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971

上市十年倒亏5亿:和晶科技核准制里愉快炒壳 注册制下慌不择路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1-26 18:39:410

上市十年倒亏5亿,一路减持发财再甩壳给机构:和晶科技,核准制里愉快炒壳,注册制下慌不择路

来源:市值风云

如果实控人老老实实做好主业,应该也不会丢掉上市公司,更不会沦为老赖吧?

熟悉风云君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已经写过很多资本运作玩得很溜的公司。

现在有这么一家公司,上市后便开始积极扩张,却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常年为负;靠关联交易收购过来两个子公司“冲”业绩,承诺期后全部变脸;引进“战略投资者”帮助老板们套现离场,上市公司沦落到无实控人的境地……

一听上面这段快板,各位老铁是不是就已经会心一笑,知道这又是一家什么成色的公司了?

{image=1}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和晶科技(300279.SZ)、陈老板和陈老板的同僚们,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欢乐。

准备好瓜子、肥宅快乐水,走起!

{image=2}

一、前奏:扩张和多元化

和晶科技,1998年在无锡新区成立,2011年11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时公司实控人为陈柏林。

上市之初,主营业务为智能控制器,公司称之为“智能制造业务”。其与三星、海信、海尔、美的、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家电厂商结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还是海信冰箱的智能控制器唯一指定供应商。

后来,公司通过并购,业务拓展至系统集成业务、智慧安全业务、互动数据业务和教育业务等领域,涉及子公司中科新瑞、晶安智慧、澳润科技和环宇万维等。

有智能制造业务,有系统集成业务,有智慧安全业务,有互动数据业务,还有教育业务,这还能干好吗?

难道我们大A股有特异功能?上市了老板就基因突变,从原本苦逼哈哈做实业上市的小老板,自从有了6位数神奇代码,瞬间变成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跨界不会扯着蛋、转行都有金光护体的“A股万事通”了?

1、营收“体量”越来越大

自2011年底上市后,和晶科技一直通过并购重组寻求外延式发展。

公司分别在:

2012年度收购泰国和晶,

2014年度收购中科新瑞,

2014年度参股并增资环宇万维,

2016年度收购澳润科技,

2017年度收购晶安智慧,

……

根据choice数据显示,和晶科技子公司最高数值为2018年的29家。

越来越多的子公司让和晶科技的营收体量越来越大,营收从2011年的3.1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4.59亿元,9年营收CAGR为18.65%。

{image=3}

(数据来自choice数据)

2、尴尬的净利润率

和风云君笔下经常出现的套路一样:虽然营收“体量”也越来越大,但净利润并没有跟上“魔鬼的步伐”。

2011年至2015年,和晶科技营收已经实现翻倍增长,但是归母净利润却还在2000万左右游荡。净利润率更是一路下滑,从2011年的11.34%下降到2015年的3.05%。

每年营收都会增长,但每年净利润率都会下降。唯一例外的只有2016年,净利润率从3.05%上升到7.03%。

{image=4}

(数据来自choice数据)

当年净利润率出现好转,主要是因为当年收购澳润科技后,对其业绩进行并表带来的增长。

2017年,和晶科技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3%。再后面几年的净利润表现更是一言难尽。

这些异常的情况,下面都会分析到。

二、利益输送,搭配应收造假?

上文提过,和晶科技自2011年底上市后,就开启买买买模式。

2012年度,收购了泰国和晶并向其增资,奈何业务一直未取得进展,后于2014年以“暂缓业务开拓”停止运营,于2017年将股权转让给竹田工业(香港)有限公司。

该子公司从收购至转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14年,参股环宇万维(幼教云平台“智慧树”)并后续多次对其增资。截至2021年1月14日持股比例为48.57%,是环宇万维第一大股东。截至2020年上半年还没有实现盈利。

2014年度,收购中科新瑞;2016年度,收购澳润科技。这两项收购涉及关联交易,在收购时原股东还做了业绩承诺,等下我们会单独分析。

2017年,以1500万元购买了张鹏宪持有的晶安智慧75.76%股权,同时以2,000万元对晶安智慧进行增资,合并成本金额为3,500.00万元,确认商誉1,659.86万元。

晶安智慧从收购当年至2019年度均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上半年没有披露净利润数据)。

业绩都亏损成这样的了,还不计提商誉减值?

{image=5}

(数据来自公司年报、choice数据)

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中科新瑞和澳润科技这两家子公司。

1、当减不减的1.73亿商誉

2014年11月13日,中科新瑞100%股权过户至和晶科技名下。此项收购交易对价为2.10亿元,资产评估增值率667%,确认商誉1.73亿元。

交易对手方为顾群、张晨阳和常力勒三人,分别持有中科新瑞的股权分别为49%、46%和5%。其中张晨阳为收购方和晶科技的董事,收购前持有和晶科技12.50%的股权,是和晶科技第二大股东。

从资产评估增值率就可以看出来,这三位老板狠狠赚了上市公司一笔。

{image=6}

(资料来自中科新瑞交易报告书)

收购时,顾群、张晨阳和常力勒共同承诺中科新瑞在2014年度、2014年度和2016年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650万元、1,900万元和2,200万元。

业绩承诺期内,中科新瑞的业绩承诺完成比例分别为106.47%、108.28%和115.18%,三年均精准踩线完成了业绩承诺。

但是业绩承诺期一过,业绩就开始下滑,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下滑18.98%、16.01%和1.85%。

{image=7}

(数据来自公司年报、choice数据)

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和晶科技却完全没有计提商誉减值的迹象,中科新瑞是有信心满满的业绩做支撑?

公司虽然每年末都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但商誉减值测试受主观影响较大。

2017年,也就是业绩承诺期过后的第一年,中科新瑞实现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8.98%。和晶科技在年报中以一句:经测试,本公司收购中科新瑞100%股权形成的商誉不存在减值。

2018年,净利润同比2017年下滑16.01%。和晶科技在年报中以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较账面价值增值0.29%,和以预测期销售收入增长率20.14%为参数,依旧认为中科新瑞无需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image=8}

(资料来自2018年报)

那么真相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和晶科技在2014年收购中科新瑞时,以收益法对中科新瑞进行资产评估,其中以根据对收入、成本、费用的预测,达到预测企业自由现金流,然后进行折现估值的目的。

根据预测数据,评估师对中科新瑞2014年至2018年的净利润预测分别为1,634.47万元、1,895.86万元、2,188.94万元、2,457.89万元、2,714.68万元。

{image=9}

(资料来自中科新瑞交易报告书)

2017年和2018年,中科新瑞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053.07万元和1,692.37万元,分别是预测净利润的83.53%和62.34%。

2019年,和晶科技依然没有对中科新瑞进行商誉减值。当然,还是熟悉的理由,只是关键参数预测期销售收入增长率由2018年的20.14%变成了10%。

{image=10}

(资料来自2019年报)

所以,这1.73亿商誉已经是随时可能引爆的雷。

2、应收款“完成”业绩承诺,再计提坏账的经典套路

澳润科技主要收入来源于广电网络接入网设备销售,主要客户为各省市广电系统,其中第一大客户为甘肃省广电网络。根据交易报告书披露,2014年和2015年1~8月,澳润科技对其销售占比为90%以上。

2015年11月,和晶科技发布购买资产方案,以5.4亿元为交易对价向张惠进、ZHANG JIEFU(张介富,张惠进弟弟)、无锡慧联等交易对方收购澳润科技100%股份。其中,支付对价的19.55%以现金支付,80.45%以发行股份支付。

和晶科技全资子公司和晶宏智是无锡慧联有限合伙人,和晶科技参股的无锡国联和晶并购基金是无锡慧联的合伙人。因此收购交易属于关联交易。

发行股份支付后,交易对方的张惠进、ZHANG JIEFU和上海群池(由张惠进等23人持股)累计持有和晶科技6.92%,成为潜在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

2016年3月11日。澳润科技完成资产过户。此项收购产生商誉3.75亿元。

澳润科技原股东承诺2015年至2017年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250万元、5,000万元和5,755万元。

澳润科技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5302.64万元、8,485.31万元、6,893.81万元,超额完成业绩承诺。但是净利润是下滑趋势。

{image=11}

(数据来自公司年报、choice数据)

注:2016年实现的净利润8,485.31万元为2016年3~12月纳入合并范围的净利润。

没错,你猜对了,一看这数据就知道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

根据交易报告书披露,2015年8月31日澳润信息营业收入为1.55亿元,其中账龄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为0.90亿元,赊销率58.31%。

{image=12}

(应收账款,数据来自choice)

2016年,和晶科技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70%,较2015年增加2.55亿元。2017年应收账款持续增加,较2016年增加近1.5亿元。

{image=13}

(应收账款,数据来自choice)

当应收账款余额越来越多的时候,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剧情了——计提坏账准备。(下载市值风云APP,搜索“新研股份”,了解业绩承诺、应收账款的经典操作:《3亿应收款神秘消失,8亿业绩承诺一半变坏账:新研股份,你财务造假了》)

2018年,澳润科技对第一大客户甘肃广电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2.43亿元,这么算,合着明面上完成业绩承诺2.07亿,实际还是倒亏的啊。

这业绩对赌就是赤裸裸的诈骗啊!

最后澳润科技净利润亏损2.89亿元,是上市公司2018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的主要原因。

同时,上市公司称因为澳润科技可持续经营存在重大变化,因此对澳润信息账面商誉3.75亿元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这一切恰恰都是发生在业绩承诺过后。

收购时,在交易报告书中信誓旦旦地说广电系统客户信用状况良好,坏账风险很小,结果承诺期一过,就对甘肃广电的2.43亿元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

且在2018年报中披露对甘肃广电应收账款2.43亿元计提坏账准备,但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甘肃广电支付的应收账款只有0.63亿元,剩下的1.8亿元应收账款呢?

难道因为本身是假的,所以就不起诉了?

{image=14}

(2.43亿元的应收账款,只诉讼6,280万元,资料来自2018年报)

就算是个“死跑龙套的”,做戏要做足啊!

其实,根据交易报告书中使用收益法对澳润科技进行评估时,预测主营业务在2016年和2017年增幅分别为15%,但是实际情况是2016年和2017年营收增长率是下滑的。

{image=15}

(资料来自交易报告书)

{image=16}

(数据来自交易报告书、公司年报)

注:2015年报未披露澳润科技营收,故使用交易报告书2015年1~8月的营收数据,不影响判断营收下滑趋势。

从澳润科技的营业收入下滑趋势和后期的坏账计提来看,风云君对业绩承诺期内(2016年和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存在深深的疑问,这业绩到底是有几分真的?

2018年度,澳润科技对第一大客户甘肃广电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叠加和晶科技对澳润科技3.75亿元商誉计提减值,使得合并报表的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亏损为8.3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为7.12亿元。

后来,持续亏损的澳润科技终于在2019年三季度以1.20亿元的价格卖给了上海一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一什”)。

5.4亿买进来,1.2亿卖出去,而且因此产生了6.18亿(3.75+2.43)的亏损,真是做得一手好生意啊!

这让风云君真是好生羡慕:咱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多钱亏着玩,而且一点不心疼啊!

截至2020年上半年,上海一什还有一半以上的股权转让款尚未支付。

{image=17}

(数据来自2020年中报)

晶和科技总不能再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吧?

而在收购中科新瑞和澳润科技这两家公司时,均是以现金支付结合股份支付的方式进行的。

于是风云君就很好奇了:收到股份支付的那些交易对方们,他们在看到子公司业绩下滑后,是什么时候开始跑路的?

毕竟他们才是最清楚公司经营状况的人嘛。

来,我们马上去看一看。

三、高潮:大股东们集体跑路

从披露的减持信息来看,最早减持的是一位名叫邱小斌的股东(IPO时是第三大股东),从2017年12月就开始减持了,一直减持到2018年3月。

{image=18}

(邱小斌减持记录,资料来自权益变动报告书)

2018年4月12日,陈老板也行动了。

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由,把自己持有的占总股本5%的股份转让给荆州慧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国资平台,简称“荆州慧和”)。股权转让后陈老板剩余持股比例为16.56%,通过一致行动人上银计划合计持有表决权19.32%。

{image=19}

(资料来自权益变动报告书)

此外,张晨阳(IPO时是第二大股东、中科新瑞出售方)、邱小斌(IPO时是第三大股东)、张惠进(澳润科技出售方,与ZHANG JIEFU、上海群池为一致行动人)、顾群(中科新瑞出售方)合计向荆州慧和转让总股本比例的7%股份。

{image=20}

(资料来自权益变动报告书)

股权转让后不久,陈老板和张惠进的弟弟ZHANG JIEFU就辞职了。

{image=21}

(资料来自公司公告)

股权受让后,荆州慧和持有和晶科技股份5,38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2%,成为和晶科技第二大股东。

股权转让后,大老板们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分别为:张晨阳持股7.96%、邱小斌持股4.48%、张惠进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4.79%、顾群持股2.16%。

恭喜各位持股比例低于5%的老板。

{image=22}

(资料来自choice数据)

陈老板声称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但是荆州慧和拿到的却是陈老板和大股东们转让的老股,而不是定增?

这事本身就很异常。

果然,陈老板在转让股份后,也把自己剩余股权全部质押给了荆州慧和。

{image=23}

(资料来自公司公告)

对于股权质押融资,风云君并不完全持反对态度,很多老板为了盘活闲置资产。

但是,这次显然不是:质押给荆州慧和的股权,很快被人家申请财产保全了!

2019年11月27日,陈老板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被出具了《限制消费令》,持有的公司股份也被司法(轮候)冻结。

这都被司法冻结了,冻结后就会被拍卖还钱呗,后面的剧情不就是这样么?

NO,不是!

陈老板准备把质押给荆州慧和的股份也转给荆州慧和。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没转让成功,结果变成了陈老板把持有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荆州慧和三年。

{image=24}

(资料来自公司公告)

陈老板成功跑路了,但还有其他老板呢?

其他老板显然也没闲着!

减持过程就不细述了,直接给结果:这两年,他们都在忙着减持,截至2020年9月30日,原来持有的股权已经所剩无几啦。

{image=25}

(资料来自choice数据)

2020年11月9日,和晶科技披露最新的董监高预减持公告称: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徐宏斌拟在15个交易日后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138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0.31%,占持有股份379.75万股的36.34%。

董监高每年减持数量不是不能超过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吗?

其实这整个过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陈老板打着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幌子,招来荆州慧和接盘,然后辞职,然后再把自己手上的股票全部质押给荆州慧和,变相套现走人。期间其他老板跟着减持走人。

这里面包括中科新瑞和澳润科技的交易方,高估值溢价的收购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在这场游戏里,其实并没有输家。

截至2021年1月16日,几番减持过后,除了陈老板,荆州慧和是唯一持股比例大于5%的股东。

四、现状:偿债压力巨大

从负债结构的角度看,和晶科技偿债压力巨大。

2020年三季报,和晶科技资产负债率为64.55%,总负债14.64亿元。流动负债14.25亿元,流动负债占比总负债97.34%。

其中,短期借款6.88亿元,占比总负债47.01%;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为6.68亿元,占比总负债45.60%。

也就是说和晶科技的负债中,92%为短期借款和应付类款项。

{image=26}

(数据来自choice数据)

占总负债比例最高的短期借款,成为了和晶科技的偿债压力。

和晶科技2020年三季报的流动比率为0.91,速动比率为0.63。而且速动比率中还有4.64亿元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货币资金仅有2.51亿元,仅为短期借款的36.51%,仅为应付款项的37.57%。

所以,2.51亿元的货币资金,不论是拿来偿还短期借款,还是拿来偿还应付款项,都不够。

{image=27}

(数据来自choice数据)

为此,和晶科技2020年8月25日发布公告称,拟向特定对象增发股份不超过1.35亿股,募资6.89亿。

结语

2018年末,和晶科技参股控股的子公司达29家之多,但是带来的“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是1.22亿元的投资亏损。

2019年末,参股控股的子公司降至10家,“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表现也变好了一些,投资亏损缩小到-0.37亿元。

从下表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陈老板自扩张后,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均为亏损的。整体的规律就是,并购扩张越多,亏的越多。

{image=28}

(历年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数据来自choice数据)

收购过来的子公司中,只有中科新瑞和澳润科技做了业绩对赌。而两家公司的共同点就是,高溢价关联方收购,承诺期一过业绩变脸,计提高额坏账或商誉。

这是不是带有明显的利益输送特征呢?

随后陈老板以引进“战略投资者”荆州慧和为契机,带领各大股东套现跑路,只留下荆州慧和凌乱在风中。

截止2020年三季报,上市公司上市以来实现净利润合计-5.14亿元,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合计-5.07亿。

如果实控人老老实实做好主业,应该也不会丢掉上市公司,更不会沦为老赖吧?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杨红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