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2620

舟山观音开光日子,1997年普陀山南海观音开光

兴仁信息网2023-09-08 05:33:240

南海108观音开先是哪年哪月

2005年四月二十四日(农历三月十六)早上八点三十分,南山海上观音像举行开光大典,由来自海岸四地的一百零八位高僧大德为观音像开光。

舟山观音许愿什么时间去

佛法上对烧香拜佛并没有日子、时辰 的要求,香期什么的只是俗世约定俗成而已。所以只要真正的心诚,不管哪天去都会有福报的。

你也可以在手机上安装 吉星许愿,里面恭请了 观音菩萨 等多尊神佛,十分神圣庄严,平时随身带在身上,既能护身定心保平安,又能时常虔诚祈拜!

愿菩萨保佑你!

观音道场的舟山

被大海包裹的小岛,千百年来不知吸引着多少虔诚的心灵。海天佛国,观音道场,究竟在这里流传着多少传奇的故事?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究竟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  普陀山有三大镇山之宝,杨枝观音碑就是其中的一个。珍藏这块碑刻的寺院也因此得名杨枝庵。这幅观音绘画的作者就是初唐时期有画圣之称的阎立本。

从阎立本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观音菩萨的造型是非常美丽的女性形象。

同是观音的画像,这幅拍摄于《观音宝相集》中的观音像却是一个长着胡子的男性形象,这与常见的观音形象大向径庭,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观音造像还有男女之分吗?观音菩萨的信仰是经过丝绸之路,随着天马、葡萄和胡服一起传入中国的。最初,观音菩萨以伟岸的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于寺院殿堂。 由隋代至初唐,无论是男相还是无性相的观音,都已显示出女性神的端倪。唐代社会的鼎盛伴随着佛教信仰和佛教艺术的普及。观音的形象也开始朝着世俗化发展,变得丰满妩媚,端庄美丽。至此,观音菩萨被改造为中国化的“观音娘娘”,成为一位美丽的女菩萨。

宋代以后由于理学风行,观音的造像也开始受到影响,没有了唐代那般妩媚和暴露。 观音不再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而更像一位慈爱的中年妇女。

访谈:智宗

观音菩萨的变化,他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在印度的时候,观音菩萨他现的是丈夫像,是个男像观音,为什么呢,因为在印度文化当中,他们崇尚的慈悲是男性的特质,凡是女性代表着智慧,这是一点,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是认为父严母慈,女性才具备这份慈悲的美德和品德,所以说为了更方便的让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接受观音菩萨,接受观音信仰,对观音菩萨的外在的形象进行一定的转化和描绘,也是必要的。

看来观音菩萨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中国历史文化及民间信仰的影响,观音的形象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其实在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形象也是有多种变化的,这种变化始终阐释还是与佛教相关的内容。

访谈:普陀山净敏和尚

佛教有两部非常著名的经典,一部是妙法莲花经,一部叫大佛顶首楞严经,那么在妙法莲花经当中有一个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它的一个段落,这里面就讲到了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化身,而楞严经当中就讲到了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印身,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区别,但是大同小异。

如今在普陀山普济禅寺的圆通大殿两侧陈列的就是《楞严经》中所记载的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造像。佛经上说观音菩萨是为了教化不同种类的众生,因时因地因人而示现不同的形象。千手观音就是观音菩萨所示现的众多形象中的一种。佛经说“千手千眼”就是用来观察尘世,救助众生的。

来到观音道场,近距离接触观音文化,有一个疑问是很多人都要追寻的,那就是观音菩萨的来历。观音菩萨究竟由何而来呢?

访谈:普陀山智宗和尚

说到观音菩萨的传说或者说来历,我倒想起来《红楼梦》当中,那些太太小姐们在猜谜语时候,曾经掷过这么一条谜语,谜面叫观世音,打《论语》中的一句话,它的答案叫做随善如真,就说她很好,深受老百姓的信仰和供奉,但是他究竟是什么来历,什么身份什么出处,很多经典上应该说语言不祥,或者说记载也是众说纷纭的。

无论佛教或经典如何记载观音菩萨的来历,但在普陀山人的故事里观音菩萨就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个公主。

普陀山有一个叫桃花岛的地方。传说古时有个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三公主妙善一心向佛,后来出家就在桃花岛的白雀寺。但妙庄王不能容忍女儿出家,因此对妙善公主软硬兼施,但妙善矢志不移。对此妙庄王很是气恼,一怒之下就放火烧了白雀寺。

烧了以后,大火弥漫,妙善公主无处可逃了,就发现一只白雀,把她衔到一个大殿后,白雀把她领到大殿后面以后,这个火就熄了,所以叫白雀寺。当时观音在这里出家以后,妙庄王总以为妙善公主已经死了,就回去了,但是妙善公主没死,他继续在白雀寺出家。如今白雀寺 依然是桃花岛上香火最旺的地方,妙善公主的故事依然在这里继续着。来自印度的观音菩萨,来到中国的乡土后,得到了太多人的喜爱,这里的人们认为观音菩萨就是一个善良的公主,就是多年前生长在这里的一个美丽少女。

来到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成为人所众知的南海观音,也使普陀山成为名副其实的观音道场。那么观音菩萨究竟是怎样来到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普陀山无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听到的故事无不与观音菩萨有关。经过时代的演变,观音菩萨已是完全女性化的形象了。那么观音菩萨是怎样来到普陀山的呢,普陀山又是怎样成为观音道场的呢?

访谈 :普陀山文史专家王连胜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观世音菩萨原来是住在洛迦山,这座山比较小,菩萨看中了对面的普陀山,这个地方很大很美丽的,他要在那边开辟道场,所以从这里洛迦山他一跳就跳过去,飞过去,飘过去,飘到那边观音跳一个很大的石头,他就落下来,留下一个很大很大的脚印,这个脚印像我们普通人两只脚一样大,留下这么一个古迹,观音跳这个石头也是很美丽的,现在我们很多的游客,香客对菩萨的脚印都很尊敬,我看有很多西藏来的,东南亚来的一些信徒,他把头磕到菩萨的脚印里去碰他,他认为我的脑子就聪明起来了 。

远远望去,洛迦山就相一尊仰卧的观音,安静地躺在碧波之上。连接普陀山和洛迦山的这片海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莲花洋。每当海风吹拂,海水翻滚,莲花洋就像千朵莲花盛开,给海天佛国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来到普陀山朝拜的香客,都要在朝拜普陀山之后再去朝拜洛迦山,因此这里自古就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的说法。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据史料记载,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真正确立,是与一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有着很大关系的。公元863年,日本国遣唐僧慧锷在五台山见到一尊观音像,心生喜爱,未征得寺僧同意,就肩扛观音圣像准备乘船回日本。当慧锷上船的时候,本来很轻的观音像突然重不可举,十几个人一齐用力才抬到船上。当船经过普陀山时,本来风平浪静的莲花洋突然涛怒风飞,海水中布满了铁莲花,船被钉住了 ,寸步难行。船上的人无不感到十分恐惧。晚上,慧锷梦到一个僧人模样的人对他说:“你只要把我安放在此山,我就让风送你回日本。”于是,慧锷和众人一起把观音像抬到了普陀山上的潮音洞旁边,被慧锷留在普陀山的观音像,因不肯去日本,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上一位姓张的岛民知道此事后,内心感动,便把不肯去观音请归自己的家中,把房宅施舍出来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它就是现在普济寺的前身“宝陀观音寺”。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是在原先无量殿旧址上新建的。那么普陀山的观音文化的是不是就是从慧锷时候开始的呢?

访谈:普陀山智宗和尚

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按照我们的历史上记载,在晋太康年间,公元3世纪左右 就已经有很多人到普陀山来看这个美景,觉得像他们心目中的普陀山。

看来佛教文化对普陀山的影响是由来已久,但是无论如何,日本和尚慧锷与不肯去观音的故事,的确给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确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就是这个传奇的故事,让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这个虔诚的异国僧侣。

慧锷当年留在普陀山的观音塑像已无从找寻,但是从那时起,中日两国关于佛教文化以及观音信仰的交流就没有中断过。如今日本的中国观音灵场会,经常会派出交流团队朝圣普陀山。从这些来自日本的观音塑像,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当年慧锷留在普陀山的观音塑像的一些特点吧。

如今来到普陀山的人是一定要在普陀山的潮音洞倾听海潮的声音的,康熙皇帝留下的墨宝清晰可见。难道普陀山的海潮声会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吗?原来佛教把佛的声音就比喻为海潮音,他们认为海潮音的原始出处就在普陀山的潮音洞。还有人说潮音洞就是观音菩萨的耳根,来到潮音洞前,聆听海潮的声音,在信徒们看来,他们的祈祷也许已经在观音菩萨的耳边回响了。

来到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不仅形象产生了变化,就连称喂也发生了改变。 也许因为普陀山地处中国南部海域,也许是受吴承恩《西游记》的影响,在这里人们已经习惯于称观音菩萨为南海观音、海岛观音、渡海观音或鳌鱼观音,总之与海很有关系。在普陀山法雨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就塑有海岛观音群雕,据说观音的这个造像就是在普陀道场说法时的形象。

访谈:净敏

四大(佛教)名山当中,我说只有观音菩萨是身居海岛,所以这个观音就必须把他作为一个地域特色的海岛观音,要出现海水,要有山,观音菩萨往往就站在鳌鱼头上,我们也可以把他称为独占鳌头,很吉祥的,观音菩萨有两位侍从,中国人叫金童玉女,在佛教当中男为善才,女为龙女,善才童子和龙女手捧宝珠,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侍从,为了烘托就会出现一些虾兵蟹将,天上会有一些神仙,甚至有人融入了道家的信仰,把八仙过海也拉进去。

海岛观音由于她独特的地域性,更受到这里渔民的敬爱,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在与大海打交道,自然的风浪让他们时时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因此在心理上他们更加需要一个慈爱善良的保护神,因此对于海上观音的信仰就成了他们别无选择的精神寄托。

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在法雨寺的栏杆上我们就拍到了一组中国儒家极为推崇的二十四孝图。

访谈:信光

不只是观音文化,整个佛教的文化跟儒家的思想都是有非常密切的一些相通之处,当然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解说的人也因为自己对佛法对儒学的思想的研究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那么从根本上说,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那么佛家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就把它讲得淋漓尽致。

二十四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在佛家的寺庙雕刻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这应该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通相容的一种表现吧。

在普陀山观音道场流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怀?观音菩萨的精神究竟包含了怎样的内涵?

短姑道头是一个古老的码头,在新的码头起用之前,它是香客们登上普陀山的惟一码头。短姑道头的名字也是来自于一个美丽传说。

相传元末明初,有姑嫂两人相伴到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没想到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普陀山后,小姑子突然身体不适。这样一来,嫂子就只有把把小姑子独自一人留在了船上自己。不一会,潮水涨了起来,船只离开了海岸。小姑子很害怕,加上饥饿,坐在船上哭了起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个慈祥的老妈妈,踏着海水由远及近,来到小姑子的船上。老妈妈给她送来了一篮子的饭菜。

这个老妈妈,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水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礁石,似乎就是会唱歌的石头,在微微的海风中,千百年来,一直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这个神奇的故事。 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正是所有人们的愿望。观音菩萨就是人们身边一位善良慈祥的老妈妈。

短姑古迹旁边的海岸牌坊,巍巍屹立,在这里,朝圣者感到观音精神有时是一种力量,有时又像这平静的海涛,时时送给人们一个温馨的梦想。

从这个传说也可以看出,元明清三代,观音信仰已彻底世俗化。观音信仰与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密切。观音形象的变化也更贴近老百姓的世俗需要,出现了大量的送子观音、水月观音、鱼篮观音变身形象。更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

访谈:净敏和尚

关于这一点有一幅对联其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上联叫云河菩萨现女像,下联回答说只缘大士有婆心,就用佛教的教义点出了人们的疑虑,回答了这个问题,观音菩萨为什么在所有的菩萨当中有这么一个特殊性,不显丈夫像,而显一个女性像,是因为观音菩萨有婆心,老妈妈的心,非常的慈悲善良,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会这么受到中国信众的欢迎的一个殊胜点。中国有句赞美人的俗语,叫菩萨心肠。“菩萨心肠”其实就是中国民间对观音精神的通俗表述,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当他们看到观音菩萨的种种形象的时候,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自己的慈母。长期的世俗演变之后,观音菩萨的形象虽然已经经历了很多次的改变,但她大慈大悲的精神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在这里,信众们认为观音菩萨就是爱的化身,美的化身,慈悲的化身。

据说农历的二月十九是观音的圣诞日,六月十九是观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的出家日。这三个日子不知从哪天起已经成为普陀山最隆重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普陀山就会聚集来自各地的香客,向观音菩萨顶礼膜拜。

普陀山方丈戒忍来到普陀山已经很多年了,每年的香会他都要三步一拜拜向佛顶山。对于观音的信仰已经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每当看到带着无比的虔诚来到普陀山的信众们,他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访谈:普陀山方丈戒忍

每年香会期让我最感动的,来的这么多信徒当中,他们有的是从码头,三步一叩头,叩到佛顶山,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非常虔诚,有些人磕头从码头磕到佛顶山,要磕多少,要整整磕十来个小时,因为他一口气磕不下,他怎么呢,磕到一定的时候,他歇下来喝杯茶,要吃点点心,再慢慢磕上去,那个场面的壮观真是让我们非常感动。

让戒忍方丈感动的不仅仅是一种场面,更多的还是来到这里的人们对观音信仰的虔诚。……

每年的香会期间,夜晚的普陀山也会绽放异样的光芒。

这个是传灯法会……

关于南海观音立像的提问:立像建造时间

“南海观音”铜立像是普陀山当时的首任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倡建的。工程于199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奠基动工,至1997年农历六月竣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公历1997年十月三十日)举行开光大典。

三亚南海观音和普陀山观音有什么区别?

地点不一样的, 高度也不一样的, 以前去海南我们的导游说是 开光的时候是旁边的山上的灯光去照射 使得看起来是观音照射出来的灯光 很好看的, 这样子照一次灯光 海南的一半地方要停电的。

南海露天观音的来历

普陀山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

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普陀山宗教

相传秦方士安期生卖药东海边,曾渡海七上普陀,现存“仙人井”遗迹。 普陀山观音道场始于唐代。咸通四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遇风涛,舟触新罗礁,漂到潮音洞附近,置像于洞侧,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建“不肯去观音院”。

普陀山历经千年沧桑,宋、元两代是普陀山佛教兴盛期。目前,普陀山的主要宗教文化依然是佛教文化,有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大寺院,香火旺盛。

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会。此时普陀最为盛况,从普济寺的中门大开到佛顶山,香客如涌;从法雨寺的九龙殿到千级石阶的香云山径,信徒礼膜参拜,一步一跪拾级而上,虔诚之至,令人感悟。

1997年农历九月廿九,南海观音露天铜像建成,此日乌云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铜像开光时,天开洞门,阳光普照,令海内外信徒倾服。普陀佛事

佛事,指的是“依佛法修行之事”,普陀山开山之初即有;如佛教徒依法所行供佛、诵经、斋僧、拜仟、追福、荐亡等活动,则始于宋代。宋时出使日本、高丽等国使船,经普陀山,必登山举行各类佛事,成为惯例。明万历年间,福建、温州、明州等地信徒大量在普陀山做佛事。清末民初,佛事活动渐趋兴旺,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21日《定海民报》载:“沈家门渔民,每逢春汛到普陀山做佛事的逐年增加,近年达到高潮。”是年7月24日,浙东行署官兵40余人在莲花洋罹难,主任俞济民召集山僧千余人在普济寺做佛事,并恭请佛顶山善余和尚、白华庵融通老和尚、前寺方丈化晌大和尚和正在闭关的妙善大和尚轮流主坛。

普陀山的观音传说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中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普陀山传说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进香着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这儿广泛流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