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788

五行五运遁诀(五行法术名称大全)

兴仁信息网2023-03-26 04:47:480

五行思想与五运六气学说有什么样的关系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图式,用以说明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及其变化规律。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范畴。天既是整个宇宙,又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因此,他的宇宙图式是以天为主,以地、人、阴阳五行为构件构建起来的大厦。具体说来,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和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从空间方面看,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这五种,好像是天柱地维,支持着整个宇宙。从时间方面看,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的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秋主金气,水主冬气。这里也出现了行有五而时仅四的问题。董仲舒解释说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这是说,土就是地,本来是配天的,所以它不限于某一行,而兼主四时。这样,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扭结为一体,表现出宇宙系统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春秋繁露》进一步用阴阳五行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次序。在董仲舒看来,事物的发展取决于阴阳的消长,而阴阳消长的原因又在于五行的运转。他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为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这里,官指官能,即功能。五行的运行就是五种功能,其方式是广比相生而间相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五行按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它们递次相生,因此比相生。而五行相克的情况为:金克木,中间隔水;水克火,中间隔木;木克土,中间隔火;火克金,中间隔土;土克水,中间隔金。所以就是间相胜了。显然,五行既是运行方式,又具有生杀功能。正因为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自然界才有四时的代谢。

然而,董仲舒并没有到此停步,他认为五行关系就是社会伦理的关系。为了为封建的君父尊位以及整个封建等级制度寻到理论依据,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阳尊阴卑说。他说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由此就突出丫阳的主导地位,所谓天数右阳不右阴,贵阳而贱阴。于是,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如此,封建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天经地义的了。显然,董仲舒大量地汲取了阴阳五行家的学说,以构建儒家正统思想的大框架。可以说,阴阳五行家给董仲舒提供了素材,而董仲舒反过来改造和完善了阴阳五行说。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罢黜再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时,儒家学说终于争到了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标志肴统一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而融合了阴阳五行说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从此彩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

如果说葷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宇宙图式,主要是把阴阳五行说同儒家的王道统一起来,那么,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成熟的中医学理沦则是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宇宙图式的代表。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是其代表著作。《内经》以阴阳(三阴三阳)为宇宙的框架,以人体为主要对象。在《内经》中,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万物依阴阳消长和五行转换而兴亡更替;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种机能按阴阳五行的配置和特性而分别显现。因此,《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心理和生理现象跟同人类密切的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纳人五行的分类系统中:

由于自然和人都由阴阳五行相互贯通,《内经》将天地万物与人合为一体,利用天、人之间的某种自然感应,来论证五行系统、经络系统、藏象系统自身的内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且从事物相互间的动态平衡,去把握天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调节。它的结论是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自然感应观点是《内经》天、地、人相参的宇宙和谐思想的核心。

显然,人与天地相参--这是秦汉学人殚思竭虑、苦心孤诣地构建各种宇宙图式时所遵循的共同的出发点。

运气学说认为,每一年都有自己的气象特点而与其他各年不同。这种年度之间的气候差异,是由五运和六气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从而构成了一个六十年的循环周期。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原则,这自然气候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按照运气规律加以调节,跟年气象类型同步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年气候的异常变化,人体就会发生跟气候变化特点相关的流行病。比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广岁火太过,严暑流行,肺金受邪等。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长期认真观察自然界气候变化现象,以及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医学气象学说。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是运气学说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

何谓五运六气?

中医运气学说的统称,是古代研究气候规律与人体发病关系的学说。

先天五运 五德是哪些 相生相克的顺序是什么

先天五气,分为五德,五德循环。先天五运,伴随五德而生,一运克制一德,亦复为一德所克。

先天清气,河图洛书,圣德之宝(气运)

太初紫气,一气化神鼎,福得之宝(末运)

玄黄之气,天地玄黄玲珑塔,功德之宝(杀运)

太素白气,太素炼形旗,阴德之宝(截运)

阴阳二气,阴阳太极钟,道德之宝(劫运)

末运克圣德,末法时代,圣道不存。

气运克福德,气者气数,运者命运,前者为天地众生之命运起伏,后者只能兴旺一人命数,正所谓神通不敌天数,个业难挽共业。

杀运克功德,诸余罪中,杀生第一,无量功德,毁于杀生业火。

截运克阴德,阴德善功、因果之律为天道循环之主旨,然若天道崩缺,则因果不障,阴德难存。

劫运克道德,修道本为逆天之事,故必有劫运临身,而道高一尺,则劫深一重。

道德克末运,末法时代,有道德之士出而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圣德克气运,圣人转.轮传教法,天地气象焕然新,一灯之明,洞穿黎明黑暗,烛照众生前路。

福德克杀运,大福之人,杀劫不损,永无厄运缠身。

功德克截运,功德无边、补天道之断续。

阴德克劫运,阴德一缕,万劫之中,可现一线生机

五运六气的天干地支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分之为二,合之则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化气,气成形;气为阳,形为阴,阴阳互感而化生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祖先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有“主运”和“客运”,主运指五运之气分布于一年五个运季的岁气,因为各运季的时间每年不变,在各运季中的气候变化基本年年相同;“客运”之前要先说明一下“大运”,亦称“中运”,“岁运”,天干化五运,每两干主一运,

即“甲己主土,乙庚主金,丙辛主水,丁壬主木,戊癸主火”;同一五行有阴阳两干,共计十种变化;大运可以用来说明全年的气候变化,也是推算客运的基础。所谓“客运”是以本年的大运为初运,循五行次序,太少相生,十年之内,年年不同,轮遍十干,周而复始;所以正真使天气有“异常”变化的是“客运”,故“主运”是每年的“共性”,“客运”是每年的“异性”。四柱八字义出同源,因为人即是五运六气之产物,怀胎十月和出生以后,禀天地之气形而形成人的先天的命局和后天的变化。一般以十年为大运,每年为流年;人的大运不尽相同,但流年都指同一年;八字中的大运的含义和上述的“大运”不同,只是指十个流年,既然“客运”是“异常”的原因,且是年年不同,十年一轮回,那么流年要考虑地支,更是以天干才能论出气候的“异常”,而大运的天干并无和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唯一联系四柱和流年的桥梁则为静而守位的地支五行。故曰:“大运重地支,流年重天干”。

神话中那个五行的口诀全文是什么?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已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辛酉剑锋金,甲戍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已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戍丁亥屋上土,

戊子已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任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戍已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已复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已本大驿土,庚戍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水各土,戊午已未天上火,

庚申辛西石榴木,壬戍癸亥大海水。

相生相克五行的记忆口诀

五行生克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堪舆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古代先民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五行生克的理论则是堪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史中专门有《律历志》、《五行志》记载五行学说,由它而确立的历史观、天道观等一直为后世百家所尊奉和应用。至今,它仍然是中医、武术、气功和一些一传统文化理论基础。

所谓五行,就是古人通过与自然界的长期接触,逐渐认识和了解的“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五类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他们之间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人们将它们融人到阴阳理论之后,即产生了木、火属阳,金、水属阴,阴阳分别列于土地上下,土地属中性的理论,逐渐形成后世的“阴阳五行"之说。

人们要饮食,就必须要用到水与火;人们要营造房屋和家具,就少不了木材和金属;由于人们生长在土地上,自然吃的、穿的、住的都离不开土地。在熟悉五材之后,人们逐渐地也发观了这五类物质各自的特性,《尚书·洪范》载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木(植物)有生长、升发、仲展的特性;火则炎热,向上升腾;土则可以接受容纳世界的万物,还能生长出世界万物(主要指植物);金在五行之中最为重要,最易下落,且常用于杀死生命;水则能滋润,比较寒凉,总是向下流淌。同时,书中还将这五种特性与五味相连,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就试图把五行用来推演其他事物了。

当五行这五种物质由具体的事物变成抽象的概念后,便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式,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相应地分类,归人五大类中,按照五行的法则运动和变化。五行的“行"字,有“行列”的意思,也就是分类排列。古人用五行各自的特性,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分成了五类。

以方位为例,人们四方分为东、西、南、北。即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西方,则为太阳落下的方向;南方热,北方冷;而中央则万物生长,十分富饶。按照五行的特性,东方则属木,西方则属金,南方则属火,北方则属水,中央则属土。也就是说:上位居中央,木在东,金在西,火在南,水在北。

以季节为例,人们将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即春天万物生长,属木;夏天气候炎热,属火;长夏(从立秋至秋分,甚至寒露时成为“长夏”,其意思可以理解为夏日的延续,火延续的夏日)植物普遍成熟,产生出种子——新的生命,属土;秋天万物凋零,属金;冬天寒冷,属水。总之,根据五行的特性,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来分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