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5617

五行观念是怎么产生的,何谓五行学说

兴仁信息网2024-03-25 08:59:020

五行是如何产生的?

五行概念的产生之源

关于五行概念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五方说

一般认为,五行的概念滥觞于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殷商时期的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已经意识到农耕畜牧与从不同方位来的风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在祭祀中对不同方位风雨的祈求。如在当时的甲骨文中已有“癸卯,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卜辞。殷人将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并以此为基点分辨东西南北四方,从而建立起“五方”观念。如甲骨文中又有“东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南土受年”及“王贞受中商年”等卜辞(《卜辞通纂·天象门》)。

2、五材说和六府三事说

春秋时期出现了“五材说”和“六府三事说”。古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的功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水、火、金、木、土五种基本物质,如《尚书·周书·洪范》疏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其具体内容与“五材说”大致一样,也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但另加了“谷”。如《尚书·虞书·大禹谟》说:“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左传·文公七年》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以上两说中的水、火、金、木、土,皆指实体的物质本身,并非为哲学的抽象概念。

3、五星说

古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认识到方位风雨对农牧业的影响,而且进一步认识到时间、季节、天体的运行变化对农耕稼穑的作用。在观察四时气候的变化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将天气的运行分为五个时节,即所谓“天之五行”。如《左传·昭公元年》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管子·五行》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白虎通·五行篇》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又说:“四时为时,五行为节。”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水、金、火、木、土五星,因其运动,故曰行星。此五星乃九大行星中用肉眼可观察到者,依次又称为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五星在宇宙中的运行有一定规律,并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称之为五行。《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汉书·天文志》说:“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由此可见,五行是古人观星定律的产物,反映了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是四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已不再是具体的五大行星。3.2.1.4五种元素说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古人逐渐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不但为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而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此五种基本元素自身的运动变化,形成了缤纷多彩的物质世界,如《国语·郑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此“元素说”是由五种“自然物质”的概念抽象而来,已是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了。

《尚书》始明确提出“五行”一词。如该书《夏书·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该书《周书·洪范》说:“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此五行虽可能仍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但其内涵中已具有“行”,即运动、变化和联系的涵义,比“五材说”等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说这标志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已大致确立。

五行学说的起源?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的论述.后世的,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

特点多了去了

五行的起源是什么?

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著名阴阳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

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五行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其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乘是超过了正常制约,克制太过而成为病害。

五行相侮:侮是恃强凌弱,相侮是反克,与相克的顺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为病理状态下的异常现象。

请问什么是“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万物皆可带入这五种元素

啥是“五行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