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5709

印度教关于轮回的理论,原始佛教反对轮回

兴仁信息网2023-08-27 22:37:380

佛教的轮回和印度教的轮回有什么区别

印度教的轮回和佛教的轮回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轮回的起因不同:印度教认为世界是由其三大主神之一“梵天”创造的,有了世界才有了众生的轮回;而佛教认为轮回的原因是众生一念妄动而起惑造业,才产生了宇宙和轮回之事,并没有一位实实在在的造物主存在。

2、解脱轮回的方法不同:印度教认为解脱轮回的方法要靠神的恩宠,通过学习知识,在实际中要修苦行才能解脱;而佛教认为解脱轮回的一般方法是修行人断除见思烦恼,特殊方法是修行净土法门,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可出离轮回。虽然佛教也“以苦为师”,但并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主要是观察三界之内“一切皆苦”来引发并保持自己的出离心。

虽然两者对于因果轮回报应的理论是相同的,都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但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很大,如印度教主要信仰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位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而佛教认为印度教的“梵天”,也就是大梵天的天王虽然是天道的高级生命,但是仍然处于轮回当中。也没有创造世界的神存在,一起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因果规律自然运转而已。每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断恶修善,灭尽烦恼,都能获得解脱。

佛教的六道轮回分别指哪六?

六道: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印度教主张的是什么思想?

印度教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相信灵魂转世,认为动物、人类、神的生命都处在无穷无尽的循环系统中,每一段生命由前世行为所决定,人在前世有善良行为就能升天,否则就堕为畜类。如果想解脱生死轮回,获得一种永恒状态,那就要与梵合而为一。

什么是婆罗门教,有没有六道轮回

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最高的)教士和学者。刹帝利:(下个)贵族和战士。吠舍;(下位)农夫和客商。首陀罗:(最低的)农奴和奴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轮回理论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后来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欲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六道”。

六道轮回图

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间道;三、 修罗道;四、 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传说,当最高灵魂醒着时,世界是活动的;当他躺下时,世界就平静下来;当他要睡时,万物就消失融化于最高灵魂之中。最高灵魂就是通过睡和醒,永无休止的让万物生生灭灭。

佛教传入后认为地狱是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间认识的“重狱”便是“十八层地狱”,

所谓六道轮回: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道教的神仙以及佛菩萨、罗汉 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因果报应

婆罗门教称

因果报应:

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婆罗门教所说的轮回。

六道分界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轮回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说是凡夫,生死流传,不能出离,如同漫漫的长夜,虽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还是要受轮回。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间,这有形世间为无名烦恼所包围,所以世间为五浊恶世。在六道轮回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内,都要接受轮回,这因此佛经说三界犹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烦恼无名之火所烧。

据经典所指出,行十不善业因缘故,要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行十善业道因缘故,则生天界及人界。所谓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灵魂所居之境界,此境界虽然享福,但是福报总有享受完的时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堕落,仍然要轮回的。

至于阿修罗境界,就是精灵世界,停留在精灵世界的灵魂,固然生前也修善业,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称为“正神”,只能称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罗境界的环境是最复杂,“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间者,以此类为最多。 故人若有“正气”,邪气不能生。人若有邪念,“邪气”乘隙而入。因此,所谓“走火入魔”就是人先有邪念,邪气乘隙而入者也。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

因果报应之二

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后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有二项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 六道轮回有四项是无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 有形的称为“有器”,无形的称为“无器”。

教中虽然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但更正规的提法是“因缘果报”,那么“缘”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缘”的内容及其简单,简单地说就是“条件”。比方说:蛋可以孵成鸡,但是孵成鸡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个一定的温度就是“缘”。虽然蛋可以孵鸡(因果条件具备),但是,不具备一定的温度(缘),蛋是不会成鸡的。

因此,佛教中叫人“修行”,脱离六道轮回,就是从“缘”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恶因变成恶果;而让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尽快成熟,变成善果。从而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

缘,不过是讲事与事之间的联系分别化,很容易造成事物发展的不良性,因为,同样的一件事,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遭遇,这不仅仅是事物条件造成的,还有社会环境影响,毕竟,在宏观上来讲,好与坏的定义都是人定的,而不是自然规律。

释迦牟尼(原始佛教思想)对非我和无我的否定意义和目的是什么_百度知 ...

为什么会有非我与无我,我觉得这是个哲学问题。因为你理解非我与无我的含义,所以就不加赘述了。非我无我乃是学佛的第一步,也就是学佛的结论。通常的无我除却要达到无身见以外,还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才可以得定。光是得定了无我,还不算佛法的究竟,我见没有了,只达到人无我的境界,人无我是小乘的果位,最后还要法无我,形成人法二无我,到达就会成佛。从这些无我的基本理念看来,无我乃是学佛的一个重要途径,佛法讲究因果,之所以要无我必定要起因果。看到你的问题我思索后觉得,这就必须要谈到释迦佛法是什么讲什么要什么。众所周知,释迦一生说法四十五年,他的教法究竟是什么?从大处而言,他的遗教经典,综合起来,有三藏(经律论)十二部(契经、重颂、讽颂、因缘、本事、本生、阿毗达摩、譬喻、论议、自说、方广、授记)。然而无论他是大乘或小乘佛法,只在方法上和程度上,略有授受的深浅不同而已,而他最终要求的目的-----达到解脱和涅槃的果位,并无二致,所以所有的释迦佛法都是以此为生的。涅槃是佛学专有名称,他是代表宇宙万有与众生生命的身心总体,在他万机未动之处,身(生理)心(意识形态)一念不生的原始寂寞情状中,他是寂然不动,超越形而上的体段,所以佛学为了形容他的绝对待、无形相、无扰动、无境界的境界,另行命名他是寂灭的情况。为了引申涅槃寂灭的功能,并非空寂如万物死亡的断灭,所以又说他是原名清净的大觉。他以无相状之相,是其实相,所以他是超越思想意识,不是言语、文字、理论可以尽其极致的微妙法门,这是释迦佛法中的一只正眼,也是所有佛教学理包藏的真正目的。那么,由此可见,要求证得涅磐的入门方法,在人而言人,除了从这个现成的身心着手以外,也就没有什么多么高超的妙法了。我们回过头来看所谓的人法二无我的境界,不正是和涅槃寂灭的功能无二么?使得我身心回到所谓寂灭又或原明清静的大觉状态,最终成就佛法成为众生所云之佛么?以上是我看到你的问题后自己的分析,如果有佛教学者对本人观点有异议的,请原谅本人的冲动。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戒定慧

三无漏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