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86895

当你轮回再来时弘一,当你看透轮回时已经踏天什么意思

兴仁信息网2024-02-11 04:02:150

有关历史人物的作文

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陶渊明: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

司马迁:知道司马迁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像一座巨大的历史画廊,体现出了司马迁非凡的才华,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司马迁的一生却非常坎坷,他是在非常艰苦的监狱中完成著作《史记》的。他在困境中不放弃目标,不被困难所击垮的精神令我敬佩。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为辩护李陵,被当成反对朝廷,因此而进了监狱受腐刑。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种很丢脸的事情。几乎想,可是他一想到他的《史记》还没有完成,不能就这样死掉。于是,他克服了监狱里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白天还要当奴役,只有夜晚才能借着月光,攻读史书。就这样,司马迁终于写完了令世人惊叹的史书——《史记》。司马迁死后,他和他的《史记》一直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荣耀。

司马迁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是他不畏困难,坚持目标,实现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武:最佳答案检举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苏武用他的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辜鸿铭:辜鸿铭(1857~1928)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尝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文化巨擘吴宓亦赞曰:“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而在新文化运动另一位领袖陈独秀眼中,却是位“很可笑”、“复古向后退”的怪物,以“老顽固”、“老古董”、“腐儒”等相称者也不乏其人。如此褒贬相反的头衔,细数下来,竟有二三十个之多,集于一人之身,足见其受重视之程度。由是,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谓:“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一、 究竟有怎样的出身和家庭背景

辜鸿铭的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为生。到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成为伐榛辟莽、开垦这块蛮荒之地的华人前驱,旅居时间比英国人还早。事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难以释怀,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

1857年7月18日,当辜鸿铭向着马来亚的酷暑盛夏热烈投奔而来时,这个热带南洋小岛早已被英国殖民者占据,改名为“威尔斯王子岛”,他的父辈们已同英国殖民者打了多年的交道了。辜鸿铭之曾祖父辜礼欢,作为“当地最可敬之华人”,被初登马来半岛的英国殖民者委为地方居民的行政首脑——首任甲必丹(Captain)。这位地方的头人育有八子三女,儿子中数辜安平、辜国材和辜龙池三人最有出息。辜安平自幼被送回国内读书,后来,在林则徐手下为官,不久后又奉调任职,并从此定居。辜国材和辜龙池则继承了辜礼欢的衣钵,在上继续与英国殖民者保持合作关系。辜国材因有外交头脑,受派随英国人、东印度公司要员莱佛士爵士率领的舰队登陆新加坡,在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大展才智,成为来新加坡最早的中国人之一。辜龙池在吉打州里任公职,于地方建设卓有功勋,被吉打苏丹赐拿督勋衔。他有个儿子不喜从政,帮助英商布朗经营槟榔屿的牛汝莪橡胶园,颇得老板的信任,成为密友。他就是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辜鸿铭乃辜紫云次子,取名汤生(Tomson)。

混血儿的体态,超凡的天赋,伶俐的言行,与众不同的性情,使小汤生深讨布朗的喜爱。布朗收其为义子,并于1867年前后带他返回苏格兰老家,对他的学业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十四岁那年,汤生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义父为他开设的各种课程,被送到德国学科学,不久考入莱比锡大学,获土木工程文凭。回苏格兰后,又进英国古老的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就读。Hong�Beng kaw(汤生在学校的英文名字,为闽南方言译音)这尾来自东方的小鱼,自由自在地遨游于西方文化的大海,经过彻头彻尾的西方学术武装,最终在爱丁堡大学校长、英国著名作家兼历史学大家、社会批评家卡莱尔引导下,栖息到浪漫主义的文学海岛之上。卡莱尔、阿诺德、罗斯金、爱默生等人抨击资本主义的精辟格言,汤生烂熟于心。什么“现今的王国是人民贫困的根源”,“如今的西方是混乱加一条枪”,在他年轻的心灵造就了七级地震。这些欧洲先贤们对中国儒家文明表示由衷地赞赏。在他们浩瀚的书海里,汤生倾听到了莱布尼茨的心声:“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更进步的民族存在,东方的中国,现在给了我们一大觉醒。”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化是医治西方弊病的良药,为此向欧洲社会发出忠告:“在我看来,我们目前处于道德沦落难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认为必须请中国派遣人员,前来指导我们关于自然神学的目的和实践,正如我们派遣传教士到中国传授上帝启示的神学一样。”汤生也追寻了伏尔泰诉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将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的思想根源。卡莱尔更是赋予中国神秘的色彩,令人向往。在《过去与现在》中,这位爱被人称作“皇帝”的大师把中国皇帝比作主教,由衷称道中国的政制。这些西方社会的文化精英,连同歌德、狄德罗等一长溜大人物,成了汤生了解和认同母国文明充满魅力的精神食粮,寻回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神圣的民族尊严,并由此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爱丁堡大学,汤生还坚持学习希腊语、拉丁文等。1877年二十岁那年,他通过拉丁语和希腊两门古语,以及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和修辞学等众多科目的学习和考试,摘取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的桂冠。尔后到牛津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旋赴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地游学。取得德国柏林一所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一说硕士)后,转赴巴黎。数年间穿梭般求学于莱比锡、爱丁堡、伯明翰、柏林、巴黎等著名大学。汤生凭着自己的天才和勤奋,掌握了十来门外语,并获得了包括文、理、工、哲等多科的十几项文凭、学位,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能言善辩、笔走飞鸿、大器早成的青年学者。此时父母已先后下世,汤生决心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布朗支持他东返,这位善良友好的英国绅士相告带他到欧洲求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安上一副具有透视能力的西洋镜,会通中西,日后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1880年,汤生登上了东返马来亚的轮船,被英国殖民派往新加坡,在辅政司任职。1881年岁末,汤生偶识清廷派赴南洋诸地宣慰侨胞并与英国殖民当局办理交涉的马建忠(《马氏文通》作者),经三日倾谈,人生观及生活方式发生180度大转变,倾心仰慕祖国文化,决心回国为灾难深重的祖国效力。汤生向殖民当局辞职后不久,即来到华洋杂处的,埋头苦读汉学著作和中国经典,对中国学术思想恍有所悟,写就平生第一篇有关中国的论文《中国学》,文章概述了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的汉学发展情况,严厉批评了西方汉学家们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不足。此文在《字林西报》(英国人在上海办的英文报纸)上连载后,他兴冲冲地赶到上海,请教马建忠,未遇,乃随处旁听一些塾师讲授四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里这句本是说洗澡问题的话,给汤生留下至深印象,他进一步悟道: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如此?联想基督教徒的每日忏悔,汤生决意要使自己废旧图新,追求中国精神,并使之完美。他借用“汤之盘铭”之句,给自己取字鸿铭。鸿者,大之意。商汤王在洗澡盆上刻写警语,汤生将之放大,刻在心中,使之成为座右铭。

1885年前后,辜鸿铭在折回的船上,舌战几位肆意诋毁中国的洋鬼子,为同船的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所奇,乃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引荐。由是,辜鸿铭进入了晚清重臣张之洞幕中,被委为洋文案,办理邦交诸务。

二、究竟如何聪明、善辩、幽默

著名中国通、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的《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乔治·莫理循虽然终生与辜鸿铭为敌,但这位自负的英国博士却由衷地说:“辜鸿铭的英语词汇罕见地丰富,是一个语言天才。”辜鸿铭的语言天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英文造诣,孙中山、林语堂皆推为“中国第一”。其德文水平也达出神入化之境,德国作家帕凯说:“辜鸿铭是我可以用地道的德语与之交谈的第一个中国人。”民国初年在德国人举办的庆祝俾斯麦诞辰一百周年的聚会上,辜鸿铭即兴用德语作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精彩演说,博得全场德国学者和绅士们心悦诚服的掌声。至于法文、希腊等语,辜鸿铭使用起来也像公孙大娘舞剑一般顺手。就连几欲失传的拉丁语,也不在话下。

辜鸿铭还是个记忆天才。他在少年时代所学的诗歌,终生不忘。曾师从辜鸿铭学英语的现代著名女作家凌叔华,曾亲耳听过年过花甲的他背诵弥尔顿那首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他尝教记忆之法,谓初步为感动(impression),次步为保留(retention),终为回忆(recollection)。当外国人向他请教因何有如此记忆力时,他说,你们外国人用脑记忆(remember by brain),我们中国人用心记忆(remember by heart)。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矣!”这是辜鸿铭喜欢引用的孟子语录。在现实生活中,他还是直追东方朔的能言善辩之士、一个为中外称道的讽刺天才。

天才出自勤奋,辜鸿铭的聪明是幼时勤奋好学结出的硕果。除了每日背诵古今中外经典,他还喜欢抄书。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读书期间,他每逢星期日,必入藏书楼阅书,数年之间,抄书数十种。连西方一些饱学之士,都畏与之谈,因其所读之书,不仅有为彼等未曾寓目者,还有世间无法购得之孤本。

中国著名医学家、马来西亚归侨伍连德博士尝言,“从青年时期读书开始,他(指辜鸿铭)就很有出息”,在槟榔屿广为人知。凌叔华在《记我所知道的槟城》一文中,说自己曾听父执辈谈起几个西方学者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这个怪人,谁能跟他比呢!他大概是没出娘胎,就读了书的,他开口老庄孔孟,闭口歌德、伏尔泰、阿诺德、罗斯金,没有一件事,他不能引上他们一打的句子来驳你,别瞧那小脑袋,装的书比大英博物院的图书馆还多几册吧?”

对那些自以为是、不尊重其他民族习惯的西洋佬,辜鸿铭的舌辩天赋,发挥得最是淋漓尽致。还在英国留学时,每逢中国重大传统节日,他一定要在房间里朝东方摆个祭台,敬上酒馔,有板有眼地遥祭祖先。房东老太揶揄地问:“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受你这些大鱼大肉哇?”他响亮地回敬道:“应该就在贵先人闻到你们孝敬的鲜花花香之前!”令对方瞠目结舌。

十九世纪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曾会晤辜鸿铭,名为请教孔孟学说,却语含讥诮:先生留学欧美,精通西学,难道还不知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当今吗?辜鸿铭微微一笑,道:孔子的思想,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几千年后依然是三三得九。你说,难道还会是三三得八不成?贵国如果没有孔子之教,焉能有今日,我看不是因了洋人的那点玩艺儿吧!不待对方发话,辜鸿铭又接着说了下去:不过,阁下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十九世纪的数学是改良了,刚才我们说三三得九也有不正确之处。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向洋人借款,三三得九却七折八扣变成了三三得七,有时连七还得不到,成了个大大的负数。到了还钱时,三三得九却连本带利还了三三得十一!嘿,我倒真是不识时务,落伍得很!一席话说得伊藤博文大窘,再无他语,后来见人就说辜鸿铭有金脸罩、铁嘴皮功夫。

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残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弘一。……

有三位近、现代爱国诗僧,一直是我心中所钦佩、激赏和喜爱的,他们是八指头陀、弘一和曼殊上人。八指头陀专精于诗;曼殊上人能诗,能画,能文,能翻译;弘一则更为多才多艺,他除了精诣于诗、词、文、画,还能演剧弹琴,书法和金石也得心应手。这样的大才子总使人好一阵纳罕,他的宿慧何以得天独厚?

……

李叔同先生出家后,谢绝俗缘,尤其不喜欢接近官场中人。四十六岁那年,他在温州庆福寺闭关静修,温州道尹张宗祥前来拜望。弘一的师傅寂山拿着张的名片代为求情,弘一垂泪道:“师父慈悲,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丁鸿图《庆福戒香记》)张宗祥自然只吃到了一顿好不扫兴的闭门羹。弘一五十八岁那年,居湛山寺,青岛市长沈鸿烈要宴请他,他征引北宋惟正禅师的偈句婉言谢绝:“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火头僧《弘一在湛山》)这一回,市长的面子倒还好搁一点。

弘一以名士出家,钻研律部,发挥南山奥义,精博绝伦,海内宗仰。他日常以“习劳、惜福、念佛、诵经”为功课,以“正衣冠、尊瞻视、寡言辞、慎行动”为座右铭。他喜欢以上乘的书法抄写经书——他曾打算刺血写经,为印光所劝阻,并集《华严经》中的偈句为三百楹联,凡求书法者则书之,作为礼物,送给有缘者,使人对佛经起欢喜心,他将此视为普度众生的方便法门。弘一早年“以西洋画素描的手腕和眼力去临摹各体碑刻,写什么像什么。极蕴藉,毫不矜才使气,意境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叶圣陶《弘一的书法》)。总的来说,弘一早年的字得力于张猛龙碑,高古清秀,少著人间烟火气,晚岁离尘,刊落锋颖,更显示出平淡、恬静、冲逸的韵致。用这样的书法抄写佛经,自然是绝配佳侣了。

弘一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粮。弘一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往探病的广洽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情怀岂是常人可及?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这是弘一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他晚岁驻锡闽南(栖止地主要是泉州,泉州相传为八仙之一的李铁拐所居之地,风俗纯古,有如世外桃源)十四年(1929—1942),弘扬律法,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僧徒,训导他们“惜福、习劳、持戒、自尊”,使东土八百年来湮没无传的南山律宗得以重新光大。同时,他也使相对闭塞的闽南人文气象蔚然一新。大师就是大师,如蕙风朗月煦日酥雨,能使天地间生机盎然。

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的高僧虽超尘脱俗,但在乱世之中,绝不会无视生民之苦和国家之难,早年作《祖国歌》、发誓“度群生那惜心肝剖”的弘一,其爱国心老而弥坚。他五十四岁时,在闽南潘山凭吊韩偓的墓,收集这位“唐末完人”和大才子的生平资料,嘱高文显作传,便是因为他钦佩韩偓虽遭遇国破家亡的惨痛,却不肯依附逆贼朱温,仍耿耿孤忠于唐室的情怀。弘一经常吟诵宋代名臣韩琦的两句诗,“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于保全晚节一事,他真是极为用心。1937年8月,他在青岛湛山寺作“殉教” 横幅题记:“曩居南闽净峰,不避乡匪之难;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其护佛殉教的决心跃然于字里行间。同年10月下旬,他在危城厦门致函道友李芳远:“朽人已于九月二十七日归厦门。近日厦市虽风声稍紧,但朽人为护法故,不避炮弹,誓与厦市共存亡。……吾一生之中,晚节为最要,愿与仁者共勉之。”1941年,弘一作《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题记,更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爱国之心不泯,护佛之志尤坚,弘一晚年的精神力量即凭此得以充分外现。

高分求起兴式作文开头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我们在轮回中,仅离别的泪水就有四大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弘一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弘一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人哭着来,笑着走,来去无牵挂。于佛家来说,生死轮回,本就是虚妄。每代高僧都希望能得生净土,得地悟道,而非轮回生死。所以弘一的事应该分两个层次说。

一、从世俗的生死观点来说,弘一是能够感应到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燃尽。这是很多人的实证。不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有过类似的实例。而弘一是修行者,对自己的微观更能达到入微入细,自然知道大限将至。笼统的来说,人们是知道自己的大致归期,却很难精确到毫厘。弘一在这方面有充分的物证和认证来证实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洒脱、从容面对。

二、从佛教观点来说,玄奘最后时刻,弟子问他:“得生否?”,很肯定地说:“得!”。这在佛教里叫做入定。有了一定修为层次的人,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刹那入定而往生乐土。可以是重新轮回转世,可以是往生净土。在三十三重天际遨游。时间短,在须臾之间。

没有这个禅定的功夫是不可能办到。由是,从记载上看,玄奘,是有这个定力的。再看看弘一。当代中,能真正折服众生的,弘一是一位大。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能让人感知到他的智慧和慈悲。我们吟唱《离别》,我们观赏的诗话,我们拜读的偈语,虽佛不可相中求,但相中自有真佛在。

悲欣交集!天心月圆,华枝春满!这是怎样的智慧和慈悲。动荡的年代,跌宕的遭遇,无比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成就一代大:弘一。于俗希望弘一悲悯精神永存,于佛道希望弘一功德圆满,造福人间。

弘一是我国当代的多智多才多勇多慈的大。哪个才艺不通至高无上的真理?正如条条大路通达北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涅盘是什么意思

涅盘,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盘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你们相信轮回吗?

信则有,不信则五,主要是强调自己的心理,给自己一种寄托,我曾在帖吧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一个人作恶多端,然后一个僧人,告诉他他下世将变为猪,但是如果把手向佛,就可以避免手变为猪手,结果他这样作了,他死后,在村力,果然有一个猪刚刚生下来后,有一个手是人手,呵呵,不知道是真是假,

六道轮回真相

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半岛,由于四周受高山及大海所包围而与外界隔绝,加上地大物「不博」,气候炎热,人民生活极端穷困。因此,印度自古起便产生了一些与别地不同的独有教理、民间信仰及怪谭。

佛教约自汉代传人中国后,他带来了印度独有的怪谭——六道轮回。两千年来,这个害人不浅的轮回谬论把中国人的思想弄得「天翻地覆,一塌糊涂」。明明看到的是一条恶犬,而佛教徒竟会把它或视为神明,或信是前生自己父母所变,而对狗大加恭敬呢!

我们拟用最短的篇幅,对佛教六道轮回的每一道作一有系统的概要研究,以明真相。希望本书能对基督教同工同道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以利对佛教徒传福音。也盼望佛教徒们看了本书后能彻底醒悟,知道自己所信的六道轮回实在是透顶, 荒谬绝伦。我站在基督徒的立场,十分欢迎你早日弃佛归耶,与我们共享永生的福乐。

我从未出家做过沙弥或僧侣,也没有靠佛教为生在寺中吃过住过。我与中国佛教僧伽(教团)无任何个人恩怨与瓜葛,我是站在信仰基督以及在神学院教授「比较学」的立场写成本书的。在本书结尾特别添加附文三篇,以应需要。

龚天民一九九一年六月于美国

天 道

序言

轮回,梵名Samsara,西藏文 hkyor-ba,英译 Transmigration,中译轮回,详称生死轮回,轮回转生。梵名原意:辗转、流转、流转的世界,指一切众生由于惑业所致,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般地回转,永无穷尽。业力(Karma)是轮回的基础。这个 Samsara,也能译作「生死,再生与再死,birth and death,rebirth and redeath,life and death.;生死,死生,生生死死,ever-recurring samsara or Transmigration」(见中英佛学辞典一九六页)。

轮回共分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个道也叫「趣」,而称六趣。趣的意思是指献生由业所引、所往之处(大毘婆沙论百七十二)。但六道的说法并不统一,也有佛经只讲五道(趣)的:「地狱」、「鬼(饿鬼)」、「傍生(畜生)」、「人(人间)」、「天」;其中缺少阿修罗道(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三,俱舍论第八)。今天中日佛教界都惯用六道,所以本文以六道述之。

佛教的天道

天,梵名 deva,又称天趣 deva-gati、天世界 deva-loka、天界、天道、天上、天趣,昔译提婆。天界是大神、鬼及诸众生所住之处,其一部分在须弥山中,另大部分在苍空之间。正法念处经二十二:「诸乐集故,名之为天」。法华文句四:「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余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止观四:「自然果报名为天」。大乘义章六:「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救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

须弥山说

佛教撷取了印度原有信仰,以为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山,名叫须弥山(Semnru),又称妙高山。在山腰有四大天王神,在山顶有三十三天神,在山顶凌空处更有各种天宫天神。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根浸入水中八万四千由旬。由旬 Yo-jana 是印度里名,一由旬有十六,十七,三十,四十里说。长阿含经第十八:「佛告此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山上的风景甚美,有山有水,有美丽豪华宫殿等等。「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种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其四埵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宫殿……。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过色究竟天上有空处智天,识处智天,无所有处智天,有想无想处智天,齐此名流生边际众生世界,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受阴受有齐此不过」(长阿含经十八)。

据立世阿毘昙论第二数量品所载,须弥山四周有七大海,七大山,顺次围绕。全山由风轮、水轮、金轮三层支撑。须弥山是固定不动的,日月星辰都在此山四周围绕。须弥山的最外层海水中,有东南西北四大洲(四大陆),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名称有异说)。(见照片)

据说,南瞻部洲便是我们今日所住的世界(地球),又称南阎浮提。这样说来,须弥山已不可能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必是位于人世界以外的一个地方。它看似一种物质体,因有山有树有宝物,但也像是一种精神界的存在,因山上还住有各种鬼神。此山到底位于何处?连佛教徒自己也说不清楚,各说各话。的「高僧」印顺和尚对此居然有一套新解释,他说:「以科学论佛法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大陆,阎浮提限于亚洲一带。真现实来说,须弥山即一太阳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大,这样,阎浮提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了」(佛法概论八十五页)。但我们以为这是离开了佛教信仰的新发明,已在推翻佛说须弥山了。

六欲天

须弥山中有欲界六天,其上,另有色界十八天,再上,还有无色界四天。共计三界二十八天,这是佛教天的总数。佛教说,须弥山山腰,住有四位天神,名叫四大王众天,俗称四大天王。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中国佛教寺庙中的四天王,即此四神。四天王有部属伽楼罗足、持鬘、喜乐等鬼神。阿含经第十八:「四天王所住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呜」。凡在生前曾修十善者,死后生此四王天,六趣轮回经:「乐修十善因,于他无损害,诸天获持,得生四王天」。

佛教天道仍在轮回之中,所以四王天中的神鬼有他们规定的寿命,可活五百岁(年)。但,以人间的五十年为四王天中一日计算,所以四王天的一年(一岁),相当于人间的一万八千二百五十年,五百岁则相当于人世间的九百一十二万五千年,长阿含经第二十:「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少出多减。」据说,四王天中诸众生,活满这些年代后,便是福报满尽,又要堕落到别道中去受苦了,「诸天虽乐,福尽则穷,轮回六道,终为苦聚」(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二)。「如是天中所受之乐,乃至善业不尽,业尽还退,随业受生,或堕地狱饿鬼畜生,……」(正法念处经二十二)。「从四王天至二十八天,诸受福者尽是生天,所以言生天,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曰生死也」(分别功德论第三)。不单四王天要堕落,佛教其它的天界也都无法脱此命运,都未了却生死轮回。印度人相信他们所信的神明会堕落(如火神阿耆尼Agni),佛教受此思想影响,也讲鬼神会堕落。

须弥山山顶有忉利天,最高神天帝释(Sakra-devanam-mdra)。山顶呈四角形,各处有一峰,有三十二个天神分居四方,连天帝释的善见宫在内,共有三十三个宫殿。因此,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长阿含经第十八:「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循,……」。中国佛教徒故意把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说成便是这位三十三天中的天帝释,这样,便把上帝也圈入六道众生之内了。这是佛教徒的「含血喷神」,故意污蔑打击基督教,我们应予反驳痛击。忉利天的寿命一千岁,以人间的一百年为一日,日期满后,便要堕落,「忉利天寿天千岁」(长阿含经二十)。四王天与忉利天仍都在须弥山,故称地居天,这里的男女以性器相交为淫。

据说须弥山顶的凌空苍天处有夜摩天,又称焰摩天,主神须夜摩天(Suyama-devaraja),阎罗王或源自此神(请参阅拙著《地藏菩萨与阎罗王真相》四十二~五十页)。焰摩天寿命二千岁,以人间的两百年为一日。此天中,男女以相抱为淫。夜摩天上面是兜率天,或称?史天,主神删兜率陀天王(Samtusita devaraja),寿命四千岁,以人间的四百岁为一日。兜率天与佛教的关系甚深,佛教此天是诸佛下降人间成佛必经之处,释牟尼被信曾由此天下降凡尘,「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长阿含经卷一)。佛教的弥勒菩萨将来也要从此天来世救人(请参阅拙著《现存世界十一》第十一篇「中国的白莲教」)。兜率天寿命四千岁,以人间的四百年为一日。兜率天中又分内院与外院,内院是诸佛菩萨大士住处,其地无有变化,故无寿命限制。圣严和尚说:「风劫虽可吹坏到三禅天,兜率内院却不受所毁」(《佛教是甚么》三十八页)。因此,兜率内院虽在天道,但却成一「特权阶级」区域。兜率外院为一般信徒升天后所居,此地男女以执手为淫。

再上去,是乐变化天,又称化自在天,变化天。此天能藉神通力,自化五妙欲境,主神 Sunirmita-devaraja 寿命八千岁,以人间的八百岁为一日。再上去,便到达欲界六天的最高天他化自在天了,又称他化天,主神自在天王(Vasarto-deVaraja),寿命一万六千岁,以人间的一千六百岁为一日。自在天王在佛教中被称为魔王,他常率领臣民,与人间的佛教徒作对。此天的男女以相视为淫。关于六欲天中的男女情事,佛经称:「四王天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长阿含经二十忉利品)。天上仍有婚嫁,真是怪谈!

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共计六天,佛教称作欲界六天,它们都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报福满尽,便要再转别道。自夜摩天至他化自在天,因在空中,故称空居天。除四王大外,凡升到忉利天至他化自在天的资格是这样的。「于父母三宝,恭敬随能施,具忍辱柔和,得生忉利天。自不乐忿诤,劝他会和顺,纯善修净因,得生焰摩天。乐多闻正法,专修解脱惠,喜赞他功德,得生兜率天。于施戒诸行,自性常爱乐,起精进勇猛,得生变化天。是最上有情,其沙门梵行,增长解脱因,得生他化天」(六趣轮回经)。总言之,佛教以为「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四分律五十一)。但真懂佛教的人,绝对不想死后生天,因仍未出六道之苦。圣严和尚说:「但是天福享尽,时限一到,仍将还堕,所以三界之内,皆不可靠」(佛教是甚么四十一页)。

色界十八天

他化自在天上面,另有一系统的天,名叫色界十八天。这里的天人与诸鬼神虽已离情欲、食欲,但仍有意识。天上且仍有国土、宫殿。根据阿毘达摩俱舍论卷第八……等,十八天名如下:第一静虑处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见照片)。第二静虑处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音天)。第三静虑处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处九天: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无想天,五无烦天,六无热天,七善现天,八善见天,九色究竟天。这些天也有一定寿命,如光音天寿命二劫(一大劫是十三万三千四百万年),遍净天三劫,无势天二千劫,善见天三千劫,色究竟天五千劫(天的名称及寿命年限,均有异说,未统一)。据说,小乘佛教的「圣者」「阿那含果」(Anagamin,一种位阶,非人名),住在无烦天至究竟天之间。

色界的「色」字,梵名 Rupa,是指人能眼见的物质体现象而言。所以在色界十八天中,仍有物质存在。但悬在半空中的眼不能见之处,居然还有「物质」出现,恐怕只有佛教徒才会相信呢!

无色界四天

又是另一系统的天,位于色界顶上,是佛教天的晚高层,共计四天。(1)空无边处,寿命二万大劫。(2)识无边处,寿命四万大劫。(3)无所有处天,寿命六万大劫。(4)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天神寿命均有异说)。无色界中已无男女、物质的国土、宫殿等的存在了。

本篇结语

(1)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计二十八天,是佛教天的总数。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称为「三界」。三界、六道的众生都在轮回痛苦之中(关于轮回等的缺点及对其批判,请阅拙著《释迦牟尼真相》第四十四~五十七页)。

(2)一般所讲的天,都属最高级、神的居所,信他的人也在那里享受快乐,永无变化。但佛教的天并非如此,虽暂时有乐,但结果却仍要堕落到别的轮回道去。其实,佛教的「天道」系采用印度婆罗门教的诸天鬼神而来。印度教的天是最高级。但佛教兴起后,不敢完全否定人民原信的天堂信仰,却予以巧妙利用,把「天」圈入六道之中,并把它说得并无永久绝对价值,还要堕落。这样,一面保存了原有的天道,一面也强调了佛教的无上权威,人必须信佛教才能超出六道之苦云云。

(3)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中,有那么多鬼神与众生,但佛教并未说明他们原由何种因缘所生?这些天王、天主,如何产生的?

4)佛教既高唱诸法「因缘」生,宇宙间绝对「无神」,但为何佛经中却充满恒河沙数鬼神。佛教岂非成了一个最多讲鬼神的多神多鬼?为何一面批评信神的,说天上无神,一面却自己又大信鬼神,岂非矛盾之至?

(5)三界六道既仍都在六道之中,为何兜率天的「内院」却受特殊优待,不受最后风劫影响,岂非有失公道?也许佛教释迦曾从此天下降,弥勒又尚在此天中,所以成了「特区」,获得保障。

(6)天是一个不可知、不可见境界,其中情形无人详知。但佛教的天,居然描写得那么详尽,活龙活现,且还知每「天」中的寿命,使人不禁佩服印度人的幻想工夫真是高超了。

(7)许多佛教僧人及信徒,常故意拿基督教的天堂,当作佛教的天来解释,而说基督教的天尚在三界六道之中,不能得救。但这是一种障眼法,几近向信徒欺骗。例如印顺和尚说:「假使有异教徒(指基督教,龚按)对你说:主能救你,天国有什么好处,西方同天堂差不多呀?你可简单地回答他:好是好,但是差一点,你有阶级,我们是平等,你们慈悲智能功德将永不圆满,永久不彻底……。你说永生是靠不住,不过是寿命长一点,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约」(求生大国与往生净土)。本人驳文请阅拙著《答妙贞十问》中「住生净土抑去天国」?

六大的其它:除以上二十八天外,大般涅盘经第二十二中,举有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等四天。分别功德论第三有举天、生天、清净天等三天的说法。「念天者,有三种天也,有举天,有生天,有清净天,……。云何生天,从四王天至二十八天,……。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曰生死也。云何清净天,谓佛缘觉声闻三人,皆尽结使出于三界,清净无欲,故曰清净天也」。

释迦牟尼死后,逐渐被信徒予以神化,产生了释迦牟尼有十号的说法而与天拉上了关系。其一为「天人师」(Deva-manvaya-sastr),意即「天与人」之教师。智度论二:「……云何名天人教师,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释迦牟尼又有一称号名「天中天」,意为天原为人所尊,但佛陀更为天所尊,故称天中天。释氏要览:「一日抱太子谓释迦增长大天神庙,朗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法华经化城喻品:「圣主天中天」。

在佛经中也有其它天神名字,毘沙门天,大吉祥天女,摩利支天,诃利帝母,冰揭罗天,穰麌梨童女,大圣欢喜天,金翅鸟王,魔醯首罗天,那罗延天,宝藏天女,坚牢地天,大黑天,昆默天,拘摩罗天,伎艺天女,深沙大将,水天,陆天,火天,地天,日大,月天,……等。

由于天上甚好(?),所以不少东西都加上「天」字。天华,天香,天乐,天鼓,天冠,天盖,天衣,天宫,天堂。至于「天女」,指欲界六天中的女性。「天子」,指生为人间做王,受诸天所护持,故称天子(佛教解释),另欲界第六天之主,也称天子。「天人」,指天与人,也指天界一切生类。「天主」,指天界之主神。「天上」,指六欲天、色界及无色界诸天。「天王」,指欲界最下天之四天王。至于印度被称为「天竺」,不属此类。印度一名来自 Sindhu,原指印度河的大水而言。波斯人称印度为 Shindu。由 Sindhu 或 hindu,中文译成身毒、贤豆,再由身毒转为天笃,由天笃再转称为天竺。印度人称自国有三名称:(1)bharata-mandala or bharata-varsa or varsa。意为 dusyamta and Sakun-tula 的儿子 bharata 的领土。起首一句意为宇宙的君王。(2)婆罗门国,brahmana-desa。(3)阎浮提国 Jambu-dvipa。西藏人称印度为 rgza-gar,意为缠白衣的广大的国家。

佛教的人间道

人间,梵名 Manusya,巴利文 Manussa,西藏文 Mi,英译 Man,中译末奴沙、摩奴阇,或人间、人界、人趣、人道,或单作「人」。是六道,五趣,十界之一。长阿含经卷第六,转轮圣王修行经:「一时佛在摩罗醯搜人间游行」。中阿含经卷三十六,闻德经:「天上人间七往来」。法华经品:「生于此人间」,这个人间道即是我们现有的人类世界。据说,人的思虑最多,所以称人。俱舍颂疏世品一:「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大日经一:「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乘义章八:「依幼盘,以多思义故名为人。人中父子亲威相怜名多思义」。此观四:「作意得报名为人」。

佛教又称人间世界为「阎浮提」,须弥世界四洲之一,位于须弥山南方。阎浮提原指印度国土,以后转称为人类现住之世界。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品:「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实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

人间道的人类,最初从何而来?

根据长阿含经等所载,据说世界最早人类系由天道色界第二静虑处的第三天光音下凡而来。光音天梵名 Abhasvara,在此天中天人已无言语,仅由定心发光以会意,故称光音天,寿命二劫。据说,当现今世界成劫之初,诸梵天宫尚未有众生时,光音天中已有众生福报满尽,下降梵宫殿,成梵王娑诃婆帝(Sahampati)。后再继续下降来到人间世界,而成此世界最初人类(见长阿含经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世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他们下降时的情形是这样的:「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来,各有身光,飞行自在。因地肥香美,取食多者,即失神足,体重无光,日月始生。因贪食故,地肥灭没,复生婆罗,婆罗灭没,?生粳米,食彼米故,方分男行,女相行,不净行」(佛学大辞典二六九页)。

中国佛教徒对这印度神话、怪谈十分相信,大家纷纷引用。例如印顺说:「这一世界的人类,传说是从光音天下来,象征他们的喜乐与光明。那时人类像儿童一样,都充满喜乐和光明的憧憬,无忧无虑、不识不知,既不知甚么是经济问题,也无所谓家庭男女。社会学说所说,古代蒙昧的原始社会一切是平等的,与佛经所说的最初人间恰好相合……」(佛法概论九一页)。如果人类真是如此而来,那么,佛教的诸法「因缘」生,万物皆「空」等教义,应该推翻了;其实,从光音天来人的神话,原是印度雅利安人的空中楼阁故事,与日本人的来自天照大神的神话,如出一辙,都无非想自抬身价,成为「天神」后裔。

人由五蕴所生

佛教以为现今世界所有人类,都由其个人「业力」所致,或从其它五道或从人道中转生而成。佛教讲诸法无我,万物因缘所生。因此,从空观的立场来看,佛教无法向人指出最初人类从何而来?不单对人,对任何事物都未说明「第一因」从何而生(实在无法说明)。佛教只能笼统地说:一切众生由六道轮回而来罢了。例如心悟答复人说:「我对于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就同对西瓜的来处和行人的去处一般,回答不出来,……人生是由业而来,死则随业而去」(佛教人生观一○八页)。

佛教以为构成个人的要素是「五蕴」(Panca Skandhah, five Collections)。蕴是「集合」之意,旧译「阴」,新译「蕴」。增一阿含经二十七:「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焦,识为幻法」。毘婆尸佛经上:「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大乘五蕴论:「以积聚义说名为蕴,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种:

(1)色蕴(Rupa)。可见的、占有空间的物质体,人的物质部分。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由此生出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感觉器官。「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五蕴论)。

(2)受蕴(Vedana)。人的感觉作,由人五根以及五境(色、声、香、味、触)所生起的各种感觉,「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五蕴论)。

(3)想蕴(Sanna)。人的知觉作用,从人的各种感觉而生起诸种知觉或印象。「问:想蕴何相,答,构构是相相,由此相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杂集论)。

(4)行蕴(Sankhara)。人的思稚作用,人的意志。「问,行蕴何相,答,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支,又于种种苦乐等位驱役心故」(杂集论)。

(5)识蕴(Vijnana)。人的了别作用,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的本体。「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杂集论)。识的意义甚多,另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等说法(详见拙著《佛教学研究》一○六页)。

要言之,人由此五蕴组成。第一色蕴是指人的肉体物质部分,其它「受想行识」四蕴是指人的精神方面。最后的「识蕴」的「识」,是指人的心,是佛教对人「心」所用的专用术语。大乘佛教讲「第八阿赖耶识」(Alaya),其实是指「人心」而已。

人的境遇如何?

佛教有两种看法:(1)人生是苦。自人诞生起至死去止,一直是在苦的波浪中翻腾。佛经举出人有根本八苦,「云何苦圣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中阿含经卷第七,分别圣谛经)。苦的根源是因为人有「无明」。人如能除去无明,便能超出六道轮回之苦,在那涅盘中享受静寂、无为、无生受生的「福乐」了。印度地大而物不博,气候炎热,人民生活非常穷苦(见照片)。因此,所有印度系统的,包括佛教,都从人生是「苦」为出发点。佛教也讲苦,与此地理、生活等背景有关。

(2)佛教也许为了安慰人心,不单说人是苦,且也有乐,而称苦乐参半。这个「乐」,非指声色犬马的肉欲之乐,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得解脱的乐。

佛经称人有九种不易得到的九难。「正法难闻,良师难遇,人身难得,诸法难具,正见难生,信心难发,合会难俱,自在难逢」(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三十三论品)。品梵网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盘经二十三:「人身难得,如优昙花」。「人身难得」一句,佛教徒最爱讲说,因据说在天道与阿修罗道中过分享乐,不追求佛法,福报满后,便要堕落,不得解脱。生在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中,又太痛苦,根本无法相信佛教。稚有生在人间道的「人」,可谓苦乐参半,虽经各种苦楚,但人究竟具有智能,可以在世研习追求佛法而得解脱。释迦牟尼是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所以佛教以为人道是最难得不过的了。

释迦牟尼神化后,他也被冠上了一些与人有关的称号,在此应该一提:(1)人中尊,佛在人间最尊最胜,「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法华经序品)。(2)人尊,佛是人中之尊。「人尊说六道无极」(阿含经序品)。(3)人宝,佛是人中之宝。「熟闻人宝不敬承」(维摩经佛国品)。(4)人师子,佛在人中最勇雄、如狮子般。「佛名人师子」(智度论八)。(5)人雄师子,佛在人中最雄健,故称人雄与世雄。「人雄师子,神德无量」(无量寿经上)。(6)人中牛王,佛如大力之牛王。「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涅盘经十八)。(7)人中分陀利华,佛是人中的白莲华,「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华」(涅盘经十八)。

谁生人间道?

佛教说,凡生前曾行十善的(分上中下三级),死后可生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凡曾行十恶的,则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因此,凡是人,都由善业而生。但世人犯罪作恶,变本加厉。这些由善业生人道而成人者,为何反而由「善」变「恶」?由此可知,佛教教理不可信!十善业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欲,(9)不瞋恚,(10)不邪见。

十恶即是去掉「不」而成杀生、偷盗……邪见。大乘义章第八:「恶有三品,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地经之中亦同此说。善亦三品,下生修罗,中善生人,上善生天」。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行,故生人道」。佛教根据每人前生积善或造恶与否为标准,戴上佛教有色眼镜,来看今世每个人的现实人生遭遇,共得四种不同结果:(1)先苦而后乐,(2)先乐而后苦,(3)先苦而后苦,(4)先乐而后乐。但我们都知道现今世界每人的祸福穷富。都与他的家庭、社会、国家等背景。以及其个人的勤勉谨慎与否等有关,决不能一概盲目地都推到前生的业力上去。这个要命的业思想把中国人害惨了。

人与别人的关系如何?

(1)对于别人,从轮回的出发,佛教以为每人的前生以至再上去的各生中,均会有父母,他(她)们在今世也都在人道做人,因此,凡世上的一切男女,就是我的父母。梵网戒经卷下:「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大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div>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