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0064

古人所说的五行通常指什么,中国的五行学说中的五行是哪五个

兴仁信息网2023-09-11 07:11:320

中国古代的五行指

五行介绍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直到现在,我们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种意义分析过了,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

什么是五行 五行各代表什么

五行的含义 所谓五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二是指流行于天地万物之间的五种基本能量,古人叫做气。五行学说认为,物质有五种基本形态,即金木土水火。金态表示物质为缺乏弹性和韧性的最坚固形态,其能量表现具有强冷、稳重、肃杀、禁止和收敛等特性,名为从革,又叫禁。木态表示物质为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次坚固形态,其能量表现具有温和、生发、条达等特性,名为曲直,又叫触。土态表示物质为容易变形的最次坚固形态,其能量表现具有含容、蕴藏、封闭、吐发和长养化育等特性,名为稼穑,又叫吐。水态表示物质为液态,其能量表现具有虚寒、应变、漫衍、濡养、流动和下达等特性,名为润下,又叫演。 火态表示物质为气态,其能量表现具有猛烈、散发、向上、向外、热动、光亮和气化等特性,名为炎上,又叫化。五行是阴阳的进一步分化,是阴阳的进一步表达。金为少阴之气,木为少阳之气,水为太阴之气,火为太阳之气,土为阴阳杂气。 阴阳是对万物最简单的分类,五行则是进一步的分类,再分下去还有干支、十神、八卦等。五行可以代表诸多义象,记住了阴阳五行的特性,然后按各自的特性去归类天下万物。比如塑料、橡胶,属于五行的那一类呢?论其坚硬度不如金属,论其可塑性又大于木类,既不是水一类的不定型物品,也不是火一类的光热电磁性物品,那么它必然属于土类物品。只有充分掌握了阴阳五行的特性,才能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分类。 五行分别代表什么 金代表钱币、金矿、银矿、铜矿、铁矿、锡矿、石矿、玉矿、铁路、铁塔、铁桥、石塔、石桥、石头、铁器、石器、五金、冷兵器、汽车、兵舰、飞机、大炮、枪支、银行、储蓄所、钱庄、金银首饰、钟鼓、乐器、水晶、羽毛制品,骨骼、牙齿、肺、鼻、声音、钙质、大肠,以及金融业、证卷业、军警业、武术业、保安业、金属业、屠宰业、税收业、珠宝业、外科医疗业、兵器制造业、羽毛制品业、乐器制品业、车船飞机制造销售业等等。 木代表木材、森林、树木、花草、木棍、木桌、木椅、木床、木手杖、竹子、竹木制品、果园、菜园、茶园、花园、棉花、布匹、衣物、纤维品、丝织品、香料、毛笔、书、纸、肝胆、神经、眼睛、筋肌、毛发、四肢,以及、文教、园艺、纺织业、丝织业、造纸业、出版业、中药材业、装潢业、衣物制作销售业、木类工艺品制作销售业、香料制作销售业、林业和风纪监察业等等。 水代表海洋、江河、湖泊、水渠、水塘、水井、水沟、泉水、饮用水、茶水、饮料、清洁剂、墨水、血液、尿液、肾脏、膀胱、尿道、子宫、月经、耳朵、酒、醋、乳、酒店、茶楼、厕所、供水公司、侦探、导游、推销员、浪子、以及渔业、水利业、水库管理业、清洁业、运输业、旅游业、航海业、潜水业、打捞业、消防业、洗车业、洗脚洗澡业、冷藏业,饮料制作销售业、酒醋制作销售业、乳品加工销售业、卖淫业等等。 火代表太阳、阳光、眼睛、心脏、血脉、小肠、舌头、煤炭、焦炭、木炭、石油、汽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电气、煤气、核能源、光热能源、电灯、电视、电话、手机、打火机、电脑、传真机、影印机、摄像机、复印机、电炉、微波炉、电暖器、磁疗器、电疗器、烤箱、电影、电池、电厂、鞭炮、炸药、旗帜、礼服、城门、照相机、眼镜、玻璃,以及宣传业、广告业、电力业、电信业、电视业、电脑业、石油业、冶炼业、焊割业、烹饪业、烧烤业、心里咨询业等等。

五行什么意思?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涵义解析

道家五行学说最早,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但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五行属性事物之间关系是相互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我们常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究竟什么才是五行?

早在春秋时期,道家学者就提出了属性论与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 ,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的矛盾统一模式,反映了事物的内部结构关系和整体性。因为在这一时期,《内经》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对研究和整理古人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行学说最初是由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其辉煌的哲学思想对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五行学说的本质是认为世界由五个基本物理特征构成:木、火、土、金、水。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和变化是这五个不同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和月亮对十二月来回寒热年运动的相互作用,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年龄和月历,并已发展成为“干支纪年法。“五行生克立法是五行盛克学说的有机结合,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行相克:土性分散,木能固之;木性生长,金能伐之;金性坚硬,火能熔之;火性炎热,水能冷之;水性润下,土能阻挡之。五行相生:树木生长靠水(水生木);火燃烧靠木柴(木生火);火燃烧后的灰烬为土(火生土);金属矿石都埋在土地里(土生金);金属上会凝结出水(金生水)。

我国古代有关“五行”的有何含义?

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5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5个季节的名称。

木行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五行是怎样来的?

五行是怎样来的一、近代学人顾颉刚先生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他为五行说的起源提出二个论点:“五行说起于战国的初期”;“邹衍是始创五行说的人”。(《古史辨》第五册,P410)《史记·历书》中有黄帝建立五行的记载,顾先生对此提出怀疑说:“假使五行说早从黄帝时传下来,则到商周时已有久远的历史,早该起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在商代的甲骨文字里找不到它的痕迹呢?为什么我们在东西周的文籍(《尚书》,《周易》,《诗经》等)里,除了《甘誓》和《洪范》之外,也找不到它的痕迹呢?为什么我们在诸子书(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里也找不到它的痕迹呢?” 又提出《吕氏春秋》中《荡兵篇》、《应同篇》有关五行的记载“虽录入《吕氏春秋》仍可信其为邹衍的学说”。二、五行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此论认为先民为了对宇宙万物概括认识,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相生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通常解释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物生长时都需要水,所以说水生木。相克关系:植物种子最初埋在地下,当它发芽生长时就会破土而出,或一般的农耕工具均为木质,可以松土,意味着木战胜了土;用金属可以制成锋利的工具,用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金属矿石虽十分坚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温加热,便会熔为液态,这便是火克金;水能灭火,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挡住水流,就是土克水。五行物质说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唯物论的普及化,这种学说的影响愈加深入而广泛。但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受到空前的质疑,以五种物质解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存在一定的牵强之处。三、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行”在甲骨文中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即东、南、西、北,后来逐渐地四方变成五方,因为四方观中已经蕴涵了五方观,要确定四方,必须首先确定中央,《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古帝武汤,正域彼四方”,即从中央看四方。因此,说四方,就已经意味着五方。与此相关的,五时最早也只有四时,即春、夏、秋、冬,只是为了与五方“门当户对”,故在四时之外画蛇添足地生造了一个“长夏”,用来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认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五方的崇拜。四、源自手指的计数。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五、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这一观点是“五行物质说”的延伸。六、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靠天生存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观天认识气候、季节、天地运行节度是人的必须。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而历法、阴阳天干地支就是观日月星辰、察季节运行的结果。七、认为五行思想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的本土思想是三才天地人以及阴阳辩证。五行学的原身有一定的外来成分,在古希腊,人们认为世界是由4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也就是:气、水、火、土。后来人们称这种学说为“元素说”。商朝的时候,中国的对外贸易十分的发达,主要贸易的对象就是与西域乃至中亚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来看,铜器的使用最早在两河流域,青铜器的使用,中亚地区也要比我们国家早几百甚至上千年,青铜技术就是从西方沿着丝绸之路输入的。看一个商代玉器的照片,明显的西域风格,和埃及金字塔壁画或者是汉谟拉比法典神柱上的图案如出一辙,而和我们本土的风格却相去甚远。古希腊的“元素说”很可能就是在商朝传到中国来的,并逐渐演变成五行学。商朝的科学家,将元素说中的气,专门提取出来,形成了另外一个独特的学科,在《古墓探宝》我们讲过“望气”,以后会具体谈到“行气”、“养气”。剩下的三种元素,土、水、火,再加入金、木,就衍生出了五行。五行的相生相克,其原理,它的原形就是金属冶炼的整个过程。从这个金属冶炼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五行是怎么来的,历经商周两代近1000年的发展演变,五行学到战国定型。五行学说发源于天象日月五星运动及其规律,这一说法才是真的。阴阳太极、六十甲子、三元九运、八卦、易经(《周易》真正面目是一部历法)、风水学、手相掌纹学等许许多多的古老学问莫不来自这一源头。这些东西被后来人们称为“玄秘”之学,完全是后来人们未能真实了解这些古老学问的原因导致的。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与生存立身的需要,中国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奋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历法上。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计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与人事、方位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人、地方、州国就会五谷丰登,而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古人还认为,天象的变化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