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2770

百岁老人的面相,面相老的人有什么特点

兴仁信息网2023-09-19 02:06:240

对过百岁老人的尊称是什么?

宋恭帝赵显(音显)(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谥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显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当时蒙古的元朝大军己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线,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同年年中,元军已经占领了江东(今日的江苏省)大半的领土。

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显出城向元军投降。后来南宋残余在福建、广东抗元,最后在1279年,南宋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的走投无路,只好跳海而死,南宋终于还是灭亡了。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19岁的赵显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

赵显长大以后对西藏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八岁那年,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赴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lha-btsun)学会了藏文后,翻译《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著作为藏文。

后来,也就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知晓自己从前身份,便写道: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赵显对当年元朝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而触犯了文字狱。后来被元朝皇帝发现,大怒,遂下令赐死赵显,死时享年53岁。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编辑本段]赵显生平经历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赵显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

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孤儿寡母:南宋王朝的灭亡

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防线,于德佑元年(1275)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内外大震,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呼吁“师臣”亲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样取得“再造”之功。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为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佑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才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贾似道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约相当于今天的40公里)。二月,行至芜湖,与夏贵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历时已近320年,国势已尽,不要为它丢了性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贾似道到达前线之后,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送荔枝、黄柑等物给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称臣纳币已不能满足元人的贪欲,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

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

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

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贾似道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一生。

经过鲁港之役,南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德佑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德佑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已被罢免,此时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佑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七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是和贾似道一样的误国之臣。

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懦弱怕事,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德佑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显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至此,延续了近320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编辑本段]恭帝顺帝传说

关于元顺帝是宋恭帝儿子的传说

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赵显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

[编辑本段]高僧恭帝

宋恭帝名叫赵显,是宋度宗之次子,为全皇后所生,生于1271年,正处于南宋风雨飘摇之际,蒙古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南宋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皇帝国舅爷?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长驱直入,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宋度宗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徒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张世杰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称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伯颜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忽必烈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

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朱元璋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

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宋太宗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注1:详见《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

注2:赵“显”本非“显”字。是“湿”字去“氵”旁,用“显”字代替。(现在“显”是“显页”字的简化字。)

[编辑本段]关于宋恭帝,元顺帝帝与明成祖的一些传说

元得天下于南宋。元末帝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与历代元帝一样,都经历了一番生死争夺才登上帝位,他在政敌那里的把柄,就是自己的身世。

虽然按照其父元明宗一脉而即位,但他实际上他是元明宗落魄时,在西藏萨迦大寺收养的孩子,明宗因觉得此幼子“王气初降”,便带回封地收养。元明宗死后他一直被流放广西,直到他7岁的弟弟,当了两个月皇帝的元宁宗死了,他才糊里糊涂被太后召回大都(北京)。

妥欢帖睦尔延佑七年生人,公元是1320年。出生不久即被收养,元明宗及其府上人当时得知此子亲生父亲,是曾在该寺出家的合尊法师,其母亲是元赵王送去的一名回族女子。

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在经学方面造诣极深,翻译过《因明入正理论》《百法名门论》等,是藏史上有名的经学者和翻译家。

这位合尊法师,俗家姓赵名显,不是别人,就是1276年被谢太皇太后抱出临安城投降的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宗 。在元上都和林长大,直到至正25年公元1288年他18岁时,忽必烈觉得他会成后患而欲除之,赵显察觉后自请到西藏出家。

这一切,都被妥欢帖睦尔的政敌通过收买元宁宗府内差人,尤是妥欢帖睦尔的乳母,而在朝中抖落得一干二净,作为太史官等“立妥欢帖睦尔则天下乱”的借口,反对他登极,经过几番争执,最终被强硬的乃蛮真皇太后压了下去,做了元朝中原政权的最后一代皇帝。

明第二帝成祖朱棣在观赏宫中收藏的历代帝王相时曾惊叹,“为何顺帝不从元列帝之貌,而合宋列帝之相?!”(顺帝就是惠宗,大都沦陷后带领残元朝廷逃回蒙古草原的上都,明太祖朱元璋称其‘知天命而退’,故又颁号‘顺帝’)

又孰知,这位抢了自己侄子皇位的明燕王,自己的身世也是不明不白,自称马皇后嫡子,辩称当时其老爸和陈友谅打得正欢,连给自己起名字的空儿都没有,自然无从考证。而偏史中最灼眼最可闻的一个,就是朱棣这个北方疆王,正是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逃出大都(北京)时的遗腹子,生母为元朝黄金家族主妃洪吉喇氏,元顺帝的第三福晋。后又被朱元璋册立贵妃,子是为朱棣。这样,明第二帝,实为南宋末代皇帝孝恭皇帝赵显的嫡长孙。

自此,天下又姓了赵了。

正所谓,世事轮回,无常有道,元得天下于宋而终还表于宋。

参考:《24史-元史》《元史三论》《明史》等

野史记载历来备受争议,不过仔细看,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还真像宋帝。至少他看起来不象蒙古人(小眼睛,单眼皮)。

什么面相的人会长寿?

到寿命,可能有些人会说,一个人一个命,有的人能活很长的时间,是个长寿老人,过了一百岁依然精神矍铄的大有人在。当然,也有一些人短命,寿命终止时间很短,这样子的就属于英年早逝了。

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很热议的一个话题,很多人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的,而我们的面相和寿命也是有关联的,

描述百岁老人的词语有哪些?

老当益壮 老态龙钟 (老不死的)

古代称100岁的老人叫什么

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龄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 -- 志学之年15—20岁——舞家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 ,人瑞108岁——茶寿

男人哪种身相和哪种面相的人最长寿

长寿之相

即使有家财也难以购得人的寿命,财富只要靠某种程度的努力即可获得,而寿命却是不可多得的,尤其要活到八九十岁的高龄,更需要造化的恩赐。大抵长寿之相貌,基本具备如下特征。

眉毛在人相上又称“长寿官”,故眉毛端正,成一字形或稍成新月形者,有五十岁以上的寿命。又若长有一两根很长的眉毛,颜色鲜丽,眼睛、鼻子、嘴巴间的距离宽裕且闪着光泽,脸看起来不肥不瘦相当均衡,使人一看就感觉此人品格高洁者,是长寿之相。

1.看眉毛

眉毛为保寿宫,中年之前,眉毛浓淡适宜,弯弯秀气,光泽平顺,眉尾微微下垂。忌讳:眉毛压眼、断眉毛、过淡眉毛、过浓眉毛、半截眉毛、眉尾向上高昂,这都不是长寿的面相。老年时候,眉毛要长,眉尾要下垂,这就是相书说的寿眉。

2.看鼻子

鼻子为财帛宫,代表身体强健程度。忌讳鼻子短小、鼻孔外翻、鼻梁起节、断鼻、折鼻、鼻梁塌陷、鼻子颜色、鼻梁有横纹,这都是寿命不长的面相;鼻子长而有势,鼻梁挺起而鼻子不漏孔,这是长寿的标准面相。

3.看眼神

眼中之神随著健康情况而变化,眼中神足者,健康壮况良好,遇小病也能很快康复。短寿之人眼神滞呆、散落、飘散、或是迎风流泪,两眼黯淡无光,无神采,无生机,眼泡淤肿,似深秋草木之衰竭,如溪流之干涸,常给人似睡非睡的感觉。

4.看耳朵

肾开窍于耳,肾是生命活力的发动机,是先天之本,耳相生得形质厚而大,耳垂肥大,色泽红润紧贴大脑,主肾功能完好发达,精力旺盛,为长寿之相。反之,假如两耳枯槁、瘦小、肉薄、耳垂小,两耳色泽如灰,或带黑色,主寿限不长。不过,相不独占,还要配合面部的其它部位综合来看,不能单凭此点下结论。

5.看人中

中医认为,人中是任督二脉的交汇之点,是奇经八脉的总纲,统率人体的阴阳二气,因此人中是人体的要害部位之一,是阴阳之气平衡的总枢纽。此部位主子女和寿命,人中深、长、阔的健康、长寿者多,反之短、浅、细的体弱、短寿者多。假如人中生得浅而短,或者几乎从正面看不到人中,其人一定寿命不长。而且人中长,代表长命,人所谓人中,就是从鼻下唇之间的那条直沟。由人中的长短、宽窄、深浅及直曲等,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贵贱、贫富、寿命、运气的吉凶及子孙的有无等。人中的长短主要反映寿元,长则长命,短则短命。不过若年纪轻轻,人中短亦不必太过担忧,因为随着年纪渐长,人中亦会增长。除非有严重的纹侵痣破,否则不必过处。一般人中要求长得深、长、阔清晰为佳。

6.看法令纹

法令位处鼻翼两旁,看起来只是两条普通的纹理,但却代表了一个人的威信、名誉、晚年运势和寿元。法令越长,寿命也越长,法令长不到嘴角,必然短寿。法令正好与两嘴角齐,不被饿死,也因食道方面的疾病致死。若在中年以后法令仍然未见增长,甚至不过口,一般代表短寿,流年56至57岁的运势更见反覆,即使寿元能过六十,晚年运势亦恐不佳。不过,一个人即使法令纹深长,若其印堂暗淡无光,口形欠佳,唇色暗黑,仍然是好运难求,事业难成。若法令末端向嘴唇下的位置屈入,形如包围着口部之状,亦主凶,晚年生活艰苦,易有大病小痛缠身,运至七十左右更有生命之虞。

7.看整个面部气色

富态之人的面部润泽,油光铮亮,或者是白里透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容光焕发,面部肌肉坚实而有弹性。短寿之人面色灰暗,满面晦气,其面部肌肉松弛臃肿,而且通常都不太干净,要么布满雀斑,要么恶痣星罗棋布。痣有吉凶之别,黑色和红色的痣为吉,青色、黄色、咖啡色、紫色等等颜色的痣为凶。痣的位置也有吉凶,短寿之人的痣常常长在两嘴角的上方,或者长在人中里,并且比较大。

8.看双手的握力

人到了老年之后,你与他握手,当感到老人的手特别有力,那么这就是长寿的标志。手握力来源于肝,握力大肝功能健康,肝健康人就长寿。

面相图解一百例的内容简介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心态和情商可以催化他的面相和面相,而人的心则是由人的出生时间辅佐的,这一切相互贯通,从人的出生时间推算命运规律中,不难发现人的面相和面相与人的运势和生活规律存在一定特点。人的面相包含了一定的生活规律特点,高明的相师,能凭借面相,道出种种人生的奥秘、宇宙的。面相与人的性格、作息、工作、寿命、感情都有一定的关系。本书作者为著名命理师王黛林,其开办的王黛林工作室在网络享有盛誉,他在书中大量罗列彩图,通过对五官、骨骼、肌肉、脂肪柔软度的分析来推断人的性格和能力,以及富贵层次,还参考了一定的心理学内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