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1727

掌管轮回的菩萨,掌管轮回的什么菩萨

兴仁信息网2023-12-03 05:14:580

佛教中认为人神菩萨都要轮回的吗?

人,如果没有修行,造因的话,还是要结轮回的果,神也不例外。而证得“菩萨”就可以永享“无量寿”,得清净快乐。

盘点阴间中的5尊大神,有一位与玉皇大帝地位相当,后化身为轮回吗?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阴间虽然从没当过主角,但却也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因为阴间乃是构成这片世界最关键的一环。天、地、人三界,其中地界指的就是阴界,阴界是亡魂所处的空间,与人界是一种循环的关系,而天界独立于外,能去天界就代表脱离了生死轮回。

天界有玉皇大帝及一大帮神通广大的神仙坐镇,以维持天界乃至三界的秩序;而人界也有人王和文武贤臣统治,阴间自然也有维持秩序的统治者;而这里主要来看看统治阴间的最重要的五尊大神。

TOP、5 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说,地藏王菩萨在无量无边劫以来修行,早已达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圆满具足,早就应该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王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

故《楞伽经》说,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并非因为程度不够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所以功德虽然与佛齐等,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据说这与地藏王菩萨的母亲有关,他母亲因行邪道而入地狱,孝顺的地藏王菩萨在早年曾几次深入地狱救出自己正受苦的母亲,而在这期间,他见识到地狱的苦难,故而才心生怜悯,要解救地狱的众生;不过,想要度空地狱,似乎有点难,尤其是现在的这种环境……

TOP、4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乃是东岳大帝的部下,又称北阴大帝、北太帝君、酆都北阴天子,属于统归五岳大帝管辖之下的阴间最高神,也是道教尊神中的五方鬼帝和十殿阎罗的上司,他的职责是统管酆都之下的罗酆六天的六天鬼神;据说是紫微大帝在幽冥化身。

TOP、3 后土娘娘

后土娘娘又称后母,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昊天上帝(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女性神。

由于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加上《楚辞》的流传,因此又有后土神主掌幽都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因此不易消失。东汉王逸《楚辞》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来,古人常在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时,也已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但是在传说神话中,后土娘娘有感于生灵死后亡魂无处可去,觉得这是天道的一个缺陷,于是就化为六道轮回,助无数亡魂重新转世,完善了天道。

TOP、2 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又叫东极青华大帝,与南极玉清真王同为玉皇上帝的左右侍者;太乙救苦天尊起源甚早,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或更早以前,就已经作为道教的冥界主神,在地府的法身名叫“鬼王” ,其圣号全称为“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并且具有天界考核群仙、人界寻声救苦、冥界救拔亡魂的三重功能。在《道教记》中,记录了不少太乙救苦天尊显圣的事迹。而且据说最开始的十殿冥王就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分身所化。

不过太乙救苦天尊后来渐渐淡出了阴间的权力核心,不过仍然兼着“救度”的职责,没办法,只有他可以将业果与地狱业力的象征血湖化为莲池,而且他座下九头狮子一声吼,能够打开九幽地狱的大门,也就是地狱的最深层。

TOP、1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等。在汉族民间传说中东岳大帝主管世间一切生物出生大权的。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中,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

传说东岳大帝各地众说纷纭,话说东岳大帝为泰山爷,他掌管着天下365路诸神,是阴曹地府十殿阎君和十八层地狱的主宰者,有些地方人们死了之后还要去东岳面点名一说。

在以上五位阴间大神中,地藏王菩萨是自愿入地狱,超度那些亡魂的,虽然自身实力很强,但在阴间却没有实权;酆都大帝虽然地位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最有实权的一位,总揽着阴间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后土娘娘地位尊崇,负责的轮回乃是天道最核心的部分;太乙救苦天尊掌“救度”,和地藏王菩萨有点类似;最后就是东岳大帝,阴间的最高执掌者。

如来佛掌管现世,那么掌管来生的是什么佛?

地赃菩萨

四大菩萨各掌管什么?

四大菩萨

永远的信仰希冀--观音在民间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这就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智、悲、行、愿之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永远的信仰希冀。

智慧与剑--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有三名,分别是文殊师利、满殊尸利与曼殊室利。文殊师利意译"妙德",指文殊菩萨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满殊尸利意译"妙首",因为他所具功德居诸菩萨之首;曼殊室利意译"妙吉祥",称颂其功德最胜吉祥。此外还有文殊师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孺童文殊菩萨等等称号。

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经》)。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他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他有过"仗剑迫佛"这样令人诧异万端的行为,也常用突如其来的诘难,用以警醒晓喻为表象、枝节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大愿地藏菩萨

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个无佛的时代,天人众生无依无怙。为此释尊殷勤付嘱地藏菩萨,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堕诸恶趣。因此地藏菩萨庄严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这位"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的菩萨,发下并真切践行了这样宏大无边、舍己度人的誓愿,教导众生敬信三宝。他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他们的善根,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劫,曾先后转世为大长者之子、婆罗门女(《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国王、名为光目的女子(同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等,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广度六道罪苦众生。总而言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立此慈悲怜愍之广大誓愿,故有"大愿"之尊称。

据学者研究,地藏菩萨信仰在印度出现较晚,约在5、6世纪之时,并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萨(观音、文殊、弥勒、普贤)之列。在中国,地藏信仰约兴起于隋代前后,日渐兴盛,乃至最后取代弥勒成为四大菩萨之一。

德周法界 行广愿海--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名三曼多跋陀罗,又译作遍吉菩萨,意思是身相与功德无所不在,精纯高深。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通常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实践菩萨道的榜样、典范。普贤、文殊两位菩萨构成一对法门,普贤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萨主司一切般若(智慧),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修行证道历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来,普贤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传。大约在公元二、三世纪时便有传说,称大月氏(约当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部分地区)的一处佛寺中有普贤菩萨像,曾有癞风病人一心一意发愿祈求,普贤菩萨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当即痊愈。中国则奉普贤菩萨为四大菩萨之一,传说晋代时他曾亲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现,那里从此被奉为普贤的道场,香火极盛,成为普贤崇拜在中国的一大中心。

请问佛家讲的六道轮回指的是哪六道?

六道者: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教常说“六道轮回”是哪六道

六道轮回(资料图)“六道轮回”是佛教的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4)阿修罗: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此六道,若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即天台宗所说之十界。十界之中,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声闻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若六道中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五趣,指迷界有情所趣之五处。即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亦称五道,或五恶趣、五恶道、五有。此五者称为趣的原因,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的解释,趣是“往”的意思,另有一说是“到”的意思,因为此五者是往到善恶业因所结的生处,故有此称。《大乘义章》卷八(末)解释五趣又名五道,是因:“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五趣之地狱、饿鬼、畜生为纯恶之所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皆属有漏。与无漏之净土相对。故总名为恶道、恶趣。又名五有,乃取“有”具因果不亡之义。五趣再添阿修罗,称六趣或六道。所谓阿修罗,是指不断斗争并受此苦者;是怀有猜忌心、行下品十善者的果报。其中,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阿修罗和人、天称为三善趣。关于设五趣,或设六趣这点,在大小乘中有不同的说法。《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云:“谓有余部立阿素洛为第六趣。彼不应作是说。契经唯说有五趣故。”《俱舍》、《正理》、《显宗》、《杂心》等诸论,都只设五趣,而大乘经中却大多说六道。若根据五趣的说法,则阿修罗包括在五趣之中。《俱舍论颂疏记》(唐·遁麟述)卷八谓:“问:阿素落何趣摄?(中略)瑜伽、佛地论说为天趣。杂心鬼趣摄。正法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鬼、畜、天三趣。(中略)慈恩师依瑜伽、佛地为正。婆沙评为鬼趣摄。杂心解亦同。” 此外,《首楞严经》卷八有开仙趣以为七趣之说。该经卷九另据阿修罗出生的不同(即胎、卵、湿、化四生),而将之含摄在鬼、畜、人、天四趣中。在《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卷十,五趣者:(一)地狱趣(二)傍生趣(三)鬼趣(四)人趣(五)天趣。云何地狱趣?答:与诸地狱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地狱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地狱趣。复次由上品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地狱,生地狱中,结地狱生。是名地狱趣。复次地狱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地狱趣。云何傍生趣?答:与诸傍生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傍生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傍生趣。复次由愚钝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往于傍生,生傍生中,结傍生生。是名傍生趣。复次傍生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傍生趣。云何鬼趣?答:与诸鬼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鬼界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鬼趣。复次由悭吝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鬼界,生鬼界中,结鬼界生。是名鬼趣。复次鬼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鬼趣。云何人趣?答:于诸人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人中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人趣。复次由下品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人中,生于人中,结人中生。是名人趣。复次人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人趣。云何天趣?答:与诸天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天上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天趣。复次由上品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上天,生于天上,结天上生。是名天趣。复次天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天趣。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