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5018

香山寺开光什么时候,开光一般几点到几点

兴仁信息网2023-06-18 10:19:250

龙门石窟里有什么景点?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 龙门石窟

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现在,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药方洞

看完古阳洞,我们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台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这是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看经寺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香山寺

龙门石窟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平顶山市都有哪些寺庙

唐代观音寺院 该寺位于浚县城北10公里王庄乡大赵庄村,为唐代仪凤四年李治皇帝钦赐兴建,经明崇祯七年、清光绪十二年及近代三次修葺

普陀山的观音道场释疑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补怛洛迦,住于南印海上。是一个岛屿。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对其宣说大慈悲法。

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佛在世时,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他的道场,可以考察的,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有二处。

《大唐西域记》一书有这样的记述:唐玄奘到西天取经,曾去印度的布怛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布怛落迦按梵文音译为普陀洛迦,意为光明山、海岛山。舟山的普陀洛迦和西藏的布达拉,都是由此译音而得名。后为区分两岛,遂一称普陀山,一称洛迦山。这样,从印度梵文布怛落迦到中国成了普陀珞珈。

布怛落迦按梵文potalaka音译为普陀洛迦、布达拉,意为光明山、海岛山、小白华山。舟山的 普陀洛迦和西藏的布达拉,都是由此译音而得名。

布怛洛迦,梵文potalaka音译为补怛洛迦、普陀洛迦、布达拉等。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慧苑著《新翻华严经音义》卷下:“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此山被定为现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位于提纳弗利(Tinnevery)县境。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的地方。我国藏族僧人多罗那他(公元1575——1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优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礼。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均由此得名。

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大唐西域》玄奘所记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或涂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满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

观世音菩萨在此山为无数菩萨、声闻、天部说法外,还常随释迦牟尼佛到各地说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经》说:佛在室罗伐竹林道场,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后围绕。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呈锐长三角形,南北长约1.05公里,东西宽0.6公里,面积0.36平方公里。岸线长3公里,海拔97.1米。从普陀山远望如一尊海上卧佛。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说: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大林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二万人俱。时毗舍离国人民遇大恶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以大悲心,怜悯一切,救济苦厄,俱到此国,住城门间,放大光明,照毗舍离,皆作金色。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大悲薰心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咒》。《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授记经》说:佛在波罗奈仙人鹿苑中,与大比丘二万、菩萨二千人俱。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与眷属,如力士屈伸臂顷,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与八十亿菩萨前后围绕。

.

一、印度补怛洛迦山:传说印度南海的一个小岛,山上开满了小白花,佛经记载的观音菩萨就是住在那里。南印度巴波那桑(Papanasam)山,位于提鲁内尔维利(Tiruneiveli)县境,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

二、浙江普陀山:唐大中元年(847年)始为道场,最早寺庙建于858年。

三、西藏布达拉宫:藏传佛教最著名的观音道场,俗称“第二普陀山”,最早寺庙建于581年。 其它知名观世音菩萨道场有:

一、四川广德寺:位于“观音(三姐妹)修行故里”遂宁,始建于唐朝开元年前(713年)。

二、河南香山寺:千手千眼观世音得道正果之地,在汉化佛教史上地位非凡,始建于东汉末期。

三、广东观音山:观音菩萨幻化三十六法身之所,始建于盛唐。

四、辽宁北普陀:位于黑龙江鹤岗市南郊鹿林山,称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始建于唐武德元年。

五、厦门南普陀:位于福建五老峰山下,全国闻名的寺院,始建于唐末五代,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

六、上杭西普陀:位于福建省西部,闽、粤、赣边区最大佛教圣地,始建于宋代。

七、温州中普陀:位于浙江洞头县本岛之上,于1988年开始扩建。

八、贵阳西普陀:原名白云寺,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以前。

九、东普陀:位于位于荃湾千佛山山麓的老围村,仿杭州市普陀寺建造。

十、海南南山寺:2005年举行“南山海上观音”开光仪式,始建于1998年。

此外,有说中国热河承德的补陀洛寺,日本纪伊的补陀落,下野的日光岛,还有朝鲜的洛山,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陕西历史遗迹

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青龙寺

重点文物

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汉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兴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墙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铜川市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丰镐遗址 周 西安市长安区

阿房宫遗址 秦 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 唐 西安市

黄帝陵 黄陵县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临潼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西汉 兴平市

霍去病墓 西汉 兴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礼泉县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唐 乾县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唐 咸阳市

陕西境内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事变旧址 1936年 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蓝田县

周原遗址 西周 扶风县、岐山县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韩城市

陕西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 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1937-1946年 陕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县

钟山石窟 北宋 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 唐 长武县

西岳庙 明至清 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 东周 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 战国至秦 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唐至元 铜川市

长陵 西汉 咸阳市

杜陵 西汉 西安市长安区

桥陵 唐 蒲城县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户县

陕西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

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 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 战国 华阴市、大荔县 、韩城市

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 陕西省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 麟游县

灞桥遗址 隋-元 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 唐 西安市临潼区

武侯墓 三国 勉县

泰陵 隋 咸阳市

永陵 西魏 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县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县

西安钟楼、鼓楼 明 西安市

水陆庵 明 蓝田县

延一井旧址 清 延长县

陕西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大荔县

花石浪遗址 旧石器时代 洛南县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县

康家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西安市

栎阳城遗址 战国至汉 西安市

京师仓遗址 西汉 华阴市

良周遗址 秦、汉 澄城县

东渭桥遗址 唐 高陵县

玉华宫遗址 唐 铜川市

西汉帝陵 西汉 咸阳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三原城隍庙 明 三原县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 户县

公输堂 明 户县

仓颉墓与庙 明、清 白水县

泰塔 北宋 旬邑县

香积寺善导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隍庙 明、清 西安市

白云山庙 明、清 佳县

八云塔 唐 周至县

泾阳崇文塔 明 泾阳县

彬县开元寺塔 北宋 彬县

韩城普照寺 元 韩城市

韩城文庙 明 韩城市

韩城城隍庙 明 韩城市

党家村古建筑群 明、清 韩城市

耀县文庙 明 铜川市耀州区

澄城城隍庙神楼 明 澄城县

镇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阳宫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户县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县

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 洛川县

杨家沟革命旧址 1947~1948年 米脂县

陕西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岗寺遗址 旧石器时代至汉 南郑县

石峁遗址 新石器时代 神木县

石摞摞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佳县

李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乡县

北首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宝鸡市

东龙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商洛市

横阵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阴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涧县

梁带村遗址 周 韩城市

杨家村遗址 周 眉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扶风县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县

秦东陵 秦 西安市

张骞墓 汉 城固县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伦墓和祠 清 洋县

精进寺塔 唐至宋 澄城县

长安圣寿寺塔 唐 西安市

长安华严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寿圣寺塔 唐 合阳县

昭慧塔 唐 高陵县

开明寺塔 唐 洋县

大秦寺塔 宋 周至县

太平寺塔 宋 岐山县

武陵寺塔 宋 永寿县

神德寺塔 宋 铜川市

法王庙 宋至清 韩城市

北营庙 元 韩城市

五门堰 元 城固县

吴堡石城 明至清 吴堡县

周公庙 明至清 岐山县

榆林卫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张良庙 明至清 留坝县

扶风城隍庙 明至清 扶风县

玉皇后土庙 明至清 韩城市

玄武庙青石殿 明 合阳县

庆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阳文庙 明 咸阳市

盘龙山古建筑群 明 米脂县

姜氏庄园 清 米脂县

丰图义仓 清 大荔县

灵岩寺摩崖 汉至民国 略阳县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县

杨珣碑 唐 扶风县

万安禅院石窟 宋 黄陵县

易俗社剧场 民国 西安市

渭华起义旧址 1927年 华县

吴旗革命旧址 1935年 吴起县

保安革命旧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韩城、榆林、汉中、咸阳。

极乐寺的寺庙法会

2009年12月20日,湖北省黄石市极乐寺隆重举行了西方三圣佛像开光暨纪念常乐老和尚圆寂八周年法会。

极乐寺原名东土庵,是位于黄石市十三排山边的一座小庙,常乐上人来寺主持修建时,故改名为极乐寺,是一所专修净土法门的道场,现任极乐寺当家指月法师带领信众每月如期打佛七,故此这里每天都有着悠悠不断的弥陀佛号梵音,使小庙增添更多的色彩,同时也更加庄严。

上午十点,开光法会在四众弟子的梵音唱诵中拉开帷幕,省佛协会长,东方山弘化禅寺方丈正慈大和尚主持了法会,法缘殊胜,整场法会如法如律,十分圆满。

开光法会结束后,正慈大和尚给大家作了“要把老和尚的精神传承下来,长幼有序,尊卑有礼”的开示。他说“极乐寺今天的开光法会与众不同,它是在常乐上人示寂八周年特殊的背景下举行的,因此有其重要意义,他回顾了老和尚修建极乐寺所付出的丰功伟绩,他说极乐寺有今天的成果,它凝聚了常乐上人一辈子的汗水和心血,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缅怀上人的慈悲济人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来,做到长幼有序,尊卑有礼,按照佛教教义传承老和尚的夙愿,要常发忏悔心,把极乐寺办成一个有学风,有道风、有家风的情景的净土道场,以实际行动真正的感恩于常乐上人。

参加法会的有常乐上人的弟子,徒孙以及黄石周边的信众三百余人。

永庆寺的法会

由资中籍新加坡华人许志扬先生无偿捐赠的万年乌木千手观音开光法会时间于农历二五五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公历二00八年四月二日)上午十时举行。参加开光法会的有内江市有关领导、三县两区民族宗教局领导、资中县县委、政协、政法委分管领导、资中县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及市、县新闻媒体、三县两区四十余个开放寺庙、广大居士信徒等共计人数一千余人。

法会剪彩活动及揭牌仪式由县民宗局领导主持。市、县领导分别发表讲话并且剪彩。市政协副主席、永庆寺住持共同揭牌。开光活动由资中县永庆寺住持智常主持,省内著名清德、智海、智果等法师开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