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9526

农村庙宇开光条幅词,寺庙是怎么开光的

兴仁信息网2023-09-17 23:45:360

书法对联中堂条幅章法布局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书法对联中堂条幅章法布局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给你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举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 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这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办法,虽有差错,而又显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极。

二、 关于“中堂”的章法技巧中堂是指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现存最早的书法中堂为南宋吴琚所书的《七言绝句》。中堂的出现远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则是时时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中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颖性。 1、界格式。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

2、疏朗式。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

3、随款式。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

5、文识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

6、团扇对联式。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

三、 关于“条幅”的章法技巧条幅以中堂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条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识与中堂也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气势比中堂更为奔放、更为修长。条幅象中堂一样,也是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条幅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条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

2、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3、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

4、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

四、关于“横幅”的章法技巧书法作品通常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而横幅在今天犹为流行,特别横长的作品叫手卷。横幅,又叫横披, 横长于高,悬挂时去取横势。横幅的章法气势与直幅的章法气势不同,很大,横幅的章法气势有类似看宽银幕电影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波澜壮阔”:而直幅的章法气势,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由于横幅纵行气短,有时一行仅一个字,换行频律高,前后距离长,所以, 横幅最难的是贯气。此外, 横幅很善于写大字榜书。大字榜书与小字的章法处理不同,它字字独立,但更强调内在的联系和前后的呼应。在款式上处理,横幅比较灵活多变,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还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五、关于“扇面”的章法技巧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

2、折扇书法折扇书法创作难于其他书法创作,究其原因:一是体积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纸面不吸水,四是开头不规则。其中,纸面不吸水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下图的章法为二行居中式,为清代书法家翟云生所书,他以隶书名世。此幅作品给人以天空地阔、任意翱翔的感觉。

六、关于“条屏”的章法技巧条屏,亦称屏条、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将四幅、六幅条幅连成一幅,称之为四条屏、六条屏等。相传,条屏起于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条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来一起悬挂,体现出一个大主题。拆开来时又可以单独悬挂。由于条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条屏作品在落款时,可以在最后一条落一个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7、关于“斗方”的章法技巧中堂的一半称之为斗方,作品尺寸为正方形。正方形在视角上给人的感觉是太规正、太庄严,是一种借助于绘画形式的章法。斗方起于何时,恐怕难于查考。但是,由于当今建筑物的空间比较低,斗方已经成了人们审美的新趣尚,也激发了广大书法家们的创作热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时常常有点扁方形。下图是赵之谦的作品,其特色是内圆外方式。

书法创作布局注意事项

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未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尾呼应 字守中线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未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3)大小相宜 轻重适度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4)字体一致 格调统一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5)字大款小 字印相映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对联与它的品种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现象,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是对偶的语句。对联是指用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文字组成的、意义关联而又书写在其它实用物上的两个句子,一个上联,一个下联。

一般构思巧妙,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贺喜、庆功或题于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是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对联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特征,其内容往往是有很强的针对性,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对联基本是一定的。同时由于对联本身含有美的属性,所以人们也可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回味。

我国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家庭或机关单位,每逢喜庆日子或重大节日,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词堂庙宇,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也雕刻悬挂,张贴不少对联。

一)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1)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应用联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

(2)装饰联。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一般用于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关于桥的诗歌与对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

又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

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江河无止终而为海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又如:

但使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三)从形式字数上分

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如:

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太原番祠难老泉联

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五台山望海峡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飞来峰,董其昌联

漓江酒绿招凉去,

常侍诗清赏雨来。——桂林叠彩山“元常侍清赏处”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周恩来祝马寅初六十寿联,时马被国民党囚于贵州息峰集中营

红花并蒂同朝阳比艳;

紫燕同飞向浩宇高歌。——婚联

君不见为人百岁谁不死;

意难平行世一时志未酬。——挽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文天详题孟姜女庙联

殷干酷刊,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诸君

古人学对联工具(声韵启蒙)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洞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占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轻霜。

——清,孙髯撰昆明滇池大观楼联

种类:

1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短联与长联

长短是比较而言的,区别长短,得找出适中的尺度。从使用最广泛之门联的书写和张贴来考虑,字的多少、大小与联幅的长宽要比例恰当、排列匀称,且直书不转行,才美观大方。这样看来以7字到11字为适中。由此,可将7字以下的叫作短联,11字以上的对联则是长联。短联最短可短到只1个字,如“墨/联”;长联则可长到十几字、几十字、百多字、几百字,乃至上千字。相当长时间里,以为昆明大观楼180字的长联,是最长的对联。后来有人专门收集长联,多达300副以上,其中以四川江津的临江楼对联为最,它长达1612字,为清人钟祖棻(字耘舫)在狱中所做。这“天下第一长联”,也是“尚不知其有可考否耳”。

2 按使用的范围,可分为行业联与通用联

行业联是某个行业专门习惯用的对联,具有本行业的特点,并可使用本行业的专门用语即行话。通用联则是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均可使用的对联。

3 按使用的时间,可分为节令联与春联

节令联,是节日庆典时张贴的对联。包括农历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使用的对联,公历的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使用的对联;还包括单位的纪念日,如校庆、厂庆使用的对联,和某地特定的节日,如潍坊风筝节、大兴西瓜节、珠海航空节、成都美食节使用的对联。春节也是节日,但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所以把春联单列。

4 按贴挂的位置,可分为门联与堂联

张贴在门两边的对联叫门联,张贴、悬挂或置放于室内的对联叫堂联。

门有各种各样的门,大的住宅有大门小门、前门后门、中门侧门、书斋门、卧室门、厨房门、窗门和柜门;农户还有磨房门、柴棚门、厕所门、猪圈门、鸡笼门。旧时农村过春节,家里所有的门都要贴门联。门又分单扇和双扇。大门是双扇门,大门的门联还包括门神和开门签。门神是木板彩印年画,印着张飞、关公的画像,这是取代“神荼”“郁垒”而来的。也可贴同样大小的对联,这种文字对联近乎斗方,可以转行书写,转行书写时右边的从右到左,左边的从左到右,贴在两扇门板上才对称。开门签是短小条幅,通常是写“开门大吉”、“开门大发”、“开门大利”、“开门见喜”之类的四言吉祥语,贴在右边门板中部靠近中缝的一侧,拉闩开门的位置。

堂联,又叫室内联。堂屋里对着大门靠墙放着神柜,神柜内供着祖宗灵牌,灵牌上方贴着“天地君亲师位”的中堂,中堂两侧要张贴对联,或悬挂着裱糊的对联。山墙内壁还要挂四块屏,通常是“百无禁忌、万事如意、人口清吉、老少平安”四句。书房门要张贴对联,书案上则放置着篆刻有对联的工艺品。

5 按其固定场所,可分为名胜联、馆堂联和戏台联

张贴的对联不经久,是临时性的,只有雕刻的对联才可维系久远。按其固定场所,可分为名胜联、馆堂联和戏台联。名胜联是雕刻于名胜古迹上的对联,馆堂联是雕刻于楼堂馆所里门楹上的对联,戏台联是悬挂或雕刻于戏曲舞台两侧的对联。虽说戏台的戏楼也是馆堂,却是观众聚集看戏的地方,并且戏台联内容多与戏曲有密切的联系,与其它馆堂联比有特别之处,所以单列。

6 按创作的指向,可分为自题联与题赠联

自题联是创作者为自己做的对联,贴于门楣或书房,刻于笔管或砚边、镇纸上,以联语自策、自励、自勉、自戒、自况、自嘲,均属“自言自语”,并无它指。若将自题联也写给他人,可叫共勉联,以期与人互相勉励,互相鞭策。共勉联多用于朋友、同辈之间。题赠联是写给他人的对联,表示感激、钦佩、勉励、劝慰、忠告、警示等意思。自题联、题赠联不是一般应酬、应景之作,而是用心构思、刻意经营的,饱含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是思想的结晶,不乏警句和格言,对大众对后人不无启迪,多有教益。自题联、题赠联中不乏警句联、格言联,另外也有游戏联、谐趣联。

7 按情感的表达,可分为喜庆联和哀挽联

喜庆联,是表示对喜事的恭贺、祝贺的对联,哀挽联是表示对死者哀悼、惋惜的对联。

举凡男婚、女嫁、造屋、乔迁、开业、晋级、升学、参军等等喜事,自家要贴喜联,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恭贺、庆贺,送上喜庆联。喜庆联不一定写成条幅贴于门楹,也可笔录或口占。老年人健康长寿是好事,寿辰便是喜庆,做寿联以表恭贺。六十岁谓花甲之年,七十岁谓古稀之年,八九十岁谓耄耋之年,一百岁谓期颐,都是要庆贺的。整数之外还有几个特别的年岁,七十七谓之期寿(期字的草书有如七十七),八十八谓之米寿(米字可拆成八十八),九十九谓之望百(望得见百岁了),一百零八谓之茶寿(茶字可拆成廿加八十八,合起来就是一百零八了),都要格外庆贺,贺寿联必可不少。

人去世后,家人和亲朋要做挽联。挽联张贴于灵堂,悬挂在花圈两边,或写在挽幛上。雕刻在墓地的哀挽联,又叫墓联或茔联。

喜庆联一定要用红纸,为了渲染喜庆气氛,有用黄颜料、黄油漆书写,也有用胶水写再敷以金粉的;哀挽联一定要白底黑字,字要用楷书,显得庄严肃穆。用草书、行书写哀挽联是犯忌的。

8 按审美的趣味,可分为俗联和雅联

旧时常把乡村农夫和市井生意人做的对联叫俗联,俗联多是口占,采用口语,通俗易懂;而把官员士大夫做的对联称为雅联,雅联文采斐然,典雅高华,往往要书写、装裱,传之久远。但雅俗并非黑白分明、截然对立,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俗极化雅,雅极返俗,大俗大雅。俗联中也有饱含人生哲理或幽默风趣之作,颇得官员士大夫赞赏;而官员士大夫也有脱口而出并不讲究的俚俗之作,令引车卖浆者流引为笑谈。联话中常有官员与百姓、文人与村夫对对子的记载,在对联范畴里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不乏共同语言,沟通亦不困难。对联的雅俗共赏,多有佳话。

9 按对仗的宽严,可分为工对与宽对

工对,是严格的对联,上下联对仗工稳,语言结构完全相同,平仄一一相对,上下联的任何一字不得重复使用。宽对,是对仗比较宽松的对联,语言结构大体相同,平仄大体协调,允许少数字重复使用。如苏州灵岩山馆的对联:

白鹤归来,崖畔千年红杏;

绿云深处,天下第五名山。

“归来”是动补结构,“深处”是偏正结构:“千年”是数量词,“第五”是序数词;“杏”是植物,“山”是地形;“红”表颜色,“名”表程度。因为意思好,对仗也就任其自然,从宽处理了。

介于工对与宽对之间的,有借对和邻对。

借对,是借用同音之字,或借用多义字的另一义项,使之对仗做的对联。如:

酒债寻常到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上联中的“寻常”便是借对,将“寻常”分为“寻”、“常”二字,古代一寻为八尺,两寻为一常,借此与数词“七十”相对。张之洞有一联,也是借对: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下联中“果”,借用果树的“果”,与上联的“树”相对;“然”与“已”是虚词相对;上联中的“寻”,借用古代数量词的“寻”,“半寻”即“四尺”,此与下联“一点”相对;下联中的“干”,借用“干戈”的“干”,是武器,与上联的“斧”相对。借对巧且工,妙手偶得之。

邻对,是联语中有的名词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同类名词对仗,就用相邻类别的名词或其它词类与之对仗做的对联。如四川青城山的一副对联:

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携砚客;

画廊垂月地,幽花曾照浣纱人。

“香水”和“画廊”都是偏正词组,结构相同,但“廊”是人文景观,“水”是自然景观,“画”是诉诸视觉,而“香”是诉诸嗅觉的。邻对有如独生子没有亲兄弟,便把表兄弟当亲兄弟。

10 按逻辑关系,可分为顺对与逆对

顺对,又叫正对;逆对,又叫反对。这是按上下联的逻辑关系而分的。顺对的上下联意思是并列平行的,“事异义同”,二者相互映衬、相辅相成,有如二源合流,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上联说春蚕吐丝,下联说蜡炬燃烧,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但是都表现出执著、奉献的精神。

逆对的上下联意思是对立并举的,“理殊趣合”,二者矛盾统一、相反相成,有如双峰对峙,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下联表示对敌人和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即对敌狠,对己和,爱憎分明。

顺对着重上下联的相同点,逆对强调上下联的相斥性。陈寅恪说,好的对联有正、反、合三个阶段,如:

反对侵略

保卫和平

显然是逆对,“侵略”与“和平”是相斥的,但上下联可以合在一起:只有反对侵略,才能保卫和平;为了保卫和平,必须反对侵略。

顺对和逆对都不可走极端。顺对的极端是上下联同义反复,联而不对,如:

家家做清扫

户户搞卫生

上下联是一个意思,没有变化和发展,重复而已,这种联而不对的对联,叫做合掌对。若将该对联改成:

家家搞清扫

户户保健康

就避免了同义反复,成为了顺对。因为“保健康”不仅要搞清扫,还需要丰富营养、适度运动、心情愉快,等等。

逆对的极端是上下联毫无关联,即对而不联,如:

孙行者

祖冲之

对仗虽工整,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科学家不般配,联不到一起。再如:

陶然亭

张之洞

对仗巧妙而工稳,但建筑与官员毫不相干,玩笑而已。这种对而不联的对句,谓之无情对。

11 从对仗的技巧,可分为拆合对、顶真对、连环对、双关对、集名对、节气对、生肖对、干支对、数字对,等等

对仗奇巧可产生奇联绝对,名目繁多,仅列举数种。

拆合对,将汉字或拆开或合拢,或先拆开后合拢,或合拢后再拆开,用这种方法做对联,谓之拆合对,如:

鸿为江边鸟

蚕是天下虫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第一联是将“鸿”拆开成“江”和“鸟”,将“蚕”拆成“天”和“虫”;第二联是将“此木”、“山山”合拢成“柴”和“出”,将“因火”、“夕夕”合拢成“烟”和“多”;第三联将竹字头和“寺”合成“等”,两个“手”字合成“拜”,将“四”、“维”合成繁体的“罗”,将“木”、“门”合成“闲”,将两个“山”字合成“出”,将“大”“小”合成“尖”。

顶真对,是将上句最后一个词,作为下句开头的词,用这种方法做对联。如:

金水河边金丝柳,金丝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连环对,是联语中有些字词反复出现,造成连绵不断回环往复效果的对联。如: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青草塘青草鱼儿吃青草

红花溪红花女子戴红花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双关对,是有的词一语双关可做另解的对联。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意思是,因为荷花荷叶才能长藕,有杏子就不必要梅子了,其中“荷”、“藕”、“杏”、“梅”四字谐音双关,可破译成音相同,意思迥异的一副对联: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说的是,因为什么而得到配偶呢,是因有幸与佳人相遇,一见钟情就无须别人做媒了。

又如,华罗庚所做的一副对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从字面上看,“三强”是春秋战国时的“韩、赵、魏”三个强国,“九章”是讲“勾、股、弦”的《九章算术》,但它们是双关的。“三强”又指物理学家钱三强,“九章”又指数学家赵九章。这种双关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门心思想做双关对,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偶有触动唾手可得。

集名对,又叫的名对、名目对、名称对。孔子教导学生“多识草木虫鱼之名”,古人爱讲名分,“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选取各种人物、事物、现象的名称连缀、调配成对联,是一大乐趣,集名对应运而生。集名对又细分为人名对、地名对、药名对、花名对、戏名对等。

人名对,如:

柳三变

张九成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地名对,如重庆十个地名组成的对联:

西峡东林,北碚南泉中渡口;

黄山青木,红岩黑石白沙砣。

药名对,如:

海龙海马通大海

红花红藤映山红

降香木香香附满店

黄药白药山药齐全

花名对,如:

白玉兰

紫云英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戏名对,如:

琼林宴后千钟禄,招赘女状元,花魁独占白玉带;

汾河湾边万里缘,教子双告诰,墙头马上黄金台。

上下联包括《琼林宴》、《千钟禄》、《相府招赘》、《女状元》、《卖油郎独占花魁》、《白玉带》、《汾河湾》、《万里缘》、《三娘教子》、《双告诰》、《墙头马上》、《黄金台》十二个剧目。

节气对。农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按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影响播种、收割及储藏。将这些节气镶嵌进联语,或将节气与农事、家事、国事联系起来而创作的对联,谓之节气对。如:

清明祭祖,缅怀老前辈;

谷雨插秧,培养好后生。

生肖对。生肖是指人出生那一年的属相,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十二属)表示年份,如牛年、马年等。将生肖镶嵌于联语,或将生肖与人的命运、人生况味联系起来做对联。如:

金牛奋蹄开锦绣

乳虎添翼会风云

干支对。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排列组合成甲子、乙丑等60个干支名,为一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用来纪年、纪月日、纪时。纪年如1988年为戊辰年,1988年农历五月初一,为庚子日;纪时是将一昼夜划为十二辰,每一辰为两小时,分别用十二地支代表,夜半为子时,正午为午时。将干支名镶嵌于联语,或将干支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做对联,谓之干支对。如:

才饮甲子丰收酒

又扬乙丑奋进鞭

还有其它名称的集名对,如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对,春夏秋冬的季节对,东南西北、里外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对,以及树名对、草名对、书名对、刊名对、歌名对、词牌名对,等等。

数字对,是嵌入数字的对联,数字不仅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还有半、双、百、千、万、亿、兆,如: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有时还用同音字代替数字,如以“事”代“四”,以“奇”代“七”,以“久”代“九”,以“实”代“十”,以“忆”代“亿”。若是人的年龄岁数,还可用“而立”代“三十”,“不惑”代“四十”,“天命”代“五十”,“花甲”代“六十”,用“古稀”代“七十”,等等。

至于同音对、谐音对、双声对、叠韵对、重字对、回文对、流水对等种类的对联的特征及其做法,已在拙作《论对联的一般规则和特别规则》和《对联的编撰方法与训练创作》(见《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年第3、4期)中讲到,不再详述。

12 对联运用于词曲创作,又可分成合璧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流水对、隔句对、鸾凤和鸣对及谜对

合璧对是两句相对,鼎足对是三句相对,连璧对是四句相对,联珠对是多句相对,隔句对是长短句相对,鸾凤和鸣对是首尾相对。

鼎足对在散曲中运用较为普遍,如: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嚷嚷蝇争血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元剧《西厢记》中《叨叨令》的一串叠句,有以下联珠对:

车儿马儿 熬熬煎煎的气

花儿靥儿 娇娇滴滴的媚

被儿枕儿 昏昏沉沉的睡

衫儿袖儿 重重叠叠的泪

书儿信儿 凄凄惶惶的寄

一个上联与多个下联相对的对联,也称连壁对和联珠对,如苏东坡的上联就有多个下联,如: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六脉寸关尺

八旗满汉蒙

以对联作谜面的谜语叫谜联。如:

白蟒过江,头顶一轮明月;

乌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的谜底是油灯,下联的谜底是秤杆。又如:

道士腰间两把锤

和尚肋下一条筋

这是字谜,谜底是“平”、“常”二字。

最后要说诗联,诗联既是律诗,又是对联的集锦。五律、七律的三四句及五六句是对偶句,而诗联则要求一二及七八句也是对偶句。至于五绝七绝并无对偶的要求,诗联则要求一二句、三四句均为对联,如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书法中中堂和条幅有什么不同

1、定义不同

中堂:中堂是国画装裱中直幅的一种体式,以悬挂在堂屋正中壁上得名。中国旧式房屋楼板很高,人们常在客厅(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画。

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2、格式不同

中堂: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喧宾夺主。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写成两行或三行的。 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

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雅鉴、惠存,清赏等字样。

3、形式不同

中堂: 界格式。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

疏朗式。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

随款式。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

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

文识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

团扇对联式。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

条幅: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

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

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条幅

寺庙里的“送太岁”是什么东西,怎么个送法?

楼上的 太岁也不是 佛经中记载也有很多神例如善神 恶神 阎罗天子 大小鬼王 难道也是吗 太岁也属于与他们差不多同一天道的 六道众生 至于送太岁 就是说今年要是犯太岁可以请一张太岁符贴在干净的位置以求保佑自己吉祥 到了年底腊月二十四再将太岁符随一些供品火化送回天上 大概如此吧

石家庄最有名的寺院

赵县柏林寺,正定大佛寺

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分别是拜什么为主的??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按佛经上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定名为龙华寺。现今龙华寺的殿宇大部分属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并保持了宋代伽蓝七堂制的格式。占地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219平方米。沿中轴线长194米,依次排列着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六个殿堂。天王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楼高3层,最上层中悬有清光绪20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二米,直径达1.3米,重5吨余,“龙华晚钟”也是昔日的“沪上八景”之一。藏经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佛教经籍及各种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龙华寺“镇寺三宝”的明万历年间敕赐大藏经718函;范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御赐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龙华撞钟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龙华庙会,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已成为上海市一个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

玉佛寺位于普陀区安远路江宁路口。原为清代名宦盛宣怀在江湾的家庵。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在缅甸请得白玉雕释迦牟尼佛像5座,途经上海时,留下坐、卧佛像各一座于寺内,遂更名为玉佛寺。后寺庙毁于战火。1918年僧可成迁寺于今址,历经10年,至1928年建成。殿宇仿宋代建筑,黄粉墙垣,飞檐耸脊,照壁高大。主要建筑有天王堂、大雄宝殿、玉佛楼、卧佛堂、弥陀堂、观音堂、禅堂及方丈室。玉佛坐像用整块白玉雕成,高1.95米,重约1吨,身上佩戴着无数玛瑙翡翠宝石,实为稀世珍品。玉佛卧像是用整块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涅磐像,长1米。寺内还藏有清雍正年间雕版大藏经7000余卷。寺内另设素斋部。今上海佛学院设在寺内。

静安寺原名"沪渎重元寺",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唐代改名"就泰禅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才开始称静安寺,一直延续至今。它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静安寺在元明两代已有相当规模,由于战乱使寺院遭到毁坏。清光绪年间曾拨款重建,但民国年间,又屡被毁坏。到1984年时,这座古刹只存一些破烂的殿舍,连大雄宝殿都不存在了,众僧散离。1984年2月,"静安寺修复委员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自筹资金,逐步将寺庙修复。1991年5月12日,静安寺举行了玉雕释迦牟尼佛座像开光典礼,标志着静安寺的全部修复,其规模与解放初相当。如今它已经成为上海市内一座殿堂巍峨、法像庄严的佛教寺院,千年古刹旧貌换新颜。

静安寺是我国真言宗即密宗重要道场之一。1959年4月,静安寺住持持松法师,在静安寺重设真言宗坛场。现在静安寺的真言宗坛场共分五个坛,每个坛中真言宗的种种法器都很齐备。

从赤乌山门入寺,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三座大殿,另外还有功德堂、方丈室、佛教文物展览馆、香积斋、僧舍、厢房等建筑。天王殿供有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像,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持游龙;北国方多闻天王,持伞。大雄宝殿两侧供有十八罗汉贴金像,金光闪烁,神态各异。三圣殿供有弥陀、观音、大势"西方三圣"像。三圣殿的后面是方丈室和真言宗的坛场,是密宗僧人修习密法,举行灌顶仪式的场所。

静安寺内保存有许多的文物古迹,现收有文物数百种,如光绪九年(1883)所记的《重修静安寺记碑》、《云汉昭回元阁碑》,另有明洪武大钟、历代名人字画以及石刻的佛像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