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9943

寺庙开光致词,一般寺庙都可以开光吗

兴仁信息网2023-08-01 00:15:340

弥勒道场在那里

奉化市雪窦寺——弥勒道场

雪窦寺位于浙江奉化市溪口镇西7.5公里的雪窦山上,创建于晋,兴盛于唐宋,历来高僧辈出,香火兴旺,被称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

据记载,有位尼姑在雪窦山顶结庐而居,称“瀑布院”,这是雪窦寺的始创。

唐代武宗会昌元年(841年)移建山麓,以后寺址历代延续,一直没有迁移。唐宣宗大中末年(859年),寺庙毁于战火,咸通八年(867年)修复,创名“瀑布观音院”。唐景德年间(892枣893年),南岳第五世常通禅师任雪窦寺住持,修缮殿堂,并得施田1300亩。后世尊为雪窦禅院开山第一祖。此后,雪窦寺即作为禅宗的丛林,有史可考的有禅宗法眼宗、云门宗、曹洞宗、临济宗等派别。

五代时,奉化出了位布袋和尚(?一916年),自称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按印度教佛《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和《增一阿含经》记载,弥勒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先佛入灭,上生于佛教的六欲天之一的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经过四千岁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因此,弥勒是佛教预言将来继承释迦佛位的未来佛。但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弥勒佛被塑造成袒胸裸腹、笑口常开的中国僧人布袋和向的形象,历代受中国信徒的供奉和朝拜。这是中国传统信仰与外来文化融合的一种反映。

关于布袋和尚的事迹,在《宋高僧传》、《两浙名贤录》、《奉化县志》中均有记载。契此八岁来到奉化长汀,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凡供身之具尽装袋中,自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被释为布袋和尚。传说布袋和尚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

契此生性恢谐,笑颜常开,讨人欢喜,被称为“欢喜和尚”。他常住奉化岳林寺,并云游四方,曾从福建募来木材,重修岳林寺三殿四阁及三厢一堂。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宋代后,江浙一带寺庙开始按他的形象来塑弥勒佛像,逐渐流传全国。

1934年《佛学辞典》中提出,雪窦寺为弥勒道场,与普陀观音、五台文殊、峨眉普贤及九华地藏四座菩萨道场共列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该寺在近年新建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弥勒正冠庄严的坐像。

宋朝对雪窦寺十分重视,多次赐赏经籍、物资,使雪窦寺达到极盛时期。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遣使赐经籍,始建藏经阁。第二年又赐石刻御书二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赐名“雪窦资圣禅寺”,御书“资圣禅寺”匾额。宋仁宗梦游此此于景祐四年(1037年)遣内侍张履新赍赐沉香山子(木雕假山)、白金、龙袍、龙茶等物,遂号“应梦道场”。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敕铸大钟。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御书;应梦名山”赐寺,至今犹存。

宋朝住持雪窦寺的高僧辈出。如宋乾兴元年(1022年)禅宗云门宗第四世重显(980-1052年)禅师任雪窦资圣寺住持,历时31年,扩建寺庙,大兴禅宗云门宗。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雪窦寺再度被毁。南宋绍兴年间(113l一1162年)至隆兴年间(1163-1164年),临济宗十三世传人如湛禅师任雪窦寺住持,重建佛殿,“侈于旧贯”。南宋绍熙年间(1190一l193年);曹洞宗十二世智鉴禅师任雪窦寺方丈,他法嗣天童如净禅师,为日本曹洞开宗祖师道元禅师的受业师,所以日本曹洞也尊雪窦为祖庭。宋理宗淳祐年间(124l一1252年),临济宗师范禅师任住持。理宗召师范至修政殿,赐金襕僧衣,又听其说法,赐号佛鉴禅师。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临济宗善来禅师任雪窦寺住持。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寺毁于火,善来禅师加以重修,历时三年,重建所有殿堂轩阁,规模更加宏丽。

明朝崇帧十六年(1643年),雪窦寺第四次毁于兵火。第二年,由临济宗三十一世石奇禅师主持修复,历时18年,辛苦经营,恢复旧观。

清朝对雪窦寺也倍加垂青。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慧智禅师在清支持下,重修殿宇、山门、亭舍和池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皇帝御赐玉印、玉佛、龙袍、袈裟、龙钵、经籍数百函,住持僧果如进京迎接,寺庙备办仪仗下山迎归,盛况非常。寺内新建法堂、藏经楼珍藏这批文物。这批文物一直保存至今,成为雪窦寺的镇山之宝。

近现代以来,蒋介石家族也与雪窦寺结下因缘。蒋介石的祖父斯千虔诚信佛,中年之后专心修行。蒋介石生母王彩玉一生茹素礼佛,熟读经书,经常步行到雪窦寺烧香拜礼。蒋介石在老家溪口镇居住时也时常携扶其母前往敬香,王彩玉晚年皈依雪窦寺方丈果如和尚。卒后在寺内悬像供奉。蒋介石回乡常在寺内瞻拜憩留。太虚法师1932年任住持,蒋介石曾请他为元配夫人毛福梅讲解《心经》,在寺内辟静室供毛氏诵经修行。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从小也常来雪窦寺。从某种意义上说,雪窦寺一度曾成为蒋家的家庙。

1968年,雪窦寺被拆毁,仅留下东厢房。1978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信仰自由政策,僧人重返雪窦寺。1985年起,成立修复雪窦寺筹备委员会,推举宁波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光德法师为主任,任雪窦寺住持,主持筹建、教务等事项。

在各级和国内外佛教界的支持下,1987年8月,落成了大雄宝殿和西厢房。新建的弥勒殿位于大雄宝殿和山门之间,抗日战争前毁于战火的天王殿旧址上,采用砖木结构的地庙建筑传统格式,殿顶覆盖琉璃瓦,殿正中供笑颜常开的弥勒菩萨像,四周环列樟脑木千佛,表达“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间,这也是作为约定勒道场的雪窦寺与众不同的特色所在。之后,雪窦寺逐步修复了其他殿堂、楼阁。

雪窦寺现存文物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皇帝御赐玉印,印刻文:“敕建万寿雪窦御书应梦名山资圣禅寺法王宝印”,左边为汉文雕刻,右边为篆文。有清光绪皇帝御赐玉佛一尊,为汉白玉坐佛,高80厘米,刻工精致,玉质洁白,线条流畅自然。光绪皇帝御赐的《龙藏》经书,现尚存5760本.也十分珍贵。另外还有光绪帝赐的龙钵、龙袍、袈裟等物,都精美无比。

浙江奉化雪窦寺方丈光德法师因日夜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为了续佛慧命恭请月照法师为西堂监院兼代理方丈。月照法师于1993年2月23日进院,雪窦寺钟鼓齐鸣,两序大众列队迎接。月照法师现27岁,毕业于闽南佛学院。月照法师进院后,发心继承光德老法师的夙愿,要把雪窦寺办成学修并进的道场、佛教文化教育的道场、联结海内外佛教徒的道场。遵守佛制将于农历4月15日至7月15日举行结夏安居,由月照法师主讲《妙法莲华经》及《四分比丘戒本》、参禅。

199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八日)至9月29日,雪窦寺隆重举行弥勒宝殿大慈弥勒佛和微型千尊弥勒塑像开光大典,并恭请全国汉藏诸山方丈、法师启建大型水陆道场,盛极一时。

1987年8月,由方丈光德法师主持修建了大雄宝殿、弥勒宝殿、东西厢房、方丈楼。1993年,光德法师示寂后,由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奉化市佛协会长月照法师荣膺雪窦寺方丈,并继续主持修复工程。一年多来,在月照方丈的主持下,山门、天王殿、藏经阁、法堂、钟鼓楼、放生池、弘法大楼、素餐厅、盆景园、光德法师塔院、上客堂宾馆等寺院建筑拔地而起,古刹修葺一新。23日上午九时,雪窦寺两序大众列队排行于弥勒宝殿,仪仗队从方丈室迎请明旸、妙湛、悟道、道生等十二位法师至宝殿。殿内千尊弥勒化身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外彩球飞扬,和平鸽展翅翱翔,法会在鞭炮声中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氛,四众弟子为和平而祈祷,为安乐而祝福。雪窦寺方丈月照法师致欢迎词,奉化市副市长斯端伦代表市发表表示庆贺,明旸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致词。接着,法会由十二位诸山长老主法,并分别为大弥勒佛像、微型千尊弥勒像开光,广大信众沉浸于法喜之中,诵念弥勒大赞,回向法界有情。下午,开始启建水陆空大型圣斋法会七永日,分设大坛、内坛、楞严坛、净土坛、藏密坛等八大支口,每日近二百位僧众于坛口诵经礼忏,晚间施放五大士瑜伽焰口,法会圆满时施放了九大士焰口。法会期间,授三皈五戒、菩萨戒,举行放生法会,此外,还举行了弥陀殿、药师殿奠基典礼,四众如法如仪,前往参加法会的信徒达3000余人,其中港、台居士200多人。这是雪窦寺建国以来举行的首次水陆法会。

宝莲寺的寺庙渊源

一般的佛像,总是面南而坐,只有的天坛大佛,坐向却是“佛心向北”,面孔正朝北京。说起来这里面有一段故事。赵朴老与宝莲寺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955年。那一年,赵朴老出访途经,受到佛教界的热情接待,接待的地点就在宝莲寺。宝莲寺邀来大屿山所有寺庙的僧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赵朴老当时还写了一副对子,其中暗含“宝莲”二字:“七重宝树随缘现,四色莲花称意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宝莲寺住持圣一法师和监院智慧法师到北京天坛参观后,决定在大屿山建造一尊大佛,佛座仿照天坛设计。 佛座建成后,大佛的建造却因缺乏资金而搁浅了。后来日本人提出由他们无偿铸造,宝莲寺无奈之下准备同意。签协定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听说了此事,立即连夜打电话阻止。宝莲寺于是谢绝了日方,马上派人到北京商议。赵朴老问他们,你们有多少钱造大佛?他们说,倾家荡产也只能拿出3000万港元。赵朴老说,好,那剩下的我来想办法。最后通过募捐等办法,终于为他们筹齐了款。

承建大佛的厂家,也是赵朴老一手选定的。当时内地许多单位都参加了造佛的招标竞争,经过比较,赵朴老亲自确定了中国航天部南京晨光机器厂,“因为他们能够上天,便请他们在天坛上造一尊‘天中天’。”———“天中天”是佛的另一尊称。在赵朴老的斡旋、协调下,航天部还降低了工程造价。 1993年12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七),宝莲寺为天坛大佛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开光仪式,来自中国内地、、以及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美国等地的13位法师共同主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新华社分社社长周南及港督等一道为盛典剪彩。赵朴初致词时形容大佛的建造是发心伟大、艺术伟大,其艺术成就可与云岗、龙门造像媲美。

本命年是什么意思啊?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狗年出生的人,2006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祖庭的各宗祖庭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五十公里,为三论宗祖庭,是国务院确立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逍遥院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经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

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

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成为三论宗祖庭。三论宗在唐初盛极一时,并流传日本等国。

鸠摩罗什还在草堂寺译出《成实论》,此论在当时也普遍宏扬,以后逐渐形成为成实宗,故草堂寺同时又是成实宗祖庭。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来大唐游学,在天台山从道遂、行满二法师习天台教观,归国后在比睿山创立日本天台宗。13世纪,日莲(1222-1282年)在比睿山学习天台宗,1253年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1982年日莲上人圆寂七百周年纪念,日本日莲宗信徒为了表达对鸠摩罗什的敬仰和对草堂寺的向往,捐资雕塑了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坐像和修建了纪念堂。 大慈恩寺是法相宗祖庭,位于唐代长安城内晋昌坊,在今西安城东南八里处。

大慈恩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在原隋代无漏寺废址上所建,更名为“慈恩”。652年,玄奘为珍藏从印度带回的大量梵本佛典,仿西域建筑形式修建五层方塔安放梵本,此即大雁塔。因寺内中外驰名的大雁塔,故寺名于今隐而不彰。1983年大慈恩寺被定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慈恩寺为唐代玄奘法师主持的佛教经典译场所在地,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十分突出。大雁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分别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两通名碑。

玄奘宗奉印度大乘教中瑜伽一系之说创立了法相宗,慈思寺遂成此宗祖庭。玄奘在中国五大翻译家中,译作最为丰富,质量高,量也最大。

玄奘在译传瑜伽系学说同时,又重译了小乘教派一切有部的《俱舍论》。此论在陈朝曾由真谛译出,并为作疏,但到唐代已经佚失。玄奘重新译出后,其门徒如普光、法宝等专事讲求,相承不绝,自成一宗,因而俱舍宗也尊慈恩寺为祖庭。

大慈恩寺在唐代是著名的皇家寺院,也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占当时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十余座院落,现存寺院面积仅为当时的一个西塔院。 国清寺,坐落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华顶山,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丛林“四绝”。

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曾毁于武宗灭佛和北宋宣和二年。宋建炎二年修复,名列“五山十刹”之一。清雍正十一年下诏重建,至清末、民国时期又有增建。寺院占地2公顷余,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

寺内外古树名木广布,现存主要建筑是南宋时重建的隋塔、雍正年间重修的山门、弥勒殿、雨华殿和大雄宝殿等,以及建于清代中后期的西路三圣殿、罗汉堂和东二路的禅堂。西路的妙法堂和东一路的住持楼、迎塔楼建于民国时期,均保存完好。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华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住持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

国清寺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重新绽放。 华严寺位于今西安城东南二十五里的樊川少陵原,为华严宗祖庭,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此宗以宗奉《华严经》而得名。创宗祖师为“华严五祖”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和宗密。原寺旧址有华严五位祖师塔(今仅存初祖杜顺和尚塔和四祖清凉国师塔),故华严宗即以华严寺为祖庭。

初祖杜顺和尚隋末住终南山,宣扬《华严》,教化道俗。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亲自把他迎入宫内,隆礼崇敬,赐号“帝心”。相传杜顺八十四岁时在太宗的床上坐化,随后恭送长安南郊,建塔于华严寺内。

三传至贤首法藏,吸收了玄奘新译中的一些理论完成判教,充实了观法,正式建成宗派,深得武周朝野赏识,被武则天尊为“贤首大师”,因而华严宗也被称为“贤首宗”。贤首的理论一度为弟子慧苑曲解,以致未能很好传播。其后四祖澄观驻锡华严寺凡十年,纠正了慧苑异说,恢复了华严正统。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示寂之日,文宗李昂为之辍朝三日,朝廷重臣缟素临葬。德宗、文宗都曾经封澄观以清凉国师之号,故也有称此宗为清凉宗。由于华严寺当时道场庄严、高僧云集、环境优美,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唐代华严宗思想经由华严寺传播到世界各地,华严寺成为弘扬《华严经》经典教义的重地,成就了佛教界“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的无量功德;华严寺同时也成为弘扬华严宗思想的摇篮,在这里将佛教最圆满的思想中揉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华严寺成为华严宗发祥地和世界佛教界公认的华严宗祖庭道场。华严寺在完备佛教思想、促进佛教中国化进程、连接海内外佛教信徒、国际友好往来等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历史贡献,为世界佛教徒朝圣礼拜的圣地。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跋陀是第一个来到少林寺的高僧,他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后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佛教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

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禅法,属于印度传统的止观禅法。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其中僧稠以禅法名世,被跋陀誉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由于嵩山为当时北方坐禅修道中心,加上跋陀与孝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皆成为当时禅学的重要精英群体,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巨大。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其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禅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

隋文帝于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劫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谷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均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谷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达摩禅法系统的禅宗教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入少林寺传教,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灵运、同光等,皆驻锡少林寺。新罗国僧慧昭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少林寺习禅多年,公元八三零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特别进入宋朝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

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的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作战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的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殳《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民国期间,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

1983年,少林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香积寺位于今西安城南三十五里的神禾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中国净土宗祖庭。

此寺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寺内有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舍利塔。净土宗在民间十分普及,此宗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借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净土宗由东晋时慧远大师创于庐山,至善导才完备了一宗的宗义和行轨,使之蔚然成宗。

善导(613-681年)是唐朝弘扬净土宗祖师,号“莲花第二祖”。净土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则在于对佛法的普及。贞观十五年(641),善导来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先后宣扬净土思想三十余年。净土宗提倡专心念佛即可往生净土,无论贵贱贤愚皆可受其教化。善导在佛寺内,写《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用种种通俗易懂的办法激发四众。且能艰苦自励,以身作则,每日长跪念佛,非至力竭不止。于是满城并受其化,拥有徒众成千上万,虽屠沽之辈亦得到启发而归心。信徒中有人日称佛号十万声,一生诵《弥陀经》多至五十万卷。至今汉地佛教徒仍以《弥陀经》为日课,以念佛为普遍修持的法门。佛教徒相见每以“阿弥陀佛”为口头致意语,可见净土宗风影响的深远。在净土宗的历史上善导大师提倡持名念佛的功绩罕有其匹。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後的第一个道场。高宗听说善导大师念佛时曾经“口出佛光”,故赐善导常住之寺为光明寺,门人在神禾原建塔安其遗骨,并于塔畔构筑伽兰。因此,香积寺被净土宗人视为祖庭。

公元8世纪中叶,善导阐述净土宗理论的著述《观无量寿经疏》传入日本。随後,善导及净土宗在日本影响遂步扩大。12世纪时,日本僧人法然上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遂成为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香积寺亦成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

民国四大高僧,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俗姓赵,陕西省合阳县人,遗著《印光法师文钞》近百万言,皈依弟子数十万人,世推净土宗十三祖。对于印光法师的操行,弘一法师(李叔同)极为倾倒。在1924年时,弘一法师在答复居士王心湛的信里,就曾刨白心迹说:“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唯印光法师。”弘一后拜印光为师。

1980年5月l4曰,是善导大师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中日佛教净土宗的祖师,日本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副总裁稻冈觉顺和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会长武田奝彦率139人的“日本净土宗祖迹参拜访华团“,与中国佛教协会长赵朴初居士、副会长正果法师,以及香积寺僧侣,隆重举行了纪念法会,并在善导供养塔前举行了上供仪式。稻冈觉顺在致词中说:“中国是日本净土宗的灵魂故乡是日本人的父母之国。愿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就象香积寺旁的滈河与潏河两条河流汇合一样源远流长。”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唐长安城内靖善坊,在今西安城大南门外五里处。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被国务院确立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原名“遵善寺”。隋开皇二年(582),隋文帝杨坚在兴建京师大兴城时,同时敕令建造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重建后的大兴善寺规模之大为当时长安佛寺之冠。

大兴善寺是隋朝第一所国立译经馆。著名的“开皇三大士”耶连提黎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这三位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对中国佛典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

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傅播者“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后来到长安。在大兴善寺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当时印度正在流行用咒语作佛教修习方便的瑜伽密教,善无畏、金刚智开始在中国传播密法。后玄宗李隆基在兴善寺重设国立译场,在不空的主持下,广译密宗要典和念诵仪轨,正式建立了中国密宗,不空从而成为中国密宗开山祖,大兴善寺也因此成为密宗祖庭。

大兴善寺是隋代国寺,也是唐代国立译场所在地。不空是中国五大翻译家之一,主持大兴善寺译馆,杖迹朝野,深受唐朝玄、肃、代几朝的倚重。密宗是中国汉传佛教最后一个形成的宗派。不空的弟子惠果主持青龙寺,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随惠果学得密宗法要,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1985年10月,曰本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纪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发祥地——大兴善寺敬献了青铜地藏菩萨立像,高约1.70米,底座用的汉白玉彻成。10月25日,大兴善寺隆重举行了地藏菩萨像奉安开光仪式,由167人组成的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友好访华团参加了法会。青铜地藏菩萨立像成为新时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见证。

青龙寺

青龙寺,又名石佛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1996年,青龙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乐游原上。唐时为长安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的,并且由尼姑抚到十三岁。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在修建大兴城时,将城中的陵园(土冢)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这些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为灵感寺。

唐武德四年(621)寺废。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睿宗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

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日本著名留学僧空海法师事惠果大师于此,后成为创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著名的入唐八家,其中六家(空海、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皆先后在青龙寺受法。

惠果(743-805年)俗姓马,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人。九岁时,随不空弟子昙贞受学,后于青龙寺大佛殿前剃染,慈恩寺受戒。唐大历元年(766年)从不空受两部大法及传法阿阇梨位。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诸尊瑜伽。故惠果之学,实兼善无畏、不空所传之长。惠果在青龙寺东塔院设灌顶道场,时称密宗大师。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惠果在青龙寺圆寂,门下弟子道俗千余人送葬。

日本真言宗僧众,饮水思源,缅怀先贤,为增进中日友谊,与西安市有关方面商谈,于1982年建成“空海纪念碑”,又于1984年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净业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凤凰山,距西安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道宣律师由丰德寺来此潜心著述。道宣从隋末高僧智首受具足戒,钻研律部。后来又襄助玄奘翻译佛典,得以吸收玄奘译传的新义,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创立了中国佛教中以研习与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律宗,因而净业寺成为佛教律宗祖庭。因为道宣长住终南山,所以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为“南山宗”,尊称道宣为“南山律祖”。在中国古代的高僧中,道宣的个人著作最多,且大部分流传后世。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一般在传承关系上门派都比较多,但律宗却一直以南山道宣为正宗,法系比较单一。所以直到今天,海内外汉传系统佛教的戒律制度和行事仪规,都以南山净业寺所传为圭臬。

唐太宗时代,道宣曾经被推选参加玄奘译场,荣膺第一缀文大德。即在玄奘将梵文经典口译出来后,首先由道宣等连缀整理成汉文文稿,并负主要的责任。唐高宗时,曾诏令道宣集合京城僧众在净业寺筑坛传戒。

武德七年(624),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后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之示,遂移居净业寺。此后四十余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曾因严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人天送供,天神护法。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弘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乾封二年(667)十月三日,道宣圆寂,葬于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师画像,以为典范。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在净业寺外北峰顶上建立道宣律师舍利塔。唐穆宗曾下赞曰:“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皈依,肇律宗主。”

律宗在唐代传入日本,道宣弟子弘景门下有鉴真律师,于玄宗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传戒说法。天宝元年(742),日本遣唐僧荣睿、普照来求法,请鉴真东渡入日本传戒。鉴真六次东渡,于天宝十二年(753)终于抵达奈良。鉴真在日本筑坛传戒,从而开创了日本律宗一脉,由此道宣也成为日本律宗祖师。 三阶教又称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等,隋代僧人信行创立。因受佛教其他各宗的攻讦和朝廷禁止,在隋唐数度盛行传播300余年后,日趋衰微,终于湮灭不传。

虽然法脉没有持续流传下来,但三阶教当时的影响非常大。今西安市长安区百塔寺就是该派的祖庭,寺内还有棵隋代的银杏树,弥足珍贵。

除了以上首传祖庭之外,陕西现存的还有一些与宗派相关的重要寺院。华严宗的至相寺,法相宗的兴教寺、玉华寺,律宗的丰德寺等,都与创宗祖师和该宗派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祖师或长期在该寺讲经授徒,著述立说;或圆寂后葬于该寺,这些寺院也都属于该派的祖庭。

在佛法东渐的过程中,关中长期为佛教学术的一大重镇。天台和禅宗两宗在关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祖庭,但亦有不解之缘。比如天台宗形成的中心虽在浙江天台山,但其教理仍与关中甚有干系。天台宗尊龙树为始祖,而龙树之学,初由鸠摩罗什弘传于关中。此宗一个重要理论是“一心三观”,它主要来源于由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和《中论》;北齐慧文将其传与南岳慧思,慧思结合《法华经》义旨,提出“十如是相”之说。而《法华经》“十如是”说,仅为罗什译本所独有;至天台宗实际创立者智靑大师,在承继“一心三观”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罗什、僧肇的关河旧说,提出了“圆融三谛”的重要理论。准此,天台宗的重要学说,实肇源于关中旧义。

关于去寺庙祈福,注意事项和禁忌。

进寺庙上香有什么禁忌注意事项吗?

去寺庙烧香有什么讲究?最好具体说明。

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民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旅游途中参观名寺大刹,烧香拜佛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烧香拜佛,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特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下面听我细细道来,为你讲解烧香拜佛的规矩。一、进门礼数: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男客先迈左脚,女客先迈右脚,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同时进庙内殿宇时应遵循左门进右门出的原则。注意:一定不能踩踏在门槛(据说门槛代表佛祖的肩膀,当然不能踩踏)之上。而登临第1和第6个台阶的行礼意味着一心一意和六六大顺的含义。二、烧香拜佛:礼佛前,先要净(洗)手。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据说右手不净,普通人杀生大多用右手),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先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烧香时,先用自己的火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上香以3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香入香炉时应呈水平角度,曰平平安安。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专业拈(上)香的方法1、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4、再举香齐眉;5、之后,放下如第3动作;6、开始用左手分插。

插香的第一种方法: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净而不染。”总括而简单。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烧香就是供养,烧檀香最好!

礼拜就是对佛菩萨像虔诚的恭敬作礼之举动,其法是: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无量劫数的父母冤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齐礼佛,愿你们以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注:此种观想礼佛的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若常如此观想礼佛,不仅能超度你所观想的,而且能为自己灭障消灾。即念经,持咒或持佛菩萨圣号时也是一样,不可忽视。)观想后,弯臂,右臂斜伸,右掌向上,按于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拜)。2、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拜)。3、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拜合共叫“两拜半”)。4、以头垂叩于两掌中间拜垫上。5、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另一说法是:古时候的小孩子或低阶之人,向大人,上级或长者求索物品或钱财时,就是这样摊开手掌承接所要求的财物。也就是承接佛菩萨所赐的福慧之意)。6、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7、左握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8、三拜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这叫问讯。以上为一般之礼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莲花部及金刚部”等之合掌与礼拜方法。行者皈依后,自有上师亲传,此处不赘。礼佛的呼吸法:拜下时,舌尖卷抵舌根,同时吸气,(如果要念佛号或持咒,可在拜下呼气时念);起立时,舌尖翘顶上腭,同时吸气。这是一种揉和吐故纳新、使全身气脉发生神秘的循环作用,以保健却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吸气时最好能观想空中日月星辰等通化成了白光,由你的顶门进入体内,(如果是面对佛菩萨像时,则观想佛菩萨像放光照你);呼气时则观想我之病苦孽障都已化成了黑气随气而出(时间久了,你将会看到自己所呼出的黑气。那时保证你已是一个三业清净的人了)。喜欢礼佛的同道们,不访试试,这种又礼了佛,又练了却病延年气功,而又因此而清净了三业的方法习之不断,必可获益无穷,悠然而拜,悠然而起,不疾不徐毫无劳累的感觉。

合掌的方法:佛教弟子们恭敬虔诚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肃立(两脚与肩同宽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说:“两掌合紧不留余隙,是为外道合掌,第一会沦为外道,(因心为形役,难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会感生在无佛的地方,不闻三宝之名。”“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于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

烧香注意事项: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香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以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进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佛的肩膀,踩了就是不敬)。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不要在寺院吃荤食。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如果是因为被邪魅债主缠身,拜完时做回向时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也会高兴的。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已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烧香禁忌

1. 一般上香决方法,即烧香时先以左足入户,不能回顾,顺头顺路。

2. 且拈香时宜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因为左手为大,而右手为小,是象以阴阳之道。

3. 祈愿时,一念传通,心念由香传万神感应。举香宜双手平举至头,双手至眉间高,即「玄关窍」之位,谓之「叩天关」。所祝之愿随香烟直上九重,谓之「通天」,插于香炉,谓之「达地。」乃指所由心香之愿,直叩天关,径上九重,通天达地,以传香信也。

4. 祀神祭鬼,焚香亦有别。敬神为阳事,所以奇数为尊,燃香多为一支、三支

5. 敬神燃香,几炷各有含意(全是奇数):a. 燃香一支,代表一心,象征一心虔敬、一心向道。b. 燃香三支,一者象征皈依三清三宝,一者代表天地人三才三界。c. 燃香五支,象征五方,代表遍召请东、南、西、北、中五方,多用于求财、寻人。d. 燃香七支,象征北斗,代表北斗七星,多用于延寿、散祸。e. 燃香九支,祭祀九幽游魂!

6. 安香于炉时,以左手插香。

7. 最后, 燃香前要记得记得记得先洗干净双手,心身诚敬,方能感于神灵。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