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4220

商朝前期龟甲所问,古代的流程

兴仁信息网2024-01-12 07:07:330

商代是怎么利用甲骨的

甲骨文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只是能够明确证明商代和周的前期有,之前有没有没用证据!

商朝的文化产物,我国最早的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凶吉。

不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凶吉,

而是把的结果用甲骨文记录在龟甲或者兽骨上。

话说,这位大侠想问什么?

商朝的文化产物,我国最早的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凶吉。根据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古代如何

龟甲

时,用火灼烤龟甲时会发出噼啪之声,这种声音往往被理解为,是神在传达旨意。刻录卜辞内容时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与龟甲之声同时出现的龟甲裂缝,在者看来它充满无穷的玄妙。这种方式被称为龟甲灼卜。刻录在甲骨上的字痕,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郭沫若曾经感叹:其契之精而字之美,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用灼烧龟甲来吉凶,是商代巫师们的主要方式。这一发现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已传播到合肥地区。

殷王武丁用的龟腹甲)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僛等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儨、刖、劓、伐、俢等,并设置了监狱"坟"。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上很多结果是错误的,商朝人如何看待这些结果?

1.商代进行甲骨的简单程序是:卜人向神倾诉欲的事项,然后烧灼甲骨,取得“兆”。而后贞人根据“兆”作出判断。如果商王参加了这次,就由商王根据“兆”和贞人的判断,得出最终结论;如果商王没有参加这次,就由贞人的判断为最终意见,并由贞人将结果报告给商王。而且在商代活动中,特别是殷商前期大多数情况下,商王并不参与具体的事务, 往往由贞人全权负责。

2.根据流程,我们发现贞人在中有很大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来源是什么呢?在商代后期,很可能是来自于商王的委托;但是前期很可能是贵族参政的传统所致,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商王与贞人的权力斗争。从现存甲骨文来看,商王不验的情况多出现于商代前期,可见这一现象是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3.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甲骨占辞(对“兆”的判断)、验辞缺失的情况,一种理解是商王和贞人的斗争获胜,基本控制住了贞人集团,从而垄断了最终解释权,对于不验的情况可以不记载在甲骨之上,“为尊者讳”;另一种解释是贞人失掉了把自己的占断意见刻在甲骨上的权利,而只能记载在其他载体上;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炫耀性卜辞的说法,即省略占辞只刻商王最终的验词,以神秘主义的方法来强化商王的权威性。

4.甲骨是商代神权统治的一种形式,但是却不是唯一的神权决策方式,往往还要用筮来参照。但是卜筮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发现了卜筮结合的实物证据,一方面文献记载又认为“卜筮不相袭”,唐孔颖达疏 《礼记· 曲礼上》的时候提出:“一则大事、 小事各有所施 ,不得因龟卜小事 , 因蓍筮大事也 ; 二则筮不吉 , 不可复卜 , 卜不吉 , 不可复筮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