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56576

明朝朱家以什么起名字,明朝起名字制度

兴仁信息网2024-03-12 14:01:550

朱元璋为什么用五行给子孙起名,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曾经在寺庙待过一段时间,身边有一个易经大师辅佐,所以他对五行八卦之类的学问非常尊重。因此他在给自己的子孙在安排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安排。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方面。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侵润)、火(代表破灭)、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土(代表融合)。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学说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八卦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之一。对于这类东西你可以不信但是最好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这些文化毕竟是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又曾经在寺庙待过一段时间,身边还有一个易经大师辅佐,所以他对五行八卦之类的学问非常尊重。为此他给自己的子孙在安排名字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安排。

朱家子孙名字都是以木、火、土、金、水为名字偏旁部首。难以想象,一个帝国的皇帝,非常崇尚易经文化,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却极少有人能够懂得其中奥义。朱元璋对于孙子要求是比较高的,他认为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只有利用好五行的规律,那么朱家王朝就能像五行一样永远循环的传承下去,绝不会中断。

朱元璋本人的名字里面并没有五行的偏旁部首,是因为当年给朱元璋起名字的义父郭子兴并不是特别相信五行的含义并且朱元璋并不是他义父郭子兴的传人所以也没必要去计较。然而在朱元璋这里,朱元璋比较相信五行之说,所以朱元璋的儿子们都以木字旁的字为名字,比如说太子朱标、永乐帝朱棣,他们的名字都是有木字的偏旁部首。朱元璋的孙子们都是以火字旁的字为名字,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

朱元璋的重孙们都是以土字旁的字为名字,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的基字,其实就是土字底,所以没有违背祖训。朱瞻基跟其他兄弟不同的是,他的名字里,土字旁是在底下,而他其他9个兄弟的名字里,土字旁都是在左边,比如说郑靖王朱瞻埈、越靖王朱瞻墉等等,都是在左边。所以一时之间,不少人认为朱瞻基的名字是比较特别的。明朝很讲究嫡长子继承制,作为明仁宗的嫡长子,朱瞻基当然是要特别一点,其他孩子要么是小儿子要么是庶出,自然就普通一点了。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这里面的顺序其实不一样。我们在说到五行的时候,通常都会称之为金木水火土,因为这么叫比较顺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正确的说法不是这样。五行相生相克,里面的道理也比较深。既然是相生相克,那么就有生和克的顺序。所以五行的顺序和我们平常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按照生的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以按照生的顺序来看的话,我们说法应是,金水木火土。按照克的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所以按照克的顺序来看的话,我们说法应是,金木土水火。

所以说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延续的方法,自然是要严格按照生的顺序来安排。金水木火土,朱棣生朱高炽是木生火,朱高炽生朱瞻基是火生土,朱瞻基生朱祁镇是土生金,朱祁镇生朱见深是金生水,朱见深生朱佑樘则是水生木,形成了一个生顺序的循环。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是必须要完美的避开相克的顺序,也就是说儿子不能克父亲。这样的循环往复才能使子孙得以绵延不断。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明史》

这当然是玄学的一种说法,朱元璋对这件事深信不疑。所以他在生前,已经为子孙后代们都安排好了顺序。这就好像在玩数独游戏一样,朱元璋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偏旁部首,只要子孙后代们,按照顺序相继把这些孩子的名字都给填出来就好了。

五行除去相生相克的说法以外,五行还有性情的说法。例如木代表仁慈拥有博爱之心。火则代表为人谦和淳朴但性子急躁。土则代表为人忠诚,言出必行。金则代表为人仗义,性情刚烈。水则代表为人清和,性情偏善。这些东西也只是在给子孙起名字是的一些参考,起的名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要好。其实起名字只要不是起一些奇葩的名字比如李锁铛然、巨星、曹恐龙等一些比较独特的名字。子孙能不能有前途并不是在名字上能看出来的,关键还是看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明神宗朱翊钧,一辈子浑浑噩噩。导致自己的两个儿子朱常洛早逝,朱常洵重达300多斤。再看朱元璋教育下的朱标朱棣两兄弟,朱棣教育下的朱高炽,朱高炽教育下的朱瞻基那个不是明君。所以说教育是头等大事,有想起名字的心思还是多放点在教育上吧。

朱元璋的家族名字特点

朱元璋以前的名字是朱八八应为他是88出生的,他出生农民家庭所以没什么文化他祖上的人几乎都是以生日为名字比如他的父亲叫朱十四,没什么太大的特点。

————————————————申佳————————————

古代用五行相生学说给子孙起名字的是哪位帝王?

名字伴随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普通人家起名字都要想很久,何况是帝王的名字了。不过,有位帝王发明了用五行相生学给自己的子孙起名字的办法,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能够用这种办法为自己的子孙起名字,也是一番苦心。在五行相生学说里,万事万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然后循环往复。因此,用这种方式起名字,朱元璋是希望大明江山可以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看明朝帝王的名字,他们的名字都是用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为偏旁部首的。根据这个规律,从朱家子孙的名字,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哪个帝王和哪个帝王是父子关系。可是,朱元璋这种办法还是遇到了麻烦,因为他们朱家的子孙实在是太多了,而以“金木水火土”的字是有限的。面对这种情况,朱家子孙在起名的时候只能用一些不常见的字,到了后来不常见字也用完了,那么他们就开始发明新的字。发明新字这一点,朱家是不小心就做出了一些贡献,因为这些字后面被用到了元素周期表里面,所以朱家子孙的名字和某些元素的名字也有重合。

前期的时候,朱家子孙非常多,导致都要为名字创造新的字。可是后期,朱家子孙渐渐凋零,到了明朝末期,帝王竟然出现绝嗣的现象,而要堂弟继位。

朱元璋用五行相生学说给自己的后代起名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情,看出他对后代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谁家又真能够千秋万代呢?

大明的开创者朱元璋,他的名字由来有那些故事?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 ,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朱元璋小字重八,後来取大名兴宗,後改为德裕,再改为元璋,竝取表字国瑞。改名元璋的时候是暗通察罕帖木儿,为了向察罕献媚,因为察罕的表字是廷瑞。

名字相配,元璋就是要当元廷之圭璋,国瑞就是国之瑞物。朱重八的兄弟叫朱兴隆,朱兴祖,朱兴宗。

另一层含义:“元”者,拯救、恩惠、泽被之意也;“璋”,意指华夏土地,及其之上生活的人民。两个字连起来的意思不言自明。

随着长大这位朱家老八投奔义军,娶了义军首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人们对他的称呼也变了,不再叫他朱重八,而尊称他为朱公子,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取名“元璋”,字“国瑞”。

据《明太祖实录》解释,“璋”是一种带斜尖的玉石,“朱元璋”即是诛灭元朝的锐利玉器;而“朱国瑞”的意思是要建立一个以红色为祥瑞的国家。

扩展资料: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

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

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

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

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

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

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

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

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明朝的官位称呼(名字)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朝所有皇帝的 名字 年号 帝号、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当年八月改元)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注: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希望采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