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2340

印度教的轮回观,道教五道轮回指什么

兴仁信息网2024-02-23 01:47:410

印度教…核心思想?

印度教核心思想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佛教的轮回和印度教的轮回有什么区别

印度教的轮回和佛教的轮回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轮回的起因不同:印度教认为世界是由其三大主神之一“梵天”创造的,有了世界才有了众生的轮回;而佛教认为轮回的原因是众生一念妄动而起惑造业,才产生了宇宙和轮回之事,并没有一位实实在在的造物主存在。

2、解脱轮回的方法不同:印度教认为解脱轮回的方法要靠神的恩宠,通过学习知识,在实际中要修苦行才能解脱;而佛教认为解脱轮回的一般方法是修行人断除见思烦恼,特殊方法是修行净土法门,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可出离轮回。虽然佛教也“以苦为师”,但并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主要是观察三界之内“一切皆苦”来引发并保持自己的出离心。

虽然两者对于因果轮回报应的理论是相同的,都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但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很大,如印度教主要信仰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位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而佛教认为印度教的“梵天”,也就是大梵天的天王虽然是天道的高级生命,但是仍然处于轮回当中。也没有创造世界的神存在,一起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因果规律自然运转而已。每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断恶修善,灭尽烦恼,都能获得解脱。

印度教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基本等同于和道教的关系

到底什么叫做轮回

轮回转世的真谛一

轮回转世」的真谛(1)「轮回」的原意就是不停地来来去去。是指绝大多数未能觉悟的众生,因为自身的执迷以及从而造出的业因牵扯投射。不停地经历生死,又不停地投生在各类物种之间,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人,或为畜,有时朝生而暮死,有时生存千百年而死,除非终于觉醒于物质生命的虚幻不实,掌握了生命的实相,否则就将一直不停地沉沦在来来去去的生命轮回过程中而不得出。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对「轮回」的观念阐述得最完整而自成体系的当然要属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带来了整套完整的「轮回转世」思想,与中国本土的道教渗溶之后又形成了中国人自有的轮回观,尤其在相传完成于宋朝真宗时代的「玉历至宝钞」(现称「玉历宝钞劝世文」,淡痴道人撰)广为流传之后,中国式的十殿间王及十八层地狱、一百二十八层小地狱等观念巳深植民间,迄今一千多年以来,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说法也牢不可破的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迄今也并无多大的改变。但是,这种传统的中国轮回观虽然对千年来的世道人心,因恐惧死后的酷刑惩处而对恶行及犯罪多少有吓阻之功,然而,越过民俗的层级往上精究时,就会发现其中基本理念的谬误;许多人一听到轮回之说上立即就会联想到佛教,甚至误以为轮回之说是佛教的专属。其实,佛教的轮回转世之说是承继了古印度教(婆罗门教)的轮回理论而来,从释迦牟尼以降,经历了历代高僧的阐释发扬才逐步成为定论。但是,早在释迦牟尼出生前的二千五百年前,印度教的主要经典「四部韦陀」(吠陀经,主要为赞美诗歌)、「婆罗门书」(Brahmanas,为供奉赞歌的礼仪或圣典形式)、「森林书」(Arnyakas)和「奥义书」(《奥义书》,纪录了对知识、理解和悟性的追求)以及「薄伽梵歌」(Bhagavad-gita,为韦陀经的精华,阐释了灵修的过程及终极目标)之中早已记述了完整的「轮回」理论。所以,「轮回」的架构或「轮回」的法则并非佛教或任何其它所专属,如果轮回的法则是实存的,那么各种(特别是早期的印度教)对于「轮回」学说绝不是发明或人为的创造,而只是「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是如此的伟大而令人震惊,但仍然只是发现。就如同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是自然界实存的定律,牛顿未发现之前,「地心引力」也是一直实存的,并非到了被牛顿发现之后才存在。也正因为印度教的教义是根源于「轮回转世」的观念,相信所有人今生的贫富贵贱全是缘生自前世善恶的业因,所以形成了牢不可破的bA级差别(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婆罗门僧侣)、「刹帝利」(刹帝利贵族与武士)、「吠舍」(Vaisyas一般平民)、「首陀罗」(Sudras贱民或奴隶)等四大阶级,不但互相不可逾越,没有升降,一切都是天生注定,任何人都不得改变,不同阶级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平起平坐或平等交往,这种制度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太多改变,迄今依然如此。当然这不只是对「轮回」或「业报」的曲解或矫枉过正,而且有理由相信这种牢不可破的种姓制度完全是「政教合一」的刻意结果,上的统治者(或权力既得团体)为了保有权力必然全力支持僧侣婆罗门这样的主张,而僧侣为了巩固自身阶级的地位及权力,自然也乐于坚持这样的理论基础与统治阶级连手。虽然因此使得各阶级的人因「认命」而带来国家社会假象的安定,然而对生命的真义及「轮回」架构无疑却是背道而驰的。到了释迦牟尼时,虽然接受印度教「轮回」之说,却坚决反对这种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也因为觉悟到人生的无常,生老病死是所有阶级共有之苦而极力主张「众生平等」。自从「玉历至宝钞」一书从宋朝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之后,中国式「善恶有报」的轮回观念深植人心,对世道人心容或有莫大的帮助,积极的标榜善有善报,死后可进入极乐世界或自在快活的神仙界又或者来世可投生富贵人家。消极的以恶有恶报吓阻恶行及犯罪,以免死后坠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或在地狱,饿鬼道受苦,又或者来世投生为低贱的畜牲等等。、但是,这样的观念在对「轮回」架构及对生命真义的追求上是极大谬误也是极其不可取的。在中国人传统「轮回转世」的观念中,总认为冥冥中有一位司掌善恶的大神,具象化的为「阎罗王」,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行善作恶的轻重纪录分别给予奖励或严厉的惩罚,特别是十八层地狱及一百二十八处小地狱之中惨不忍睹的各式酷刑,如上刀山、下油锅、剥皮、挖心,……彷佛「轮回」是极端严峻恐怖的,是完全不慈悲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综观十八层地狱及一百二十八处小地狱之中种种酷刑活脱脱的只是中国历代以来人世间各种杀戮方式及酷刑的翻版而巳,可说毫无新意。如果地狱的酷刑仅及于此,那么以中国人的残忍民族性、从商朝的「炮烙」、「脯腌」(将人做成肉干或剁成肉酱)之刑以至后世历朝历代官定的各种残忍肉刑(伤害肉体为处罚的刑法)来看,地狱根本就在人间。又或者,在中国人隐隐约约的地狱观念中,阎罗王是位刚正不阿,擅断曲直却又嫉恶如仇之人,所以也才会有包公死后成为五殿阎君的传说,显然的仍不脱把「轮回」视为一种奖善惩恶的法则1H欢�聦嵣稀篙嗈挕沟恼媪x绝非如此;「轮回」只是一种生命现象的变化,不仅不是残酷或惨无人道的,相反的却是一种极其自然,极其慈悲的规律,在这个规律恒定如轨道般的运作中,所有众生(包括人类)依照他的意愿在死亡后前往他应处之地,这种意愿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在一生之中长期累积下来的超强意念。「轮回」的真义绝不是在奖励补偿好人与惩罚折磨坏人,以求得与阳世一生的平衡。当然更不是为了补债阳世「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不公平,而形成大快人心的末世大审判。「六道轮回」也绝不是一种处罚性的分发作业,什么杀牛的来世变牛被人杀、秦桧三世投胎变猪、为富不仁的人来世投胎变饿鬼等等那只是在民智未开。

佛教灵魂轮回

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物件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各,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

而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一成不变,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么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不可能,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么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借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不同,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不同,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解答一下关于佛教的轮回的问题,佛教的轮回转世指的是什么?_百度知 ...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