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947

公募“造星”热隐患:基金经理流失惊人,离职人数创近5年新高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08-19 20:40:520

原标题:公募“造星”热隐患,基金经理流失惊人,离职人数创近5年新高

明星基金经理带货潮愈演愈烈。

新经济e线注意到,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各方利益驱动下,公募“造星”热浪是一浪高过一浪。短期来看,基金公司也的确尝到了甜头,因而乐此不疲。部分新基金发行动辄吸引数百亿,甚至超过千亿的疯狂认购,基金规模得以快速膨胀。

近期发行的爆款基金中,往往都是基金公司和各大渠道火力全开的结果。基金公司内部资源向明星基金经理高度倾斜就不用多说,有些甚至是举全公司上下之力配合。

就银行等主力销售渠道而言,在一些重点基金经理产品发行前,渠道方往往会提前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形式对投资者进行密集轰炸。同样,不少互联网平台对于优秀基金经理的产品也会在重点页面等进行推荐。“羊群效应”下,爆款基金就这样诞生了。

受“造星”效应刺激,基民为追逐爆款基金也乐此不疲,往往刚刚参与完上一只爆款基金比例配售,就立刻投入到下一只基金的认购之中。

不过,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公募“造星”热背后,外界担忧的是,基金公司内部资源的过度倾斜将带来挤出效应,此举或加剧人才外流态势。

新经济e线获悉,在今年公募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一派繁荣的同时,基金经理人才流失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Wind统计表明,截至2020年8月19日,今年年内共计有180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90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流失的这一数字也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仅次于2015年牛市时的222名。

公募“造星”热隐患

针对当前的公募“造星”热,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对新经济e线坦言,行业的确存在“造星”热。原因是投资人是认“人”的,人到哪里钱就到哪里,公司的名字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不可否认,“造星”热对基金公司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从今年7月份开始,几乎每周都会涌现数百亿元级别的爆款基金,新基金热销场景更是比比皆是。百亿级的发行爆款已经不是惊喜,200亿、300亿的规模,才成为许多基金公司追逐的目标。如果不是有限售条款的出炉,更高量级的爆款基金甚至也可能出现。

另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8月19日,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内,按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排序的话,其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以上的基金经理共计有34人。

不过,由于爆款基金多是明星基金经理领衔,基金经理一人管理规模过大的问题也更加明显。从主动管理规模来看,最高的为广发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达821亿元。南方基金明星基金经理茅炜和汇添富明星基金经理胡昕炜分列第二席和第三席,分别为740亿元和546亿元。以上三人管理的基金数量分别多达7只、10只、6只。

“‘造星’热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投资人不知道如何挑选基金,这种情况下只能认人。第二个原因是基金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由于对规模的追求,会有零和思维,我募集少了别人就抢走了。”对此,上述沪上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参与竞争的公司个体还是要有对的价值观。规模是给客户创造价值的结果,而非追求的目标,任何供给不控制的行业都会带来各种问题。”

在上述沪上基金公司人士看来,尽管这种“造星”热有合理的一面,但也会有诸多问题,影响行业健康发展。“行业要成功,一是要不断能够培养能够带来好业绩的人。我们始终认为投资过程中的经验得失最终都会凝聚在团队文化里,团队的经验会大于个人的经验,经验的传承很有意义。”该人士直言。

截至目前,与头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急剧膨胀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尽管旗下基金经理业绩回报突出,但受制于品牌形象以及渠道劣势等不足,其管理规模却相当惨淡,有的甚至长期在一两个亿之间徘徊。

此外,“造星”热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基金规模的大起大落。统计今年上半年成立的18只“爆款基金”发现,在发行时遭到热捧的这些爆款基金,成立不到半年后便遭到了投资者的大幅赎回。这18只爆款中,单单二季度净申购赎回率超过40%的有7只,其中净申购赎回率最高达到72.9%,超过50%的还有2只。

当初高喊“砸锅卖铁”也要买进爆款的投资者,和几个月后画风突变,决然离去的投资者,几乎就是同一帮人。究其原因,银行等线下渠道为了申赎费用等短期利益,第三方线上营销渠道业绩排名的刺激,以及舆论的推波助澜,成为了爆款基金规模大起大落的重要推手。而巨量资金的进出,不仅容易打乱基金经理的投资节奏,而且也会使基金公司的规模稳定性下降。

新经济e线注意到,从以往成立的爆款基金来看,并非每一只基金都业绩表现突出,反而有相当一部分“老爆款”基金业绩不佳,并引发赎回潮。从基金公司角度看,应当更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避免过于依赖“造星”策略以及追随市场热点。

基金经理流失惊人

不仅如此,与公募“造星”热冰火两重天的是,今年来基金经理流失率惊人,行业团队稳定性大打折扣。

新经济e线统计发现,截至8月19日,在离职人数位居行业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基金经理流失人数最少的一家都有四位,前十家合计人数达49人,占全部离职人数180人的比例为27%。

其中,东吴基金以7人离职位居榜首,分别包括王立立、秦斌、周鑫怿、戴斌、朱冰兵、张能进、付琦。公开资料表明,王立立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就职于中信建投,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就职于上海汇利资产管理公司,自2012年7月起加入东吴基金,曾任研究策划部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13年12月起正式出任基金经理。

从王立立的履历可以看出,王立立基金经理任职年限最久,已近七年,算得上是东吴基金内部一手培养出来的基金经理。其历任管理基金数量共计有5只,分别包括东吴嘉禾优势精选、东吴阿尔法、东吴进取策略、东吴行业轮动、东吴国企改革主题。离任前仍管理了后两只基金。

同期,国泰基金、中邮基金等3家基金公司各有5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国泰基金离职的5名基金经理分别包括邓时锋、韩哲昊、陈雷、高楠、吴晨。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31日宣布离职的邓时锋在国泰基金出任基金经理长达十余年之久。

公开资料显示,邓时锋曾任职于天同证券。2001年9月加盟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行业研究员、社保111组合基金经理助理、国泰金鼎价值和国泰金泰的基金经理助理,2008年4月起出任基金经理。在邓时锋任职其内,历任管理的基金共计有5只,分别包括国泰金鼎价值、国泰区位优势、国泰估值优势、国泰央企改革、国泰民安养老目标日期2040。

同样,原国泰融安多策略基金经理高楠在今年4月离职时也引发外界关注。其在管理国泰融安多策略两年多的时间收获了超过80%的净值增长率,成为国泰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高楠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中期期货工作,任分析师。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平安资管工作,历任分析师、投资经理。2017年8月加入国泰基金,拟任基金经理。

今年4月高楠入职次新基金公司恒越基金,担任投资副总监。2020年7月起高楠出任恒越核心精选和恒越研究精选基金基金经理。有意思的是,恒越基金旗下仅上述两只基金,合计规模仅2亿出头,行业排名倒数。

“公司今年以来离任的几位基金经理,有个人原因离任,也有公司安排内部调岗。”对此,国泰基金有关人士对新经济e线表示,“国泰在主动权益基金的新发上一直严控首发规模,根据每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定位最合适的管理规模,首发规模不会过大。因此投研人员内部资源相对均衡。”

此外,国投瑞银、前海开源、申万菱信、人保资产等5家基金公司今年来也各有4名基金经理在今年离职。截至8月19日,包括安信基金、创金合信、大成基金、国都证券、国联安基金、华泰柏瑞、融通基金、泰达宏利、天弘基金、兴业基金、长信基金、中融基金、中银基金等15家基金公司在内,年内每家都有3名基金经理离职。

业内认为,“造星”并不足以保障公司发展的长治久安,一旦重点包装的明星基金经理流失,往往得不偿失。对此,基金公司应建立完善的投研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并给予投研人员较好的激励,提升投研团队的整体实力才是上策。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