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3865

佛教的生死轮回图详解,佛教生死轮回图

兴仁信息网2024-03-24 14:16:350

求藏传佛教的六道轮回图详解

六道轮回图:圆环形的图案表示永远继续之生死。整个轮回图被巨大而凶猛的魔王阎罗法王四掌支撑着,象征把整个世界都控制在掌中的无明。大轮分为三至四层:轮心画鸠(或鸡)、蛇、猪,分别代表着贪欲、嗔恶、愚痴三毒,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比圆心略大一圈的画面画着直立和带索倒悬的人,分别象征着善趣和恶趣;其外一圈内轮分为六格,即上述之六道或六界;最外圈又分割为十二个代表十二月转生因果的图案,称十二缘起支,象征着佛教十二因缘说中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死。此图通俗地说教了佛教轮回思想,以劝戒和引导更多的人从善、修法、积德。

五台山藏传寺院会见到生死轮回圈,那是什么意思?

生死轮回圈壁画,常见于藏传寺院中,壁画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佛教传入藏区后,藏族艺术家们以极高的艺术水平来制作的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的佛教象征物。它代着世间所有生灵因受无明(即愚痴或根本烦恼)的支配而禁锢在以六道轮回所著称的无尽之死之循环之中。全图成圆轮,分内外四层。在这一生存圈的中心绘有三种造化物,即一只鸽、一条蛇、一头猪分别以示贪欲,瞋恚、愚痴三火(三毒)。这三种造化物相互咬着对方的尾部在图中心旋转以示互为促使、影响和转化。它们可以使众生成为无明的受害者或者说根本烦恼者。其外层分白黑两道路线,白色由喜形于色的人所占满,都在上升,以示当新生中行善积德时,便会有一种上升——走向善趣。黑色由赤身裸体且愁容满面心生灵占满,都在下降,以示当新生中获得一种恶业时,每次上升紧接着都会有一次堕落——走向恶趣。众生根据自己新做的善恶之结果而上升或坠入生死轮回圈。又其外层由六个部分组成,各道分别指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六道生灵。有心图案将前二道集中上下一道,可称为五趣。其最外层被分为十二段,绘有盲人、陶匠、猕猴、船、空房、接吻、眼中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尸。次第以示无明、行、识、名色、六境、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正如藏传佛教所描述的:无明正如一名瞎子老妇,行正如一名制陶匠,识正如一只耍桃子的猕猴,名色正如一只船上的两个人,六境正如六间空房,触正如接吻的一对母子,受正如被射的两只眼睛,取正如摘水果的猴子,有正如一名怀孕的女子,生正如一次分娩,老死正如背一具尸体。其中无明支、爱支和取支均属愚痴(无明),识支及有支属羯磨,其余的都是羯磨的产物。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这种不满状态,这一苦厄的、短暂的和缺乏自我的世界是无明的产物,而源自无明的羯磨(业)引生未来六道生灵之身心,它促使一种生灵生死轮回的持续性。所以,十二因缘相互推动,一种生灵以十二因缘锁链形式持续不断地从一个生死轮回周期到另一个周期反复辗转,直到自我的幻被驱散和涅槃得到实现为止。整个生存圈被阴间之中阎王支撑以示整个世界被无明控制;阎王用嘴衔生存圈以示所有六道生灵要面对现实这一残酷的事实——死亡。阎王王冠由五颗死人头所组成,以示五蕴、五根、五幻想。在生存圈上侧佛陀站在八道光之轮,手结契印,表示悟出教义及懂得超脱生死的道理是唯一解脱之道。生存圈题材的壁画往往笔法细腻精巧,生动活泼,维妙维肖,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表现手法。使其风格独特别致,极富表现力,具备了鲜明的藏传佛画艺术特色。以复杂的构图形式,把佛教六道轮回之现象自然而巧妙地安排在统一画面中,以生动而正确地表现出来,将佛教的这一抽象奥妙的宇宙概念明朗的具体地展现在眼前。更多

“轮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佛教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1、轮回又称流转、轮转、是指生死轮回。

2、 “六道轮回”是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六道轮回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

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

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抉择什么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什么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创的无传承“佛法”!换言之,我们不要大意,必须确定自己所听、所学、所修的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为着这个原因,衲现在先讲一讲生死之轮图的传承,亦即这种图画的来源。

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M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m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 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 ”(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

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

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里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头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

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注:一种修行的境界——小乘见道位)。此后,这位国王为佛教亦作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生平故事,可见于《大藏经》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注:汉文《大藏经》中之《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阿含经》及《四分律》等,俱有有关优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几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罗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礼,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极多有关此王生平的雕刻图像。

由上述典故可见,生死之轮图并非西藏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时代(注: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号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轮图像)。在优填王看画证道后,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开始有把这幅画绘于寺门外的传统,以令来访或路过的人见画而心念画内含藏的教义(注:见汉文《大藏经》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及《释氏要览》卷三:“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于门两颊……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

唐卡内容有反映道教题材的吗?

唐卡是藏传佛教的,和本土道教没有半毛钱关系。

什么是坛城唐卡

曼陀罗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坛城,藏语称作"吉廓"。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