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6447

古代嫁娶的三书六礼,中国传统的嫁娶

兴仁信息网2023-10-12 17:26:220

古代婚礼中的“三书六礼”,指的究竟都是什么?

看古装电视剧,古代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剧中古代人结婚总会说到三书六礼,跟人的印象总是有钱人家的一种礼仪。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与迎书,随着时代发展,三书现在很多地方已逐步省略,取而代之是微信群发,或者电子版书帖。

“聘书”是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一般格式如下:预报佳期,府亲翁如面:犬子与贵府千金经媒妁之言,预结秦晋之好。谨预定淤农历某年某月某日,为犬子与贵府千金完婚之佳期。

“礼书”是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为迎娶贵府千金略备:聘金、酒、肉、绸布、礼服,些许娉礼望请笑纳。淤农历某月某日,特谴携犬子到贵府行聘。

“迎书”是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现在流传下来的迎书内容较少,很多地方已经不再用。

而六礼则是,男女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财物就叫作聘礼,也称彩礼、聘财、财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与亲迎。

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样的传统在现在社会中已经较难看到了。

总之,婚嫁是人生的重要大事,由古至今,婚姻都是严肃而庄重的,因此结婚过程都会遵从传统习俗,礼节虽然繁琐,但盛大的出嫁迎亲礼节,令旧时的封建婚姻多了些庄严与神圣感。

古人结婚到底有多繁琐?三书六礼都有哪些?

很复杂,很多流程,具体如下分析:

一、古人结婚流程非常繁琐。

从古至今,结婚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古代就更加看重。古代男子娶大老婆的时候,结婚礼节非常繁琐,没有人一个敢怠慢,要按照“三书六礼”婚俗。何为“三书六礼”婚俗?就是聘书、礼书、迎书为三书,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六礼。

就单单三书这个流程走下来,都是不简单,更加不要说六礼。因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代的婚俗真的非常繁琐,不跟我们现代一样,都是简简单单,大家吃顿饭就行了。

除此之外,最先实行“三书六礼”婚俗应该是西周,从此之后各朝各代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折腾。总之给人一种结婚就是人生大事,多了一种神圣感。

二、“三书六礼”婚俗。

首先,古人结婚要去提亲,女方家同意,就给聘书,双方就这样定下来,接着再给礼书、迎书,简单说就是给彩礼的物品和数量,还有什么时候迎娶过门。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贵族,结婚都是一次,只要是娶大老婆,结婚当天都是需要去祖庙行拜见礼,告诉祖宗自己要出嫁了,之后才能上花轿到男方家里。

其次,女方带着嫁妆一路浩浩荡荡到男方家里,要是嫁妆多,一路上都是喜庆的红色,也称为“十里红妆”。而女方的嫁妆多少,也决定她在丈夫家里的地位,就算她很单纯,没有任何心计,夫家没有一个人可以夺她嫁妆,这些嫁妆终身都是属于大老婆。

最后,很多小伙伴会说,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小老婆夺大老婆嫁妆,丈夫夺大老婆的嫁妆给小老婆,这只能是少数。大多数没有人可以夺大老婆嫁妆,不要以为大老婆身后娘家是放着看的。

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

三书六礼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古代男女成亲的三书六礼都是什么?

引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关于婚嫁是非常讲究的,对于古人来说结婚的话是要讲究三书六礼,三媒六证。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会听过古代人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是需要在各种规范礼仪夏生活的,像婚假的话都需要按照规矩办事情。三书主要是在婚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文书,包括礼书,聘书和迎书。六礼是从求婚到完婚,整个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礼法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以及亲迎。所以在古代某些时代如果不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就不被承认的是不会承认是明媒正娶的,而且礼节是否完善也意味着婚姻是否吉利。不过在不同朝代时期,婚俗礼仪也有所不同。

成亲礼仪

首先男方会先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答应之后男方在备好礼去求婚,男方家里在进行纳采时需要准备关于30种具有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方。女方家长在接受提亲之后,再将女儿的八字给到男方。男方收到女方的八字之后,就会将双方的跟帖给到组方来请示吉凶,确保双方八字没有相克相冲,再进行缔结婚姻。之后在大婚前一段时间,男方请媒人带好聘礼和礼书到女方家里,这个时候女方是需要回礼的。之后再由男方家里选定良辰吉日,进行迎亲,完成拜天祭祖的仪式。

定亲

在古代定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男方是需要准备一些东西给到女方,女方回礼一般是由经团邮包或者女方自己做的绣品同时也要给定金凭证,即过书。女方在给到男方回听俗称文定。

总结

最后从这些礼节当中可以看出古代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也开始省去了很多环节也都开始提倡从简,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为了彩礼以及婚宴这个事情发愁。

求古代婚姻制度,详细的,特别是清朝后期的变化,还有民国时期的婚姻制度...

首先我说一下清朝人们的婚姻条件。 (1)结婚年龄。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 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 (2)"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 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 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大清律例.户律. 婚姻.男女婚姻》规定:"嫁娶皆由祖父 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 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 主婚。"封建国家法律赋予尊长对卑幼的 主婚权,同时也要求主婚权的行使必须符 合国家法律有关规定。 对于诸如嫁娶违律、隐瞒残疾、老幼、庶 出、过房、乞养等情况,主婚人要承担相 应的法律责任。清以前家长的主婚权在事 实上已经存在,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时,家 长主婚权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 家长主婚权实际上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 权。中国父母几千年来一直掌握着这个大 权,到清朝时,则不管在法律条文上,还 是在社会实际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家族本位 主义的进一步泛滥。 婚姻制度由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自主权,从 而使男女私定终身的情况被视为非法。男 女的私自结合,不仅为舆论所不齿,而且 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强制离异的情形之一。 (3)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 件 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 得反悔。《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 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 者,笞五十„„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 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 亦如之,不追财礼。"婚约约定的主要内 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约未至男家不得 强娶,期约已至女家不得拖延。若男家强 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 无故超过婚约约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 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归者,女方可以另行 择配,但须官府对男方情况予以核实并出 具证明。 婚约可以因一方的犯罪而解除。清律在 《婚约不许反悔》条后但书:"„„其未成婚 男女有犯奸盗者,不用此律",并且"男子 有犯,听女别嫁,女子有犯,听男别 嫁"。婚约之外另有婚书,依清律规定和 民间习惯,婚书由男女双方主婚人、媒妁 画押。 一般情况下,男方之家给予女方的聘礼情 况应在婚书中有所载明。婚书一式两份, 男女双方家长各执一纸。 聘财是清朝婚姻成就的关键要件,《大清 通礼》对一至九品官员的婚娶聘礼作了具 体规定:"一品至四品,币表里各八两, 容饰合八事,食品十器。五品至七品,币 表里各六两,容饰合六事,食品八器。 八、九品及有顶戴者,币表里各四两,容 饰合四事,食品六器。"

古代结婚礼仪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嫁礼仪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