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2890

八字还没有一撇,八字没一撇是什么字

兴仁信息网2023-09-16 04:12:150

什么叫做八字还没一撇

发 音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释 义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出 处 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儿没见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事情尚未有头绪时,为何叫做“八字还没一撇”?

【1】《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这句话的主题虽说是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却流露出朱熹对这些不认门的人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他决会想到这句话竟是俗语“八字没一撇”之源。问题就出在他的那个“八”字上,“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地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现时,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没门路可走”(意思是没有法),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于此。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俗语也是向前发展的,其含意也是在变化的,“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不沾边的代词了。 】

【2】后作“八字还没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

【3】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还没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

【4】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5】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

它由来是有一个典故的。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江西婺源人,18岁登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在哲学思想上,他发展了程颐、程颢的学说,为理学之集大成者。

他的学术著作很多,后人辑有《朱子大全》一书。朱熹主张恢复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等。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这句话的主题虽说是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却流露出朱熹对这些不认门的人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他决会想到这句话竟是俗语“八字没一撇”之源。问题就出在他的那个“八”字上,“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地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

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现时,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没门路可走”(意思是没有法),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于此。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俗语也是向前发展的,其含意也是在变化的,“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为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代词了。

人们常说的八字还没一撇。“八字”指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_百度知 ...

八字还没有一撇,是指'八'这个字的一撇。八这个字少一撇就不能成'八'字了。一般比喻事情还有欠缺,而不能圆满。

记得采纳啊

八字还没一撇是什么意思

“八字还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试想想,“八”字是怎么写的?第一笔是“丿”,第一笔“丿”都没写,怎么会有完整的“八”字。

“八字还没一撇”最开始是用来形容男女婚姻的,“八字”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在古代,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要合(即不相冲相克),才能通婚。

ps:旧时有个俗称叫做“发八字”,即正式定亲之意。首先,男女双方家长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若八字合,男方则选定黄道吉日与女方交换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俗称“发八字”。

男生什么情况下会说八字还没有一撇,对于什么事才会说八字没有一撇

每个人都有八字命,八字命是命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字形态像八字,八字少一撇,‘’不像人样"’,比喻智商低,心理思维不正常,言语行为古怪,这样……人们会往往对其说:八字少一撇。

八字没一撇是啥意思

典故。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江西婺源人,18岁登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在哲学思想上,他发展了程颐、程颢的学说,为理学之集大成者。他的学术著作很多,后人辑有《朱子大全》一书。朱熹主张恢复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等。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这句话的主题虽说是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却流露出朱熹对这些不认门的人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他决会想到这句话竟是俗语“八字没一撇”之源。问题就出在他的那个“八”字上,“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地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现时,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没门路可走”(意思是没有法),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于此。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俗语也是向前发展的,其含意也是在变化的,“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为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代词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