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9693

孔明测字算命,生辰免费测八字

兴仁信息网2023-05-10 05:09:530

面相算命 鼻子,诸葛亮三字算命法,测字算命免费,

1、山根断裂的人:

经常有疾病发生。

意外事件大都与生命的安危有关。

应远离故乡,出外谋发展。

2、山根有纹的人:

如为宜纹,易收他人为养子,或自己被人收养。

如为宜纹,小心意外灾难,尤其要注意车祸,

如为准头上的直纹,则为五马分尸之纹,小心死得难看。

如为横纹,小心暗疾或挫折,挫折指婚姻及事业挫折。

3、印堂出现青筋的人:

须预防肾病。

须防止身体上的日趋衰弱。

4、鼻梁见节人:

防止身体上灾病不断。

防止婚姻不幸,一结再结。

5、鼻梁出现青筋的人:

防止慢性疾病的出现,如胃肠病、慢性支气管炎、便秘或痔疮。

寒气旺小心险邪入侵。

6、山根丰满的人:

身体强壮,对疾病抵抗力强。

夫妇婚姻生活美满,百凤和鸣。

财气充足,十足好运。

孔明神数!! 求解签

,算命签诗:得意宜逢妇,前程去有缘,利名终有望,三五月团圆。 ,算命解签:吉,留意三、五有关月日,或有殊遇、喜事。谋为有成凡事有缘,求妻者得佳妇,求事者得佳事,谈笑中立可成功,所谓吉人天相也,三五月,期之近者也。转载自算命眼,灵签算命详解:如果你做任何事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没有计划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性,这样是难以成事的。虽然你的意气用事常遇到异性的贵人相助,但这样的运气迟早会用完的。 ,但是这一次,你可能又有女贵人相助,帮你把恶运化解开来,使你转忧为喜、名利双收,而且日子就在最近了,几个月内就可以知道结果了,所以不用太着急。

不知道相传孔明所创的斤两算命是怎么折算成斤两的?称骨论命我4两7,谁...

短短四句话岂能概括人的一生?就算能概括,那也太过笼统了吧,虽然八字论命也是粗线条,但相较于此也准确十倍。

孔明人格品位怎样 也是算命先生吗

孔明总的来说是一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文学奇才!是世人学习的榜样!

(一)难得的奇才

庞统形象的审美意趣,首先源於其性格中奇的特徵。奇者:一曰罕见,二曰杰出、超凡。本文称庞统为奇才,二者兼而有之。庞统的奇才大智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大名,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久闻芳名,孔明深服其智;鲁肃称其谋略不减於管乐,枢机可并於孙吴。然而却遭遇坎坷。或埋没於襄阳,或屈沉於江东;或遭孙权冷落,或受刘备屈待;甚而公瑾屡用其谋,竟未授其职;为东吴建奇功,却不被吴主所认可。庞统之屈可谓奇也。正是庞统之奇才被屈待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趣。

1.名士交口赞奇才

称庞统为奇才,首先在於庞统颇得当时天下名士贤才的赞赏,盛名布於海内。刘备为躲避蔡氏兄妹所谋杀身之祸,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天下奇才,尽在於此,公当往求之。」「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见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3年12月第3版308页)小说作者在此通过著名隐士司马德操之口将庞统作为天下奇才推荐给刘备。庞统不仅享誉襄,而且名播江东。据小说介绍,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鲁肃因深知庞统之大智奇才,在刚继任督都之职时,就向孙权举荐了庞统。肃称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於管乐,枢机可关於孙吴;往日公谨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同上488页)可见,庞统之奇才大略深得当时天下名士赞赏推崇。孙权以貌相人,以偏爱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称赞关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同上489页)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统答曰:「此某平生之素志。」(同上)

可见统之见解高远,枢机超凡。倘孙、刘长期联盟,同力破曹,便会无往而不胜。可惜孙刘两方众多文臣武将持此见解者仅鲁肃、庞统、孔明等寥寥数人。甚至连被称为世之枭雄的刘备也能认识到孙刘联明的极端重要性。否则,岂有夷陵之败?乃至孙刘两大集团最终被魏方所灭?象庞统这样才智过人,机谋深远之士也被孙权所冷待,只能证明孙权也是一个目不识珠之辈。三国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之争。在小说中作者对庞统之才极为赏识推崇,对其才智被埋没,被屈待深感惋惜。

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同上490页)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当孔明从东吴回,问及庞统时,刘备称统「近治耒阳县,好酒废事。」孔明闻言笑道:「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所学,胜亮十倍。」并指出:「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於视事。」(同上)刘备方根据张飞、孙乾考察的情况和鲁肃、孔明的举荐,纠正屈待大才的过失,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选方略。小说在描写庞统曹冷遇被屈待的情节时,充满赞赏而惋惜的审美情调。这情调是作者对人才被屈待的深深遗憾,对健全人才环境的热切呼唤。它撞击著读者的心灵,感染著读者的情绪,启示后世善待贤才。

2.巧授连环展骥才

在名士的口碑中,庞统是学识渊博而未展骥足的奇才。在实践中,庞统谋略枢机如何呢?在现实中,庞统不愧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贤士。小说作者以极为赞赏的笔调表现了庞统在实践中所显示的奇智神谋,给读者以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审美享受。

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孙权时说:「往日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此非虚言。在庞统寓居东吴期间,虽未正式拜授任何职衔,但在事实上已充任著东吴谋士之职。《三国演义》第47回「庞统巧授连环记」就描写了庞统受周瑜之邀,以过人的智慧机敏向曹操巧授连环记,使操自锁战船的精彩场面。其间,庞统的谋略枢机得到出神入化的表现,达到令人惊叹的境地。

面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之势,周瑜使鲁肃问策於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犹伯乐得千里马,深服庞统之论,使肃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世之奸雄,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周瑜知人善任,对肃曰:「为我行此计者,非庞士元不可。」果不出周瑜所料,庞士元以杰出的才学、超凡的智慧、随机应变的高招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统先装成怀才不遇、对周瑜极为不满、而遁迹於西山草庵的隐者,赢得了生性愚拙、出使东吴的蒋干信任,得以被引入曹营。得见曹操后,就根据操之心理、性格特点,用骄兵之计和献媚之词,又获得了操的信赖。从而乘机查清了曹军布阵情况。同时,极尽夸赞奉迎之能事,使踌躅满志的曹操得意忘形,完全失去了戒备,进而获得了与操同桌共饮,畅谈兵机的殊遇。此时,庞统便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与操「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操「深为敬服,殷勤相待」。当统获得操深深敬服之后,便开始佯装醉意,又以关切的语气、投石探路船问道:「敢问军中有良医否?」当操答:「水军多疾,须用良医治之」时,统便指出水军呕吐的原因:「大江之中,潮涨潮落,凡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而此问题正是操所忧虑之事。如何不求良策?於是庞统乘机便授其计,使操「以大船小船各皆搭配,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铺上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它风浪上下,复何惧哉?」(同上)操入魔也似中计,反下席而谢。真乃智者奇者庞统也!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同上)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小说中庞统奇智胜奸雄的情节场面闪烁著智慧的火花,漾溢著袭人的妙趣。读之,令人兴味盎然,精神愉悦。

3.明察善断理事才

若说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记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的话,那麼「耒阳县庞统理事」则表现了庞统非凡的理事才能。庞统满怀匡世之志、济民之才欲意安邦济世却遭冷遇,最后只得抱屈来到山僻小县任县令。终日以酒取乐,不理政事。刘备得知便派张飞、孙乾前往巡察。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张飞见之,责其尽废县事。统不加申辨,「随即唤公吏,将百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析,吏皆纷然继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日所积之事,尽断毕了。」(同上490页)投笔於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同上)在此作者以叹赏的笔调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之才、干炼果决的理事之才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不仅是位面对险境强敌能随机应变、智胜强手的奇才,而且是一位明察善断的理事奇才。目睹庞统敏捷干炼的理事情节,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4.经天纬地匡济才

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愤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决策。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

刘璋纳张松之策,拟引刘备入川,以拒张鲁入侵。璋遣法正为使面晤刘备后,刘备仍犹豫不决,独坐沉吟。刘备所犹豫沉吟者何?其实先取西川为基业,而后图谋大业之方略,早在孔明「隆中决策」中已定。刘备自起事以来,东奔西走,走征北战,无立足之地。暂时驻足的荆州,在名义上还属借用东吴之地。刘备如何不时刻想取西川?他曾对孔明、张松、法正等表示:非欲不想取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而代之,而是顾忌「同宗相攻,恐人唾骂,失信义於天下。」此即刘备困惑犹豫的根本原因。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拨开云雾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

庞统为刘备消除思想顾虑,先从树立取川信心开始。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了西川优势、荆州劣势。在「天时」方面,他根据张松所讲:「刘璋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张鲁在此,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的西川形势,督促刘备迅速取川。否则,将失去这一天赐良机。在「地利」方面,把益州与荆州的利弊进行了对比。他推崇张松的见解,指出:「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地成业」的地理位置;又指出益州的地利优势:「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在「人和」方面也分析了取川的有利条件:「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可谓千载良机。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听取庞统分析,刘备如何不动心?再说刘备早有取川之意,只因有顾虑,未最后下定决心。此时,刘备便再次道出了其思想顾虑:「同宗相攻,恐因小利而失信於天下。」(同上520页)刘备在民众中碑中是「仁德弃塞四海,信义布於天下」的贤德之君。自古中国圣君贤王都信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天理。然而任何理论的生命力都在於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不可拘执。庞统的高明在其善於变通。他首先肯定刘备思想合於孺家正统思想「天理」之处。但接著就指出:「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据常理,寸步不可行也。」(同上)当年,刘表临终时,请求刘备据荆襄,辅助刘琮兄弟,孔明也劝其入主荆州,刘备就是因为「拘执常理」,不通权变而失去了取荆州的良机。落得后来巧取荆州还不被东吴所承认的结果。前车之鉴不可不记取。庞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宜从权变」的思想,并引经据典,以历史上圣君贤王的例子来说明其权变思想的正确性。他用「逆取顺守」(《汉书》)、「兼弱攻昧(《尚书》)汤、武之道也。」(同上)「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於信义?」等开导刘备。也即等事成之后,加於补救,也不失信义,仍合於「天理」。最后,统还提醒道:「今若不取,终为他人所取」,提出情况的严重性及后果,以引起刘备的重视,从而吸取荆州的教训。庞统言语至此,刘备彷佛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地感叹道:「金石之言,当铭肺腑。」刘备终於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但刘备集团处於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出奇绝的谋略、超凡的枢机、杰出的才能。这一切又无不显示出庞统形象的人格魅力,散放出怡人的审美情趣。

(二)刚正的狂士

本文称庞统为刚正的狂士。为「狂士」下的定语是「刚正」。刚正是庞统形象又一美学因素。庞统不仅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被屈待的人才。天下奇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於襄阳,或屈沉於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著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於任何职位。当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偏执之见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统生平应聘谋职,「欲以才气动之」。对当权者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因为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难得的正气和骨气,而被误为狂士。其实被称为狂士源於孙权的偏见。《三国演义》第57回有如下情节: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小说先以不无调侃的笔调讽刺孙权以貌相才的浅薄之举。作者写道:「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接著又以否定性的笔调描写了孙权以个人偏爱屈待大才的情景。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大概认为凡人才应该学有所长。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学识观、人才观,并无偏颇。但在特殊条件下,尤其是在动乱纷争的年代和复杂多变的斗争中,欲意争强图霸,成就大业,仅靠一拔之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博学多才,且能随机应变。此方为学识的高境界,人才的高标准。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陈腐学识观、人才观的否定。「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周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未有任何恭维之词、阿谀之态,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这位权贵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冒昧」、「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其偏爱之臣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作者在此议论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这位应聘者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小说中庞统面晤孙权的场面颇似当今面试应聘者的情景。大凡应聘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考官,投其所好,以搏得聘者的好感而被聘。庞统彷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於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而不顾对方的偏爱所好,其不被吴主所用是必然的。庞统虽然遭冷待,被称为「狂士」,但却赢得了人格的尊严,表现了一个刚正之士的志气和骨气,保持了一个真正大贤奇才的品德和风范。对庞统而言不被如此偏执之主所用,倒不失为幸事,否则,日后难於投合,麻烦多矣。然而,令旁观者不平的是权竟称统为「狂士」,且声言「誓不用之」。甚至当鲁肃指出统在赤壁之战中献连环记,「成第一功」时,权居然不承认事实,胡诌什麼是操「自欲钉船」。可见孙权不仅是个目不识珠之徒,且是个偏狭之辈。真正的尚贤纳才者必须具有识才的眼力,纳才的心胸,容才的气度。如孙权者流,尚贤纳才不过是个装潢门面的漂亮词藻,事实上却往往阿谀奉承之徒、趋炎附势之辈云集;真正学识渊博之士、机谋深远之才远避千里。在作品这一情节的描写中,作者对庞统人格之赞赏,对孙权品德之讽喻的审美倾向强烈感染著读者。

庞统听从鲁肃、孔明的劝告,并带著二人荐书往投刘备。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於庞统始终抱著以才学动人的应聘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从不卑躬屈膝、仰人鼻息。作品这样描写他投奔刘备的情景:「统见刘备长揖不拜。」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可见刘备也犯了「人不可貌相」的识才大忌。於是便不冷不势的问道:「足下远来不易?」庞统并不拿出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的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显然对统将自己排入贤士之列不甚满意,大概也有了貌丑性狂的先入之见。於是,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责之「尽废县事」。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於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此处庞统倒颇有些特才狂放之气。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则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健全人格,有所建树,创造辉煌的人生。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才智渐消,庸碌平生。刚正狂放是庞统人格中又一独具情趣的美学品位。

参考资料:烽火三国

孔明人格品位怎样 也是算命先生吗

孔明总的来说是一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文学奇才!是世人学习的榜样!

(一)难得的奇才

庞统形象的审美意趣,首先源於其性格中奇的特徵。奇者:一曰罕见,二曰杰出、超凡。本文称庞统为奇才,二者兼而有之。庞统的奇才大智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大名,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久闻芳名,孔明深服其智;鲁肃称其谋略不减於管乐,枢机可并於孙吴。然而却遭遇坎坷。或埋没於襄阳,或屈沉於江东;或遭孙权冷落,或受刘备屈待;甚而公瑾屡用其谋,竟未授其职;为东吴建奇功,却不被吴主所认可。庞统之屈可谓奇也。正是庞统之奇才被屈待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趣。

1.名士交口赞奇才

称庞统为奇才,首先在於庞统颇得当时天下名士贤才的赞赏,盛名布於海内。刘备为躲避蔡氏兄妹所谋杀身之祸,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天下奇才,尽在於此,公当往求之。」「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见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3年12月第3版308页)小说作者在此通过著名隐士司马德操之口将庞统作为天下奇才推荐给刘备。庞统不仅享誉襄,而且名播江东。据小说介绍,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鲁肃因深知庞统之大智奇才,在刚继任督都之职时,就向孙权举荐了庞统。肃称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於管乐,枢机可关於孙吴;往日公谨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同上488页)可见,庞统之奇才大略深得当时天下名士赞赏推崇。孙权以貌相人,以偏爱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称赞关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同上489页)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统答曰:「此某平生之素志。」(同上)

可见统之见解高远,枢机超凡。倘孙、刘长期联盟,同力破曹,便会无往而不胜。可惜孙刘两方众多文臣武将持此见解者仅鲁肃、庞统、孔明等寥寥数人。甚至连被称为世之枭雄的刘备也能认识到孙刘联明的极端重要性。否则,岂有夷陵之败?乃至孙刘两大集团最终被魏方所灭?象庞统这样才智过人,机谋深远之士也被孙权所冷待,只能证明孙权也是一个目不识珠之辈。三国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之争。在小说中作者对庞统之才极为赏识推崇,对其才智被埋没,被屈待深感惋惜。

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同上490页)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当孔明从东吴回,问及庞统时,刘备称统「近治耒阳县,好酒废事。」孔明闻言笑道:「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所学,胜亮十倍。」并指出:「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於视事。」(同上)刘备方根据张飞、孙乾考察的情况和鲁肃、孔明的举荐,纠正屈待大才的过失,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选方略。小说在描写庞统曹冷遇被屈待的情节时,充满赞赏而惋惜的审美情调。这情调是作者对人才被屈待的深深遗憾,对健全人才环境的热切呼唤。它撞击著读者的心灵,感染著读者的情绪,启示后世善待贤才。

2.巧授连环展骥才

在名士的口碑中,庞统是学识渊博而未展骥足的奇才。在实践中,庞统谋略枢机如何呢?在现实中,庞统不愧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贤士。小说作者以极为赞赏的笔调表现了庞统在实践中所显示的奇智神谋,给读者以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审美享受。

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孙权时说:「往日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此非虚言。在庞统寓居东吴期间,虽未正式拜授任何职衔,但在事实上已充任著东吴谋士之职。《三国演义》第47回「庞统巧授连环记」就描写了庞统受周瑜之邀,以过人的智慧机敏向曹操巧授连环记,使操自锁战船的精彩场面。其间,庞统的谋略枢机得到出神入化的表现,达到令人惊叹的境地。

面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之势,周瑜使鲁肃问策於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犹伯乐得千里马,深服庞统之论,使肃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世之奸雄,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周瑜知人善任,对肃曰:「为我行此计者,非庞士元不可。」果不出周瑜所料,庞士元以杰出的才学、超凡的智慧、随机应变的高招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统先装成怀才不遇、对周瑜极为不满、而遁迹於西山草庵的隐者,赢得了生性愚拙、出使东吴的蒋干信任,得以被引入曹营。得见曹操后,就根据操之心理、性格特点,用骄兵之计和献媚之词,又获得了操的信赖。从而乘机查清了曹军布阵情况。同时,极尽夸赞奉迎之能事,使踌躅满志的曹操得意忘形,完全失去了戒备,进而获得了与操同桌共饮,畅谈兵机的殊遇。此时,庞统便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与操「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操「深为敬服,殷勤相待」。当统获得操深深敬服之后,便开始佯装醉意,又以关切的语气、投石探路船问道:「敢问军中有良医否?」当操答:「水军多疾,须用良医治之」时,统便指出水军呕吐的原因:「大江之中,潮涨潮落,凡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而此问题正是操所忧虑之事。如何不求良策?於是庞统乘机便授其计,使操「以大船小船各皆搭配,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铺上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它风浪上下,复何惧哉?」(同上)操入魔也似中计,反下席而谢。真乃智者奇者庞统也!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同上)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小说中庞统奇智胜奸雄的情节场面闪烁著智慧的火花,漾溢著袭人的妙趣。读之,令人兴味盎然,精神愉悦。

3.明察善断理事才

若说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记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的话,那麼「耒阳县庞统理事」则表现了庞统非凡的理事才能。庞统满怀匡世之志、济民之才欲意安邦济世却遭冷遇,最后只得抱屈来到山僻小县任县令。终日以酒取乐,不理政事。刘备得知便派张飞、孙乾前往巡察。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张飞见之,责其尽废县事。统不加申辨,「随即唤公吏,将百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析,吏皆纷然继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日所积之事,尽断毕了。」(同上490页)投笔於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同上)在此作者以叹赏的笔调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之才、干炼果决的理事之才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不仅是位面对险境强敌能随机应变、智胜强手的奇才,而且是一位明察善断的理事奇才。目睹庞统敏捷干炼的理事情节,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4.经天纬地匡济才

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愤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决策。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

刘璋纳张松之策,拟引刘备入川,以拒张鲁入侵。璋遣法正为使面晤刘备后,刘备仍犹豫不决,独坐沉吟。刘备所犹豫沉吟者何?其实先取西川为基业,而后图谋大业之方略,早在孔明「隆中决策」中已定。刘备自起事以来,东奔西走,走征北战,无立足之地。暂时驻足的荆州,在名义上还属借用东吴之地。刘备如何不时刻想取西川?他曾对孔明、张松、法正等表示:非欲不想取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而代之,而是顾忌「同宗相攻,恐人唾骂,失信义於天下。」此即刘备困惑犹豫的根本原因。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拨开云雾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

庞统为刘备消除思想顾虑,先从树立取川信心开始。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了西川优势、荆州劣势。在「天时」方面,他根据张松所讲:「刘璋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张鲁在此,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的西川形势,督促刘备迅速取川。否则,将失去这一天赐良机。在「地利」方面,把益州与荆州的利弊进行了对比。他推崇张松的见解,指出:「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地成业」的地理位置;又指出益州的地利优势:「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在「人和」方面也分析了取川的有利条件:「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可谓千载良机。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听取庞统分析,刘备如何不动心?再说刘备早有取川之意,只因有顾虑,未最后下定决心。此时,刘备便再次道出了其思想顾虑:「同宗相攻,恐因小利而失信於天下。」(同上520页)刘备在民众中碑中是「仁德弃塞四海,信义布於天下」的贤德之君。自古中国圣君贤王都信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天理。然而任何理论的生命力都在於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不可拘执。庞统的高明在其善於变通。他首先肯定刘备思想合於孺家正统思想「天理」之处。但接著就指出:「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据常理,寸步不可行也。」(同上)当年,刘表临终时,请求刘备据荆襄,辅助刘琮兄弟,孔明也劝其入主荆州,刘备就是因为「拘执常理」,不通权变而失去了取荆州的良机。落得后来巧取荆州还不被东吴所承认的结果。前车之鉴不可不记取。庞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宜从权变」的思想,并引经据典,以历史上圣君贤王的例子来说明其权变思想的正确性。他用「逆取顺守」(《汉书》)、「兼弱攻昧(《尚书》)汤、武之道也。」(同上)「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於信义?」等开导刘备。也即等事成之后,加於补救,也不失信义,仍合於「天理」。最后,统还提醒道:「今若不取,终为他人所取」,提出情况的严重性及后果,以引起刘备的重视,从而吸取荆州的教训。庞统言语至此,刘备彷佛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地感叹道:「金石之言,当铭肺腑。」刘备终於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但刘备集团处於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出奇绝的谋略、超凡的枢机、杰出的才能。这一切又无不显示出庞统形象的人格魅力,散放出怡人的审美情趣。

(二)刚正的狂士

本文称庞统为刚正的狂士。为「狂士」下的定语是「刚正」。刚正是庞统形象又一美学因素。庞统不仅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被屈待的人才。天下奇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於襄阳,或屈沉於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著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於任何职位。当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偏执之见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统生平应聘谋职,「欲以才气动之」。对当权者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因为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难得的正气和骨气,而被误为狂士。其实被称为狂士源於孙权的偏见。《三国演义》第57回有如下情节: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小说先以不无调侃的笔调讽刺孙权以貌相才的浅薄之举。作者写道:「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接著又以否定性的笔调描写了孙权以个人偏爱屈待大才的情景。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大概认为凡人才应该学有所长。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学识观、人才观,并无偏颇。但在特殊条件下,尤其是在动乱纷争的年代和复杂多变的斗争中,欲意争强图霸,成就大业,仅靠一拔之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博学多才,且能随机应变。此方为学识的高境界,人才的高标准。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陈腐学识观、人才观的否定。「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周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未有任何恭维之词、阿谀之态,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这位权贵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冒昧」、「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其偏爱之臣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作者在此议论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这位应聘者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小说中庞统面晤孙权的场面颇似当今面试应聘者的情景。大凡应聘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考官,投其所好,以搏得聘者的好感而被聘。庞统彷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於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而不顾对方的偏爱所好,其不被吴主所用是必然的。庞统虽然遭冷待,被称为「狂士」,但却赢得了人格的尊严,表现了一个刚正之士的志气和骨气,保持了一个真正大贤奇才的品德和风范。对庞统而言不被如此偏执之主所用,倒不失为幸事,否则,日后难於投合,麻烦多矣。然而,令旁观者不平的是权竟称统为「狂士」,且声言「誓不用之」。甚至当鲁肃指出统在赤壁之战中献连环记,「成第一功」时,权居然不承认事实,胡诌什麼是操「自欲钉船」。可见孙权不仅是个目不识珠之徒,且是个偏狭之辈。真正的尚贤纳才者必须具有识才的眼力,纳才的心胸,容才的气度。如孙权者流,尚贤纳才不过是个装潢门面的漂亮词藻,事实上却往往阿谀奉承之徒、趋炎附势之辈云集;真正学识渊博之士、机谋深远之才远避千里。在作品这一情节的描写中,作者对庞统人格之赞赏,对孙权品德之讽喻的审美倾向强烈感染著读者。

庞统听从鲁肃、孔明的劝告,并带著二人荐书往投刘备。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於庞统始终抱著以才学动人的应聘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从不卑躬屈膝、仰人鼻息。作品这样描写他投奔刘备的情景:「统见刘备长揖不拜。」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可见刘备也犯了「人不可貌相」的识才大忌。於是便不冷不势的问道:「足下远来不易?」庞统并不拿出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的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显然对统将自己排入贤士之列不甚满意,大概也有了貌丑性狂的先入之见。於是,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责之「尽废县事」。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於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此处庞统倒颇有些特才狂放之气。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则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健全人格,有所建树,创造辉煌的人生。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才智渐消,庸碌平生。刚正狂放是庞统人格中又一独具情趣的美学品位。

参考资料:烽火三国

诸葛亮算命法,1969年阴历10月28日

你是男命还是女命,需要了解的是哪方面,提供时辰最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