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51380

文殊菩萨法佛父佛母二次意思,黄文殊坎坎胡

兴仁信息网2024-03-10 21:55:010

文殊菩萨什么时候成佛?

【文殊菩萨圣诞】文殊菩萨圣诞在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师利梵名Manjusri,汉译有文殊师利、曼殊师利、妙德、妙吉祥等名。由于他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释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在所有大菩萨中,他不只是四大菩萨中「大智」的象征;事实上,他在过去世曾为七佛之师以外,对释尊也有教悔之谊。《放钵经》载:..「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其无与伦匹的智慧,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称他为「三世佛母」-三世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

文殊是一切如来之智慧,又名智慧佛,与普贤菩萨成对为释迦牟尼佛之左右肋待,和佛陀,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师利译为「妙吉祥」藏名姜巴样。文殊手中的所持物,右为智慧焰剑,左为莲华上之般若经典。象徽文殊知慧出如利剑,可摧毁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修习文殊法,能开发俱生智,坚固记忆,令得聪明,了知诸法真实义,消除语业,破愚痴,得诸佛菩萨之般若智慧。

文殊菩萨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称「大智」。在中国,他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普贤「大行」并称四大菩萨。山西五台山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其外形为顶结五髻(代表大日如来的五智)、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利)、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文殊菩萨是一切如来之智慧,修习文殊般若法门,可增长福德、智慧,令得聪慧,可了知诸法真实意。文殊菩萨十种无上大愿,愿你我他依怙修习。

【文殊菩萨圣诞圣诞祝仪】(香赞)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称圣号)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无佛驮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怛侄他。唵。斫羯罗伐底。震多末尼。摩诃。钵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咤。?[音烁]罗阿羯利。沙也吽。发沙诃〔此根本?〕。唵。钵蹋摩。震多末尼。??吽〔此大心?〕。唵。跋喇陀。钵亶谜吽〔此随心?〕 (十四遍)

(心经一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赞偈)文殊大士,妙应无方,座前狮子兽中王,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宝智透心光。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三称)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觉母智难量。

左持利剑烦恼断,右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共乘驱,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本是如来欢喜藏。

南无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绕念)南无妙吉祥菩萨………………………(绕佛约数百声然后各归原位)

(拜愿)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十二拜)

南无普贤菩萨(三拜)

南无弥勒菩萨(三拜)

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三拜)

(三皈依)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合南圣众。

文殊师利,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祥,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

1.天降甘露。2.地涌七珍。3.仓变金粟。4.庭生莲花。5.光明满堂。6.鸡生凤子。7.马产祥麟。8.牛生自犊。9.猪诞龙豚。10.六牙象现。

公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同年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肋而生,身紫金色,坠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诸佛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相,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大乘经里称文殊为「法王子」、「导师」。这一尊称在佛弟子中是少见的,汉地流传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经基本上都是文殊发起的,在「华严经」里,文殊是青年的导师,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比丘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那样至高无上,修集善根,学六波罗蜜,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善财童子在大塔寺听了文殊说法,发菩提心,立志学习大乘佛法的普贤行。文殊指导他求见善知识,进行参学,是入普贤行的不二门,这就是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圆觉经」里,文殊是发起人,他的第一个发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为全经的开端。「维摩诘经」里维摩诘生病,佛陀派舍利弗等十六个弟子去探病,个个都不敢承担,都说自己曾被维摩诘呵斥过,派弥勒等大菩萨,他们也是不能堪任,都说自己挨过维摩诘的批评,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堪担大任;于是有以文殊为首,八千菩萨、五百声闻随行的庞大代表团,承佛旨意到毗耶离城维摩诘宅舍探病而两大菩萨论法的盛会出现。「楞严经」以阿难遭到摩登伽女大幻术,将毁戒体,佛派文殊前往救护,并将阿难带回佛所,佛对阿难进行教育,是为本经发起的原因。以上都是文殊以智慧辅助释尊度众事迹之一二。

大乘佛经的人物有两个特点:一、在时间上通三世,对一个人的研究,要从三世的角度上来考虑。在空间上遍十方,要将他方世界与娑婆世界结合起来探讨。对文殊的研究,亦不能离开这一原则。关于文殊菩萨的传说约有以下几种:

1.过去古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于此南方,有国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龙种上尊王佛,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处胎经」中菩萨意谓:「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文殊自称在过去世他曾是释迦的老师,因为一个世界里,只能有一个法王,所以这位老师就权居他的弟子下。

2.现在已成佛说(央掘摩罗经)

北方常喜国,现今有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

3.未来当成佛(大宝积经)

文殊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只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清净无垢宝实世界。华严宗称东方清凉山为其住所,而已我国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其道场。

4.游方大士说(华严经)

东方世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菩萨名金色,其佛名不动智,文殊大士,将十万菩萨从彼而来。

5.化现诸形说(文殊般泥洹经)

文殊住三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现诸形,教化众生,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法,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几坐,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玩饥寒苦,处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蜜。

6.居住清凉山说(宝藏陀罗尼经)

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此五顶山,即我国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当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摩腾竺法兰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萨住于此山,奏帝建于灵鹫峰,自此以后,五台山即为文殊道场。东晋以后,崇信文殊之风渐盛,已传播遍及西藏、蒙古、关外等地。

当我们迈向佛道之时,如何擎起心中般若灯,照破自己贪、嗔、疑?如何以智慧灯导引慈悲,航向彼岸?这都有赖于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并以文殊菩萨为我们的榜样及善知识。

附注:参考资料:a.明[日+易]着佛学概论。b.永杰写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

一切菩萨之大名,或从其所修之法门而立名,或从行德而立名,或从本愿而立名。名虽是一,义却无量。

文殊师利译曰妙德,意谓万德圆明,皆彻法源。思益经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起法相就是着有,起非法相就是着空。不着有亦不着空即见佛性。见佛性之德乃德中之最妙。「妙」即不可思议,一切功德无过此者,故名妙德。

文殊师利又译曰妙吉祥,因出生时,家内出现十种吉祥瑞相,故又名妙吉祥。

佛为法中之王,于法自在。(王者,自在之义。)法王子者,能持法王印、行法王令;能号令人天、如法化世;能绍隆佛种、继承佛位者,才可称为法王之子。文殊于菩萨众中智慧第一,助佛弘化,能承绍佛之家业,且曾为七佛之师,故称为法王子。

常见的文殊菩萨相,顶有五髻,表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般若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表大智慧断一切无明烦恼。此菩萨或坐莲花台表清净;或乘狮子或乘孔雀表威猛。

文殊菩萨过去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现在北方欢喜世界成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文殊曾发愿言:「愿我行菩萨道无有齐限。」是故虽已成佛,但仍以菩萨僧之身,与普贤菩萨一起辅助释迦佛度化众生。

文殊菩萨如何助佛弘化呢?

各位都知道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倒驾慈航的化身。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释迦世尊成佛后,金粟如来也来娑婆现作维摩居士助佛弘化。

有一次,他示现有病,释迦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问候。舍利弗、迦叶等五百声闻弟子无一愿作代表,因为维摩居士的辩才实在太了得,把他们这些小乘人说得无地自容。世尊派弥勒菩萨往问疾,弥勒也不敢领命。最后世尊派文殊菩萨前往。文殊承佛圣旨,诣彼问疾。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谈,必说妙法。」他们皆欲随从前往。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大众,浩浩荡荡的来到维摩居士舍。

文殊由问疾而谈至不二法门,维摩居士请大众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说不二。最后问到文殊菩萨,文殊答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接着问维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居士默然无言。文殊菩萨实时赞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金粟如来之智,惟文殊菩萨能知能解。他们一唱一和的便说了这一部赞叹大乘、呵斥小乘的维摩诘所说经。若无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来之智不能显,这部维摩经也说不成。

又楞严经中,文殊是择法眼,为阿难及末法众生选择修行的圆通法门。法华经中,文殊不但为弥勒菩萨释疑,且是发起一经之首。华严经里,文殊更是善财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导师。

有一次,文殊对大众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

「不用见佛」者,能见的是肉眼,所见的是三十二相的应身佛。应身佛不是佛的真身,佛的真身是法身;真见佛者是见法身佛。然见法身之时不是以肉眼见,是以慧眼见法身如来;慧眼见一切相空即见法身如来。故文殊说:「不用见(应身)佛。」

「不用求法」者,法即实相法。有能求法的是第六识的妄心,以虚妄的心怎可求到真实之法?彼此相违故。惟有以真实心才与真实法相应。如何是真心?把虚妄的心空掉,当下就是真心。真心无相,实相法亦无相;无相与无相合一,如水合水,无有彼此。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心法一如。既无能求法之心,亦无所求之法,故文殊云:「不用求法。」

时有二百比丘听此说后,以为文殊错乱说法,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而过,赫然上见铁网,生大恐怖。回望祇园途径,遍布青莲。比丘还归佛所,述其所见。佛言:「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诸比丘坠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之下,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接受佛的教导,证得阿罗汉果。若无文殊菩萨的善巧神通,他们不会回头。

又一次,文殊与舍利弗到一佛土,见大火弥漫,若人行其中,即于顷间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分。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火上,他们踏莲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时在文殊菩萨面前感觉声闻之智远不及菩萨之智。

文殊菩萨以大智助佛教化四众,活泼生动而不取巧,潇洒而不狂傲,点到即止,与世尊配合得天衣无缝。其言行可见于各大乘经中。

文殊于世尊灭度之后,与阿难尊者及弥勒菩萨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流传后世。

佛于宝藏陀罗尼经中说:「我灭度后,在南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五顶山即山西五台山。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清凉山,现有文殊菩萨与其眷属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清凉山亦即五台山。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摩腾与竺法兰二尊者以天眼见文殊菩萨住于此山。若有人以至诚恭敬心朝礼五台(不是喧哗吵闹的豪华旅行团),文殊菩萨亲迎八百里,离去时又亲送八百里。可有证据?有:

虚云老和尚四十三岁时,由普陀山开始三步一拜,一直拜至五台为止。途中遇大雪缺粮,饥寒交迫,昏倒于草棚数日。文殊化成一丐姓文名吉,烤火煮黄米粥令食,得暖气复苏。草棚离五台何止八百里,实二千余里。

数月后,老和尚又病倒于黄沙岭山顶一无遮蔽之破庙,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但是四周无过路行人。老和尚惟有万缘放下,瞑目待毙。忽然深夜蒙眬中又见文吉。文吉为其喂药,换洗污秽衣服,煮黄米粥。及后文吉伴送行程,一路上为老和尚背负行李,张罗饮食,使老和尚心不二念的拜至太谷县难相寺,因事缘与文吉暂别。

文吉曾言:「五台山人皆识我。」老和尚拜至五台后遍问文吉其人,无有知者。后与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萨化身也。」

文殊般涅槃经说:「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法。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处方而求食。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蜜。」

唐贞观年间,有一贫士居于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寒岩中,因以名寒山子。他衣衫褴褛,面貌枯悴;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常到国清寺拾取残食。

时国清寺有拾得者,他是寺僧丰干禅师行化至赤城道侧,闻婴儿啼哭声,把他拾起携回寺中养育,故名为拾得。他在大寮(寺院中的厨房)当洗涤的工作。他把巨竹断为数截,每天把众僧的残食菜滓放入竹筒内,若寒山子来,即把竹筒担负而去。

寒山常提诗于山林间,或时经行于国清寺廊下,或时叫唤。寺僧不耐烦,以木杖驱赶他时,他则呵呵笑的缓缓徐步退出寺外。有时他又在大寮助拾得洗涤的工作,众僧均视他二人为疯狂之士。

时有候补官闾丘胤出任台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突患剧烈头痛,屡医无效。恰巧丰干禅师云游而至,把他的病治愈。胤在感恩之下追问寺中尚有高人否?丰干说:「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贤。」

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师说:「他们俩是疯癫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胤认为不可,知客师无奈,引胤至大寮。胤见二大士立即伏地顶礼。寺僧惊怪,寒山拾得二人即笑傲着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拜,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内,曰:「汝等各各努力!」言毕,其穴自合。二人自此遂不复出,丰干亦从此不回国清寺。

原来丰干禅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一佛二菩萨出现于国清寺,但是又有谁认识他们呢?

昔日释迦佛曾命当来诸出家弟子不得随便现神通,若为救人命,或为其它大因缘而不得已现神通者,现后必定要离开此世界。此举是为免未证得无生法忍之弟子初得神通时起大我慢,以神通求名闻利养,坏自己的修行。且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附件,在佛教来说,无甚稀奇。佛弟子修行不是求神通,乃是求了生死,故佛弟子不以神通为最终目标。

丰干禅师及寒山拾得虽是佛菩萨应化,亦以身作则不敢有违佛制,于身份既经泄露后立即离开,或再以第二种身份再来应现世间。

胤收集寒山之诗颂凡三百余首,撰成寒山诗集,并附录丰干诗、拾得诗,合称为三隐集。寒山诗多为五言律,有奇骨、清韵、雅致。脱出六朝间艳丽绮靡之流弊,专呼号心灵之活动,可谓开千古一家之流风。

赞曰:世人见汝如疯如狂

汝见世人可笑可伤

高歌松下抵掌路傍

丰干拾得戏幻一场

五台山的一个传说:清凉石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奇妙的同心圆内,布满了一座又一座大小寺院。那披着青松与白杨的冈峦,那映着鲜花与绿草的山泉,那阵阵松涛和悠悠的钟声,那绿茸茸的草地映衬着古庙琉璃瓦上的夕阳,那从山谷吹来的习习凉风使这块小盆地的沟沟洼洼里,到处都有美的色彩与施律,形成一个游览与避暑的胜地。

传说在老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天暑热难当,农民们开法种庄稼。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他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的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来求援的。

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放心地答应他。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于是,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

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寻找。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传说者所见境界不一样,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则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龙洞只算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这个传说已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衣蒲童子

宋神宗时,太尉吕惠卿学通内外,曾注《华严法界观》,又以新意释解《庄子》。后因戍边来到山西。一日闲暇无事,吕太尉忽然游性大发,便带上几位随身侍从,至五台山游览胜迹。一行人边说边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路向中台登来。等到几人上了山顶,天气突变,原来那朗日青天忽然云雾四合,狂风骤起,闪电裂空,暴雨倾盆,声贯林壑,震耳欲聋。吕太尉一行人吓得惊恐万状,禁不住爬在地上觫觫发抖。正在此时,空中一道闪电放出,照彻天地,几人不觉抬头仰视,忽见天空云层半开,一物状若虬龙,于云海中奔腾。吕太尉等人更是惊恐不已。好在山中气候变化快,一会之间,已是丽日当空,雨过天晴。

吕太尉等人尚未来得及从地上爬起,忽见有一童子快步走来,头披长发,遍体漆黑,自足至肩,裹蒲草为衣,袒露右肩,手执梵夹佛经。

童子走在路上,忽见前边地上爬着几个人,浑身湿透,脸色苍凄,显然是刚受了惊吓,其中一个作官员打扮。

童子遂上前问道:「官人见到什么了,竟被吓到这种程度?」吕太尉回答:「想必是前世作了恶业,叫我遇上了场吓死人的大雨。」童子说:「下雨有什么可怕,这不是全过去了吗?官人到五台山来,是有什么祈求吧?」吕太尉回答:「是想见见文殊菩萨的胜迹。」童子问:「你为什么想见文殊菩萨?」吕太尉答:「我曾读华严,因其意旨深广,有些地方我理解不了,故而想见文殊大士,希望他能指点我一二。果能如此,我或许可以为《华严经》作些注释,使之流传于世,启悟后人。」童子说:「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看先人的注释就能明白。如《十地品》,原来的释文不过几纸。现在却枝蔓横出,注释多达百卷,本欲诠解佛意,却与佛意越来越远了?实在是支解佛意,弄得佛教支离破碎。」

吕太尉道:「若看形貌,你不过是一个童子而已,怎敢如此大胆,呵斥前辈高僧呢?」童子笑道:「官人你错了。此间的一草一木,无非是文殊胜境。对人来说,只要日常取用,遇事不迷,那便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何必要以凡情扰乱思虑呢?那离佛的境界差得实在太远了。」吕太尉一听,心中略有所悟,知道自己错了,连忙顿首下拜。拜毕起来,只见童子已变作文殊菩萨形象,跨上青毛狮子,隐到云中去了。

吕太尉这才知道,自己遇上的衣蒲童子竟是文殊菩萨。他懊悔不已,心神恍惚,抑郁回到家中。家人见吕太尉心神不定,忙问何故?吕太尉告知所以,然后又说:「我欲竭诚悔过,思欲再见衣蒲童子。」遂置办香火供品,旦夕供奉不绝。过了很久,忽见衣蒲童子出现于香火之上,呵斥道:「想不到你竟这样贪着形象。」吕太尉道:「我是想让世人都能见到你示化的真容。」遂令画师依样图画。昼毕,衣蒲童子顷刻不见。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清凉山,在山西省五台山市东北部,方圆五百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唐代华严宗的澄观根据《华严经》提到东北方清凉山和《文殊陀罗尼经》提到的中国五顶山为文殊菩萨住化之地的内容,确立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自此之后,关于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故事流传极广,上面提到的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佛教故事中的文殊菩萨,究竟是怎样一个角色?

那个当时的那个角色可使不得了呀,也是一个很有正能量的角色

文殊菩萨保佑什么

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如来佛祖的怙恃,代表着聪明智慧。要问文殊菩萨保佑什么,这要看你是以书面心态来看待菩萨的了,菩萨不是万能的,也并不是说你拜上几拜,菩萨便听你话的,

这是需要一颗诚挚的礼佛敬佛心的,再加以修德行,积善德的辅助,然后得到菩萨的庇佑和恩赐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是有‘金五台’之称的山西五台山上,她是智慧的化身,如果你需要祭拜,可以在无相铜炉官网请一些天然的礼佛香(不要随便在摊子上买一点化学香),去五台山上焚香叩拜,求得菩萨保佑自己智慧大德,记住一定要虔诚。

文殊菩萨保佑什么的

观音菩萨有哪些法术

不可追求神通和感应,是自然得来的

观音菩萨超脱了六道,是十地菩萨,拥有的是大神通(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如果五通能全部达到,就是仙人,即五通为仙,六通是佛菩萨。

师父不赞成你们修学神通,是怕你们走火入魔,灵性上身。应该多修心,功到自然成。等到你们修到一定境界,神通就会自然显现。如果有神通的人达不到一定境界,就会入魔道,魔道是借助灵界的力量来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

魔道有五通,修通、依通、报通、鬼通、妖通。

---修通,是修炼而成的。 依通,是依靠神通的帮助修炼而得。 报通,是你前世所受报,过去生中修心修行积累而得 鬼通,是鬼在身上,因为鬼有五通。 妖通,是妖在身上帮助显神通。 明心见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就是当你见到自己真的本性之后,这些神通不用去想,自己就会显现,不用勉强,自然就会获得。你们要好好修心修行,不要追求灵界的东西,要记住:不论在哪里,只要一心念经,到处都是你的净土。

---只要修炼之后,就会有神通。修炼比如拜佛念经、坐禅观想等,当刚刚接触到鬼神之后,通灵的现象就会出现,通灵的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做梦、感应、幻觉等。幻觉就是明明自己感觉看见了,怎么又没有了?这种幻觉的通灵现象,分成大神通和小神通。小神通是能够知道一些事情,能够看到一些灵界的东西,是散散的一刹那间的感觉或感应。大神通和小神通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小神通是鬼通,大家都知道鬼有五通,鬼通也包括阴阳眼,能够看到一些灵界的东西,凡是有人告诉你,我能看到什么,我能知道什么,其实这个人身上就是有鬼了。诚心修心的人是不追求这些神通的,只要追求,鬼就会上身,要老老实实信佛修心。能看见灵界的东西有三个原因:1)前世所修;2)阴气过重;3)鬼上身。有95%的鬼上身之后,就会有小神通,但都不是正神通,是鬼通。你们在学佛的道路上一定要正信,一定要明白,不要认为能有什么通就好了。真正的大神通,不是鬼通,是师父曾经给你们讲过的六通,但是有大神通并不表示这个人能完全解脱自己。

如果能达到解脱的境界,就是自己在人间已经能解脱了,该有的神通,自然来的才叫神通。什么叫解脱?就是该发愁的时候,不发愁,该难过的时候,不难过,如果被人家骗了,也无所谓,如果生病了我随缘。能够完全解脱的人,他一定有大神通,而有大神通的人,他一定会解脱。

告诉你们:真正的解脱是甩缠,是把所有的缠扰全部甩掉,是谁也挡不住的,不论世上任何事情都是你自己决定去做的,没有一个人能挡得住,是你自己种下的因。

社会上有些神通者,是求神问卜。如果小神通越来越灵,就是鬼神入身,鬼神入身之后就是让你与阴间通话,就是,但这不代表修心,与修心是两个概念,一定要正信、正念、正修。

大家常说修心,修心是什么?修心就是明心见性,把你的心修得明白,要见到你的本性,就是佛菩萨的本性。我们要做主人,修心要做自信的主人,就是做自己生死的主人,控制好自己的生与死,但有几个人能做到?要见到自己的本性,首先要摆脱业力的纠缠,要得到根本的解脱,就是完全想通,想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爱和恨会让人生生世世在轮回中,人活在世上就是爱和恨,因为爱让你下辈子受苦,因为恨让你下辈子继续轮回。有些人说:我这辈子太爱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夫妻。但是谁能保证下辈子还能继续做夫妻呢?

爱和恨要正确对待,用三种方法来脱离轮回:第一,要有人间的决断力。这个爱我不要了,不值得了,没有意义了,这个决断力很重要。比如,孩子与妈妈关系很僵化,这个孩子动念头要杀妈妈,要把妈妈赶出去,实际上这些孩子与妈妈都是恶缘来的,这时你要有决断力,离开孩子,不要认为自己还是他的妈妈,还要牵挂他,越牵挂越恨,恨在心里种下恶因之后,下辈子又开始轮回报应了。第二。割舍力,把自己身上不好的毛病,不好的东西要割舍掉,千万不要把毒瘤留在身上。第三,缘尽力。就是要相信是缘分尽了,你才能断去爱和恨。每个家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是一种缘分,等缘尽了,就没了。所以当爱和恨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又爱又恨,要相信缘,就能舍弃。

摘自师父白话佛法开示

可以去我的主页简介看链接 最好加联系方式 不二法门

怎样求观音菩萨最?

世人常说信则灵,这句话也不全对,菩萨行观人如我、冷眼悲悯,信不信是自己的事,若只见心中所求不知所行的话,菩萨就那香案前的青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