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5679

129600年轮回谁说的,30年一轮回60年一甲子

兴仁信息网2023-10-19 11:20:110

129600世间万物重现是真的吗?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邵雍说的万物重现并不是指完全一样的历史再演。你不会出现在12万年后,我也不会在12万年后回答你这个问题。

12时辰为一日,30日为一月,12月为一年,30年为一世,12世为一运,30运为一会,12会为一元。故一元=12*30*12*30=129600年,即129600年为一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北宋哲学家邵雍计算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后这个世界上一切会完全重现 是...

是指在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后,我们现在所有人、动物、生命转世之后又按照现在一样的关系投胎一次。

邵雍,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129600年社会一循环?为什么佛家讲8万千年一劫?

1、你说的社会,在十法界中,只是恒河一沙。

2、在我们世间法已知的世界,光银河系就有两千亿个太阳系,还有河外星系,总星系。你说,我们这个地球的社会是不是很渺小。

3、我们所知的总星系在华藏宇宙世界中,同样只是恒河一沙。

4、所以我们地球这个社会真的很小很小。129600年更是不值一提。

5、佛家讲的一个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32亿年,一共128亿年。地球的年龄现在40多亿年,处于住的阶段。所以129600年真的不值一提。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和觉悟,不证悟到佛的境界,我们对宇宙,对社会的认知都是不究竟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忙!

阿弥陀佛!

129600年后事情会重现吗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生活的话,或许就能发现生活本身就是在不断循环的。日夜交替,寒暑往来,这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的,日夜交替是体现在时辰上的,午时与子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日照当头,一个星辰密布;寒暑往来是体现在月份上的,正月与六月最大的区别也莫过冰火两重。而这两个我们感受所为鲜明的皆是用12来作系数:一日12辰,一年12月。那反倒是以30为系数的日、年、运,我们难以感知差异,你说今天与昨天,有多大差异呢?今年与去年,你又能指出有什么鲜明的特征吗?尽管我们难以感知这些差异,但是这些仍然在作用、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年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由浅入深。时辰的变化造成了昼夜,而昼夜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也就是我们是正对还是背对着太阳而言产生的,影响我们的是太阳。月份的变化造成了季节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因此产生的热量差异。简而言之,深处太阳系中的我们,深受太阳对我们的影响。那么,太阳系中不是还有其他行星吗?它们对我们会有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众所周知,月亮都能影响潮退潮落,左右着女性的生理周期,其他行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怎么会不影响到我们呢?

写到这里,我真心感叹,我们的老祖宗真是太伟大了。他们早就用过观察发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垂象,地成形”的奥妙。五星为何?木火土金水星也;五行为何?木火土金水也。天上有此星象,地必因象化形。

为了阐明五星对我们地球的影响,干支纪年成了必然。为什么?让我们以科学的数据来证明一下:我们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来看。水星,其绕太阳公转周期87.70天,约1/4年;金星,224.70天,约2/3年;火星,686.98日,约1.5年;木星,4332.71日,约为12年,12年为一岁,故木星古称岁星;土星,又名镇星,公转周期10759.5日,约30年。假使在某一年,五星同地球还有太阳的相对位置几乎可视为直线,那么下一次到达这样的七星共线,需要的时间为1/4、2/3、1、1.5、12、30的最小公倍数,而这个最小公倍数是60,因此在这六十年中,其实是可以按照年份绘制出60张五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图的。而我们的老祖宗恰用60甲子来表达这一时空观,60年一循环,而这六十年的特征变得鲜明。

借由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发现,万事万物都在循环往复,有年年岁岁的小循环,又有一运一元的大循环。我们整个宇宙就像是一个大容器,里面是所有的人事物在反应,新事物的生成,就事物的湮灭,不过好在,能量无法消失,归根的树叶又会傲然枝头。这一切又像是一个弹簧,有了初始的动力,只要没有能量的损耗,便会不断无休止地伸缩下去。而这一伸一缩之间,便是一次邂逅。

北宋哲学家邵雍计算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后这个世界上一切会完全重现 是...

是指在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后,我们现在所有人、动物、生命转世之后又按照现在一样的关系投胎一次。

邵雍,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