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9111

五道轮回是哪五道,道教的五道轮回来自哪里

兴仁信息网2023-05-28 11:17:300

道教的五道轮回是由谁最先提出的?在什么时间?多少年前?

道教的五道轮回最早出自《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一书,作者、年代已不可考。

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据《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载: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神道)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

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饿鬼道)

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人名。(地狱道)

作用

其义宣传行善者成神,作恶者下地狱,劝人弃恶从善

“轮回”是什么意思?道教中的“五道轮回”指什么?

“轮回”的意思是,佛教当中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肉体会死亡,但是里面的灵魂却可以不断的循环,从一个身体里脱离而出投胎成为另外一个人,从而可以无止息的循环,生死相续

道教中的“五道轮回”指神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轮回的说法是释迦牟尼佛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重新打造,最后归为己用来发展佛教。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如果死了就跟重生是一样的,因为这个人的灵魂还在。但是如果灵魂没有“领悟”或者“修仙”,那就必定会在红尘中不断沉沦,轮回不断,无法解脱。

“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大智度论卷十六说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 大乘心地观经卷三:有情轮回,生于六道,如车轮之无始终。成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自如观佛三昧海经卷六。

因而佛教按照善恶来分,分成六道。

道教和佛教的轮回相比,少了阿修罗道。道家讲究阴阳平衡,人就是大自然阴阳调节后的产物。如果生前做的坏事多,那么死后的魂体属于阴性,会去幽冥界,去饿鬼道、地狱道或者畜生道。如果生前积德向善,好事做的多魂体就会偏向阳性,回去天上当神仙,入神道。然后根据修行等级,再来划分是鬼仙、人仙、神仙、天仙、地仙等等这些仙级等级。

轮回的说法,给了贫苦大众一个虚假的希望,毕竟没有人知道死后到底是怎么样。但是这个说法把人的善恶和死后的状况做了个联系,起码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的尊重,对修性守道的追求。最后达到脱离“五道”,生道合一的境界。

佛教“六道轮回”与道教“五道轮回”相比有什么不同?

“轮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与道教信仰中的“五道轮回”又有怎样的异同呢?

说起我国的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已发展千年的宗教。中国传统思想劝人向善,这两大宗教亦是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两大宗教的部分教义相互借鉴并产生融合。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中,我们竟能看到类似的神明。

例如:

道教的华光大帝,在佛教的形象为华光天王佛;

道教雷部马天君,则是佛教的护法四圣之一。

......

不过,由于信徒的追求不同,所以,佛道的某些概念亦有差别。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是依托于“三世因果”存在的,这是一套相对严谨的宗教理论。在佛教中,“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所以,这里所谓的“三世”,并不可望文生义地将其理解为“前世现世来世”,这个概念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段的泛称。“六道”所指的是六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依照所处境界的不同被分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

想要剖析佛教的轮回,还得结合佛教思想劝人向善的基本观来看。

佛教教义认为:人所做出的善行和恶行都属“因”,这些“因”会酿成不同的“果”。对“果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来世托生的“道”。

可以说,这种思想与中国人信奉的“善恶有报”观念如出一辙,生前多做好事,便能得到善报,来世前往天道或人间道享受福报。若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轻则堕入畜生道,重则沦落下界,在饿鬼道和地狱道中受苦。“三世”循环往复,这种命运的转轮是为“轮回”。

之所以佛教会出现这种理念,完全是因为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及追求所决定的。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佛教徒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无为、自在、不生不灭),超脱轮回,不再局限于被摆布的命运。

显然,这种追求与道教的理念是相悖的。

修道者希望通过不辍的修行,将来能白日飞升或兵解成仙,永恒地留存在世界上,达到“仙道贵生”的目的。对于修道者来说,他们所修的并不是“来世”,而是永恒的“今生”。

既是如此,“轮回”的概念在道教是否适用呢?

由于理念相悖,所以,最早的道教是并不存在“轮回”这一概念的。既然,修道者能够通过修行永远留存于今生,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进入轮回。

不过,张道陵祖师所创建的道教发展到北魏时期时,寇谦对教义进行了一番修改,与佛教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寇谦认为:并非所有修道者都能修炼有成,他们仍要受轮回之苦,终有一日进入来世。所以,为了鼓励信徒修行不辍,寇谦提出前世的修炼对今生亦有影响,今生的修行会为来世奠基。从这以后,道教开始有了“轮回”和“功德”的概念。

王重阳创立全真派后,这种思想被写入道书:

“所以来生而身有等殊,寿有长短。既生复灭,既灭复生。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

“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也。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道教引入了“轮回”的概念,并借鉴了佛教的“六道”,创造出“五道”的说法: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

四道者,神入薜荔者,饿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者,地狱名也,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

这“五道”说把生命分为五类,分别为天、人、禽兽、饿鬼、地狱,合称为“众生”。最低、最痛苦的是地狱,最高、最清静的是天。天神与人同属众生,“各有寿夭”,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然而,虽然道教有五道之说,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并不是飞升天道,仍是永远留存在世界上,“与道合一”才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以生为乐,并进而追求长生不老。甚至于,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取决于“天命”。正如《西升经》所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的生命存亡、寿夭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由天命决定。人只要修道养生、与道合一、安神固形,就可以长生不死。生与道合一,生与道相保,即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更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

不过,在与佛教思想的融合过程中,道教的留存出现了变通。

此后的道教认为:“守虚无者”是修道者的最终形态,以这种方式证道者可以与自然融合,这一点与佛教的“涅槃超脱”高度相似。对于道教来说,飞升仙界只是修行的一个阶段,成为仙人的“守神者”可以居住在天宫,在此地向更高的境界修行。

在修行方式上,道教更倾向于今生的修行。修道者本着“无量度人,仙道贵生”的信念济世度人,并以此作为修行之本,这一点,与佛教视前世现世来世等同的思维略有不同。

请问佛家讲的六道轮回指的是哪六道?

六道者: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教“六道轮回”与道教“五道轮回”相比有什么不同?

“轮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与道教信仰中的“五道轮回”又有怎样的异同呢?

说起我国的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已发展千年的宗教。中国传统思想劝人向善,这两大宗教亦是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两大宗教的部分教义相互借鉴并产生融合。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中,我们竟能看到类似的神明。

例如:

道教的华光大帝,在佛教的形象为华光天王佛;

道教雷部马天君,则是佛教的护法四圣之一。

......

不过,由于信徒的追求不同,所以,佛道的某些概念亦有差别。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是依托于“三世因果”存在的,这是一套相对严谨的宗教理论。在佛教中,“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所以,这里所谓的“三世”,并不可望文生义地将其理解为“前世现世来世”,这个概念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段的泛称。“六道”所指的是六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依照所处境界的不同被分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

想要剖析佛教的轮回,还得结合佛教思想劝人向善的基本观来看。

佛教教义认为:人所做出的善行和恶行都属“因”,这些“因”会酿成不同的“果”。对“果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来世托生的“道”。

可以说,这种思想与中国人信奉的“善恶有报”观念如出一辙,生前多做好事,便能得到善报,来世前往天道或人间道享受福报。若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轻则堕入畜生道,重则沦落下界,在饿鬼道和地狱道中受苦。“三世”循环往复,这种命运的转轮是为“轮回”。

之所以佛教会出现这种理念,完全是因为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及追求所决定的。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佛教徒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无为、自在、不生不灭),超脱轮回,不再局限于被摆布的命运。

显然,这种追求与道教的理念是相悖的。

修道者希望通过不辍的修行,将来能白日飞升或兵解成仙,永恒地留存在世界上,达到“仙道贵生”的目的。对于修道者来说,他们所修的并不是“来世”,而是永恒的“今生”。

既是如此,“轮回”的概念在道教是否适用呢?

由于理念相悖,所以,最早的道教是并不存在“轮回”这一概念的。既然,修道者能够通过修行永远留存于今生,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进入轮回。

不过,张道陵祖师所创建的道教发展到北魏时期时,寇谦对教义进行了一番修改,与佛教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寇谦认为:并非所有修道者都能修炼有成,他们仍要受轮回之苦,终有一日进入来世。所以,为了鼓励信徒修行不辍,寇谦提出前世的修炼对今生亦有影响,今生的修行会为来世奠基。从这以后,道教开始有了“轮回”和“功德”的概念。

王重阳创立全真派后,这种思想被写入道书:

“所以来生而身有等殊,寿有长短。既生复灭,既灭复生。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

“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也。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道教引入了“轮回”的概念,并借鉴了佛教的“六道”,创造出“五道”的说法: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

四道者,神入薜荔者,饿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者,地狱名也,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

这“五道”说把生命分为五类,分别为天、人、禽兽、饿鬼、地狱,合称为“众生”。最低、最痛苦的是地狱,最高、最清静的是天。天神与人同属众生,“各有寿夭”,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然而,虽然道教有五道之说,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并不是飞升天道,仍是永远留存在世界上,“与道合一”才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以生为乐,并进而追求长生不老。甚至于,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取决于“天命”。正如《西升经》所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的生命存亡、寿夭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由天命决定。人只要修道养生、与道合一、安神固形,就可以长生不死。生与道合一,生与道相保,即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更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

不过,在与佛教思想的融合过程中,道教的留存出现了变通。

此后的道教认为:“守虚无者”是修道者的最终形态,以这种方式证道者可以与自然融合,这一点与佛教的“涅槃超脱”高度相似。对于道教来说,飞升仙界只是修行的一个阶段,成为仙人的“守神者”可以居住在天宫,在此地向更高的境界修行。

在修行方式上,道教更倾向于今生的修行。修道者本着“无量度人,仙道贵生”的信念济世度人,并以此作为修行之本,这一点,与佛教视前世现世来世等同的思维略有不同。

“轮回”是什么意思?道教中的“五道轮回”指什么?

“轮回”的意思是,佛教当中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肉体会死亡,但是里面的灵魂却可以不断的循环,从一个身体里脱离而出投胎成为另外一个人,从而可以无止息的循环,生死相续

道教中的“五道轮回”指神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轮回的说法是释迦牟尼佛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重新打造,最后归为己用来发展佛教。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如果死了就跟重生是一样的,因为这个人的灵魂还在。但是如果灵魂没有“领悟”或者“修仙”,那就必定会在红尘中不断沉沦,轮回不断,无法解脱。

“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大智度论卷十六说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 大乘心地观经卷三:有情轮回,生于六道,如车轮之无始终。成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自如观佛三昧海经卷六。

因而佛教按照善恶来分,分成六道。

道教和佛教的轮回相比,少了阿修罗道。道家讲究阴阳平衡,人就是大自然阴阳调节后的产物。如果生前做的坏事多,那么死后的魂体属于阴性,会去幽冥界,去饿鬼道、地狱道或者畜生道。如果生前积德向善,好事做的多魂体就会偏向阳性,回去天上当神仙,入神道。然后根据修行等级,再来划分是鬼仙、人仙、神仙、天仙、地仙等等这些仙级等级。

轮回的说法,给了贫苦大众一个虚假的希望,毕竟没有人知道死后到底是怎么样。但是这个说法把人的善恶和死后的状况做了个联系,起码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的尊重,对修性守道的追求。最后达到脱离“五道”,生道合一的境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