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4513

巴雅尔巴特尔和巴图吉日嘎拉,摔跤手巴图吉日嘎拉

兴仁信息网2023-11-24 11:23:060

阿尔寨石窟的石窟史料

这是一座沉寂多年的石窟寺。在平坦的草原上,它的高大给人一种孤冷和神秘;在日落的夕阳中,它的美丽呈现出一种灿烂和辉煌。在鄂尔多斯地区西部的草原上,有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阿尔寨石窟寺。这座由脆质红岩石形成的小山叫阿尔寨山,阿尔寨石窟寺的石窟依山开凿,与阿尔寨山融为一体,所以被人们称为“阿尔寨石窟寺”。据传阿尔寨山上原有100多眼石窟,当地人又把它俗称为“百眼窑”。

阿尔寨石窟中保留着近千幅壁画,壁画的颜料为矿物质,颜色多为绿色、黑色、白色、褐色等,壁画的时代主要为西夏、元代和明代,壁画内容丰富,是石窟寺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31号窟)这是西夏时期的高约40厘米的供养菩萨像,其中一供养菩萨,束高髻,眉眼细长,上唇绘小八字胡,袒胸,身穿绿色紧身衣裙,肌肤呈白色;另一菩萨,赤足站立在圆台上,袒露上身,绿色飘带搭在胸前和两臂间,肌肤呈黑色,这两尊菩萨像是阿尔寨石窟寺中汉传佛教的艺术作品;而在同一石窟内却可以看出藏传佛教壁画的蒙古风格。这幅壁画反映了当时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和白鹤衔尸等对灵魂升天的向往,具有明显的草原特点。

(28号窟)在另一石窟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男女双修图,一男一女色彩瑰丽,充满着神秘气息,有一些图画的背景光环用金铂所制,绘制极为精美,看起来富丽堂皇。

阿尔寨石窟寺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开始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史学价值和佛教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阿尔寨石窟寺在中国北方,与其它石窟寺相比较它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它是在一个非常辽阔的草原上,突然凸起的一个山包,那么这个山包它有八十米高、三百多米宽、三百多米长。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坯砂岩山体的结构不是很好,容易遭到风化。另外最大的特点和不同,就是它里面的壁画内容。这个阿尔寨石窟寺里面的壁画,它反映了很多有关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一些内容,正因为这点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这幅壁画中,一尊藏传佛教密宗法王像,约占整个画面的五分之三,图的下部绘有100多位的各色人物。

这就是阿尔寨石窟寺中最珍贵的壁画之一,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图,经专家初步认定:这组图表现的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及4个儿子,并排坐于高台之上,台下置放着供品,接受人们礼拜的情景。

在阿尔寨石窟寺的上部石窟中,还可以看到元代风格的网状壁画,上面整齐书写着回鹘蒙古文榜题,以及少量的梵文及藏文榜题,截止到目前,这是世界上发现回鹘蒙古文榜题最多的一处遗址,它为研究中古蒙古文字语言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阿尔寨石窟的门呈长方形,有的石窟内有佛龛有的则无佛龛,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很多石窟内的壁画已经损坏,正因为如此,阿尔寨石窟寺的价值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1996年阿尔寨石窟寺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大型石窟建筑一般都出现于早期,据有关专家推断,阿尔寨石窟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是1000多年前的佛教建筑群。

“这个石窟寺它的里面曾经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比如说,在西夏时期的、在元时期的很多的内容。你比如说,有红教的、黄教的、黑教的、白教的、各种兼容并存。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世俗方面的一些内容。这方面对于将来我们研究蒙古历史的、经济、甚至军事、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都提供了非常难得的一些资料。那么对于将来蒙古学的研究是一个推动,它将产生一个重要的影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攻打西夏,在与敌军的对峙中,成吉思汗曾在阿尔寨附近活动,一次他到阿尔巴斯山打猎,不幸坠马受伤。

至今在阿尔寨山上,有一处石窟传说是当年成吉思汗养伤住过的窑洞,门口竖立的苏勒德神矛,是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象征,门前石壁上凿有两道竖壕,是成吉思汗在阿尔寨养伤时射箭所坐,在前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还可以寻到成吉思汗以树为靶练剑的地方。阿尔寨石窟寺是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中,遗留的一处既有地名可考、又有准确地点可寻的故址。

阿尔寨山顶上的庙宇和敖包遗址,传说是为了纪念成吉思汗而修建的,数百年来人们礼佛、祭祀的活动一直延续着。

阿尔寨石窟寺是唯一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既有佛及佛经故事,又有现实生活中伟大历史人物的具体内容的石窟;石窟内保留的中古佛教壁画内容,将成为研究中古时期蒙古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宝库。

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的阿尔巴斯山中。阿尔寨一词,蒙古语意为“隆起的”、“平地突起的”,整个阿尔寨是一座状似平台的红色砂岩小山岗,高约40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80米,山顶海拔高度为1460米。

被称为阿尔寨的山岗其实有3座,即“苏美图阿尔寨”、“伊克阿尔寨”和“巴嘎阿尔寨”。“苏美图”,蒙古语意为“有庙的”,“伊克”是大,“巴嘎”为小,亦即是说,总共有“有庙的阿尔寨”、“大阿尔寨”和“小阿尔寨”3处。这3座山岗以“有庙的阿尔寨”为首居南,“小阿尔寨”居东约1公里处,“大阿尔寨”居北。换句话说,阿尔寨石窟曾是个佛教寺院,是一座集寺庙、石窟、岩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群,创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 石窟群分布在“苏美图阿尔寨”山岗上。洞窟多分布在崖顶以下高约30米左右的范围内,目前得到确认的有65个石窟,保存较为完整的有43个窟,其余多埋没于黄沙之中或倒塌。石窟中的塑像今已荡然无存,但每个窟中都多多少少留有一些塑像的残片。除此之外,石窟中目前仍有近1000余幅留存的壁画,包括多幅密宗法王画像、较完整的男女双修图和元代礼佛图等,堪称存世精品,这是石窟中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而反映蒙古民族特色的大量世俗壁画更是举世罕见,如成吉思汗晚年活动遗迹和安葬图、崇拜图等,内容包罗万象,是研究近千年蒙古草原地区、经济、文化、、艺术、地理以及民风民俗弥足珍贵的形象史料。

阿尔寨石窟所在的鄂托克旗和阿尔巴斯山中,流传着许多成吉思汗与阿尔寨石窟相关的传说故事。传说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时候曾经路过阿尔巴斯山,并在山中狩猎。成吉思汗被坐骑摔下受伤之后,曾经在巴音温都尔的温泉处治伤,由此,该温泉至今仍叫做“沙日哈因?阿日善”,意即“愈伤之泉”。后来,成吉思汗又前往阿尔寨石窟,在石窟附近操练兵马。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这些传说并非无根无据,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佐证这些传说反映的是历史事实。

《蒙古秘史》第265节如此叙述:成吉思汗既住过冬。欲征唐兀惕。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惕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疋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之后,成吉思汗终于征服了唐兀惕即西夏,并将其国王处死。《蒙古秘史》在回顾这次征战时是这样讲的:成吉思汗自雪山起程。过兀剌孩城。却来攻打灵州城。时唐兀惕不儿罕将着金佛并金银器皿,及男女马驼等物,皆以九九为数来献,成吉思汗止令门外行礼。行礼间,成吉思汗恶心了。至第三日,将不儿罕改名失都儿惚,命脱仑杀了。对脱仑说,初征唐兀惕时,我因(于阿儿不合之地面)围猎坠马,你曾爱惜我的身体来……

阿尔寨石窟

众所周知,《蒙古秘史》一书以汉字标写蒙古文,因此,在分析这本书中的词汇时,必须要考虑到十三世纪时期蒙古语的特征。语言学家那?巴图吉日嘎拉博士(非本文作者)通过仔细分析十三世纪蒙古语的语音特征并结合鄂尔多斯蒙古语的特征之后提出结论,《蒙古秘史》中的“阿儿不合”和“搠斡儿合惕”意为“北方的公牛”、“众多石窟”,分别指今天的阿尔巴斯山和阿尔寨石窟。 从1991年开始,阿旺巴拉当决定在阿尔寨石窟23号窟进行合法的活动,拯救这一处遗址并使其香火重燃。阿旺巴拉当曾告诉笔者,达拉特旗内的班沁召(寺院名)以前就设在阿尔寨石窟。班沁召从阿尔寨石窟迁走时,窟内的经文和佛像等宝物亦悉数搬走。他还说:“严密地讲,班沁召是阿尔寨石窟的继承寺。”

1991年,在鄂托克旗各地行医的阿旺巴拉当仔细探查了阿尔寨石窟。他为了使自己的计划得到其他更多的有学有识之士的支持和赞助,决定向高僧沙日布陶依森(已故)请教。依沙日布陶依森所见,阿尔寨石窟寺约建于700百年前蒙古帝国时代,岩崖上有一处极像椅子的地方,相传即是成吉思汗来到此地时坐过的地方。之后,阿尔寨石窟经久不衰,并于1645年左右的时候又重建过一次。

阿旺巴拉当又到黄河北岸访问了班沁召,并在那里见到了一位名叫巴拉藏的喇嘛。阿旺巴拉当要求说:“班沁召以前曾在阿尔寨石窟,如今,我们决定重建阿尔寨石窟寺,希望班沁召方面给予支持”。巴拉藏喇嘛听了之后,便将一个白法螺作为纪念送给了阿旺巴拉当。据说,这个白法螺就是很早以前从阿尔寨石窟寺带往班沁召的法物之一,现在,重返阿尔寨石窟的白法螺被喇嘛们视做至宝而保存于窟内。

1992年5月24日,迪延庙的沙日布陶依森来到了阿尔寨石窟。当年农历7月25日,以沙日布陶依森、阿旺巴拉当等为首的众多喇嘛和当地群众汇聚于阿尔寨石窟,吹响了从班沁召招请回来的白法螺并举行了盛大法会。就这样,阿尔寨石窟寺院正式宣告复兴。时至今日,喇嘛们以23号窟为寺庙,每月25日皆召开法会,附近迪延庙、多伦喜日克庙的喇嘛们都来参加。应该承认,喇嘛们常驻在阿尔寨石窟,对保护石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对于鄂尔多斯佛教界的人们来说,阿尔寨石窟并不是一处荒废的寺庙,也并不是一座孤寺。阿尔寨石窟寺庙曾经繁华一时,尽管后来走向了衰落,但并没有由此而中断,其继承寺班沁召一直延续至今。 阿尔寨石窟最晚从北朝时期成为礼佛之地以后,经隋唐及西夏,一直繁华不衰。在蒙古人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以前,阿尔寨石窟只不过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王朝的众多寺院之一。当蒙古人成为世界征服者之后,阿尔寨石窟寺的地位已登峰造极,蒙古人在这里长期祭奠成吉思汗,在整个蒙古帝国时期,阿尔寨石窟寺一直是祭奠成吉思汗的几个不同性质的纪念堂之一。

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大汗即位等国家重大礼仪活动均依萨满教方式进行。后来,忽必烈汗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帝师,获得了国教地位的藏传佛教很快开始渗入国俗领域。到1276年时,“荐佛事于太庙,命即佛事处便大祭”。可见,“佛事”与国俗已经紧密相接共处大祭。

蒙元汗室曾绘制历代祖先画像以供祭奉,祖先画像当时被称为“御容”。《元史》详细记述了大都城内各个寺庙所奉大汗御容。大汗活着的时候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长逝后是社稷守护神,大汗所建寺庙必须供奉其御容并祈求冥福。总之,蒙元祖先祭祀已由国俗和佛事双方参与,香火不断。

最令人惊奇的是,阿尔寨28号窟内南壁入口右方画有成吉思汗御容图,大小为120厘米×50厘米。在这幅图上,成吉思汗等人以阿尔寨石窟为背景端坐中央,其周围绘有近百数各色人等。其构图与鄂尔多斯部祭奉的八白宫内自古相传之画非常相似;人物姿势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元代曼荼罗中的大汗和哈屯一模一样。

石窟中的成吉思汗遗迹

此画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中央白色台座上绘有8人,左起第三为圣主成吉思汗,环绕在其周围的3女子自右首依次为孛儿贴哈屯、忽兰夫人和也速干夫人。成吉思汗左方的4男子当为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此8人皆着蒙元时期只孙服,众人前摆有供桌,上有献牲。

第二部分:台座右下方画有一女子率约20多人向中央8人行礼。此女子当为随成吉思汗征西夏之也遂夫人,他们亦着只孙服并携驼马和羊拜谒。

第三部分:中央台座右方偏下处有20多人向正中8人行礼。

第四部分:位于中央台座左下方有20多个着只孙服者由一官员率领分两排就坐。此画为阿尔寨石窟中人物最多的壁画,场面生动而壮阔,所含内容丰富无比。

应该注意的是,28号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场地。除南壁画有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以外,左右二壁皆画有藏传佛教之胜乐尊和愤怒尊。诸尊或手持盛血的骷髅杯或怀抱明妃,藏传佛教密宗认为他们象征永恒的世界。此类佛画一般遮在绢布之下,绝不向非灌顶者开放,唯供深造修密。那么,为什么要将圣主与藏传佛教诸尊绘在一窟之内呢?

我们知道,大凡多慎重对待血与性,而藏传佛教之密宗则通过修行将血与性从不净的地位提高到了纯净至上的高度,并以此表现世界。正因为其克服了不净而使之圣化才达到了密宗的顶峰。可以说,28号窟同时又是密宗神圣之地。有权进入28号窟的人将不仅体会到世俗界天之骄子的神圣,而且将临界于佛教界的神圣。蒙古人非常巧妙地将自己和佛教结合起来并占据了阿尔寨石窟寺中的至高地位。 阿尔寨石窟31号窟南壁左侧还有一幅图,称其为《成吉思汗镇守蒙元汗室图》。在这里,成吉思汗以四天王之一多闻天王的形象出现,他右手拿宝伞,左手执宝鼠,上下左右为众夜叉和罗刹所围,带有典型的藏传佛教佛画传统。

多闻天王原本为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财宝之神库贝拉,在佛教神话中镇守北方并掌财富,故亦称“施财天”。蒙古人称多闻天王为那木萨莱,也认同其为财富之神。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们认为多闻天王是成吉思汗长逝升天后而变成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信仰呢?问题似乎与忽必烈汗的帝师八思巴有关。

八思巴在其名著《彰所知论》中说:自佛灭寂后3250年,北方蒙古国先积福德,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成吉思先统一北方,后又征服了许多不同语言的疆域,犹如轮王。这种说法与多闻天王在须弥山执掌北方的信仰不谋而合。作为帝师的八思巴将成吉思汗推到如此神境高度,蒙古人又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呢?

可以确定,阿尔巴斯山和阿尔寨石窟寺附近是成吉思汗晚年行军之地。当天之骄子长逝于此地之后,其子孙便将其御容描绘在佛教石窟寺院内的墙壁上以行祭奠祖先之礼,随着萨满教国俗与佛教的统合,升天后的大汗也就演变成了四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也就是说,阿尔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的佛教纪念堂。

好听的少数名族的名字

阿诗玛,图库拉 巴特尔, 达尔 塔洛特, 塔利斯,埃斯菲尔, 阿莎罗 宝眉 ,

有没有蒙古族名字及含义

1、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

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东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兰所致。

2、以祖先的名字为姓

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骀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代有脱脱尼,明代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

如,出生在科尔沁出于历史上一种特殊称呼。例如,古代蒙古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称为“奥鲁”,于是这些家属便取姓“奥鲁”,后代改姓“奥”。

元代时,凡降元编入蒙古军的,都在姓上加蒙古二字,于是后人有了以“蒙”为姓的。

3、以汉族姓为姓

这主要指按蒙语意译成汉姓。如锡拉特蒙古语为黄,译成黄姓;查干,蒙古语意为白,译成白姓;呼和,意为蓝,译为蓝姓;阿拉坦意为金,译成金姓等。

还有以谐音取姓,与音近的汉字为姓,如其父名为伯颜,则子取“伯颜”首字的谐音为白姓;又如火你赤,取字首“火”的谐音为霍等,或者直接使用汉姓。

4、蒙古族男性的名字

有的是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的名字,如帖木儿、恩和森;有的则寄托长辈的一种期望和祝愿,如吉日格拉(幸福)、巴雅尔(大喜)、巴图(坚强);有的以勇猛矫健的飞禽走兽做名,如阿尔斯楞(狮子)、苏赫巴鲁(猛虎)、布日固德(雄鹰);有的以贵重的金属做名,如阿拉坦(金)、孟恩(银);

有的以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尊者做名,如巴特尔(英雄)、必勒格(智者)、莫日根(神箭手);有的为了纪念并盼孩子健康长寿,就以孩子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做名,如乃仁台(八十)、依仁台(九十)。

5、蒙古族女性的名字

则或者钟情于日月星辰,或者自比于花草树木,或者偏爱于珠宝玉石,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敖登格日乐(星光);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塔娜(珍珠)、哈斯(玉石)。

帮我取个蒙古语名字

汉语:那木巴尔

英语:Nambar,Nambaryn

西里尔蒙古语:Намбарын

刘平原的个人经历

2009年北京市散打锦标赛56公斤级季军

2009年西安终极格斗56公斤级冠军

2010年武林风外场赛60公斤级冠军

2011年北京紫禁之巅综合搏击赛60公斤级冠军

2011年08月27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1的比赛中惜败(TKO)现役中国锐武蝇量级冠军:张美瑄

2011年12月17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2的比赛中惜败中国拳天下悍将:阿木日吉日嘎拉

2012年03月24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3的比赛中KO(十字固)中国九龙湾自由搏击冠军:刘连杰

2012年06月30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4的比赛中KO(十字固)中国英雄榜冠军:杨亮

2012年09月08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5的比赛中战胜现役中国锐武蝇量级冠军:张美瑄

2012年11月3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6的比赛中战胜中国黑龙江散打冠军:尚志法

2013年02月02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百万争霸赛的比赛中惜败(KO)现役中国锐武蝇量级冠军:张美瑄

2013年05月18日参加锐武终极格斗9的比赛中KO中国九龙湾自由搏击冠军:刘连杰

2023年7月23日中国首届MMA锦标赛在成都拉开战幕,本次赛事也是世界综合格斗协会(WMMAA)首次来到中国举办比赛。刘平原获得61公斤级冠军。

2023年11月29日消息,世界综合格斗锦标赛于捷克时间11月27日11时正式在布拉格开幕。刘平原获得61KG级铜牌

蒙古族人民招待客人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

一、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二、敬茶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三、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

四、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五、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独特的蒙古族习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