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4986

济南兴国禅寺开光法器,济南千佛山开光联系

兴仁信息网2023-05-11 20:13:510

歙县有没有寺庙?

佛教传入歙县至迟在梁代。梁大同元年(535)建立向杲院,到唐代已寺庙林立。

迨至明清,多数村落和名山,都遗存有唐宋古寺、庵院。至清咸丰、同治初(1860年前后),歙县

寺庙庵院遭兵燹,摧毁过半。同治后期至光绪年间,恢复和兴建许多寺庙、庵院。民国32年(1943),

释理岩发起成立佛教会,全县有僧130多人,尼170多人。僧尼生活来源主要靠香客布施及为施主

做佛事,向施主化缘等。歙人历来既拜佛又敬神敬祖,但为数不少的人只是有求于佛时才进庙烧

香,请僧尼做佛事,僧尼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真正信仰佛教,而是为求生活才出家为僧尼。

建国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僧130余人、尼170余人。建国初,全县有僧尼293人。建国后,

提倡破除封建迷信,许多僧、尼还俗。1958年,全县僧、尼100余人,一般都不从事佛事活动。1965

年6月,全县存寺庙、庵院95座,其中有僧、尼居住的29座,僧12人,尼45人。1966~1976年,破

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禁止宗教活动,许多经书、法器、寺庙被强

行销毁和拆除。1978年以后,落实有关宗教政策,信教自由。1980年,成立歙县人民民族宗

教事务科,调查全县寺、庵,剩存破旧寺、庵近60座,其中7座居住有尼12名。1982年,开始对12

名老尼给予固定生活补贴。1987年,全县剩尼7人,2004年,全县剩尼2人。2004年,雄村慈光禅

寺(原名慈光庵)恢复佛事活动。2005年,全县僧人4名,其中慈光禅寺1名。

寺庙庵院 明万历《歙志》载有寺庙庵院80余座。民国《歙县志》所载寺庙庵院242座。民国

以后建寺庙庵院极少。

天宁万寿寺。位于府城北隅,旧名护国天王院,唐中和元年(881)焚,光启三年(887)重

修,景福元年(892)赐额。宋庆历三年(1043)僧省先募捐建塔,至治平四年(1067)成。塔13

层,高30仞,广10丈,其下为屋百间,赐名普安塔。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改名崇宁寺。政和

八年(1118)改名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名报恩广孝寺,十三年改名报恩光化寺。元

大德八年(1304)重建,为郡都道场。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十五年僧永传重建。咸丰(1851~

1861)末年,毁于兵燹,塔亦不存。

圣僧庵。位于县西旸村圣僧山,门对丰乐河,建于隋唐间(约581~618)。唐武德年间(618~

626),高僧慧明住此,善医,“能令眇者视,跛者履,转俭为丰,时称圣僧”,因名圣僧庵。由大

殿、享殿、庭院、僧房、天井等组成,历代皆有修葺。明隆庆年间,司马汪道昆为僧自明增创精

蓝(僧舍),中为般若台,并题“众中尊”。 万历年间,翰林编修余佰祥写金刚经刻石28块,潭渡

画家黄柱作水墨壁画5幅(其中有九尊罗汉过大海、九尊罗汉上五台通景画),歙人许国等题记,

休宁人吴应宾作《圣僧庵集》。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立重建唐圣僧庵碑于般若台右侧,高

丈余,郭沫若等称叹其碑记资料珍贵。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兴国寺。位于城西西干山麓,唐至德二年(757)建,名兴唐寺,有圣像阁,僧房经阁飞

跨岩谷,寺门踞两峰间,下瞰练江。大历(766~779)末年,吕渭(吕洞宾祖父)为歙州司马,

于寺隙建堂读书,晨入夕还,后人称此为吕公祠。李白曾为寺作书“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

我来兴唐游,於中更无别。”贞元十八年 (802),张友正撰《歙州披云亭记》曰:“山有(兴唐)佛

寺,而回廊翼旋,飞阁云褰,万家井邑,在我宇下,实一方之胜概也。”咸通(860~873)进士张

乔《游歙州兴唐寺》云:“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竹里通幽径,云边上古台。鸟归残照出,钟

断细泉来。为爱澄溪月,因成隔宿迥。”唐末,改名延寿寺。南唐,复名兴唐寺。宋开宝九年(976)

复改延寿寺。太平兴国四年(979),敕改太平兴国寺,后简称太平寺,亦称水西寺。寺有戒坛,

宋朝岁以诞圣日开坛,为沙弥受360戒。寺旧有24院,后存罗汉、五明、福圣(另有载为福胜)、

经藏、净明(另有载为净名)、妙法、如意、等觉、长庆、古塔七级等10院,故又名水西十寺。世

载唐末,昭宗龙纪元年(889),僧贯休(832~912)曾在水西一院(原院名不详)小住,夜里应

梦罗汉院十六梵僧,故画十六梵僧像,均为胡貌梵相,庞眉大目,朵隆颐鼻,倚松坐石。相传宋时,

十六梵僧像被取入朝中,高宗感梦歙僧十五六辈求还,遂复以赐,后遂名该院为罗汉院。自明迄

清中叶,水西十寺香火称盛。清咸丰同治间(1860年前后)遭兵燹,仅存如意寺、经藏寺、部分

寺残屋和七级古塔(即今长庆寺塔)。长庆寺塔宣和元年(1119)奠基,宣和三年竣工,由黄备张

应周创建,为密檐式七级实心方塔;元天历元年(1328),明成化(1465~1487)间,万历(1573~

1619)末,张族三次重修。1970年前后,如意寺、经藏寺、部分寺残屋被拆。1979年对长庆寺塔

塔基进行加固,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经安徽省宗教局批准,在旧址修建太平

兴国寺,一期工程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有僧侣3人;7月,演龙法师(歙籍人士,1953

年生,青年出家,曾先后为天津挂甲寺、扬州高旻寺监院,1994年任黄山翠微寺主持)募捐缅甸

白玉卧佛一尊长6米、高1米、重14.5吨:明教寺居士郑凯先生捐赠木雕地藏王菩萨,安置于太平

兴国寺玉佛殿。太平兴国寺因之法像庄严,香火复续,佛灯绵延,名声日隆。

小溪院。位于小溪村东一里许,又称桂溪寺,俗称丛林寺,为歙县第十丛林(大寺院)。唐太

和五年(831)建。宋宣和四年(1122)毁于兵燹,小溪村项庸割山南下地四亩徙建,僧人感德,

祀项庸于寺。明万历年间重修,休宁著名画家丁云鹏在寺壁绘水墨观音、罗汉像。清同治元年(1862)

又遭兵燹,仅存大殿;七年,项恒尧、项维祥倡修,并经寺僧整理,次第规复。解放后土改,院

房划给还俗和尚释之空家人居住。现存明万历年间建大雄宝殿(其殿照壁、后壁存丁云鹏绘十八

罗汉降龙伏虎图、24幅水墨观音图)。

星岩寺。位于雄村乡岑山渡村南岑山,因香火旺盛,可比南海普陀山,遂俗名小南海。岑山

长950米,宽140米,海拔144米,郁然孤峙于渐江中,溪水环绕,嘉木经冬不凋。旧名周流寺,

五代吴天祐八年(911)建。宋以后为佛教胜地。明代王善庆《周流寺》云:“云埋殿阁周流寺,

春水冲撞复到山。僧衲挂枝庭树老,禅床措石洞云闲。”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皇帝南巡扬州,

岑山渡程讷庵携《小南海山寺图》谒见,获赐 “星岩寺”匾额及“山灵钟瑞气,溪色映祥光”门

联,遂改称星岩寺。清同治间,得柘林人徐同善募资重修,旋有应山和尚远来卓锡,静修禅理,

戒律綦严,外人罕睹其面。光绪十九年(1893)应山和尚为民祷雨,露趺三日,雨至圆寂,金身

未坏,遂龛供寺中。清末民国时,星岩寺为十方丛林,香火盛极一时。头进为大雄宝殿,二殿为

观音殿,二殿后为应山和尚肉身菩萨殿。后殿供奉有功于寺的施主长生禄位。殿之东北有禅房、

经房、库房、香积厨及客房。解放后,提倡破除封建迷信,许多僧人还俗。1961年,一庙房倒塌

压死最后一名僧人。1970年,星岩寺所有建筑被拆。2005 年,星岩寺旧址已得到保护,有重修之

议。

古塔庵。位于歙北新州(现歙县第二中学校内),有大圣菩萨宝塔(后称新州石塔)一座,建

于宋建炎三年(1129),是平辽乡乐平里一村人为“求乞后嗣接续,祖宗早赐感应愿”,发虔心舍

净财命工建造,庵由此得名。明朝时,村人叶永茂、叶节斋相继重修。嘉靖二十三年(1544)叶

晴又重修,并勒石纪其事,并与宋建炎三年刻石皆嵌于塔壁。民国时,庵圮,塔及两石刻尚存。

塔用赭色麻石凿砌而成,高4.6 米,五层八面,棱形挑檐,第二层有焚纸炉窟一个,第三层连着六

面镌有大佛字,另两面嵌有铭文,第四层八面有如来神位字样,第五层发券内为如来佛像浮雕。

吕洞宾祠。位于沙溪村,始建北宋初,明万历四十二年(1613)凌子俭重修。祠有碑刻“唐

朝凌荣禄公造酒遇仙之处,楚黄放臣张涛寓目识”。祠边有吕公仙井,井圈用生铁铸就。井旁存有

“一粒千年泽,两溪百代光”石刻及凌守贞撰“天井长流千古泽,金丹施布两溪春”墨迹。今遗

吕公仙井、吕仙宫古迹,吕仙宫内有吕洞宾踏剑渡海图石刻。

白云禅院。位于府城南门外,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建。院中有观音阁。清初,禅院残破。

康熙中僧亦山葺治,乾隆时僧静山始修复。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二年(1896)

重建。20 世纪90 年代初,整修。

慈光尼庵。位于雄村对河山麓,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中为神殿,供奉观音菩萨。

右为尼道修女生活间,左为姑娘阁,阁侧为庭园。传说曹振镛幼时好游嬉,不爱读书,其姊规劝

告诫,终不生效。一日,曹振镛大言曰:“我要做官就做宰相,做父亲(曹文埴)那样大的官!”

其姊以言激之:“你若当宰相,我情愿一世陪伴父母不出嫁!”后来,曹振镛果真做了“宰相”(军

机大臣)。姊姊亦不食言,但有日日看到家园、听到乡音之愿。于是出家到了“隔河千里远”的慈

光庵。2004年,慈光尼庵改名慈光禅寺,恢复佛事活动,有僧人1名。

福泉庵。位于金川乡福泉山。相传为一女道士修炼于此而建,建造年代不详。又相传明太祖

朱元璋曾造访此庵,并栽柏一棵,其柏至今葱郁;清乾隆皇帝曾寻访“医姑”到此,御赐山名福

泉山、庙名七仙女庙。截至民国末,香火称盛。20世纪90年代后,每逢七夕节日,皖浙两地上万

香客赶往进香,场面甚是壮观。

在山东哪个地方烧香许愿最灵啊?

汶上有太子灵踪塔,曾出土佛牙

南京哪里有比较殊胜的寺庙

南京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南京鸡鸣寺七层八面的药师佛塔,为1990年重新建造,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约44米。此塔被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塔,含国泰民安和为香客、游人消灾延寿的祝祷之意。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的手迹。

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年间重修,仅有房屋十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又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1958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鸡鸣寺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为了保护名胜古迹,落实宗教政策,决定重建鸡鸣寺1983年以来,在方丈宗诚法师领导下,寺庙修复了头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豁蒙楼、景阳楼、韦陀殿、弥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药师佛塔、藏经楼、法堂、客堂等,1985年鸡鸣寺即重新对外开放,随后又逐步修了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自开放以来,鸡鸣寺沟通了与港台以及海外佛教界的联系,常有佛教使团访问该寺,交流佛教文化,增进彼此了解。

1987年,陆丰定光寺释达观和尚几经跋涉,寻到鸡鸣寺旧址,决心师承印真复建鸡鸣寺。翌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鸡鸣寺筹建理事会,年底由潮州开元寺释定持方丈主持,举行奠基典礼。 1989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由开元寺堂主释弘歉法师和南岩寺住持释弘如法师举行重建动工仪式。1999年底,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释宏满被聘为该寺方丈。现鸡鸣寺已初具规模,建成恢宏壮丽、气象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内奉祀三宝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门、三大士阁、钟鼓楼、禅房、素菜馆等,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山门牌坊“鸡鸣寺”由著名书法家、前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并有释定持、朱帆、余藻华等名家题撰的楹联墨宝。

交通:乘游1路、2、3、11、15、20、24、31、48、52、70、304路车可达。

门票:5元,登药师佛塔5元

南京毗卢寺,位于南京市汉府街4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寺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原一小庵,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有僧量宏创一佛殿。清同年间,曾国荃游南岳衡山齐公岩,与海峰法师有戏约“如我督两江,为您造庵。”海峰即立誓代他管理天下名山。海峰,江苏镇江人,客居湖南。清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招海峰至南京择地造寺,经与量宏商量,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湘军诸将捐巨资建大雄宝殿、万佛楼和藏经楼等,将原毗卢奄旧址周边扩大,东至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至太平桥,南至汉府街,遂改庵为毗卢寺,为南京第一大寺,方丈海峰,屈十方传法系寺庙。海峰下有方丈寄禅、芳田。光绪二十八年后有方丈显文(字印魁)、舣波、古昙、广明等。光绪中叶至宣统初年,印魁显文祖住持开展禅学研究。宣统元年(1909),请谛闲大师来寺主讲天台宗教义。民国元年(1912),方丈瑞生,传天台宗。同年,太虚在毗卢寺筹办中国佛教协进会(在镇江金山寺开成立大会),从事讲学和教务活动。民国8年,瑞生举行圆通大戒,受戒弟子中有比丘90人,比丘尼30人,男居士18人,女居士29人。同年,瑞生圆寂,由观同、务道相继任方丈。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万佛楼、藏经楼、毗卢殿、塔院、法堂、斋堂等。

门票10元

南京栖霞寺

——三论宗发祥地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

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

1979年修复一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全文如下: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初齐居士明僧绍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无量寿经》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千佛岩。仁寿元年,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

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宋元以降兴衰不一。明末清初云谷觉浪二师并加修葺。清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设行宫于栖霞,益增殊胜。太平天国以后乃趋萧条。民国初年,诗僧宗仰自金山来稍事复兴,未竟全功而殁。其后寺僧以水泥修补千佛岩,佛首涂抹失真,识者臧马。解放以来对此名刹甚为关注。1963年中日两国饰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举行纪念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动,日本佛教界以鉴真和尚雕像斋赠中国,奉安此寺。16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今年,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过海大师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枣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号,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态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僧人星云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磐。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拄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我国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抢救维修工程于1993年底竣工。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重新对中外游客开放。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润主持的这次维修是历次维修中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数百年前由于自然风化、雷击火焚坠落的8块石构件粘结至原断口处。

在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称干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迫布着佛宪和佛像,在最后一个石窟中,出现了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据说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入佛完。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栖霞寺还是江苏省佛教协会所在地。1982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在这里举办了僧伽培训班。这是建国以来中国佛教界举办的第一次规模最大的培训班,有184名僧人参加,他们年龄在18-40岁之间,都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他们来自广东、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培训班学制一年,主要课程有佛教常识、佛教简史、戒律、丛林规制、功课唱念和文化课等。赵朴初会长前来出席开学仪式,勉励学僧“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维护祖国荣誉,增强国际友谊,争取世界和乎作贡献。”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4年9月,栖霞山佛学院招收了56名学僧,他们来自19个省的43所寺庙,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佛教史、佛教三经、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三十论要释、戒律、语文、历史、地理、时事政策、外语等十几门课程。1986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一部分报考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一部分回到原来寺庙从事寺庙教务和管理工作。

灵谷寺 位于南京市中山陵东面1.5公里处,原称蒋山寺,在今明孝陵处。灵谷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为安葬名僧宝访而建立的寺院。据《高僧传》卷十记载,宝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甘肃兰州)人。出家后师事僧俭,修习禅学,有很深的佛学造诣。传说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后,言行神异,“手足皆鸟爪”,常随身携带古镜、剪刀尺、扇之类的东西,披发赤足而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齐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视为“神僧”,十分推祟。

宝志圆寂后,梁武帝在宝志的安葬处即钟山西南坡独龙阜建筑五级木塔,并逐步扩充成寺庙,取名开善精舍。当时,佛教十分兴盛,钟山一带有佛教寺庙70余座,但开善精舍规模最为宏大,被称为钟山第一禅林。从山门到大殿就达五里,寺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访公塔,十分巍峨壮丽。

唐朝乾符年间,改名为宝公院。宋朝开宝年间(968一975年),更名为开善道场。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又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其后又改为十方禅院、蒋山寺。

明朝建都南京后,选择龙盘虎踞的钟山西边为皇家陵园,明太祖就把寺庙迁到钟山东南麓。这里“左群山右峻岭,北倚天之叠障,复穹岑以排空,诸峦布势,若堆螺髻于天边。”寺庙建成后,明太祖赐额“灵谷禅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

现在的灵谷寺是1928年至1935年 在原寺址建成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国后改名为灵谷公园, 但习惯上仍称灵谷寺。

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普通人可以在寺内免费住宿、食宿吗?免费...

兴国寺有免费的茶水招待,还有法物流通销售(禅经、法器、佛像和纪念品等等)但没有招待宾馆,也许持有度牒的游僧会被免费接待,普通人不会被收留。

济南哪里可以求到护身符?

千佛山!具体你去了就知道了!我没求过,朋友求过

泰山南天门附近,哪个寺院有得道高僧!想加持一串佛珠手串

你所谓的加持就是开光了!开光没有那么复杂的。

亲,用现代话来理解,开光是借助佛菩萨的加持之力给指定的物件灌注正能量,所以在什么地方开光、在什么时候开光,其实都没有差别的。并不是说,这里请的就灵,那里请的就不灵。其实灵不灵,只跟自己有关的。

开光一般可以这样:

1、到寺院请僧人开光(需要随喜供养,就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一些费用。如果对方明码标价,那么请扭头就走,因为这就是假僧人来借佛敛财的);也可到道观请道士开光,但道教与佛教有别的是,佛教强调的是慈悲喜舍,所以无偿为你服务,道教则讲究“法不空施”,所以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贴补,因此道士是明码标价的,你若能接受也没问题的。

2、请民间专业人士如风水师帮忙开光,需要费用,还真有明码标价的,这个不好说他,因为人家是以此谋生的;

3、请居士来帮忙,也就一顿饭钱,比较实惠;

4、自己若能念大悲咒,对着要开光的物件持诵大悲咒21遍,也能加持开光。这个最省,零费用!

最后要说明的是:只要是神佛造型的吊坠或雕像画像,都不需要开光的。这个佛理有点难解释,简而言之,佛菩萨以四种方便度人,一、相貌 二、身行 三、传法 四、名号。所以,观佛菩萨庄严的相貌、学习佛菩萨的身教、依从佛菩萨的法度、称念佛菩萨的名号,皆可得福得度。佛菩萨尚且如此,何况钟馗、关羽之类的神仙呢?要知道,神仙的境界距离佛菩萨至少差四个层级,还没有跳出六道轮回。所以一旦是具体的神佛造型,你一看心里就有“嗯,这是某某大神或某某佛菩萨”的这样的意念,这就属于这四种方便中的第一、第四:“观佛菩萨庄严的相貌、称念佛菩萨的名号”,所以你的意念自然接上去了,所以就不需要开光,世俗的人不懂得佛理,就把这称为“心诚则灵”。

有开光物品,无论挂着的还是安放的,遇到同房(放在卧室或带在身上)都不好,同房属于淫欲(夫妻同房叫“正淫”;非夫妻同房叫“邪淫”),都会产生负能量,会中和开光物件的正能量,折损自己的福报,败坏自己的运气,减弱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心和虔诚心,渐渐的就会不灵了。同理,经常出入KTV夜总会、蹦吧、屠宰场等负能量较重的地方同样如此。所以要常念阿弥陀佛来滋养它们它,才能长久的保持效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