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4260

楚简周易卦序,易经卦序的演绎推理

兴仁信息网2024-04-15 05:47:360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是什么时代

一、关于作者、时代和学派属性

较早在这一问题上对《太一生水》进行厘定的有李学勤先生。在他看来,《太一生水》是对《老子》(王弼注本)第42章的引申和解说。他认为,文本中说太一是万物之母,此语是袭自今本《老子》第1章“万物之母”;太一生水一章晚于传世本各章,证据是“太一”一词在《老子》中并未出现。《老子》不少地方讲“一”,却不见“太一”;《老子》也很推崇水,但也不曾有“太一藏于水”的观点。因此太一生水章在思想上和《老子》殊有不同,只能理解为《老子》之后的一种发展。他还以《庄子》和《淮南子》等早期道家作品有谈“太一”的一些篇章,但年代都比较晚来论证太一生水不可能和《老子》各章是同时的著作,应该是道家后学为解释《老子》所增入。李先生还进一步引用《庄子·天下篇》“……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说其学“建之以常无有”尚可与《老子》对应,“主之以太一”则不见于《老子》,当为关尹的学说。[①]李先生的这些观点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②]

笔者认为,传世本《老子》一书未必作于一人未必成于一时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它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万物之母”一语到底是谁袭自谁,目前尚难以判定。传世本《老子》推崇水是大家所熟知的,它不但有“以水与万物创生有关”的思想,而且有“道藏于水”(即道深藏于水)的思想,王弼注本第4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帛书《老子》甲《道经》云:“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渊)呵始(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③]帛书《老子》乙《道经》也云:“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佁(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④] “渊”字诸家注《老子》者较少解释,笔者以为“渊”此处意为“源”也即“原”,“渊源”乃同义复词即为明证。“原”为会意词,谓岩下泉水,乃江河源头,引申为万事万物的源头,该句下文“似万物之宗”即为内证。而“渊”与“潚”同,都为“源头”之意;“湛(湛,读为深沉之沉)”为水深之象。关于“帝”字,胡厚宣先生在1959年《历史研究》第9、10期上发表《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考证指出,“帝”字在甲骨文中作“

”,象花蒂之形,由花蒂而结果实,果实又生发出无数花蒂,以至绵延不绝而无穷。可见“帝”代表着生命之源,也象征着万物之始。传世本和帛书本的文字大同而小异,意义也一致。道虽虚无,却无处不在而又用之不竭,它高深莫测好象万物之源头(万物之宗),它深沉不可捉摸似乎在水之中。我不知道它是谁之子,其状在万物之先。由此可知,老子在谈道虚(即道冲)却无处不在的时候,不但以水为喻,而且说是万物的源头,在万物之先。如此看来,《太一生水》的思想与传世本《老子》几乎一致。另外《庄子》和《淮南子》中谈“太一”作品的晚出,与《太一生水》是否是道家后学为解释《老子》所增入这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

崔仁义先生曾指出《老子》第42章的表述抽象,而《太一生水》比较具体,因而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写成的。[⑤]若从人类思维发展的进程来看,思想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朴素到玄奥,逻辑总是从形象表述到思辩论说,据此崔氏观点显然更具有可靠性。就笔者看来,与其说《太一生水》是对今本《老子》第42章的引申和解说,还不如说今本《老子》第42章是对《太一生水》的总结和概括,《太一生水》成书时间显然是在传世本《老子》第42章之前。

郭沂支持李学勤先生的观点,并且指出《太一生水》就出自关尹子本人,其最大的理由是关尹生活的时代与郭店楚简成书时代的下限实在太吻合了。[⑥]我们现在来考察一下郭先生的一些观点。按照郭先生的说法,太史儋出关后见秦献公是在前374年,函谷关的设置其上限在前384年,[⑦]那太史儋与关尹的函谷关之会就在前384—前374这十年之间,最迟就在前374年这一年。他们两人相会时作为关令尹的喜年龄大概在30岁左右,而郭店楚简成书时代的下限就是该墓下葬的年代,在目前学界一致的准确的看法是公元前4世纪末期[⑧]也即前305年──前300年,如果这时关令尹喜还健在的话,其年龄至少也已经是99岁到104岁了,他的实际年龄比这再大10岁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将之与后世汉文帝时期的伏生(这位长者九十多岁时早已行动不便,口齿不清,难以传晁错《尚书》了)相比,关令尹喜在如此高寿的情况下还能制作如此精致的《太一生水》是难以令人相信的。附带说一下,如郭先生所说,今本《老子》作于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74年这十年之间,[⑨]而郭店楚简《老子》成书下限即该墓下葬时间公元前305年──前300年,从时间上来看简本《老子》是有可能摘抄今本《老子》的。

黄钊先生认为《太一生水》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太一”通过“水”而生万物,是以水为载体的,其中就包含“水”生万物之意,这与《管子‧水地篇》所讲的“水为万物之本源”的说法相吻合,从而认为《太一生水》可能是稷下道家遗著。[⑩]仅凭这一点即判定《太一生水》是稷下道家遗著其可信性是比较脆弱的,因为以“水”为万物之源的思想在先哲们的著作中很早就存在。春秋时期流行的“五行”说就是以“水”为首,《尚书·洪范·五行》即为确证。《国语·郑语》载“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明显的朴素唯物辩证法宇宙生成论,“和实生物”应是《太一生水》中阴阳二极序列“反辅”、“相辅”以生物的先声,而“水”乃是先王“以成百物”的元素之一。这都说明《太一生水》有它久远的思想渊源,而《太一生水》的“反辅”、“相辅”以生物又被抽象概括为传世本《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

周凤五先生认为《太一生水》是儒家的作品。他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达了以下思想:“《太一生水》则明确反映儒家学者借用楚国原始的“太一””信仰,糅合“稷下学派”的道家与阴阳数术之学对《老子》一书的改造。”“至于《太一生水 》则是儒家对《老子》宇宙论的改造与崭新的诠释”。[11]这一种观点比较新颖,值得我们思考,但是它需要更深入的论证是显而易见的。

萧汉明先生撰文认为,《太一生水》属阴阳家著作。他说《太一生水》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所云阴阳相辅成四时,四时相辅成沧热,沧热相辅成湿燥,湿燥相辅成岁而止,这样一种只讲一年四季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诸种要素的形成次序,不强调万物的生成,似乎这是一个业已解决、不容质疑因而也不必赘叙的问题。这个问题与老庄以及稷下道家明显不同,而与阴阳家注重“四时之大顺”的思想相合。[12]这一论述有它的逻辑严密性,因为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年岁等的确是“四时之大顺”的内容。但是我们的疑问是,在古代宇宙生成论中,水、天、地、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年岁的形成是不是更为“万物生成”的范畴呢?谁能把它们排除在“万物”之外呢?并且该文本的制作者不但花费了大量笔墨阐述宇宙的生成,而且不厌其烦地用大量笔墨去进行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怎么能说“不强调万物的生成,似乎这是一个业已解决、不容质疑因而也不必赘叙的问题”呢?

丁四新先生在这一问题上前后是有所变化的。他开始倾向于认为《太一生水》或许就是楚国学人的道家作品,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这一观点的产生是基于他那时把《太一生水》看成一个整体。[13]后来他主张把《太一生水》分成不相关的两篇或两部分:第一部分或第一篇包括前8支竹简,仍然名为《太一生水》;第二部分或第二篇包括后6支简,命名为《天地名字》,而它又包括两章,即第九号简及其后所缺之简构成一章,第十至第十四号简构成另一章。[14]丁先生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太一生水》(即他所分出来的第一部分)是由多种思想和文化相融合的成果,但衡量诸种因素把它判定阴阳家的作品乃最为可能,而属于道家著作的可能性尚在其次。[15]而《天地名字》篇属于道家著作是毫无疑问的。[16]我们暂时无法对丁先生的判定正确与否下一个结论,但是如果要将整个《太一生水》文本分成两篇显然需要确证,目前我们仍然缺乏这样的确证,而这又会影响对文本学派属性的判定。

赵建伟先生认为,《管子·内业》主张气本论,《水地》则是水、地二元论,而《太一生水》则是水、气(天)、地(土)三元论,《太一生水》的作者就有可能是受《管子》的影响而撰写。他再根据文本重视阴阳范畴而不及五行及其协韵特点等方面来考察,得出《太一生水》可能是齐泯王后期“诸儒各分散”的群体中稷下学者去齐之楚后所撰作的。[17]然而,先贤们所谓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在《太一生水》文本中就涉及了水和土两种,并且“五行”以水为首,而文本中也充分体现了水的关键作用,怎能说“不及五行”呢?

另有一些学者则明确表示《太一生水》是老子(指老聃)所作,如韩东育、谭宝刚等。

韩东育先生认为,《庄子》所说的“建之以常无有”,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传世本和郭店《老子》篇的大部分内容,而“主之以太一”,则刚好是后人无缘得见的《老子》佚文──《太一生水》篇,只有把这两句话所代表的两部分内容合而观之,老子的思想体系才能完整或相对完整地现形于世人面前。说明我们以前所见,并非《老子》思想之全部。[18]这对于解决文本的学派属性不啻是一个新的视角,实际上《太一生水》和传世本及郭店本《老子》有着哲学内涵上的紧密联系性,《庄子·天下》的作者对当时的学术状况肯定有一个精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其中的学术史资料对我们解决《太一生水》的相关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

谭宝刚连续写了两篇文章来论证《太一生水》为老聃(指李耳)所作。他一方面主要从郭店楚简道家著作的竹简形制、语法句式、内在关联性来论证,《太一生水》是竹简《老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道家创始人老聃受《周易》的影响,在他归隐时所作。虽然它写成的时间可能迟于其它各章,但从老聃的哲学思想是从宇宙论到人生论再到论的理路来看,《太一生水》可说是整个简本《老子》的总纲和开篇部分;[19]另一方面,他又从“太一”发展的源流、简文所述天象生成的内容与史官的关系、郭店楚简道家著作内部的紧密关联性以及将之与相关文献的比较等几个方面推知《太一生水》是道家始祖老聃的遗著;并且太一学说是按老聃 →文子→列子 →太史儋 →关尹这一谱系传承的。[20]虽然目前学界有一部分学者也认为《太一生水》为老聃所作,但引用大量材料来专门论述此问题的并不多见。当然谭宝刚所持观点和进行的论证是否符合事实有待今后众多方面的检验。

罗炽先生认为,现有道家文献《庄子》以前既不见“太一”,儒家文献从《论语》到《孟子》也不见“太一”,其他文献也阙如,是则战国中期以前无此语。他还列举多种文献说明“神、明”范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且都是以成对范畴出现。神明作为单个概念或指称,则出现于战国晚期,一般被赋予了神格。并且《太一生水》中有四时、岁、沧热、湿燥、盈缺(虚)等概念和范畴,与之相类似的词语大多在稷下黄老之学的文献中有见。因此他得出了《太一生水》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黄老道家的作品。[21]但是我们注意到这里面需要仔细考察。《庄子·天下》是一篇论述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学术史论文,一种学说要成为被论说的对象,它必然要先经历一段时间在某一范围传播以至流行开来,这样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进而成为被论说的对象。而在先秦时期交通不发达通讯落后的情况下,学术思想的传播和流行直至被论说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庄子》中之“太一”的来源必有久远的历史,决不会是突如其来的怪想。而从《论语》到《孟子》不见“太一”其原因或许是当时“太一”思想产生初期影响不大,吸引不了其他学者的注意;或许是因为儒道学说的不同而不予关注。所以罗先生据以判定“战国中期以前无此语”似乎较为武断。

陈恩林先生认为《太一生水》以“太一”为天地万物本原,是讲有的哲学,《老子》以道即无,为天地万物本原,是讲无的哲学。《太一生水》以具体物质形态论宇宙生成,《老子》以抽象数字论宇宙生成,分属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太一生水》与《易传》接近,但非儒家易学流派,而属于先秦数术流派。

清华简的第四次研究成果

《算表》为我国最早实用算具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有4支入藏时已有些残缺,不过根据分析研究,可以对残缺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全。

李学勤说,经过研究发现,该《算表》不仅可以将复杂的乘法转变为简单的加法,还可用于除法运算和开方运算。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的乘积,还能计算包含分数“半”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功能超过了以往我国发现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和“张家界汉简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介绍,经对同批竹简的碳14测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征判断,确定《算表》当撰成于战国中期偏晚时,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

“《算表》形成于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发现形成于公元前200多年的里耶秦简九九表还要早。”负责《算表》整理工作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告诉记者。

价值:郭书春认为,该《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先进的,是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算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一个高潮,而且是第一个高潮提供了佐证,使国内外否定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虚无主义态度不攻自破。

“八卦图”系楚国卜筮工具

第四辑中还包括一篇题为《筮法》的文献,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卜筮方法。

据李学勤介绍,这篇文献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在2008年入藏清华时就发现,该竹简全篇大部仍维持原来成卷的状态。记者了解到,清华简由于年代久远,又因保存于地下,竹简大部分都散断。正因为如此,《筮法》的成卷状态非常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该卷竹简都有次序编号,为内容的整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简文详细记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卜筮记录一致。

三篇文献中另一篇题作《别卦》,形制较小,本来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该组竹简没有序号排列,也无背部的印痕可作参考,只能根据内容进行排序。

价值: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认为,《筮法》中有将八卦分置八方的挂位图,在迄今所见《易》图中是最早的。其中八经卦的卦名类同于《归藏》。这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别卦》文献记载了六十四卦卦名,对于《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经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王堆帛书周易与战国楚简周易哪个更早

当然是郭店楚墓竹简本啦

楚墓竹简本成书时间大约为:战国中期

马王堆帛书本成书时间大约为:汉高祖~汉文帝时期

中国周易学会会长真的没换过吗?

1、肯定没有,从学会成立至今,会长一直是刘大钧;

2、详细情况:

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中国周易学会于1996年正式成立。由当时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任学会会长。 中国周易学会是中华人民教育部所属的专业性学术组织。

该会宗旨是 联合各地周易研究和工作者展开学术和社会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强大做出贡献。

3、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是一所着力开展易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专职学术机构。

该中心的前身,是1984年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周易研究室”。1988年3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直属学校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9月,中心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心的前身及中心自创立以来,其主任皆为著名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该中心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所在地,会长也是刘大钧教授。

4、刘大钧其人:

刘大钧(1943-),山东邹平人,国际著名易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学刊创办人、主编,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第一学术带头人,为山东大学哲学博士点的获得与哲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大钧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是山东大学易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治《易》路数上,主张在新的历史文化视野下超越传统的象数义理两派之争,坚持象数义理兼顾,探寻易学的整体学术特色和内涵。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周易概论》(该书多次再版,印数超过10万册)、《周易经传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学术著作多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易学研究菁华集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之经部易类专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马王堆帛书《易传》系统释义与哲学解读”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二十多年来,筹备召开了十余届国际易学与海峡两岸易学及儒学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及儒学的交流与发展,并以“大易”系列的形式,主编了历届易学儒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余部,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大钧身兼数职:

中国周易学会会长、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学刊主编、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太极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下图应该是刘大钧在重庆大足石刻的参观考察留念)

请大家谈谈历史上的安倍晴明

你可以去看看关于他的小说,《寻找前世之旅》里面专门有一章。

当然,你也可以看看《平间寮》。

其实怎么说哪,他一定是个巫师类似的人。

算了,你留个邮箱,我把关于他的那一章发给你。

请各位大师推荐一下学习解卦的书籍或视频,初学者跪谢!!

卦序与解卦理路

书籍作者:李尚信

图书出版社:巴蜀书社

图书详细描述:

《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 李尚信这本关于卦序与卦爻辞解读的著作,尤其是有关卦序问题的研究,在掌握大量易学史料及总结早期易学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思考与辨析,在这两个问题上都取得了突破。他不仅仅解决了今本卦序的排列与蕴含的思想问题,而且对各种卦序都提出了非常系统的看法。 序上编今、帛、竹书《周易》卦序研究前言第一章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研究第一节 研究今本《周易》卦序的方法第二节 非覆即变原则第三节 主卦统领从卦原则第四节 阴阳平衡与变通互补原则第五节 变通配四时原则第六节 “参伍”“错综”原则第七节 互卦用中原则第八节 余论与小结 第二章 帛书《周易》卦序研究第一节 帛书《周易》卦序的排列规则第二节 帛书《周易》卦序的卦变思想与阴阳思想第三节 帛书《周易》卦序与宇宙论一、帛书《周易》八卦与“天地定立(位)”章二、帛书《周易》八卦序可能的排卦理念第四节 帛书《周易》卦序与恒中思想附记:《归藏斗图》与帛《易》卦序及遭家思想等 第三章 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与卦序问题第一节 楚竹书《周易》及其红黑符号介绍第二节 濮茅左先生对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的解读第三节 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体现的意义第四节 楚竹书《周易》残缺红黑符号之推定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今、帛、竹书《周易》卦序合论第一节 今本、竹书本《周易》卦序合论第二节 今本卦序与帛书卦序思想合论第三节 今、帛本卦序的先后及与《周易》经传的关系一、今、帛本卦序孰先孰后同《周易》古经原、刀卦序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二、关于帛书卦序与今本卦序孰先孰后的问题三、关于《周易》古经的原初卦序问题 第五章 有关《周易》古经卦序新观点补评附录一:《杂卦》卦序图乃“昼夜变化”之图(概要) 附录二:孟喜卦气卦序研究一、六十卦的阴阳女教分布反映上、下两个半年的阴阳消长二、六十卦的阴阳爻数分布反映十二月气候的阴阳消长三、六十卦上、下卦阴阳爻数分布反映气候阴阳往来与消长四、卦气卦序中的九、六数,大衍数,洛书数与参伍数 下编《周易》古经卦爻辞解读第一章 观象系辞与《周易》古经之编纂(概要)——论《周易》古经的解读方法第一节 、占筮与观象第二节 《诗经》比兴思维方法与《周易》古经取象比类第三节 《易传》观象系辞说第四节 《周易》古经的象思维第五节 对历史上各种解读《周易》古经方法的评价 第二章 《周易》古经卦爻辞例解第一节 渐卦卦爻辞详解第二节 坤卦卦爻辞略解第三节 同人卦卦爻辞略解第四节 小畜卦、大畜卦卦爻辞略解第五节 离卦卦爻辞略解参考文献本书相关成果的发表与转载情况 《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竞在讲些什么?如果说,我们两千年来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考索都是在漆黑一片中摸索的话,那么,李尚信有关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则为我们照亮了一条研究的坦途,使我们看到了打开这漆室之门的全新方法。 ——刘大钧(本书《序》)对传世本卦序,“迄今为止有两个最好的推导方法,一个是已故的沈有鼎先生的推法,另一个是山东大学的李尚信先生的推法”。 ——李学勤(《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