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5395

易经卜卦基础篇一作者易经家居风水,用易经如何占卜

兴仁信息网2023-09-16 09:14:400

如何用《易经》卜卦?

所谓易经八卦“算命”,主要是通过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配以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用以测算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要发生的事,如:天时,求官,风水,婚姻,捕盗,遗失,出行,交易,寻人,见贵,田种,求财,六甲,望事,疾病,词讼等等。算卦先生在让人摇卦之前,总是先警告说,只能测一件事,多了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易经八卦算命的背后,遵循着一条哲学原理:偶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或者说,两个偶然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国人最为熟悉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经典概括: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向,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说得实在是晦涩难懂,其实很简单。比如,一个卵子,和成千上万个精子中的一个相结合,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件,然而,这一偶然事件却和多少年前一对男女偶然相遇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前一个偶然事件,就不可能有后一个偶然事件发生。所以说,偶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间是相关联的。

运用易经算卦的过程一般是先确定要算的一件事,比如,丢了东西,看看到哪个方向能找到。然后摇卦,有很多种摇法,最常用的是用三枚乾隆铜钱,先后摇六次,按照每次摇出铜钱正反面所对应的阴阳爻,得出卦形,即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丢了东西,是一个偶然事件,摇出来的一卦是另外一个偶然事件,然而,这两个先后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偶然事件是相关联的。

老祖宗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易经的伟大和玄妙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后一个偶然事件的分析,可以推断出与其有着必然联系的前一个偶然事件的情形。就好比易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函数,输入一个变量,便可得到一个仍然含有未知数的方程,通过对方程的解析,可以得到方程的近似解。至于解的精确度如何,当然,还是要看解方程的人的道行高低。然而,无论这个“解”能否被正确表达出来, “解”都已然表现在所得到的卦象之中了。

能否悟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 占卜

看你要学哪方面的了。最好是南怀谨的书,非常合适入门,学奇门的话要看张志春的。我就买了张志春全套书。要学六十四卦的话就买《周易今注今译》,这书很好。

易经入门占卦解卦的文章节选

《易经入门》中阐述了最完整、最清楚、最简易的易经占卦解卦法,最完整的卦辞呈现:详细列出《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所有卦辞与爻辞,利于解卦时参考运用。并以时运、财运、家宅、健康四大面向,解析卦辞与爻辞的实用意义。最清楚的卦象图示:明确标示出每一卦的卦象,并设计图文式的索引标签,方便快速查阅。最简单的卦义分析:提供生活化的解卦示范与深入浅出的义理启示,是学习《易经》解卦的最佳参考工具。《易经》的制作,原起于忧患意识,这也是现代人学习《易经》占卜的最大原因——趋吉避凶。《易经》占卦并非,它旨在点出人生中所会面临的各种顺逆境,使身在其中的人们,可以从占卦的指点中,学习调整自我心态的方法,进而以健全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机会与困境、成功与失败,避免迷失于表面的得意或低迷之中。

《易经》作者是谁?

作者是姬昌,《易经》又称《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姬昌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国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

季历死后,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

周易,师卦:六三,师或舆尸,凶。怎么解?

出师以律,听命舆尸,惑也。当师卦之时,王专命于丈人,众人皆听命也。六三或于王命与军律之间,虽王大于丈人,亦无功也。故言“大无功也”,六三惑于其命,乱于军律,失其所居,迷其所向,凶之大矣。

师卦的《哲学易经》之《师卦》

师卦

师:贞,丈人吉,无咎。《彖》日: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象》日: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争讼不成必然会聚合以众合力而战,故受之《师》。师,众也。也就是众人集合的团体。众人集合一团就能化弱为强,就能维护正义,就能战胜一切邪恶的,就能捍卫自己不受侵害。因此,要想维护利益和将来的利益人们就不得不站立到共同的立场上来,就得建立一个以共同利益为中心的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捍卫之师、正义之师。因为只有这样的军队的形成才能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才能捍卫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才能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姿态凝聚人心全面发展。故《师》卦说:“众人合力一团才能守贞其利,仰仗于人,吉又何咎。”试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作后盾怎能抵御外部敌对的强力掠夺,又何以存身利已,更无尊严可言了。

《彖》辞说:师就是众合之体,贞就是守正之道。能够把众人凝聚起来而又能行守正之道则可王天下矣。因为只有把人们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刚强有力的整体而能应变一切,只有把人们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而冲破险难,使社会趋向和平、安定、繁荣。因此能以此治天下民必从之,是以吉又何咎。

《象》辞说:地中有水,润下就湿,汇合于流,其势浩荡,这是《师》之象。是以君子观之,思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汇合于流则江水滔滔而奔腾于四海其势无可阻矣,从而当效法于水畜养民众、容和民心、凝聚民力。

初六:师出以律。否藏,凶。《象》日: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众人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律其纪就难以齐人心,人心不齐心志各异是以否藏而有凶之见矣。因此“师出以律”首先就得制法度明号令建立一个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的制度建成才能壹行其纪万目皆起,壹行其纲万目皆张而天下和服。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何以行其政肃其法,如果没有一个健有力的制度何以整肃人们的行为,是以有勃之见而凶出矣。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日: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在师,存在于师、生存于师、依赖于师。是以在师,中正吉祥,没有灾咎,承天宠也。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只有依靠群体力量的维护才能战胜一切和捍卫一切,故王多次赐命,赏牿天下,怀万邦也。

九三:师或舆尸,凶。《象》日: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合众以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捍卫自身的利益,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是为了大家过上好日子。如果相互结合反而带来了内哄内斗和凶事的产生,这样的组织有什么作为呢?乌合之众,必大而无功。

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日: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有师阵列和驻地,没有灾咎。有师阵列和驻地才能应突变防不虞,使一切正常和有序发展,是以未失常也。故作为一个国家当建立边防体系,设立官府机构,加强治安队伍,做好一切防范措施才能应突变防不虞,使社会永远处于稳健的发展。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日:长子帅师,以中正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禽,擒也。田有所擒,利当执言。分封行赏无有其过,充罚无有其私,则民心和民志从无有咎矣。故作为君长为兄者等当表率于师,身体力行,以求中正。没有学问的见识短浅的人只会造成社会危害,卜问有凶灾。故用人不可不慎,如赏罚不明,荣利辱害失度,谁效死而折服,更无从谈起牧民履政了。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日: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大君,是最高统领的意思。最高统领当号令天下成立国体修建家园,这样才能阻止一切唯利是图只求自大的小人行径而归正天下,使人们主权得以体现,民主得以解放,社会得以安定,人能得以展现,社会得和谐。故“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当以正功也;小人唯利是图只求已为,必乱其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