻”是最轻的一种丧服,是用较细的熟布做成,是为族伯父母、岳父母等所穿。

在应县,最重的丧服即儿子儿媳所穿的丧服,是经过简单缝制的生粗麻。头戴用白布简单缝制的孝帽,两边分别缝一个小的棉球,俗称“打泪蛋”,是为了掸去眼角的泪珠。腰上、孝帽上也都寄有粗麻,因此这身行头被称为“披麻戴孝”。

2.“烧夜纸”

在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天晚上要举行仪式,即“烧夜纸”。俗信人在死后的这两天之内,灵魂由于刚出走,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长时间在外游荡。所以孝子们要在这天晚上带着亲属上街游行,用以找到死者的灵魂,然后在村外的大路口为死者送魂。

天黑后,所有的孝子孝女以及亲属都穿戴好丧服、孝帽等,手持丧棒(治丧时所用的柳木细棒,约尺把长,上面缠上白纸条,供孝子们使用。丧葬仪式进行期间放于棺前,“发引”时,像拐杖一样,持在手里,边走边撑在地上,用后插在坟堆之上。)上街游行。到村外大路口,由死者子女为其烧纸马车和一些纸钱元宝,为死者送行,俗称“送魂”。其实就是子女们找到死者的灵魂,将其引到大路口,送其到阴间。

二、丧葬仪式中期阶段的民俗语言透视

(一)中期准备过程中的民俗语言

在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过渡阶段,没有什么大的公开活动。在上一阶段结束之后,子女们开始为下一阶段的仪式活动做准备。他们会请来油画工匠为死者的棺材上油作画,以及为死者采购纸扎花圈等。因此这一阶段出现的重要民俗语言相对不多。

(1)“油棺材”:“棺材”是盛装尸体的匣子。之所以叫“棺材”,是因为“棺”和“官”谐音,“材”和“财”谐音,将两者结合起来,具有“升官发财”的美好寓意。请来油画工匠为死者的棺材上油作画,也是希望死者家族代代有升官发财的子孙,所以叫“油棺材”。

在古代,“棺”和“材”是两种盛装遗体的器具,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身份。在古代,人不仅仅是活着有身份地位的区别,就连死后也是有的。做官的人、有钱的人和普通百姓在死后,盛装遗体的器具就有巨大的差别。当官的人去世之后,其盛装遗体的器具是有一定讲究的,所用的材料和尺寸都和普通百姓的不同,这种器具被称作“棺”,有石棺、铜棺、金棺等;有钱的大户人家,人一般到六十岁以后,在去世前都会为自己做一口“材”,称之为“寿材”,这也是希望自己能长寿。“材”和“棺”一样也是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所以,在古代封建社会,享有官位的人去世后睡“棺”,有钱财的人去世后睡“材”,而穷人在去世后,只能随便用木板钉个盒子来盛装遗体,甚至更简单的做法就是用草席子卷着遗体就下葬。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人平等”观念的提倡,人们认为反正都是用来盛装遗体的,于是就将“棺”和“材”合在一起,称之为“棺材”。当然,这也与人们“既升官,又发财”的想法有关,表达了人们希望过世的亲人能保佑子孙后代“升官发财”的美好愿望。

(2)“视死如生”:这一阶段,有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置办出殡时所需要的纸扎,如:花圈、纸人(金童玉女)、纸马、金山银山、聚宝盆、门楼、宅院、家禽等。在应县,俗信人在去世后,来到阴间还要继续生活,也就是所谓的“视死如生”。所以,子女要为死者采购一切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物品,这也是弥补死者生前没有享受到的物质财富和子女在老人生前未尽到的孝心。

(二)中期结束过程中的民俗语言

在这一阶段,可以确定死者不再复生,可以盖棺封盖了,从此死者与阳世彻底辞别,子女可以将死者进行下葬。在这一阶段中出现的重要民俗语言也很多。

1.“接祭”与“安鼓”

(1)“接祭”与“安鼓”:“接祭”也叫“迎祭”,一般是迎接女儿们为死者提前预订的祭品。在这一阶段的第一天中午,女儿们带着请来的“鼓匠班子”(当地人称那些吹唢呐,打鼓等的人为“鼓匠”,称民间鼓乐团为“鼓匠班子”)在村子外的大路口,将她们预订的祭品,即一大方桌的圆馍(中间染个红点)以及猪头等其他祭品和花圈等纸扎。然后在“鼓匠”所奏的哀乐的指引下,回到灵堂前,将接回的祭品放在棺材前进行祭奠。这时候,“鼓匠班子”在院落里搭的棚子下面吹奏哀乐,谓之“安鼓”。“接祭”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义不仅仅是女儿们对死者的追悼,更多的也是在向外人炫耀她们的富足,排场的大小也是死者的面子问题。

(2)“送纸”:在当天傍晚时候,村里的乡亲们会各自带上一些供品和纸钱,来到死者家中,在棺材前将祭品供着,然后上香烧纸祭奠死者,俗称“送纸”。一般烧纸时孝子们要在旁边陪跪、陪叩头。然后再将前来祭奠的人亲自送出去并致谢。“送纸”的人大都是和死者年龄相仿的生前好友、同村同乡人,由于和死者生前都惯熟,所以来送死者一程,希望死者走好。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形式上是带着“纸钱”等,但是“送纸”的民俗语言文化义,不是送钱。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纸钱,即钱像纸一样,纸像钱一样。也会认为阴间也像阳间一样,需要钞票(纸钱),所以“送纸”这一仪式活动理应被认为是死者生前好友等为其送钱,使之在阴间能有钱花。然而,在应县,这一仪式活动的民俗语言文化义并不在此,而是借送纸这一形式,来送死者一程,希望其好走,相当于我们现代葬礼中的“吊唁”,只是现代葬礼中多是献一束花。而乡民们的传统观念中则是去为死者烧纸、供祭品。

2.“散灯”与“楔银锭”

(1)“散灯”:在当天晚上进行,仪式活动与前面的“烧夜纸”的过程大体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这次上街游行的孝子亲属们每人手里都会拿一个用白纸围成的灯罩,里面点着蜡烛,像是拿着灯一样,所以叫“散灯”,其“所指”也是在为死者开路,照亮去阴间的路,希望死者一路好走。

(2)“开光”:在封棺前,孝子们要掀开棺盖,最后一次瞻仰死者的遗容。长子要用蘸着酒精的棉球为死者清洗眼部,谓之“开光”,俗信如果不为死者开光,死者下辈子转世会是瞎子。另外,子女会在死者的两条衣袖内放些许纸钱,撒一些五谷之类的粮食,重要的还有羊骨头。这些重要的民俗事象的含义不是为死者去阴间享用,而是用来护身。俗信去阴间的路上会有狗挡道,这些就是用来将狗支开或直接打狗。

(3)“楔银锭”:“银锭”在古代是一种流通货币,所谓“楔银锭”,其实就是在密封盖棺的时候,将一种类似于“银锭”形状的木块楔在棺盖与棺身结合处的榫槽内,使棺盖不易松动,从而将棺材密封住,这个过程就称作“楔银锭”。“楔银锭”是在“散灯”回来之后进行的,阴阳先生提前占卜好时辰,孝子们要根据确定的时辰进行密封棺盖。封棺的时候,子女们要趴在棺材的“大头”处(即死者头部所在的位置)喊三声爹(或是娘)。接着长子和其他三个孝子各处一角,将木块钉入棺盖与棺身结合处的榫槽内,使棺材密封。从此,死者与阳世彻底辞别,进入阴间。

3.“发引”与“收头”

(1)“看坟地”:即所谓的“相墓”。在应县,现在仍然实行的是土葬,俗信死者是有阴间生活的。所以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于死者而言是有一个好的归宿;于家人而言,是可以荫佑子孙后代,使其家族兴旺。所以,墓地的选择是非常重要。阴阳先生会提前通过勘测地势地形,以及周围的山水树木等来确定死者的墓地,俗称“看坟地”。 其实墓地一般都是祖上已经选好,后代下葬时直接埋入即可。除非后代想要重迁新坟,才会再请阴阳先生来选择新的墓地。墓地一般都是选择在地势宽广,草木茂盛的地方,甚至是阴阳先生认为的生气凝结的吉穴,民间经常所说的“风水好”。埋进“风水好”的墓地,不仅使死者能够安息,同时也能保佑子孙后代。这也是原始祖灵崇拜的结果。

(2)“发引”:即打发死者、指引其灵魂到墓地进行埋葬的仪式活动,就是所谓的“出殡”。“发引”是在丧期的最后一天上午举行。当天天刚亮的时候,会有“抬材人”将棺材抬出灵堂,抬到大门外。死者女儿、儿媳、孙女、孙媳等依次按长幼大小、亲疏远近站成一排,长子媳妇站在最前(当地认为,女儿嫁出去以后就是“外人”,因此要站在儿媳的后面),手里捧着大“祭馍馍”。然后用缝制好的一条长长的白布条从第一个人开始一条龙地盖到最后一个(类似于舞龙的形式),每一个被白布条盖着的人的旁边都会安排一个人搀扶着(主要是死者的外孙女或其侄女、侄媳妇等本家其他妇女)。具体为什么用白布条这样盖头,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发引”仪式在外人看来,最热闹的看点有两个,其一就是“看花圈”。在鼓匠班子吹着哀调开路,来到村里中心街口,然后家属会把所有的花圈依次摆开。这些花圈包括子女买的,成家的孙子孙女买的,成家的外孙外孙女买的,本家其他亲戚买的,以及死者生前好友送的等。村里人都会围着看这些花圈等纸扎,花圈上都写有挽联和购买人的姓名。摆列的花圈数量越多,说明死者的家族越兴旺以及地位越重要,这里也彰显了送花圈的人的面子。

(3)做“道场”:“发引”仪式第二个最热闹的看点便是做“道场”。当“抬材人”将棺材抬到中心街口的时候,从子女开始,家人要为死者做“道场”。鼓匠吹一首完整的道场乐调,子女们分别以家为单位,依次在棺材前的砂锅里烧纸。每当鼓匠吹完一首乐调时,便停止烧纸,然后磕头。这样,一个“道场”便做完了。下一家再接着做。其他亲戚如有意愿,也是可以为死者做“道场”的,但是要等子女们做完以后再进行。在外人看来,这也是死者的面子。“道场”仪式所投射出的是孝道,其中包括哀悼、供奉、解罪、衣禄的传承等含义。子女亲属为死者做道场,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活动悼念死者,为死者超度解罪。通过一家接着一家的做道场,更是为了衣禄的传承,希望家族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使家族兴旺发达。

(4)“收头”:在“道场”全部做完后,长子在棺前跪地,头顶焚烧纸钱的砂锅,嘴里喊着“爹”(或“娘”),安抚死者上路,然后将砂锅砸向路边,随着砂锅打破的一声脆响,治丧队伍启程,去往坟地。当棺材被抬出村外后,被白布条盖着的女儿媳妇们,一起将白布掀开,调头回家,称之为“收头”。“收头”也是在告诉女儿们,老人确实已经离开了阳世,不再回来,希望就此收住,不再留恋死者。回家路上也不许哭泣,是为了让死者安心去阴间。此时,家里男子跟随着“抬材人”一起,来到坟地,将死者下葬,在坟堆上插着“哭丧棒”(传说是为了死者不被欺负)和“引魂幡”(指引死者灵魂,不再到处游荡)。孝子们将带来的纸扎全部烧点,留一个大的花圈盖在坟头上,意味着丧期的仪式活动全部结束。

三、丧葬仪式后期阶段的民俗语言透视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死者的子女在做一些善后工作,也是在为死者守孝。在这里出现的重要民俗语言相对较少。

(一)“复三”与“过七”过程中的民俗语言

“复三”和“过七”是在七天的丧期刚刚结束,孝子孝女为死者的守丧阶段,这段时间他们会不断去墓地祭奠死者,有“慎终追远”的民俗寓意。

(1)“复三”:下葬第三天,子女会带着准备好的饭菜等祭品,来到坟地,祭奠死者,谓之“复三”。祭奠完毕,回去的时候,子女要集体绕着死者的坟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俗信死者在下葬后,灵魂随时有可能从坟墓中走出来,跟着子女回家。所以,为了迷惑死者灵魂,不让其跟随,子女要用转圈的方式摆脱。回家路上,不准子女回头探视,否则会看见死者的灵魂,对以后的生活不利,俗称“跟上了”。实际上就是为了安慰子女,怕其对死者百般留恋,不好劝说。

(2)“过七”:下葬之后,子女每隔七天就会到墓地一次,祭奠死者,称之为“过七”,从“首七”一直过到“七七”,共四十九天。这主要是受佛教的轮回转世的观念的影响。在佛教看来,生前作恶的人在去世后,是要下地狱的;而生前多行善事的人去世后,可以升到天堂。在这里,“七七”四十九天是最关键的时期。俗信人在刚刚去世不久,其灵魂不能立刻上天或下地,也没有转生的机缘。但在下葬四十九天之后,死者灵魂就有了归宿。这时候,是要上天,还是下地狱;是要转世成人,还是托生畜类,都有定局。佛教主张要在“七七”之内为死者进行超度,是为了死者来生转世能有个好的归宿。因此,子女会在死者下葬的七周之内,请僧人来为死者做佛事,即进行超度。这样,生前行善的人,经过僧人超度之后,会增加福气,来生必定转世成人,生活过得更好;生前作恶的人,经过超度,自我忏悔,立意向善,也可以转世成人。现如今,这种为死者做佛事,进行超度的仪式活动都放在仪式期间进行了。“过七”就只是简单的去上坟祭奠死者,类似于古时候的在墓地守孝。

(二)“过百天”与“圆周年”过程中的民俗语言

死者下葬后的第一百天,子女还要像“复三”“过七”那样去墓地祭奠死者,叫做“过百天”。在死者下葬后的一百天之内,子女要在胳膊上戴有“孝”字的印章,来为死者守孝。之后的“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都要去上坟祭奠。第三周年也叫“圆周年”,要为死者的坟地盖上新土,谓之“填坟”。“填坟”更多是为了扩大墓地,民间叫“扩大坟盘”,其实它的民俗文化含义更多的是为了死者在阴间能够荫佑其子孙后代。这是受原始信仰中的祖灵崇拜的影响。

千山大佛的弥勒祥云

弥勒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慈氏,为佛教菩萨的名称。

据佛教传说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曾言,·弥勒将来将继承释迦佛位,位居未来佛地位的菩萨。另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原出生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僧侣阶级)家庭,生长在皈依释迦,在释迦牟尼之前人灭(逝世)。

千山弥勒大佛的发现,加快了巨佛所在的绣莲台景区的开发。千山管理局从山脚到山顶修起了扶栏和石阶,又增设了拜 台。一时间,缕缕香烟,嗒嗒木鱼,声声佛乐,大佛不再寂寞。

1993年6月5日,是千山大佛正式注册的日子。这个消息一传开,成群的善男信女早早涌向绣莲台景区,来朝拜大佛。这天本来是个晴天,可在朝拜高潮时,竟出现了奇异现象,晴朗的天空飘起了黄色的雪花。有人说,这不是雪花,这是南风吹来的黄沙,黄沙铺道是佛祖驾临的吉祥征兆。正在这时,有人发现天上出现了彩虹。彩虹过后,天空的白云出现弥勒佛的影像,空中和地面上的弥勒大佛相互辉映简直出神人化。这时有人喊“弥勒佛祖驾到”,众信徒席地而拜,呼喊之声在山间久久回荡…… 这个消息传开,在鞍山又掀起了大佛潮。

有佛就要开光。何为开光呢?其实佛教的开光就好像俗人的“剪彩”仪式。在佛教“开光”这天,由德高望众的高僧主持庆典,高僧手持明镜,借用阳光的折射照映佛眼,这就意味着大佛降临人间,赐福天下,保佑众生。本来这一宗教活动就很神秘,不料,在干山大佛开光这天出现了更令人感到神秘的景观。

经上级批准,千山大佛被允许开光。1993年8月9日(农历六月廿二日)是千山大佛开光的正日子。这天天晴如镜,万里无云,·成千上万的群众大清早就往绣花台攀登,有远道的人早在头天晚上就涌向绣花台顶峰,他们都想亲眼目睹佛祖再次显灵。上午9点50分,高僧主持宣布大佛开光庆典开始。顷刻;四处鞭炮齐鸣,佛乐高奏。一位老年居士点燃了他亲手制作的一人多高的大蜡烛,整个道场顿时沸腾起来。突然间,山间响起了呼喊声:“来了,弥勒佛祖来了……”原来,在大佛的上空奇迹般地出现一道倒悬直立在晴空的彩虹。这道彩虹比大佛注册那天出现的彩虹还宽还长,在晴空中足足持续了30多分钟。接着在蔚蓝色的天幕上相继出现了“弥勒”、“观音”、“普贤”等形象的白云。这时云集在山头等候大佛“显灵”的人们呼啦一下子齐刷刷地跪在地上朝大佛磕头,有的信徒的头部都磕出了鲜血。就在主持大法师率领众弟子登台拜祭的时候,一只嘴叼枝叶的山鸽落到了拜祭台的栏杆之上,足足停了五分钟。这下子,更引起全场越来越多的人狂热的呐喊和虔诚的跪拜…… 弥勒神光的出现,更增加了大佛的神灵。那么,大佛开光庆典时,天空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何解释呢?据佛教的人士说,佛事的开光庆典时,天空出现的异常现象不是千山大佛开光时仅有的一例。五台山观音铜像开光时,万里无云的晴空上也曾飘来过类似的“祥云”。这也许就是信徒们所说的,是弥勒佛祖的神光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