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383

我国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 “助眠经济”应运而生

三秦都市报2021-04-19 08:48:032

原标题:“助眠经济”应运而生

作为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90后”的侯娜睡眠质量一直不好。每天晚上11时40分,侯娜都会点上香薰,读上一会书,接着戴上蒸汽眼罩,塞入耳塞,准备睡觉。这个仪式感满满的入睡过程,为的只是让自己睡着的时间稍微早一些。

根据2021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这些人群中又以“90后”“95后”“00后”的睡眠问题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围绕着“睡眠、助眠”的相关产品迅速发展起来,“助眠经济”应运而生,2030年或将突破万亿元。

“我的睡眠去哪了”

“这种感觉真的太难受了,明明已经很困了,可就是睡不着,正在昏昏欲睡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就又清醒了。”侯娜抱怨。

这种状态,“95后”杨飞宇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晚吃一粒褪黑素是杨飞宇入睡前的必备环节。他已经失眠了两年,严重时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疲惫不堪,当晚睡的时间还能长一些,但第三天又开始循环。

作为一名“睡眠特困户”,杨飞宇每个月都有一项固定支出用来购买助眠类产品。“想过很多办法,蒸汽眼罩、香薰、泡脚桶都使用过,每个月花费不少。”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2个防噪音耳塞20元,30片蒸汽眼罩139元,助眠香薰158元,还不包括泡脚桶、小音箱这些小家电,每个月为了让自己能睡个好觉,我得花300多元。”

“想睡”真的不便宜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到今年3月,短短3个月,搜索“失眠”的人数环比增加了126%。与此同时,安神助眠、提升睡眠质量等有助于缓解失眠的医药健康类产品销量也大幅增加。2020年全年,购买褪黑素一类助眠膳食营养品的用户同比增长了4倍。在2021年的前两个月,购买有辅助睡眠作用的酸枣仁的人数已是去年全年的一倍。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

打开某电商平台搜索助眠产品,褪黑素软糖、安神茶、智能睡眠仪、睡眠手环等产品便映入眼帘。记者看到,一款售价为99元的褪黑素助眠软糖一个月的销售量在1万瓶,商品的评价近6万条。产品介绍中称,每天睡前30分钟吃2粒软糖,可以帮助经常失眠、多梦、入睡困难人群。

除了保健品,周边配套的产品销量也很可观,比如蒸汽眼罩、睡眠耳机、硅胶枕头、安神精油等,售价也不低。一款能自动发热的一次性眼罩,12片的价格49元;一款握在手中就能安眠的智能睡眠仪,价格268元;另一款75毫升的助眠喷雾,售价高达186元。

助眠“神器”真那么神吗

天眼查数据显示,带有“睡眠”标签的企业共有6241家,其中,多数都成立于2015年之后。各行业的巨头们也纷纷入场。在众多玩家和巨头的推动下,睡眠市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产品,大致可细分为睡眠保健品、智能硬件和睡眠服务。

记者发现,市场上各类助眠“神器”热销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反面”的声音,不少助眠类保健品,被指对人体有副作用。这不禁让消费者产生疑问,这类产品究竟是拯救睡眠的“神器”,还是“智商陷阱”?

在一款褪黑素产品的买家评论区记者发现,有293位消费者表示有效果,而有325位消费者表示服用后睡眠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芳表示,市面上的保健药物多数都缺乏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医生提醒,失眠只是一个症状,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如社会心理诱因导致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导致的睡眠障碍、脑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等。因此治疗失眠应掌握一些原则和进行鉴别诊断,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选择性治疗。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王雯静

责任编辑:张正君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