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2182

吉凶军宾家分别指什么,二一四山兼家论吉凶

兴仁信息网2023-12-29 02:15:240

吉、凶、军、宾、嘉,礼仪之邦的根本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为便于了解和掌握这些礼仪,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按照这些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类型的划分。这就是《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载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统称“五礼”。汉代以后,历代的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

一、“事邦国之鬼神示(祇)”的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qí)。”由此可知,吉礼就是祭祀鬼、神、示(祇)的礼仪活动。所谓鬼,指人鬼,即祖先的鬼魂;神,指天神;示(祇),指地祇,即地神。如

吉礼包括对上述天、地、人三界神灵进行祭祀的各项礼仪,如郊祀(祭祀天、地)、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祭祀的神灵也种类繁多。《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先王等。今天北京尚存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郊祀礼,祭祀天、地的场所。(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祭天的天坛为圆形,祭地的地坛为方形)

天坛

二、“哀邦国之忧”的凶礼

凶礼,是指遭遇到凶丧祸患时,人们相互间进行的哀悼吊唁、救济抚恤的诸礼仪的总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先秦时期已实行五种类型的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三、“亲邦国”的宾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的诸礼仪的总称。西周时,宾礼是天子和诸侯王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礼仪规范。秦汉以后,宾礼则成为中央与地方官员、中国与外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了主要为诸侯国国君或诸侯国国君所派的使者拜见天子的八种宾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頫曰视。”

中国传统的相见礼,一般是作揖或跪拜。

清末学堂,学生向老师作揖

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清朝与欧洲某些国家的来往日益频繁,宾礼的形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最初,中国传统的跪拜皇帝礼仪与欧洲交际礼仪可以变通,混杂并用。乾隆末,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抵华。双方围绕究竟是用中国传统的跪拜礼,还是欧洲交际礼觐见清朝皇帝,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经协商,由乾隆皇帝颁布特旨,采用西礼行礼。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日衰。与英、法、美、俄等列强发生冲突时,统治者又往往屈膝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西方列强使节凭借强大实力,在交往使用礼仪问题上,态度日益强硬。咸丰、同治两朝,清廷与各国来华使节都为入觐礼仪采用华礼、西礼的问题而屡屡发生争执。

同治十二年(1873 年),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臣联合向清朝皇帝呈递国书。他们要求采用西礼,特别是采用西方国家官员觐见君主的三鞠躬礼行礼。清朝一些大臣激烈反对这一提议,李鸿章力排众议,主张应遵循“礼与时变通”、“酌时势权宜”而制礼的原则,大致接受西方使节的要求。经过磋商,最终,上述国家的使节改用五鞠躬之礼,觐见清朝皇帝。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赐予茶、酒,以示恩自上出。这表明,中、外双方各有变通,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行礼方案。此后,外国使节觐见清帝,行五鞠躬礼,成为定例。

四、“同邦国”的军礼

军礼是指军旅操演、征伐叛逆不服者等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诸礼仪的总称。

军礼起源甚早,据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有关记载表明,商朝时,已经实行君主郊迎胜利凯旋的军队,在宗庙、社等祭祀神灵的场所,举行献俘告捷的礼仪。这说明,至少在商朝,已经制定、实行与军旅相关的礼仪。

西周时,军礼已经比较系统、成熟。主要可以分为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五种类型。

清朝的田猎礼——“木兰秋狝”,堪称中国古代有效的融、军事、娱乐于一体的典范。木兰秋狝礼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举行。皇帝在离京前一天,派遣官员告祭祖庙。至围场后,皇帝与随行的贵族、官员、将士均在野外搭建帐篷宿营。皇帝所处的黄色帐幕,位于行营的中心。围猎开始后,如同作战一样,严明军纪。将士们的举动,皆要中规中矩、前后有序。

(清)木兰秋狝图

秋狝礼毕,行猎者校点猎物,满载而归。举行秋狝礼时,内蒙古各旗、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及青海、蒙古、等各部的王公贵族,皆不远万里前来朝觐清朝皇帝,参加秋狝礼。清朝皇帝则设盛大宴会,依尊卑长幼之序,盛情款待众王公。通过秋狝礼,清朝统治者不仅满足了享乐之需要,操练、检验了满族贵族子弟的军事技能,而且,通过这一方式,既密切了与周边各部(族)的融洽关系,盛大军容武功的炫耀,又可以有效的消除某些部族反叛、分裂的异心,宣示了清朝统治者对他们拥有不容置疑的统治权。

不过,清朝中期以后,皇帝宗室、八旗贵族子弟多沉溺于声色犬马,“木兰秋狝”也逐渐沦落为单纯的娱乐项目,甚至成为清朝统治者自欺欺人的遮羞布。咸丰十年(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咸丰帝,不思谋御敌之策,反而率子弟妃嫔文武官员,以“木兰秋狝”为名,仓皇逃窜至热河避难,致使北京沦落敌手,惨遭浩劫。

五、“亲万民”的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庆贺性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述嘉礼的类型和功能说:“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这些礼仪都在吉祥、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因而称为嘉礼。

唐朝官方修撰礼典《大唐开元礼》中,嘉礼四十卷,包括五十种具体礼仪,主要有:皇帝、皇太子、亲王加冠礼,皇帝纳后、皇太子、亲王纳妃礼,皇帝、皇后、皇太子受子弟、臣僚朝贺礼,公主出嫁礼,皇帝养老礼,皇帝册命皇后、皇太子、亲王、大臣礼,皇太子与师、傅相见礼,品官及其子婚、冠礼,乡饮酒礼,遣使出使诸藩国、巡视诸州礼等。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分析如下:

1、【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3、【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4、【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5、【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7、【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8、【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9、【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10、【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11、【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2、【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3、【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14、【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15、【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16、【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18、【与人为善 】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19、【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与生活两大部类。

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古代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5、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1、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2、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3、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4、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5、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6、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礼仪

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

三书六礼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中国的婚礼习俗

古人对婚礼和婚姻十分重视,认为它对上以事奉宗庙祖先,对下以继承后世,即延续香火,繁殖后代,因此君子十分重视它。古代婚礼中许多繁文缛节就是为了突出婚礼的庄敬隆重,以强调婚礼的重要。此礼之大体也。

《礼记·昏义》记载,“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意思古人结婚,传宗接代,所以大家都很看重。所以使用六种礼仪,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婚前礼仪,指迎亲之前所需要的礼仪,按照礼制的流程,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之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准备婚服,最后才是迎亲。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纳采

婚礼“六礼”之一,纳采是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出自《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其礼物用雁。

问名

古代中国婚礼“六礼”之二,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也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问名时,用雁为贽见的礼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贽。”[2]

纳吉

古代中国婚礼“六礼”之三,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纳征

古代中国婚礼“六礼”之四,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请期

古代中国婚礼“六礼”之五,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迎亲

《礼记·昏义》记载,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就可以开始迎亲了,把新娘迎接到宗祠大唐,由司仪主持开始拜堂成亲了。

婚礼“六礼”之六,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起源于周代。迎亲迎娶,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

在亲迎这一天,新郎亲领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则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张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户上以驱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车前在自己闺房里打扮一番,这时有催妆和催妆诗,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宾客代劳。当时有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壮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有的在催妆诗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车文。新娘出闺房后须跨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男家。迎亲队伍走到半路上要举行障车,送亲的人和迎亲的人在一起饮酒取乐,拦车要财。

吉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1、吉祥;吉利。

2、善;美。

3、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一。

4、古州名。隋置。唐、五代、宋、清因之。在今江西省吉安市。

5、婚礼,通常包括伴随的庆祝活动。

组词:

吉祥、吉凶、吉剧、吉言、吉星、大吉、吉普

词语解释:

1、吉普

英语jeep的译音。一种轻便而坚固的中、小型汽车,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首先制造。性能机动灵活,能适应高低不平的道路,多作军用。

卞之琳《曲老五想通了》诗:“他们要再来,开吉普乱撞人,我小心翼翼,不随便出门。”

2、吉祥

指吉利。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白教你们拉一天车,都心里给我多念道点吉祥话儿,别没良心!”

3、大吉

大吉利。

茅盾《子夜》七:“也罢,这是开市大吉!将来我们再干!”

汉明帝尊师中的太常府是什么意思?

文中指桓荣的府邸,当时桓荣被封为太常。

太常,是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主要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