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6987

五行在生理上的相互关系,五行是什么意思

兴仁信息网2023-11-10 21:25:440

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心(属火)生脾(属土)生肺(属金)生肾(属水)生肝(属木)生心…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与五脏相对应)…

用五行学说解释生理主要体现于哪几方面?

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运用,可以概括为 以下三点:①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 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 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 理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②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阐释机体肝、 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体是一个完整的有 机整体的基本概念。③根据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说明人体 与夕卜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总之,五行学说运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 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人的五脏分别对应哪五行?

五行:木

五脏:肝

五味:酸

五色:青

五脏有:肝

六腑:胆

小肠

大肠

三焦

膀胱

依次对应

如何运用五行生克理论阐述五脏之间生理联系?(有关中医的问题)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唯物哲学理论 在谈到五行时必然是脱离不了阴阳学说的 在中医学里阴阳五行被合称为七伤 因为在阴阳五行的哲理中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所生所以人体内各脏腑经络物体九窍也是在不停的运动中的因此便脱离不了伤。而五行 我们都知道是五种物质分为木 火土金水 这个顺序是依照五脏的功能分配顺序而排列的 并不是随意排列 五行中的生克关系亦由此顺序得来 肝属木 心属火 脾属土 肺属金 肾属水。以五脏功能而分配 肝有血库之称 人体90%的血液都藏于肝 而人体内气为阳 血为阴 血者水也而中医学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 此学说适应四季自然气候通过实践而得来。所以有春生木而肝的疏泄功能自是由血养全身从而生命始生也就是生命的开始所以肝功能则应对了春生木的自然规律故而肝属木 木生火自生 无木火不燃而有肝木生心火的功能状况出现。在中医学里心为阳中之太阳 是主导全身阳气最旺的一脏 而夏季炎热火气最旺心脏的功能与属性正与其匹配和对应固有夏火应心阳 心属火之说 而无木不起火所以有肝木生心火之说 而木多土自少固而肝木克脾土 而有火木自然 木然土自生 因此有心火生脾土之说而长夏在于夏末秋分之时 气候较湿 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优化生精 气血 津液的作用所以经常搓于水液的化生和传输之中故而属湿 而夏末秋分时节雨量较多脾脏功能应对之 固湿者为土而脾属土 脾土位于五脏中央中医学称之为中洲 位于上阳下阴之间 所以脾土属性较其它四脏颇有特殊之处上生肺金 下克肾水功能与土生长万物相应故属土 因金并非我们常说的金属 而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永恒不灭的一种流动性的阴性物质 所以金与秋季相应遇热可化气遇寒可成水而肺属阳中阴脏 津液之府 主一身之气 所以则化痰 遇冷则伤阳气而发生胃寒证而津液预湿则可的滋润即脾土自然的功能属性 并非六淫中的湿气 肺金遇火伤津导致肺功能失常遇湿土则养津 所以有脾土生肺金 心火克肺金之生理现象 秋后为冬 冬季万物静止一切收藏起来 而肾为先天之本为元气之府藏人体的元阴与元阳与精气血津液 所以为人体先天之根本有收藏和代谢水液的主要作用五脏之中属性为静与冬季气候相吻合 固肾属水 遇金可升水 遇土则水阻 所以有肺金生肾水 脾土克肾水的生理现象 冬后春来 则有肾水生肝木 而火遇水则灭固有肾水克心火的生理现象。而阴阳为五行之根本 所以稳固五行必先平衡阴阳。 综上所述 人体五脏是与自然气候相符合的 顺应自然规律 这也是中医学的本质。而五行所代表的五脏则相生相克 互生互克 五生五克。即肝木生心火 心火生脾土 脾土生肺金 肺金生肾水 肾水生肝木 肝木克脾土 心火克肺金 脾土克肾水 肺金克肝木 肾水克心火,如此往来 循环不息使五脏保持阴阳平衡状态 如果一脏阴阳失衡则五脏皆会导致阴阳失衡。

五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相生规律。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滋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为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阻抑、相互克服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含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含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万物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如果只有相克而无相生,万物就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他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含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含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日“五行制化”。

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那么,这个概念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整体的、大的体系结构,我认为要养生首先应该对这种体系结构有一个了解。这种结构不仅跟自然界有关系,而且把一些病理、功能上的属性也划归到这个大的范围里来了。

五行之间具有什么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在研究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特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探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生克制化”,即五行相互之间既有促进、助长,又有制约、抑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具体内容如下:

相生:即促进、资生、助长之意。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资生、助长的作用,如木可以助火燃烧,叫做木生火;水可以滋养木生长,叫做水生木;火燃烧后成灰而变成灰土,叫做火生土;金埋在土中,可认为是土生金;金熔化后变成液汁,可以认为是金生水。《难经》中把这种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

余可类推。五行学说还规定了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制约、抑制之意。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制约、抑制的作用。如水可以灭火,叫做水克火;火可以熔金,叫做火克金;金属制品可以伐木,叫做金克木;木生土中可以疏达土壤,叫做木克土;土可以筑堤挡水,叫做土克水。这种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

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例如金克木,金对木讲,木为金“所胜”,金为木“所不胜”。余可类推。五行相克也有固定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五行之间就是在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关系中保持着动态平衡。五行间的这种关系又称为“生克制化”关系。例如土克水,如果只有相克,水被制约,就会越来越弱,但是水又生木,木可以克上,因此水又间接地对土进行制约,而土又生金,金可以生水,所以土又间接地促进了水,这样才保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作了很好的说明:“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如果五行之间出现异常的克制现象,破坏了五行的平衡,称为“相乘”和“相侮”。

相乘,是指某一行对另一行过度的相克。由于某一行的过度亢盛,恃强凌弱,超过了正常制约的范围,在五行学说中称为“相乘”,如木克土,木行太盛,过度克土,称为“木乘土”。

相侮,是指反克。如木克土,而土行太过,不仅未被木所制约,反而欺凌木行,叫做土侮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